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主持立宪和署理外务

袁世凯的长处是敢说、敢想、敢干、敢闯,这恰恰是张之洞的不足之处。因为后者一事当前,总是顾虑很多。袁世凯的短处是想事不够全面,顾此失彼,而能把某件事涉及的方方面面都能想到,干什么事都反复思量,这又正是张之洞的优势。

或许,这就是优势互补。

重组后的军机处,没了翟鸿穖等处处和袁世凯唱反调的人。由袁世凯和张之洞主持的第二轮立宪改革,进展得很顺利,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比如,改考察政治馆为宪政编查馆。

派汪大燮、达寿、于式枚,赴英、日、德国考察宪法。

任命溥伦、孙家鼎出任资政院总裁,筹划资政院建章建制。

责成各省督抚迅速筹建咨议局和各府州县议会,颁布宪法大纲和一系列变革法律。……

这一系列的举措,意义重大。

一九零七年十月十九日,清廷下诏决定在各省设立咨议局,并在中.央筹建资政院。

一九零八年二十二日,清廷颁布《各省咨议局章程》和《咨议员选举章程》。

随后,全国性选举议员的选举宣传工作在各地全面展开。

士绅、地方团体派出人马到各地讲演。告诉民众,议会是为民众说话办事的。选一个能表达自己的心愿,能够为大家说话办事,敢说话,有能力说话的议员,关乎到每个人切身利益。

清廷的立宪,虽然没取得最终的成果,但这一系列的活动和措施,并非是无足轻重。因为,国家的变革是渐变的,是通过不断量的积累而蜕变为质变。

很多人看历史,只注重那些划时代的事件。但是,他们忘了,没有量的积累,是不可能有质的改变的。

正如没有已经压在骆驼身上的那些草,最后一根稻草是不可能把骆驼压倒的。

清政.府设立资政院,是考虑到“中国上下议院一时未能成立,亟宜设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也就是说,目的在于培养锻炼议员的能力,为成立两院制的正式国会奠定基础,是一个过渡性的立法机构。

咨议局是清末改革中建立的地方审议机构,具有西方代议制立法机构的雏形。模仿西方立宪制国家地方议会的咨议局,议论本省应兴应革的事件,预算、决算、税法、公债,及省政义务等。咨议局议员选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意代表选举。

资政院、各省咨议局和各州县议会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地方民主化进程在体制内合法开启,第一次在封建等级制度内部出现了特权和专权之外的民主机构。

一方面在不同程度上限制着封建专权,另一方面也成为一个学校,培育民众民主意识的学校。

原来这个世界不是就应该长官说了算,很多重大事是要和大家商量的,是要征求大家意见的。

从而开启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参予政治的途径,为新型的士绅阶层提供了表达政治诉求的的平台。

也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为埋葬腐朽的封建制度,培育了掘墓人。

进步在继续,一九零八年,清廷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和《议院选举法要领》,明确了要进行预备立宪,期限为九年。

将于一九一六年正式颁布宪法,进行第一次国会选举。第一次国会将在一九一七年召开。

《钦定宪法大纲》近代中国的第一个宪法性文件,这一文件是“宪政编查馆、资政院五大臣督同馆院谙习法政人员,甄采列邦之良规,折衷本国之成宪”编辑而成的,共二十三条,分为两个部分。一为君上大权,共十四条;二为臣民的权利和义务,共九条。《钦定宪法大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对日本《明治宪法》的借鉴。

《钦定宪法大纲》具有破天荒的意义。虽然,清廷的《钦定宪法大纲》,在借鉴日本《明治宪法》时,把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对君权的限制条款删去,实质上是对封建君权的又一次强化,它算不得是真正意义上的宪法。也因此而遭到立宪派的声讨和否定。

但是,此前在中国,皇权从来都是至高无上的。现在至少皇权要有法律来规定了,把最高权力限制在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的这一步,毕竟是走出来了。

慈禧从来把皇权看得比命都重,在她的虎视眈眈下,还能过多地苛求袁世凯和张之洞吗?

