第206章 各有所求

冯国璋讨了个无趣,,并未气馁,四月二十五日又以个人名义通电未独立各省:

“日来因苏省地方不靖,江阴、吴淞、苏州、无锡各处,时有匪人窃发,岌岌可危。国璋以为欲策大局之全安,宜先维本省之秩序。军书旁午,日不暇给,实不遑更及其他。兹幸剿抚兼施,次第戡定,不至有意外之风潮。正拟将前议八条,详加参酌,拟稿电京。适接陈将军马日录寄前致中央电文,谓蔡锷提出条件,滇、黔于第一条未能满意,桂、粤迄未见复等语。国璋体察情形,不得不另筹计划,因思帝制取消后,曾由国璋约同诸公,分电四省,切词劝告,均皆置之不答,是其怀一不信中央之成见,并我辈所主张者,亦疑为别有意思,未肯遽听忠告,无可讳言。

“至四省所要求,又从无条件宣布,国璋深虑不得要领,解决无期。嗣后政.府电知陈将军,业以和议与蔡斟商,取得同意,始将八条通电奉质,冀可从事和解,早息纷争。今观陈将军续电所言,蔡锷一个并不能代表四省。而政.府于此真相亦未尝明白披露,或故隐约其词,我辈出任调人,将从何着手。四省现未疏通意见,必尚相持极端,接洽且难,遑云开议。现就国璋思虑所及,筹一提前办法,首在与各省联络,结成团体,必须各保疆土,使辖境内不生变故,妨害治安。一面贯通一气,共保公安,立于坚确不摇地位。总期扩充实力,责任同肩。对于四省与中央,可以左右为轻重,然后依据法律,审度国情,妥定正当方针,树立强固根本,再行发言建议,融洽双方。

“我辈操纵有资,谈判或易就绪。若四省仍显违众论,自当视同公敌,经营力征。政.府如有异同,亦当一致争持,不少改易。似此按层进步,现状或可望转机。否则因循固易,即沦胥迁就,且愈滋变乱。一旦土崩瓦解,省自为谋,中央将孤立无援,我辈亦相随俱尽,身名两败,劫运难回。静言思之,不寒而栗。若不乘此机会,预图固结,未来之厄,究将以何策自免耶?牖见如此,特电奉商,诸公或愿表同情,或以为不可,均望从速电复。国璋思之烂熟,舍此实无裨图存,但得复音,允为将伯。即当另拟条件,再电商榷。以协议进行也。临电激切,毋任翘企!国璋。有。”

这个电报把冯国璋的打算公开化了,就是要在袁政.府和护国军之间造成一个第三势力。

五月一日冯进一步把以前和张勋联合提出的八个条件修改,发电如下:

“徐州张上将军、承德姜上将军、成都陈将军、南昌李将军、戚巡按使、开封赵将军、田巡按使、盛京张将军、济南靳将军、蔡巡按使、长沙汤将军、黑龙江朱将军、福州刘总长、李将军、蚌埠倪将军、天津朱将军、武昌王将军、段巡按使、太原阎将军、金巡按使、西安陆将军、刘帮办、吕巡按使、吉林孟将军、郭巡按使、兰州张将军、迪化杨将军、归化潘都统、张家口张都统、重庆曹司令、泸州张司令、宁夏马护军使、上海杨护军使、卢副使、并转各镇守使、各师旅长、各司令鉴:赓密。前以有电奉质,先后接到诸公电复,承表同情,公谊热忱,至深佩慰。

“现在中国大局棼如乱丝,既难以武力为后援,即当谋和平之补救。巧电八条办法,本属提议大纲,而滇、黔各省,坚执一己要求,对于第一条不肯同意,我辈欲解此困难,仍应以法律为依归,庶免双方各持极端,使伺我者得以乘间而入。兹就前议,重加参酌,另拟条件与诸公一商榷之:

“(一)大总统之问题也,袁大总统以清室付托,组织共和政.府,统治民国,授受之际,本极分明。现因帝制发生,起一波折,近虽取消帝制,论者皆谓民国中断,大总统原有地位业已消灭,绝难再行承认。言之亦自成理,然欲根据法律立论,则民国四年以后,大总统固已失其地位,副总统名义亦当同归消灭。

