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北归

吴佩孚所部撤防是从一九二零年五月二十日开始。

他事前曾电请张敬尧派员到衡州协商接防问题。张敬尧派湖南暂编第二师师长吴新田为“主持湘南防务司令官”,于二十一日到衡州,与吴佩孚及湘军代表签订条约,南北两军维持原有停战界线,湘直两军停战协定继续有效。

直到吴佩孚所部撤防的前夕,北京政.府才有电报批准直军撤防。这样也就使吴部的北归,有了合法性。

吴佩孚所部开拔时作环状队形的布置,主力居中,湘江两岸各设掩护队,前方设有侦察兵,后面设有殿卒。大军扬帆而下,全军齐唱吴所亲撰的《登蓬莱阁歌》。

途中吴秀才诗兴大发,写下《回防途次》,诗曰:

行行重行行,曰归复曰归。

江南草木长,众鸟亦飞飞。

忆昔赴戎机,长途雨雪霏。

整旅来湘浦,万里振天威。

孰意辇毂下,妖孽乱京畿。

虺蛇思吞象,投鞭欲断淝。

我今定归期,天下一戎衣。

舳舻连千里,旌旗蔽四围。

春满潇湘路,杨柳正依依。

和风送归鸟,绿草映晴晖。

少年惜春华,胜日斗芳菲。

来路作归程,风景仍依稀。

周公徂东山,忧搀亦畏讥。

军中名将老,江上昔人非。

建树须及时,动静宜见几。

何日摧狂虏,发扬见国威。

不问个人瘦,惟期天下肥。

丈夫贵兼济,功德乃巍巍。

江上送归舟,风急不停挥。

得遂击楫志,青史有光辉。

春日雁北向,万里动芳徽。

鸿渐磐石愿,衍衍不啼饥。

止戈以为武,烽烟思郊圻。

同仇复同仇,归愿莫相违。

吴佩孚所部于二十七日由水路经过长沙。

张敬尧怕吴部舍舟登陆“战长沙”,在湘江右翼配置了强大的兵力,但只作防御准备。

而吴部根本无意上岸,虽亦作紧急戒备,不过是怕张军袭击而已。

双方都很克制,均未挑衅生事,吴部随后扬帆而去。

吴佩孚所部于五月二十九日过岳州,三十一日在汉口集中。

吴部北行,一举一动都引来各方关注,其滞留汉口,久而不发,因之而谣言四起。

北京政.府以吴佩孚所部按兵武汉。引起各方猜忌为名,促其尽快离开。并电曹锟,请他下令督促吴部速行。

吴佩孚本打算在武汉稍事休整,但迫于情势不得不迅速开拔。派其参谋长赴汴与赵倜密商后,商定吴部暂驻信阳、许州、郑州等处。

随后于六月七日晚由武汉起程。八日抵郑。

所部第一旅驻许昌,第二旅驻驻马店,第三旅分驻顺德、磁州,骑兵团驻黄河桥,步兵八团驻新乡县。

沿途旌旗满目,帐幕相望,军容整齐而士气高涨。

吴佩孚所部北归,直接的结果是直皖两系短兵相接,段祺瑞早就已经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他不能不有所应对。

早在一九二零年四月下旬,驻防陕西的奉军许兰洲部忽然移动到华阴、潼关、观音堂一带。这个行动使段祺瑞怀疑是奉军有企图移向河南,策应直军北进。

五月十七日,段祺瑞曾在团河召集秘密会议,作了一系列的军事布置。

一面召回徐树铮,并将全部西北边防军调回北京附近,一面决定自己出马担任川陕剿匪总司令,率领边防军一三两师向陕西出发,讨伐陕南民军和川滇靖国军。

为了提防靳云鹏在北京捣鬼,准备派其为副司令或参谋长,令其随军出发。这其实是在“声东击西”,真正目的并不是向陕西出兵,而是准备进军郑州。其计划是首先驱逐河南督军赵倜,然后派军防守京汉路南段,阻断直军的归路。如果直军打算强行通过,就地予以迎击。

段祺瑞认为在河南与直军作战,不但北京根据地不致受到战火的威胁,而且山东、安徽两省的皖系军队可以侧击直军。

但是,当段带兵出征陕西的消息传到关外,张作霖立刻借口边防军出动,北京防务空虚,要求准许奉军入关“拱卫京师”。如果北京真的由奉军拱卫,北京就变成张作霖的天下了,这便使得段祺瑞,被迫放弃这个想争取主动的作战计划。

六月十三日,一直出语惊人的吴佩孚在郑州发出一个爆炸性的电报,分致反皖的八省联盟各督军,内容是:反对安福系包办上海和会,建议召开国民大会解决一切问题。

这个电报之所以具有爆炸性,是因为这个建议不但遭致皖系的强烈反对,八省联盟内部也是一片反对之声。联盟的领军人物之一的张作霖为此而大发脾气,就连吴的上司曹锟也一个劲地摇头。