社会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的进步,社会生活的变化,社会经济在发展中对国家政治制度提出的改变的要求。在这个封建政权的内部,正在蚕食着这个制度本身。

这一期间的清廷,在立宪上取得的点滴成果,都应该镌刻上两个人的名字,就是袁世凯和张之洞。

这至少可以表明,两个人不管政见有多少不同,是可以齐心合力地在一起做事情的。

我们说过,袁世凯是个干事的人,不管是在什么岗位上,也不管他管得是什么事,他都是努力摸清情况,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

同样,他在外务部尚书的位置上,他也干了很多的实事。

谈到袁世凯在主事外务部的业绩,首先应该提及的是美国退还了部分的庚子赔款。

庚子还歀曾经是压在晚清贫困交加的中国人民身上的最为沉重负担,可以说是压得中国人民喘不上气来。

有人说,在晚清对外关系中,英国是和中国结怨最早的,日本是和中国仇怨最深的,相对关系好一点的是美国。

袁世凯到任就听说了一个情况,是中国驻美国公使梁诚提供。美国公使梁诚说他在和美国的各界人士接触中,发现美国有很多有良知的政治家和各界人士,认为中国的庚子赔款过多,对处于苦难深重中的中国人民怀有着了深深地同情。

袁世凯对这件事引起了高度的注意。于是要求奉天巡抚唐绍仪,下功夫和美国驻奉天总领事的联络,加强沟通和合作。

一九零八年,袁世凯承诺,成立东三省银行从美国借歀,积极回应美国方的关切。

同年,袁世凯派唐绍仪赴美进行秘密谈判,此行的主要任务就是退还庚子赔款。

为促成这件对国家和民族至关重要的大事,有功之人当属中国驻美公使梁诚,他曾经做了很多美国国会议员的工作。

还有一个人就是美国的在华传教士明恩溥,他曾经通过和当时在任的美国总统的关系,写信并当面劝说过美国总统。

外国传教士是近代最早接触中国人的一个群体。他们在传教过程中,得以与中国人近距离接触,对中国人的性格有较为敏锐、细致的观察。美国基督教公理会传教士明恩溥自一八七二年来华,在中国生活了五十四年,著有《中国人的素质》一书,对中国人的性格进行了细致入微地剖析。

在明恩溥看来,勤劳刻苦是中国人的显著特点,但并不是一个值得宣扬的优点。因为在勤劳刻苦的背后,则是持续的为“活着”而劳碌、奋斗。这一现象说明,中国的生产力与生活水平都非常低下。只有勤劳刻苦,才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那必定要勤俭节约才可做到,因此,“节俭”又成了一个衍生的性格,而在中国人看来,节俭也是一种传统美德。

这种奇怪的逻辑让美国人感到不解。明恩溥认为,中国人将“贫穷变成了一门学问”。

长期的贫苦,锻造了中国人坚韧的性格,普遍具有高强度的忍耐抗压特点。在明恩溥看来,忍耐是一种隐蔽,是一种小心谨慎,与渔夫和猎人有相似之处。但明恩溥又将这种忍耐等同于印第安人的消极忍耐。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如何,我们应该记住这个人。现在,我们还是回到故事中。

经过各方的努力,美国国会终于在一九零八年,做出了退还已收庚子赔款的一半,用这笔钱培养中国赴美留学生。

而现在的清华大学,也就是当时赴美留学预备学校,就是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起来的。

中国人不应忘记,一百多年前,列强加在中国人身上的屈辱和欺压。但我们也应记得,有一个国家,在他们的很多品格高尚的政治家和各界人士的努力下,曾经真心的帮过灾难中的中国人民。

袁世凯在外务部尚书的任内,还有一件做得很好的事就是废除《接待教士五条》。

鸦片战争中国在战败后,在列强的压力下,制订了外国传教士高人一等的《接待传教士五条》。

条例规定,外国传教士的身份在中国相当于地方官,这助长了某些人品很差的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为非作歹。

