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0章 胡适的广西之旅

1935年1月11日下午,胡适飞抵广西。他在广西受到的极为热情的接待,与广州的冷遇,成为鲜明对照。

广西大学的校长马君武和胡适的关系就不消说了,校中还有许多教职员是中国公学的老同学,罗文干、罗隆基等是谈“好政府”和“新月”的好朋友,他们对胡适的欢迎肯定是由衷的。就是白崇禧,也礼贤下士,多次力劝胡适改船期,在广西多玩几天。

客随主便,胡适坐飞机飞来飞去,痛痛快快在广西游览了十四天。游遍了梧州、南宁、武鸣、柳州、桂林、阳朔等处的名山胜水;沿途又大“卖膏药”,讲演十余次。

20日一早,胡适从梧州飞到桂林,正巧省民政厅雷厅长巡视桂林工作结束,准备返回。因胡适到达,便推迟行程,陪胡适游叠彩山、独秀峰。

胡适对叠彩山印象最深的,当属推风洞。在独秀峰,这位对史学家很有研究的学者想起来:历史上元、明两朝都终于桂林,因为元代的末代皇帝妥欢贴木尔登基前,曾在独秀峰前修行。到南明永历年间,末代皇帝朱由榔从桂林跑到云南去,后来死于吴三桂之手。

次日,因雷厅长有要务返回,由桂林县刘县长陪同胡适游月牙山、龙隐岩诸景。见胡适很用心地观看龙隐岩的石刻,刘县长送了一幅《元祐党籍碑》拓本给胡适,他如获至宝。

从龙隐岩出来,胡适一行又去游七星岩。在很暗的洞里,因为是用汽油灯和手电筒照明,光照不足,洞内又不平,胡适在洞里跌了两跤,受了点轻伤。他于是对同去的市政处长说:最好在岩内装电灯,既便于游人行走,又免得烟熏火燎,使钟乳石受损,有利于保护风景名胜。应该说,胡适是最早倡议在桂林岩洞内安装电灯,以利旅游的人。

第三天及第四天,胡适一行乘小船游阳朔,途中在兴坪过夜。除了夜行船,以前所有的船只都在此过夜,连几百年前的徐霞客都如此。或许是有徐霞客的游记,胡适对漓江沿途的景致,除了冠岩以外,胡适没有太多的记叙。他所以要花些笔墨写冠岩,是因为他认为徐霞客没有游过冠岩。

胡适此次游桂林,把很大精力花在了收集山歌方面。地方官员安排了三位女民歌手与胡适同行。女歌手不断在船上唱歌,胡适便不断的采风。一天下来,他居然记下了30多首桂林民歌。

其中一首唱道:“豆腐干来豆腐干,几时和妹吃一餐。 几时和妹睡一觉,死在黄河也心甘。”这样的大胆的表白情爱,胡适特别欣赏。

胡适在23日的日记里引用了“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之句。今天在碧莲峰下看到的吴迈所书“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是胡适此行半个月后,也就是1935年2月5日才写的。由此看来,吴迈的诗其实是兼容了前人的。

从阳朔回程,胡适在半路上又访问了位于雁山公园的广西师专。到雁山时,天已近黑,虽然肚子饿了,胡适还是决定先演讲,再论其它。吃了几个鸡蛋充饥,便对学生做了“个人主义的人生观”的讲演。

演讲完,吃过晚饭,师专校长点了汽油灯,带胡适一行去参观园内方竹山下的一个岩洞。此洞居然一直无名,校方便请胡适这位大学者代为取名。胡适一笑:园旁有相思江,岩前有相思豆,这岩何不就叫相思岩?