“中国目前实一无政.府无法律之国。而援引《约法》,谓副总统可以代行职权之说,当然不成为问题。既欲拥护共和元首,在改良政治,欲政治改良,而谓不能属之袁大总统,则必出于另举。欲举总统,必开国会,欲开国会,必有发表召集之人。今舍去大总统,而以副总统行使职权,牵入《约法》条文殊与事实不合。不如根据清室交付原案,承认袁大总统对于民国应暂负维持责任,以顾大局。并回复副总统名义,强其出任,而后方可补济法律之穷。

“一面迅筹国会锐进办法,提前召集,仍由袁大总统于事前宣布明令,一俟国会开幕,即行辞职,是未来之大总统,可以依法产出,为实行内阁制,组织新政.府,皆得次第建设,由根本以及枝干,均有脉络可寻。若网在纲,有条不紊,庶几树立强固基础,不至有轻重倒置之虞。

“(二)国会之问题也,由前之说,选议员、开国会,实为急切要着,惟选举手续繁重,时期过于延缓,无以慰喁喁望治之心。自应参酌组织及选举法提前赶办,定期开会,以便大总统地位得有继承之人。至此次选举议员,必须议定资格,慎防流弊,凡以金钱运动及政党中暴烈分子,一概不许羼入,借求真确民意,且免混杂贻羞。前辙后车,允宜借鉴。

“(三)宪法之问题也,国会成立,即当依照程序,从速明定宪法,俾举国有所遵循。宪法未定以前,一切设施,得以民国元年公布之《约法》为标准,但此项《约法》条文,确有未合中国国情及今日之现状者,自应先将适用各条款提出宣布,足资援引。余再斟修改,务剂其平,庶可便得推行,别无障碍。要之宪法结构,此其权舆,立国大经,不可忽略。

“(四)经济之问题也,目前财政艰窘,帑藏空虚,竭泽而渔,朝不谋夕。益以此次事变,所耗尤多。刻虽协议和平,军费初未少减。以上各项筹备,未可刻日程功。滇、黔两省,罹此兵灾,又须办理善后,在在需款,亟宜预图。当由中央将年来收支情形,列白宣布,应办善后之滇、黔二省,亦声明需用实数,准备始易着手。先将国内不急之务,悉予罢除,设法匀拨,万一不敷挹注,再行借助外资,但应指定用途,他事不许挪济。以后制定预算,务求力除浮滥,切实整理。冀可培复元气,免至速祸坐亡。

“(五)军队之问题也,现在协议伊始,中央派赴川、湘各处军队,业已奉令停战。滇、黔各省,亦当严行约束,静待磋商,不得违约破坏。一俟大局解决,其原有各军,悉调回旧日驻防地点。自滇事起后,各方面添招兵队,均一律资遣取消,只纾财力。此后中央与各省军队,当按次编号,统属之陆军部,联为一体,不分畛域。至实行征兵制度,尚须体察情形,应归参陆两部,通盘筹划,酌量办理。

“(六)官吏之问题也,凡民国时期内任命保用之各军政官吏,及为民国服务之人,资格应一律存在。四省之将军、巡按使,均当仍旧任职。一切官制官规,亦宜暂守规章,以免纷乱。其中如有应行变通事宜,俟国会成立再议。此外闲散军官与夫留学回国,或在本国毕业,尚未任有职务之学生,应由政.府另定安置选用办法,冀得真才,而资臂助。

“(七)祸首之问题也,帝制发起,由于杨度等数人,当其集会之初,无非妄逞学说,惊人耳目,谬论流传,遂滋淆惑。浸至酿成事端,逼开战祸,斫伤国脉,涂炭生灵,罪积邱山,擢发难数。惟此时危机日迫,宜以挽救为先,即将若辈斩诸市朝,初无裨于毫发。应先削除国籍,屏不与齿。候国会成立后,再行宣布罪状,依法判决,以肃国纪,而快人心。

“(八)党人之问题也,民国肇建以来,党派纷纭,原因复杂。其热心国事以微嫌引去者,固不乏人。而专持私见,主张破坏,以遂其欲望者,亦多标揭党帜,溷杂其中。事实可稽,难为曲讳。应由政.府审查原案,判别是非,咨送国会讨论。俟得同意,然后宣告大赦,方免抵触法律,贻祸将来。

