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打破僵局

从总体上说,辛亥革命爆发后,各国采取的态度是观望,随后则是根据自己的在华利益采取不同程度和方式的干涉。

作为一个在华英国人,莫理循首先表现了对辛亥革命欢迎的态度,他迅速向世界报道了中国的事态,说明中国本身有能力建立自己的新国家。

他通过支持袁世凯的一系列报道和活动来证明他的这一信念。由于他的认识在不断深入,其报道也呈现出阶段性的差异。

最终由于他对袁世凯的支持,向全世界表明袁世凯是中国唯一的希望,为列强支持袁世凯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澳大利亚出生的苏格兰人,一八八七年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医科。一八九七年,莫理循被英国《泰晤士报》赏识并聘为驻中国记者,就此开始他长达二十余年的中国生涯。

一九二零年五月,一个英国人在伦敦病逝了,他曾在中国生活了数十年之久,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并获得袁世凯颁发的嘉禾勋章。

作为记者,他身历或亲见从戊戌变法,辛丑签约,清末新政,日俄战争,帝、后之丧,直至辛亥革命的全部历史变迁。

作为中华民国政.府政治顾问,他参与了巩固袁世凯统治的进程,帮助中国政.府对抗日本“二十一条”政治讹诈,推动中国参加欧洲大战,但反对袁世凯称帝。

在他病重之际,依然还为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修改文件。他视中国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一生中拍摄了数千张珍贵的照片,为那段时光的中国历史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记录,他就是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

这是个真心实意帮助中国和中国人民的人,我们应当记住他。

当然,列强的态度,最主要的还是受他们各自的在华利益所驱使。正如驻上海的英,日、德、美、法、俄六国领事在同文照会中所说:“中国战争继续下去,将使外国人的物质利益与安全遭受重大危险。”

“南北议和”在第二次会议后陷入了僵局,南方所坚持的以“共和”为基点成了过不去的坎。

唐绍仪心里比谁都急,他和南方代表一样都渴望共和,渴望国家免于战乱。

他知道自己代表的不是清廷,而是袁世凯,他更知道袁世凯的难处。

一个清廷的内阁总理大臣怎么能赞成共和呢?更何况还占据着军事上的优势。

怎么才能破解这个难题?

唐绍仪经过一番苦死苦想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召开由各省派代表参加的国民议会来决定国体。

唐绍仪很高兴,他觉得,国民议会肯定会支持共和。这样,袁世凯也就有了民意的台阶。

唐绍仪首先发电请示袁世凯。

从各方面传来的信息看,袁世凯已经知道大总统的宝座肯定不会旁落了。

因为国体受阻,袁世凯也很焦急。他虽然每天言必称“世受国恩,忠君报国”,别人信不信他不知道,但他自己肯定是不信的。

但是,让他自己说出背叛朝廷的话,也真说不出口。

欺负一个孤儿寡母,太让人看不下去了。如果由国民议会来决定,这就不是他袁世凯的事了,他觉得唐绍仪的这个主意真的很不错。

袁世凯找自己的高参徐世昌商量,徐世昌也认为唐绍仪的这个主意好。但是,有一个问题无法解决,虽然现在袁世凯大权在握,但在表面上,同意还是不同意召开国民议会来决定国体,不是他袁世凯个人或内阁可以决定,必须要通过清廷。

于是,他和徐世昌商定,把这个皮球踢给隆裕太后,让她开御前会议来讨论决定。

为了减少阻力,袁世凯专门去拜会了奕劻,把目前的严峻形势说给了他。实际上是教会他在会议上如何发言,引导大家。

次日,袁世凯与国务大臣一同将奏折递上。

奏折主要是引用唐绍仪的话,内称:“唐绍仪计无所出,苦心焦思,以为只有速开国民大会,征集各省代表,将君主、共和问题付之公决之一法。其最近两次来电略谓:‘彼党坚持共和,不认则罢议,罢议则决裂,决裂则大局必糜烂。

“试思战祸再起,度支如何?军械何如?岂能必操胜算?万一挫衄,敌临城下,君位、贵族岂能保全?外人生命财产岂能保护?不幸分崩离析,全国沦胥,上何以对君父?下何以对国民?

“如召集国会,采取舆论,果能议决仍用君主国体,,岂非至幸之事!就令议决共和,而皇室之待遇必极优隆,中国前途之幸福尚可希望。孰得孰失,情事较然。若再延缓,祸害立至’等语。又称:‘现计停战之期仅余三日。若不得切实允开国会之谕旨,再无展现停战之望,势必决裂,唯有即日辞去代表名目,。以自引罪’等语。

“臣等接阅之下,忧心如焚。内察民情,外观大势。实逼此处,无可转圜。言和则词说已穷,言战则饷械两绌。即俯如唐绍仪国会公决之请,而用正当选举之法,选合格代表之人。其手续与时期均非旦夕所能蒇事。

“革党迫不及待,尚不知能否听从;而决定如何政体,亦难预料。事关存亡,解决非阁臣所敢擅专。唯有吁恳召集宗支王公速行会议,请旨裁夺。以定大计。”