此后,方竹山下那个岩洞,就叫相思岩了。

胡适此番旅桂,在返程的飞机上写了两首有关桂林的小诗,其中一首写雁山公园相思岩:”相思江上相思岩,相思岩下相思豆。 三年结子不嫌迟,一夜相思教人瘦。”

或许是在广州受到冷遇,和广西是冰火二重天,广西给胡适的印象极佳,他自己的心情也极好,故大赞广西山水,也大夸广西的政绩民情。

他在《广西印象》中写道;“这一年中,游历广西的人发表的记载和言论都很多,都很赞美广西的建设成绩。例如美国传教家艾迪博士(ShwtEddy)用英文发表短文说,一中国各省之中,只有广西一省可以称为近于模范省。凡爱国而具有国家的眼光的中国人,必然感觉广西是他们的光荣。”这是很倾倒的赞语。艾迪是一个见闻颇广的人,他虽是传教家,颇能欣赏苏俄的建设成绩,可见他的公道。他说话也很不客气,他在广州作公开讲演,就很明白的赞美广西,而大骂广东政治的贪污。所以他对于广西的赞语是很诚心的。

“我在广西住了近两星期,时间不算短了,只可惜广西的朋友要我缴纳特别加重的“买路钱”,——讲演的时间太多,观察的时间太少了,所以我的记载是简略的,我的印象也是浮泛的。

“广西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全省没有迷信的,恋古的反动空气。广州城里所见的读经,拜孔,拜关岳,修寺,造塔,等等中世空气,在广西境内全没有了。当西南政务会议的把拜孔通令送到南宁时,白健生先生笑对他的同僚说:‘我们的孔庙早已移作别用了,我们还得造个新孔庙!’

“广西全省的庙宇都移作别用了,神像大都打毁了。白健生先生有一天谈起他在桂林(旧省会)打毁城隍庙的故事,值得记在这里。桂林的城隍庙是最得人民崇信的。白健生先生毁庙的命令下来之后,地方人民开会推举了许多绅士去求白先生的老太太,请她劝阻她的儿子;他们说:‘桂林的城隍庙最有灵应,若被毁了,地方人民必蒙其祸殃。’白老太太对她儿子说了,白先生来对各位绅士说:‘你们不要怕,人民也不用害怕。我可以出一张告示贴在城隍庙墙上,声明如有灾殃,完全由我白崇禧一人承当,与人民无干。你们可以放心了吗?’绅士们满意了。告示贴出去了。毁庙要执行了。奉令的营长派一个连长去执行,连长叫排长去执行,排长不敢再往下推了,只好到庙里去烧香祷告,说明这是上命差遣,概不由己,祷告已毕,才敢动手打毁神像!省城隍庙尚且不免打毁,其它的庙宇更不能免了。

“ 我们在广西各地旅行,没有看见什么地方有人烧香拜神的。人民都忙于做工,教育也比较普遍,神权的迷信当然不占重要地位了,庙宇里既没有神像,烧香的风气当然不能发达了。

“在这个破除种权迷信的风气里,只有一个人享受一点特殊的优客。那个人就是总部参军季雨农先生。季先生是合肥人,能打拳,为人豪爽任侠;当民国十六年,张宗昌都下的兵攻合肥,他用乡兵守御县城甚久。李德邻先生带兵去解了合肥之围,他很赏识这个怪人,就要他跟去革命。季先生是有田地的富人,感于义气,就跟李德邻先生走了。后来李德邻、白健生两先生都很得他的力,所以他在广西很受敬礼。这位季参军颇敬礼神佛,他无事时爱游山水,凡有好山水岩洞之处,着道路不方便,他每每出钱雇人修路造桥。武鸣附近的起凤山亭屋就是他修复的。因为他信神佛,他每每在这种旧有神树的地方,叫人塑几个小小的神佛像,大都不过一尺来高的土偶,粗劣的好笑。他和我们去游览,每到一处有神像之处,他总立正鞠躬,同行的人笑着对我说:‘这都是季参军的菩萨!’听说柳州立鱼山上的小佛像也是手参军保护的菩萨。广西的神权是打倒了,只有一位安徽人保护之下,还留下了几十个小小的神像。