北方反段的军人虽然不满意吴的狂妄,但考虑到直皖战争爆炸在即,吴是一个肯打硬仗的虎将,其军队又能征善战,因此而对吴的过分言行,只好隐忍于心。

但是,吴这一通电得到南方各人民团体的热烈欢迎。

吴佩孚将其主力布置在河南,造成北方风云突变。奉军为了暗中策应直军,也零零星星地分为三营五营开进关来,六月十日驻独流镇的奉军四营,经过天津开往廊房。

曹锟也于六月十日派兵监视德州兵工厂,并以德州为直军右翼的前哨阵地。

六月十五日,吴佩孚偕同三个混成旅的旅长到了保定。同日,江苏、奉天等省代表也都到保定,来参加曹锟所召集的军事会议,这是一次秘密的,却是极重要的军事会议。

段祺瑞方面自然也积极布置,他密令驻守济南的边防军第二师师长马良作好动员准备,俟机北向进攻德州,或者西向侧击郑州。

为了准备打仗,皖系积极筹措战费,由安福系的交通总长曾毓隽,以京绥路为抵押,向日本借款五百万元作为战费。

在中国内争上,日本是倾向皖系的,日本方面本来是愿意帮这个忙的。只是这个时候,日本已不能像欧战期间那样,可以在亚洲尤其是中国为所欲为了。美英等已经联合起来,在中国问题上采取强硬的立场,监视着日本的一举一动。

由于美英两国出面干涉,皖系以京绥路向日本押借五百万元没能如愿。

这时候,皖系无论在外交上、财政上、或是作战的战略地位上,都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最大的致命伤是两个,一个是主张武统,发动南北战争。在全国人心盼望和平统一的时候,内战是不得人心的。一个是亲日,当时全国人心都痛恨日本侵略,尤其在欧战期间乘火打劫,企图独吞山东。国人对日如对过街老鼠,皖系的亲日自是大失人心。

即便是在军事布置上,皖系也居于不利的地位。驻防洛阳的西北边防军,处于郑州直军与潼关奉军之间。驻防信阳的皖军吴光新部,也是处于河南、湖北两省直军夹击态势中。而在廊房的西北边防军,也在奉军监视之下。

将领方面,张敬尧祸湘,马良残杀抗日的爱国分子,这两个人是很不得人心。傅良佐、吴光新都非将才,倪嗣冲则在重病中,段芝贵不过是袁世凯的宠儿,善溜须拍马而不堪大用。皖系的将领数来数去还是只有徐树铮像回事,段祺瑞在重要关头更离不开小徐。

局势一天比一天紧张。六月十六日曹锟电请解除川、粤、湘、赣四省经略使。

六月十七日徐树铮由库伦返抵北京,暂时放弃他“西北王”的事业。

吴佩孚虽然请张敬尧派军接防,可实际上他是决定把衡阳移交给湘军的。他和湘军骁将赵恒惕已经是惺惺相惜的朋友,吴佩孚所部整装离开之时,也就是湘军进军之日。

但是,当时的形势对湘军来说并不乐观。

张敬尧是北洋勇将,军队已经扩充到七万人。他自兼北军第七师长,直属的部队则有湖南暂编第一第二两师和第一混成旅。归他节制指挥的还有协助长沙防务的第十一师(师长李奎元),驻防湘潭的第廿师(师长范国璋),驻防常德的第十六混成旅(旅长冯玉祥),驻防湘东的暂编第一师(师长张宗昌)和安武军一部分。

衡州和宝庆是长沙的前方两个据点,张敬尧派他手下的两员大将,湖南暂编第一师长田树勋守宝庆,兼长宝镇守使,第二师长吴新田守衡州。

南军方面,湘桂军各据有郴永一隅之地,不过沅水上游的广大地区则属于湘西民军势力范围,所以南军占领区的面积也不算小。

张敬尧(1881年—1933年5月7日),字勋臣,安徽省霍邱县人。

幼年当过粮坊学徒,后流落山东,因犯杀人罪潜逃京津地区。一八九六年参加袁世凯的北洋新军随营学堂,结业后任排长。一九零六年入保定军官学校第一期,毕业后一直在北洋军中任职。一九一一年任第三镇十一协二十二标标统。

辛亥革命爆发后,张敬尧率一营为先遣队开往武昌进行血腥镇压,因“杀敌骁勇”提升为团长。

一九一三年二次革命期间,张敬尧率部从湖北进攻江西,镇压革命,又擢升旅长兼南昌卫戍区司令。一九一四年段祺瑞出任河南都督,张敬尧随段祺瑞开往河南镇压白朗起义军,因镇压起义“有功”,被升为陆军第七师师长,调驻北京。

