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过街老鼠

在几次的御前会议上,朝臣分成了二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但争论的焦点不是立不立宪,而是立即使行预备立宪还是缓行预备立宪。

亦劻、袁世凯、徐世昌等人主张,立宪有利无害,符合民意,应从速实行。

孙家鼎、铁良、翟鸿楫等人认为,中国国情不同,实行立宪必然导致执政者没有权力,想办什么事办不成,为祸国家。

孙家鼎等人认为:人民什么都不懂,给他们权力他们也不知道怎么用。给他们权力,他们反而会成为负担。如果实行地方自治,地方政权一旦被坏人掌握,会导致民怨,他们就会怪罪于最高统治者,而最高统治者也拿这个坏人没办法。需要时间启发民智,需要等待人民觉悟。

但主张马上开始的人则认为,国民素质的高低,在于**的引导,如坐等提高,则永远也不能立宪。只有先行立宪,才能引导和提高国民的素质。正因为中外国情不同,才实行预备立宪,而不是马上立宪。

事情总是越辩越明,而且大家也没有根本的分析,最后还是达成了一致意见,就是马上着手预备立宪。

接下来“面奏二宫,请行立宪”。

八月二十九日,慈禧召开御前会议,进一步听取大家的意见。

九月一日,朝廷发布上谕,仿行宪政,从改革官制入手,预备立宪基础。

这样,国家就正式开启了预备立宪。

朝廷就此发布的太后懿旨,是袁世凯起草,足见他在立宪运动中所起的作用有多重要。

太后懿旨写道:“现在各国交通,政治法度皆有彼此相因之势,而我国政令,日久相仍日处阽,忧患迫切,非广求智识更订法制,上无以承祖宗缔造之心,下无以慰臣庶治平之望,是以前派大臣分赴各国考察政治。

“现载泽等回国陈奏,皆以国势不振,实由于上下相睽,内外隔阂,官不知所以保民,民不知所以卫国。而各国所以富强者,实由于实行宪政取决公论,军民一体,呼吸相通博采众长,明定权限,以及筹备财用,经画政务,无不公之于黎庶。

|“又兼各国互相师法,变通尽利,政通人和有由来矣。时处今日,惟有及时详晰甄核,仿行宪政,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人万年有道之基。但目前规制未备,民智未开,若操切从事,涂饰空文,何以对国民荫昭大信。

“故廊清积弊,明定责成,必从官制入手,亟应先将官制分别议定,次第更张,并将各国法院详慎厘定,而又广兴教育,清理财务,整饬武备,普设巡警,使绅民明悉国政,以为预备立宪基础。

“着内外臣工,切实振兴,力求成效,俟数年后规模初具,查看情形,参用各国成法,妥议立宪实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视进步之迅速,定期限之远近。着各省将军、督抚晓喻士庶人等,发愤为学,各明忠君爱国之义,合群进化之理。

“勿以私见害工益,勿以小忿败大谋,尊崇秩序,保守平和,以预储立宪国民之资格,有厚望焉。”

清廷行动很快,预备立宪遵从袁世凯的意见从改革官制入手。

一九零六年的九月二日,也就在朝廷发布仿行立宪上谕的第二天,清廷宣布以载泽为首,由袁世凯等十四名朝廷重臣参与,“共同负责编篆官制”,也就是搞一个机构改革的方案。

立宪是袁世凯领衔奏请的,预备立宪从官制改革入手也是袁世凯提出来的,我们知道,袁世凯又是个干事的人,不管干什么都是全身心投入的人。所谓以载泽为首,也就是挂个名而已,真正主持这件事的,自然成了袁世凯。