引发庚子事变的“教案”问题,与此不无关系。

一九零八年四月,袁世凯奏报朝廷,撤销了这个不合理的条例。对于遏制不良教士的气焰,缓和教民关系,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435章 就职演说第276章 不堪一击第166章 实情第592章 最后十分钟第299章 冯国璋南巡第318章 选举副总统第599章 北大开学第330章 历史意义深远第323章 外蒙善后条例第184章 来自各方的声讨和规劝第121章 黎元洪和张振武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356章 “小媳妇”难当第313章 如此选举第121章 黎元洪和张振武第356章 “小媳妇”难当第23章 离开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欧洲第199章 浙江继广东之后第119章 超然内阁第55章 反击第422章 游学而非留学第376章 奉直大战如箭在弦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440章 学科改革第501章 伟人的风采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508章 胡适《文学改良诌议》第262章 张作霖和冯德麟第99章 六路北伐第59章 主持立宪和署理外务第10章 选择和机遇第139章 庆典第105章 大难不死第58章 离开老巢第367章 吴佩孚的“东征西讨”第278章 遍街可见的辫子第121章 黎元洪和张振武第331章 历史是在前进的第360章 唐继尧的选择第283章 “川、黔”之战第583章 祸不单行第308章 讨龙之战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282章 四川内战第219章 成了中国海军的一员第563章 我们走那条路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286章 成立军政.府第523章 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第587章 鲁迅逝世后第111章 进入新的时代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444章 “退款兴学”运动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194章 叙、泸之战第194章 叙、泸之战第397章 改称大元帅第466章 保护进步人士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后努力第331章 历史是在前进的第310章 战与和第91章 脚下的烈焰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后努力第355章 说来话长第258章 浙江局势第344章 北归第392章 广东的军事政变第403章 历史不会忘记第447章 蔡元培与五四运动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335章 徐世昌还是真心想和的第18章 好景难长第403章 历史不会忘记第15章 挫折第519章 五四运动中的胡适第362章 桂系的溃败不可避免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551章 第三条路第424章 学术成果2第246章 人是有底线的第448章 特别的表现第355章 说来话长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612章 维持“法统”第86章 每个人都不简单第80章 越是不来越是要请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244章 瀛台“楚囚”第294章 曹锟第458章 讲义费风波第213章 陕西、湖南护国独立第568章 无心栽柳柳成荫第274章 号召讨逆第494章 与基督教擦肩而过第259章 北洋军入浙第212章 袁世凯发表《宣布帝制案始末》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514章 改革丧礼
第435章 就职演说第276章 不堪一击第166章 实情第592章 最后十分钟第299章 冯国璋南巡第318章 选举副总统第599章 北大开学第330章 历史意义深远第323章 外蒙善后条例第184章 来自各方的声讨和规劝第121章 黎元洪和张振武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356章 “小媳妇”难当第313章 如此选举第121章 黎元洪和张振武第356章 “小媳妇”难当第23章 离开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欧洲第199章 浙江继广东之后第119章 超然内阁第55章 反击第422章 游学而非留学第376章 奉直大战如箭在弦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440章 学科改革第501章 伟人的风采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508章 胡适《文学改良诌议》第262章 张作霖和冯德麟第99章 六路北伐第59章 主持立宪和署理外务第10章 选择和机遇第139章 庆典第105章 大难不死第58章 离开老巢第367章 吴佩孚的“东征西讨”第278章 遍街可见的辫子第121章 黎元洪和张振武第331章 历史是在前进的第360章 唐继尧的选择第283章 “川、黔”之战第583章 祸不单行第308章 讨龙之战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282章 四川内战第219章 成了中国海军的一员第563章 我们走那条路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286章 成立军政.府第523章 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第587章 鲁迅逝世后第111章 进入新的时代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444章 “退款兴学”运动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194章 叙、泸之战第194章 叙、泸之战第397章 改称大元帅第466章 保护进步人士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后努力第331章 历史是在前进的第310章 战与和第91章 脚下的烈焰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后努力第355章 说来话长第258章 浙江局势第344章 北归第392章 广东的军事政变第403章 历史不会忘记第447章 蔡元培与五四运动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335章 徐世昌还是真心想和的第18章 好景难长第403章 历史不会忘记第15章 挫折第519章 五四运动中的胡适第362章 桂系的溃败不可避免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551章 第三条路第424章 学术成果2第246章 人是有底线的第448章 特别的表现第355章 说来话长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612章 维持“法统”第86章 每个人都不简单第80章 越是不来越是要请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244章 瀛台“楚囚”第294章 曹锟第458章 讲义费风波第213章 陕西、湖南护国独立第568章 无心栽柳柳成荫第274章 号召讨逆第494章 与基督教擦肩而过第259章 北洋军入浙第212章 袁世凯发表《宣布帝制案始末》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514章 改革丧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