“以上所列各条,略具梗概,国璋审时度势,务策万全,欲况固未来之国基,尤应维持今日之现状,又必出以郑重。本法律以相斡旋,不至腾笑友邦目为泛论,调停建议,舍此莫由。诸公伟画荩谟,必能益我智虑,务希斟酌尽善,免贻挂漏之讥。如以此项条件为可行,盼于鱼日以前赐复,即由敝处主稿联衔,分电滇、黔各省,并达中央。特电奉商,伫盼赐复!冯国璋。东。”

冯国璋以个人名义提出的这八项条件,可谓是不伦不类、杂乱无章。

这份“电报”发出后,同样招致了各方面的反对,就连北洋军系也产生很大的反感。冯在反对袁称帝时,获得了各方好感,这份电报公布后,威信大降。全国舆论都攻击他,有人甚至痛骂他是袁世凯第二。

旅沪廿二省知名人士,由唐绍仪领衔,包括湖南的谭延闿、湖北的汤化龙、四川的胡景伊、江苏的唐文治、奉天的吴景濂、江西的彭程万、直隶的谷钟秀、云南的张耀曾、广西的张其锽等一万多人发表通电,对冯所提的八个条件痛加驳斥。

而张勋则对惩办祸首一条极为不满,汤芗铭则反对清室授权一条。这样一来,把冯国璋搞得很是狼狈,但他仍然不死心。

五月五日冯国璋到了蚌埠邀同倪嗣冲一同到徐州访张勋,商定由冯国璋、张勋、倪嗣冲三人联名发起召集南京会议,电请未独立各省派遣代表参加。电云:

“赓密。国璋、嗣冲于本日到徐,与勋晤商,拍发各省通电一件。其文曰:川边开战以来,今已数月,虽迭经提出和议,顾以各省意见未能融洽,迄无正当解决。当比时机,危亡呼吸,内氛四伏,外侮时来,中央已无解决之权,各省咸抱一隅之见。谣言传播,真相难知,而滇、黔各省恣意要求,且有加无已。长此相持,祸伊胡底,国璋实深忧之。曾就管见所及,酌提和议八条,已于东日通电奉布,计达典签。

“惟兹事体重大,关系全国前途之安危,殊非浅鲜。往返电商,诸多不便,爰于歌日亲诣徐府,商之于勋,道出蚌埠,邀嗣冲偕行,于本日清晨抵徐,彼此晤商,斟酌再四,以为目今时局,日臻危逼,我辈既以调停自任,必先固结团体,然后可以共策进行。言出为公,事求必济,否则因循以往,国事必无收拾之望。兹特通电奉商,拟请诸公明赐教益,并各派全权代表一人,于咸日以前,齐集宁垣,开会协议,共图进止。庶免纷歧,而期实际。勋等筹商移晷,意见相同,为中央计,为国家计,谅亦舍此更无他策。诸公有何卓见,并所派代表衔名,先行电示,借便率循。临电延伫,无任盼祷!等语。特电奉闻,并希台察。”

冯国璋、张勋、倪嗣冲三人联合发起召集南京会议,然而他们三人却是三条心。冯国璋想利用这次会议造成他的第三势力地位,张勋想做这个会议的盟主,为宣统复辟创造有利条件,倪嗣冲则是对袁世凯忠心不二。