九月四日成立编制馆,组成了由杨士琦、孙宝琦具体负责,金邦平、张一麟、汪荣宝、曹汝霖为成员的,官制编篆起草委员会。

不久章宗详、陆宗舆也参加了进来。

办公地点就设在北京海淀的朗潤园。以上这些人除了袁世凯的幕僚之外,就是从国外回来的留学生。

这些人思想前卫,眼界开阔,敢想敢干。

其中四个留学生,也就是汪荣宝、曹汝霖、章宗详、陆宗舆被当时的人们称做官制改革的“四大金刚”。

袁世凯几乎一直在那里亲自坐镇,和这些年轻人在一起,他也很振奋。觉得自己也回到了年轻的时候。

一个月后,官制改革的方案制订出来了。

主要内容除了裁撤军机处、吏部、礼部、都察院,合并精简一些机构外,增设了审计院、资政院、大理院、行政裁判等具有现代性质的行政机构。

依据内阁官制,内阁政务大臣由总理大臣1人、左右副大臣各1人,各部尚书11人组成,“均辅弼君上,代负责任”,“凡用人、行政一切重要事宜”,由总理大臣“奉旨施行”,并有“督饬纠查”行政官员之权;皇帝发布谕旨,内阁各大臣“皆有署名之责,其机密紧急事件,由总理大臣、左右副大臣署名”,关涉法律及行政全体者,与各部尚书联衔署名,专涉一部者,与该部尚书共同署名。

成立责任内阁无疑比过去不负政治责任的军机处是前进了。但是,如此之内阁是不是真正的资产阶级立宪国家的责任内阁呢?显然不是。

从形式上看,君主立宪国家的总理大臣只有1人,这一方案则增设了两名副大臣,认为“维新伊始,机务尤繁,不可无分任之人为之参赞,必援立宪各国首辅一人之例,尚非其时”。

从内容来看,一般君主立宪国家的责任内阁均对国会负责,国会是资产阶级民主在政权组织形式上的主要体现。尽管袁世凯认为目前条件不成熟,国会一时难于成立,然而作为一个全面的预备立宪的改革方案,也应将国会的性质、权限以及与责任内阁的关系等等明确规定下来,以便向着这个目标迈进,体现立宪的基本精神。

这个草案最核心的内容是设立责任内阁,主管国家行政事务。把这个方案拿出来后,袁世凯可谓春风得意,豪气干云。

让他想不到的却是遭受到了一连串的打击。

我们说过了,一般说来,一个人努力做事,也做出了很突出的成绩,一般说来是会受到上方的肯定的,袁世凯也不例外。

他在直隶的政绩,有目共睹,因此朝廷之中对他是一片赞扬之声。

但是,自从袁世凯热心朝廷事务外,形势变了。

特别是一九零六年以后 ,革命党人常以反满为口号。比如中.山先生提出的驱除鞑虏,还我中华。这样,在清廷的满人中也出现了排汉的思潮。

对汉人处处猜疑,不信任,特别像袁世凯这样的手握军权的一方诸侯。

也就是说,在朝廷,已经有好多人看袁世凯不顺眼了,只是苦于无处下手,苦于找不到机会。

这下子机会来了,也有处下手了,就是袁世凯拿出的这个官制改革的方案。

所有的改革其实也是利益的再分配,别的事情可能都还好办,一牵扯到个人利益,事情肯定麻烦。

而官制改革能不牵扯到个人利益吗?

很多人都是立宪的积极支持者,或许,他们都觉得自己会从官制改革中有所得,因为人们差不多都有一个弱点,缺少自知之明。正如人们常说的,当事者迷,旁观者清。

但是,当大家看到官制改革的方案时,多数的人看到的是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损害。

比如,新政的官制改革的方案规定,官员不得兼职。

担任财政部尚书和练兵处会办的铁良,只能出任内阁副总.理,失去财权和军权他如何受得了。

在此其间,铁良和袁世凯,曾经做为朝廷派出的阅兵大臣,参加了在河南彰德举行的南北新军秋操大演习。

参加秋操的北军是袁世凯麾下的,北洋军的第一、四、五、六镇的一个混成镇和和一个混成协,段祺瑞为总统官。

南军为湖北的第八镇和河南的第二十九混成协,张彪是总统官。

在演习中,铁良和良弼看到北军的军容和军貌,及其在秋操中的表现,对袁世凯手握重兵疑惧心理陡增,排袁之心也就越发强烈。

于是,这些满坏热情的人们,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呕心沥血搞出的官制改革方案,成了众矢之的。

被触及到个人利益的人就不用说了,早就看袁世凯不顺眼的人趁机跟着起哄,他们可不管这官制改革的方案好不好,因为是袁世凯搞得就反对,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于是,袁世凯几乎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成了大家的公敌。