“广西给我的第二个印象是俭朴的风气。一进了广西境内,到处都是所谓“灰布化”。学校的学生,教职员,校长;文武官吏,兵士,民团,都穿灰布的制服,戴灰布的帽子,穿有钮扣的黑布鞋子。这种灰布是本省出的,每套制服连帽子不过四元多钱。一年四季多可以穿,天气冷时,里面可加衬衣;更冷时可以穿灰布棉大衣。上至省总司令,下至中学生和普通兵立,一律都穿灰布制服,不同的只在军人绑腿,而文人不绑腿。这种制服的推行,可以省去服装上的绝大糜费。广西人的鞋子,尤可供全国的效法。中国鞋子的最大缺点在于鞋身太浅,又无钮扣,所以鞋子稍旧了,就太宽了,后跟收不紧,就不起步了。广西布鞋学女鞋的办法,加一条扣带,扣在一边,所以鞋子无论新旧,都是便于跑路爬山。

“ 广西全省的对外贸易也有很大的入超。提倡俭朴,提倡用土货,都是挽救入超的最有效方法。在衣服的方面,全省的灰布化可以抵制多少洋布与呢绸的输入!在饮食嗜好方面,洋货用的也很少。吸纸烟的人很少,吸的也都是低价的烟卷,最高贵的是美丽牌。喝酒的也似乎不多,喝的多是本省土酒。有一天晚上,鹰宁各学术团体请我吃西餐,——我在广西十四天,只有此一次吃西餐,——我看见传者把啤酒斟在小葡萄酒杯里,席上三四十人,一瓶碑酒还倒不完,因为啤酒有汽,是斟不满杯的。终席只有一大瓶啤酒就可斟两三巡了。我心里暗以为广西人不懂怎样喝啤酒。后来我仍然问得上海啤酒在塞宁卖一元六角钱一瓶!我才明白这样珍贵的酒应该用小酒杯斟的了。我们在广西旅行,使我们更明白:提倡俭朴,提倡士货,都是积极救国的大事,不是细小的消极行为。

“ 广西是一个贫穷的省份;不容易担负新式的建设。所以主持建设的领袖更应该注意到人民的经济负担的能力。即如教育,岂不是好事?但办教育的人眼光一错,动机一错,注重之点若在堂皇的校舍,冬夏之操衣等等,那样的教育在内地就都可以害人扰民了。我们在冕宁、武鸣各地的乡间看见小学堂的学生差不多全是穿着极破烂的衣裤,脚下多是赤脚,仍有穿鞋,也是穿破烂的鞋子。固然广西的冬天不大冷,所以无窗户漏风的破庙,也不妨用作校舍,赤脚更是平常的事。然而我们在塞宁的时候,稍有阴雨,也就使人觉得寒冷。(此地有‘四时常是夏,一雨便成冬’的古话。)乡间小学生的简陋赤脚,正可以表示广西办学的人的俭朴风气。我在巨宁乡间看的那个小学还是“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研究院”的一个附属小学哩。广西教育厅长雷沛鸿先生正在进行全省普及教育的计划,请了几位专家在研究院里研究实行的步骤和国民基础教育的内容。他们的计划大旨是要做到全省每村至少有一个国民基础学校,要使八岁到十二岁的儿童都能受两年的基础教育。我看了那些破衣赤脚的小学生,很相信广西的普及教育是容易成功的。这种的学堂是广西人民负担得起的,这样的学生是能回到农村生活里去的。

“ 广西给我的第三个印象是治安。广西全省现在只有十七团兵,连兵官共有两万人,可算是真能栽兵的了。但全省无盗匪,人民真能享治安的幸福。我们作长途旅行,半夜后在最荒凉的江岸边泊船,点起火把来游岩洞,惊起茅蓬里的贫民,但船家客人都不感觉一毫危险。汽车路上,有山坡之处,往往可见一个灰布少年,拿着枪杆,站在山上守卫。这不是军士,只是民团的团员在那儿担任守卫的。

“ 广西本来颇多匪祸,全省岩洞最多,最容易窝藏盗匪。有人对我说,广西人从前种田的要背着枪下田,牧牛的要背着枪赶牛。近年盗匪肃清,最大原因在于政治清明,县长不敢不认真作事,民团的组织又能达到农村,保甲的制度可以实行,清乡的工作就容易了。人民的比较优秀分子又往往受过军事的训练,政府把旧式枪械发给兵团,人民有了组织,又有武器,所以有自卫的能力。广西诸领袖常说他们的“三自政策”——自卫,自给,自治。现在至少可以说是已做到了人民自卫的一层。我们所见的广西的治安,大部分是建筑在人民的自卫力之上的。