老谋深算袁世凯也想利用这次会议,达成自己的目的。他知道冯、张两人不是一条心,正好利用两人矛盾,以达到互相牵制和从中取利的目的。

他派张镇芳和阮忠枢二人去徐州游说张勋,又派蒋雁行列席南京会议,借以监视。

第375章 梁士诒请辞第600章 风雨飘摇第168章 筹安会的表演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586章 参加第六次太平洋国际学会第196章 陆荣廷第333章 扬眉吐气的陆徵祥第573章 当诤友、诤臣第318章 选举副总统第40章 系矫旨第499章 胡适的留学生活第10章 选择和机遇第612章 维持“法统”第380章 张作霖宣布独立第17章 驻节朝鲜第404章 钟灵毓秀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488章 个人历史上的黑暗时代第490章 康奈尔大学第337章 厚脸皮的王揖唐第250章 《约法》之争第487章 民主政体的尝试第162章 国耻第272章 张勋复辟第21章 被蒙在鼓里第51章 仓惶跑回天津第50章 过街老鼠第112章 兵变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义第417章 女校和中国教育会第372章 徐、靳之间关系恶化第191章 护国军扩军筹饷第191章 护国军扩军筹饷第486章 学写诗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伦理学理论第240章 国旗国都之争第476章 成为无神论者第3章 科举之路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283章 “川、黔”之战第390章 内幕第65章 保路运动第410章 会考第185章 蔡锷和小凤仙第2章 小人精第406章 读书启蒙第330章 历史意义深远第127章 应桂馨与洪述祖第466章 保护进步人士第593章 苦撑待变第112章 兵变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549章 神会大师第34章 自保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272章 张勋复辟第213章 陕西、湖南护国独立第438章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第317章 徐大总统世昌第197章 广西护国独立第514章 改革丧礼第403章 历史不会忘记第319章 倡导和平第500章 经历了两次美国大选第73章 在家上任第76章 大后方起火第451章 百花齐放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362章 桂系的溃败不可避免第98章 为什么会出这样的事第486章 学写诗第138章 总统选举第57章 管见十条第83章 连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实话吗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164章 芥蒂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610章 关于陈垣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东厂胡同第570章 独立评论第450章 越缦堂日记第336章 张瑞玑第12章 平叛第93章 南北议和第378章 张作霖“击鼓骂曹”第306章 湘西争夺战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58章 离开老巢第362章 桂系的溃败不可避免第324章 天降神将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义第106章 小德张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东厂胡同第306章 湘西争夺战第140章 袁世凯的心病第60章 山雨欲来第484章 竞业旬报第29章 再一次因祸得福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
第375章 梁士诒请辞第600章 风雨飘摇第168章 筹安会的表演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586章 参加第六次太平洋国际学会第196章 陆荣廷第333章 扬眉吐气的陆徵祥第573章 当诤友、诤臣第318章 选举副总统第40章 系矫旨第499章 胡适的留学生活第10章 选择和机遇第612章 维持“法统”第380章 张作霖宣布独立第17章 驻节朝鲜第404章 钟灵毓秀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488章 个人历史上的黑暗时代第490章 康奈尔大学第337章 厚脸皮的王揖唐第250章 《约法》之争第487章 民主政体的尝试第162章 国耻第272章 张勋复辟第21章 被蒙在鼓里第51章 仓惶跑回天津第50章 过街老鼠第112章 兵变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义第417章 女校和中国教育会第372章 徐、靳之间关系恶化第191章 护国军扩军筹饷第191章 护国军扩军筹饷第486章 学写诗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伦理学理论第240章 国旗国都之争第476章 成为无神论者第3章 科举之路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283章 “川、黔”之战第390章 内幕第65章 保路运动第410章 会考第185章 蔡锷和小凤仙第2章 小人精第406章 读书启蒙第330章 历史意义深远第127章 应桂馨与洪述祖第466章 保护进步人士第593章 苦撑待变第112章 兵变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549章 神会大师第34章 自保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272章 张勋复辟第213章 陕西、湖南护国独立第438章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第317章 徐大总统世昌第197章 广西护国独立第514章 改革丧礼第403章 历史不会忘记第319章 倡导和平第500章 经历了两次美国大选第73章 在家上任第76章 大后方起火第451章 百花齐放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362章 桂系的溃败不可避免第98章 为什么会出这样的事第486章 学写诗第138章 总统选举第57章 管见十条第83章 连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实话吗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164章 芥蒂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610章 关于陈垣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东厂胡同第570章 独立评论第450章 越缦堂日记第336章 张瑞玑第12章 平叛第93章 南北议和第378章 张作霖“击鼓骂曹”第306章 湘西争夺战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58章 离开老巢第362章 桂系的溃败不可避免第324章 天降神将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义第106章 小德张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东厂胡同第306章 湘西争夺战第140章 袁世凯的心病第60章 山雨欲来第484章 竞业旬报第29章 再一次因祸得福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