第20章 心机第341章 冯国璋来到京城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453章 从未被人忘记第90章 汪袁配合第330章 历史意义深远第76章 大后方起火第106章 小德张第314章 吴秀才其人第89章 出师未捷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内阁第67章 迫不及待第465章 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394章 “合法”内阁第568章 无心栽柳柳成荫第376章 奉直大战如箭在弦第24章 幸运第524章 所谓“问题”与“主义”的论争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285章 召集非常国会第494章 与基督教擦肩而过第376章 奉直大战如箭在弦第352章 雷声大而雨点小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416章 书院式的教学法第131章 善后大借款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398章 张疯子第318章 选举副总统第37章 涉外事件第511章 完婚第50章 过街老鼠第603章 终生的夙愿第491章 求博第62章 垂钓洹上第134章 较量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563章 我们走那条路第319章 倡导和平第569章 二进北大第295章 难产的国务总理第601章 关于青年人的苦闷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580章 胡适的广西之旅第219章 成了中国海军的一员第25章 找事做第45章 积重难返第35章 多事之秋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577章 丢掉和平幻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第182章 开张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558章 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第213章 陕西、湖南护国独立第323章 外蒙善后条例第173章 梁士诒的自救第428章 大学令第494章 与基督教擦肩而过第79章 黄兴开出的条件第317章 徐大总统世昌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137章 名流内阁第337章 厚脸皮的王揖唐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529章 评判的态度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150章 复古第608章 胡适与唐德刚第6章 此生不再进赌场第393章 群雄逐鹿第329章 “五四”运动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415章 惊世骇俗第438章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第198章 广东也宣布护国独立第244章 瀛台“楚囚”第389章 罗文干案第215章 和观音同日出生第14章 平定政变第141章 “泥菩萨”离开老巢第311章 阎王票子第387章 最大问题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4章 当官真好第356章 “小媳妇”难当第459章 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 落幕第78章 汉口之战第4章 当官真好第212章 袁世凯发表《宣布帝制案始末》第261章 张作霖第610章 关于陈垣第530章 白话诗第265章 参战问题第120章 关系终于理顺了第390章 内幕第88章 大通起义第453章 从未被人忘记第517章 倡导"易卜生主义"第573章 当诤友、诤臣
第20章 心机第341章 冯国璋来到京城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453章 从未被人忘记第90章 汪袁配合第330章 历史意义深远第76章 大后方起火第106章 小德张第314章 吴秀才其人第89章 出师未捷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内阁第67章 迫不及待第465章 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394章 “合法”内阁第568章 无心栽柳柳成荫第376章 奉直大战如箭在弦第24章 幸运第524章 所谓“问题”与“主义”的论争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285章 召集非常国会第494章 与基督教擦肩而过第376章 奉直大战如箭在弦第352章 雷声大而雨点小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416章 书院式的教学法第131章 善后大借款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398章 张疯子第318章 选举副总统第37章 涉外事件第511章 完婚第50章 过街老鼠第603章 终生的夙愿第491章 求博第62章 垂钓洹上第134章 较量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563章 我们走那条路第319章 倡导和平第569章 二进北大第295章 难产的国务总理第601章 关于青年人的苦闷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580章 胡适的广西之旅第219章 成了中国海军的一员第25章 找事做第45章 积重难返第35章 多事之秋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577章 丢掉和平幻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第182章 开张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558章 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第213章 陕西、湖南护国独立第323章 外蒙善后条例第173章 梁士诒的自救第428章 大学令第494章 与基督教擦肩而过第79章 黄兴开出的条件第317章 徐大总统世昌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137章 名流内阁第337章 厚脸皮的王揖唐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529章 评判的态度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150章 复古第608章 胡适与唐德刚第6章 此生不再进赌场第393章 群雄逐鹿第329章 “五四”运动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415章 惊世骇俗第438章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第198章 广东也宣布护国独立第244章 瀛台“楚囚”第389章 罗文干案第215章 和观音同日出生第14章 平定政变第141章 “泥菩萨”离开老巢第311章 阎王票子第387章 最大问题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4章 当官真好第356章 “小媳妇”难当第459章 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 落幕第78章 汉口之战第4章 当官真好第212章 袁世凯发表《宣布帝制案始末》第261章 张作霖第610章 关于陈垣第530章 白话诗第265章 参战问题第120章 关系终于理顺了第390章 内幕第88章 大通起义第453章 从未被人忘记第517章 倡导"易卜生主义"第573章 当诤友、诤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