一九一五年八月,张敬尧联合北洋军界四十四人召开军警大会,鼓吹拥护袁世凯称帝。护国战争爆发后,张敬尧被袁世凯任命为第二路军司令,晋升陆军上将,率部进军四川镇压护国运动。

一九一七年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后,任命张敬尧为苏鲁豫皖边境督办。南北战争北军攻占长沙后,又被任命为湖南督军。

第177章 所谓的民意第70章 呼声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187章 唐继尧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唤第232章 街头一景第11章 大院君李罡应第391章 曹锟出重拳第350章 大战在即第531章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第434章 知难而上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312章 安福国会第250章 《约法》之争第352章 雷声大而雨点小第154章 尊孔复古第63章 请愿大潮第155章 劳乃宣其人第540章 胡适面见溥仪第22章 大事不妙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422章 游学而非留学第605章 自由主义是什么第339章 上海问题第418章 开始革命生涯第95章 打破僵局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177章 所谓的民意第267章 改组内阁第285章 召集非常国会第46章 办实业第356章 “小媳妇”难当第441章 美育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26章 想起一个人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556章 人权与约法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181章 黎元洪捍卫共和第237章 主导权之争第328章 青岛问题第172章 派系争斗第339章 上海问题第300章 成都之战第66章 机会第283章 “川、黔”之战第2章 小人精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571章 与民权保障同盟的不睦第352章 雷声大而雨点小第100章 两边都难第513章 《中国哲学史大纲》第612章 维持“法统”第91章 脚下的烈焰第352章 雷声大而雨点小第233章 承认民军为交战团体第5章 去买官第529章 评判的态度第424章 学术成果2第367章 吴佩孚的“东征西讨”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272章 张勋复辟第592章 最后十分钟第437章 大师云集第318章 选举副总统第78章 汉口之战第558章 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第581章 胡适对十教授“宣言”的批评第258章 浙江局势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义第494章 与基督教擦肩而过第228章 瑞澂的下马威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513章 《中国哲学史大纲》第457章 谋求教育独立第179章 司马昭之心第280章 重组内阁第396章 江防事变第366章 湘军“援鄂”第39章 全力追剿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451章 百花齐放第117章 搞垮首届内阁第615章 胡适晚年第597章 北大三宝第268章 张勋第330章 历史意义深远第194章 叙、泸之战第3章 科举之路第397章 改称大元帅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58章 离开老巢第12章 平叛第569章 二进北大第308章 讨龙之战第246章 人是有底线的
第177章 所谓的民意第70章 呼声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187章 唐继尧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唤第232章 街头一景第11章 大院君李罡应第391章 曹锟出重拳第350章 大战在即第531章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第434章 知难而上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312章 安福国会第250章 《约法》之争第352章 雷声大而雨点小第154章 尊孔复古第63章 请愿大潮第155章 劳乃宣其人第540章 胡适面见溥仪第22章 大事不妙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422章 游学而非留学第605章 自由主义是什么第339章 上海问题第418章 开始革命生涯第95章 打破僵局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177章 所谓的民意第267章 改组内阁第285章 召集非常国会第46章 办实业第356章 “小媳妇”难当第441章 美育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26章 想起一个人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556章 人权与约法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181章 黎元洪捍卫共和第237章 主导权之争第328章 青岛问题第172章 派系争斗第339章 上海问题第300章 成都之战第66章 机会第283章 “川、黔”之战第2章 小人精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571章 与民权保障同盟的不睦第352章 雷声大而雨点小第100章 两边都难第513章 《中国哲学史大纲》第612章 维持“法统”第91章 脚下的烈焰第352章 雷声大而雨点小第233章 承认民军为交战团体第5章 去买官第529章 评判的态度第424章 学术成果2第367章 吴佩孚的“东征西讨”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272章 张勋复辟第592章 最后十分钟第437章 大师云集第318章 选举副总统第78章 汉口之战第558章 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第581章 胡适对十教授“宣言”的批评第258章 浙江局势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义第494章 与基督教擦肩而过第228章 瑞澂的下马威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513章 《中国哲学史大纲》第457章 谋求教育独立第179章 司马昭之心第280章 重组内阁第396章 江防事变第366章 湘军“援鄂”第39章 全力追剿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451章 百花齐放第117章 搞垮首届内阁第615章 胡适晚年第597章 北大三宝第268章 张勋第330章 历史意义深远第194章 叙、泸之战第3章 科举之路第397章 改称大元帅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58章 离开老巢第12章 平叛第569章 二进北大第308章 讨龙之战第246章 人是有底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