“在这里,我可以连带提到广西给我的第四个印象,那就是武化的精神。我用“武化”一个名词,不是讥讽广西,实是颂扬广西。我的朋友傅益真先生曾说,“学西洋的文明不难,最难学的是西洋的野蛮。”他的意思是说,学西洋文化不难,学西洋的武化最难。我们中国人聪明才智足够使我们学会西洋的文明,但我们的传统的旧习惯,旧礼教,都使我们不能在短时期内学会西洋人的尚武风气。西洋民族所到的地方,个个国家都认识他们的武力的优越,然而那无数国家之中,只有一个日本学会了西洋的武化,其余的国家——从红海到太平洋——没有一个学会了这个最令人歌羡而又最不易学的方面。然而学不会西洋武化的国家,也没有工夫来好好的学习西洋的文化,因为他们没有自卫力,所以对时在救亡图存的危机中,文化的努力是不容易生效力的。

“中国想学人家的武化(强兵),如今已不止六十年了,始终没有学到家。这是很容易解释的。中国本是一个受八股文人统治的国家,根本就有戏规武化的风气,所以当日倡办武备学堂和军官学校的大臣,决不肯把他们自己的子弟送过去学武备。日本所以容易学会西洋的武化,正因为武士在封建的日本原是地位最高的一个阶级。在中国,尽管有歌颂绿林好汉的小说,当兵却是社会最残视的职业,比做绿林强盗还低一级!在这种心理没有转变过来的时候,武化是学不会的。

“在最近十年中,这种心理才有点转变了,转变的原因是颇复杂的:第一是新式教育渐渐收效了,“壮健”渐渐成为人们羡慕的对象了,运动场上的好汉也渐渐被社会崇拜了。第二是辛亥革命以来中央各省的政权往往落在军人手里,军人的地位抬高了。第三是民十四五年之间,革命军队有了主义的宣传,多有青年学生的热心参加,使青年人对于“革命军人”发生信仰与崇羡。第四是最近四年的国难,尤其是滋沪之战与长城之战,使青年人都感觉武装捍卫国家是一种最光荣的事业。——这里最后的两个原因,是上文所说的心理转变的最重要原因。军人的可羡慕,不在乎他们的地位之高成权威之大,而在乎他们的能为国家出死力,为主义出死力。这才是心理转变的真正起点。

“可惜这种心理转变来的太缓,太晚,所以我们至今还不曾做到武化,还不曾做到民族国家的自卫力量。但在全国各省之中。广西一省似乎是个例外。我们在广西旅行,不能不感觉到广西人民的武化精神确是比别省人民高的多,普遍的多。这不仅仅是全省灰布制服给我们的印象,也不仅仅是民团制度给我们的印象。我想这里的原因,一部分是历史的,一部分是人为的。一是因为广西民族中有苗、摇、撞、洞、岭、裸裸等,富有强悍的生活力,而受汉族柔弱文化的恶影响较少。(广西没有邹鲁校长和古在主任,所以我这句话是不会引起广西朋友的误会的。)一是因为太平天国的威风至今还存留在广西人的传说里。一是因为广西在近世史上颇有受民众崇拜的武将,如刘永福,冯子材之流,而没有特别出色的文人,所以民间还不曾有重文轻武的风气。一是因为在最近的革命战史上,广西的军队和他们的领袖曾立大功,得大名,这种荣誉至今还存在民间。一是因为最近十年中,全省虽然屡次经过大乱,收拾整顿的工作都是几个很有能力的军事领袖主持的,在全省人民的心目中,他们是很受崇敬的。——因为这种种原因,广西的武化,似乎比别省特别容易收效……”

第307章 攻闽之战第156章 隔靴搔痒第265章 参战问题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177章 所谓的民意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408章 事母极孝 割肉救亲第608章 胡适与唐德刚第85章 殿前作答第227章 洪山宝塔会议第587章 鲁迅逝世后第286章 成立军政.府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314章 吴秀才其人第278章 遍街可见的辫子第540章 胡适面见溥仪第306章 湘西争夺战第474章 老家绩溪第362章 桂系的溃败不可避免第121章 黎元洪和张振武第601章 关于青年人的苦闷第154章 尊孔复古第3章 科举之路第53章 杨翠喜事件第181章 黎元洪捍卫共和第595章 回归做学问第238章 分道扬镳第606章 努力支撑残局第418章 开始革命生涯第215章 和观音同日出生第588章 过河卒子第523章 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第450章 越缦堂日记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241章 民国第一伟人第304章 平江阻击战第395章 话分两头第380章 张作霖宣布独立第561章 关于“中基会”第173章 梁士诒的自救第59章 主持立宪和署理外务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30章 朋友第197章 广西护国独立第599章 北大开学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82章 一明一暗第579章 文凭造假和南游第331章 历史是在前进的第230章 舍命陪君子第88章 大通起义第420章 加入暗杀团第329章 “五四”运动第437章 大师云集第531章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第339章 上海问题第395章 话分两头第20章 心机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523章 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第182章 开张第200章 成立军务院第605章 自由主义是什么第515章 掀翻偶像第160章 二十一条第187章 唐继尧第487章 民主政体的尝试第216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415章 惊世骇俗第263章 事态扩大第216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313章 如此选举第99章 六路北伐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307章 攻闽之战第431章 勤工俭学第202章 撤销帝制第570章 独立评论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510章 胡适和韦莲司第615章 胡适晚年第531章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第196章 陆荣廷第277章 树倒猢狲散第602章 关于世界文化三个共同的理想目标第475章 读书和启蒙第213章 陕西、湖南护国独立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471章 避难香.港第426章 迎袁专使第216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347章 恶有恶报第356章 “小媳妇”难当第440章 学科改革第422章 游学而非留学第1章 袁项城出生第111章 进入新的时代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伦理学理论
第307章 攻闽之战第156章 隔靴搔痒第265章 参战问题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177章 所谓的民意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408章 事母极孝 割肉救亲第608章 胡适与唐德刚第85章 殿前作答第227章 洪山宝塔会议第587章 鲁迅逝世后第286章 成立军政.府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314章 吴秀才其人第278章 遍街可见的辫子第540章 胡适面见溥仪第306章 湘西争夺战第474章 老家绩溪第362章 桂系的溃败不可避免第121章 黎元洪和张振武第601章 关于青年人的苦闷第154章 尊孔复古第3章 科举之路第53章 杨翠喜事件第181章 黎元洪捍卫共和第595章 回归做学问第238章 分道扬镳第606章 努力支撑残局第418章 开始革命生涯第215章 和观音同日出生第588章 过河卒子第523章 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第450章 越缦堂日记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241章 民国第一伟人第304章 平江阻击战第395章 话分两头第380章 张作霖宣布独立第561章 关于“中基会”第173章 梁士诒的自救第59章 主持立宪和署理外务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30章 朋友第197章 广西护国独立第599章 北大开学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82章 一明一暗第579章 文凭造假和南游第331章 历史是在前进的第230章 舍命陪君子第88章 大通起义第420章 加入暗杀团第329章 “五四”运动第437章 大师云集第531章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第339章 上海问题第395章 话分两头第20章 心机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523章 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第182章 开张第200章 成立军务院第605章 自由主义是什么第515章 掀翻偶像第160章 二十一条第187章 唐继尧第487章 民主政体的尝试第216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415章 惊世骇俗第263章 事态扩大第216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313章 如此选举第99章 六路北伐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307章 攻闽之战第431章 勤工俭学第202章 撤销帝制第570章 独立评论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510章 胡适和韦莲司第615章 胡适晚年第531章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第196章 陆荣廷第277章 树倒猢狲散第602章 关于世界文化三个共同的理想目标第475章 读书和启蒙第213章 陕西、湖南护国独立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471章 避难香.港第426章 迎袁专使第216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347章 恶有恶报第356章 “小媳妇”难当第440章 学科改革第422章 游学而非留学第1章 袁项城出生第111章 进入新的时代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伦理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