隆裕太后看完奏折后,看向了袁世凯,意思是问: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袁世凯做出一副很为难,很无奈的样子。从朝堂出来,袁世凯一身轻松,把这个难题交给隆裕太后和皇室解决,自己免去了任何嫌疑。

隆裕太后没有别的办法,事情又很紧急,就于次日召集宗支王公开会讨论。

隆裕太后先叫人把内阁的奏折念了一遍,请大家发表意见。

奕劻第一个发言,把袁世凯讲给他的形势学说了一遍,最后的结论是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同意。其余诸人,除了载泽和毓朗之外,也都附和奕劻。

隆裕太后见多数人都赞成,当即通知袁世凯,准唐绍仪所请,并让转告伍廷芳,先行罢兵,由内阁迅拟选举办法,协定施行。

清廷颁布上谕的当晚,唐绍仪就收到袁世凯的电令。十二月二十九日,上海南北和谈复会。

关于袁世凯电令的内容,会谈速记录只记录了唐绍仪所说:“昨夜得袁内阁之令,嘱我令商阁下,召集国民会议,决定君主民主问题。”

而据会议当天发出的伍廷芳致黎元洪及各省都督、北伐联军总司令、南京代表团、天津《民意报》电,内容较为详细,而且有所不同:

“今日唐使言:自初一会议以后,日将赞成共和之意电达告袁内阁,昨接袁电嘱开国民会议,将共和问题付之多数取决。决定之后,两方均须依从。”

召开国民会议,袁世凯的电报是说决定君主民主,而伍廷芳则强调共和指向,有意避开君主制的存废是否仍在考量之列。

从一开始民党方面就坚持以实行共和制为议和的前提条件,此前,伍廷芳曾表示,共和是南北和谈的基点,而再度开议,伍廷芳却轻易答应了袁世凯的要求,等于放弃了既定的和议原则立场。

对此伍廷芳解释道:“廷意共和主义已为全国人心所趋向,原不必再开会议以观民情,但袁既欲免战事,且有服从民意之心,则此亦可为解决目前问题之一法。因与唐使开议。”

在和谈再次陷入僵局时,伍廷芳答复南京代表团的问难,解释稍详,意思一致:“廷意今日国民大多数趋向共和,已为显著之事实,而唐使尤以开国民会议为言者,不过欲清帝服多数之民意以为名誉之退位而已,且传之万国,知民国政.府为国民多数之意见,使清帝服从,不徒用兵力,尤为文明待遇,实历史上光荣之事,故廷以为可行。至于民国各省,决无适用清政.府所定选举法之理。”

等到清帝退位,温宗尧、汪兆铭等人辞去和谈代表之职时,伍廷芳又声称,开国民会议,取决多数,以定国体,“盖当时彼此明知全国人心已趋于共和,特以是为表示之作用耳”

南方参与和谈的人员当中,极力主张以国民会议公决国体政体的,是代表团成员汪精卫,他在南北之间极力运动协调,影响力虽未如预期,不过,汪精卫与杨度联手进行的活动在关键问题上还是起到重要作用。

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345章 张毒菌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41章 东南互保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261章 张作霖第28章 下重药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172章 派系争斗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405章 八股文第277章 树倒猢狲散第326章 十四点和平原则第432章 华法教育会第321章 谈和障碍重重第237章 主导权之争第600章 风雨飘摇第494章 与基督教擦肩而过第527章 呼吁大学开女禁第305章 湘东反击战第371章 紧锣密鼓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74章 湖南和陕西的起义第26章 想起一个人第175章 日本的图谋第416章 书院式的教学法第67章 迫不及待第606章 努力支撑残局第171章 关于国体第63章 请愿大潮第250章 《约法》之争第403章 历史不会忘记第91章 脚下的烈焰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107章 只能亲自上阵第160章 二十一条第160章 二十一条第607章 寓居纽约第121章 黎元洪和张振武第302章 极有心计之人第601章 关于青年人的苦闷第220章 参加甲午海战第39章 全力追剿第355章 说来话长第257章 徐孙之争第435章 就职演说第23章 离开第154章 尊孔复古第103章 速定大计折第364章 非常选举第562章 改组“中基会”的风波第168章 筹安会的表演第491章 求博第106章 小德张第606章 努力支撑残局第76章 大后方起火第503章 杜威的哲学思想第68章 武昌起义第18章 好景难长第305章 湘东反击战第505章 异曲同工第326章 十四点和平原则第358章 谈钱伤感情第150章 复古第145章 抢救国会第530章 白话诗第425章 当上了教育总长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伦理学理论第190章 历史佳话第81章 战汉阳第407章 童子试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503章 杜威的哲学思想第470章 老骥伏枥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403章 历史不会忘记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210章 断绝关系第49章 君主立宪第223章 热心社会事务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503章 杜威的哲学思想第271章 解散国会第330章 历史意义深远第270章 风云突变第340章 靳云鹏组阁第470章 老骥伏枥第570章 独立评论第117章 搞垮首届内阁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1章 袁项城出生第510章 胡适和韦莲司第12章 平叛第128章 “宋案”审理之争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610章 关于陈垣第261章 张作霖第268章 张勋
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345章 张毒菌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41章 东南互保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261章 张作霖第28章 下重药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172章 派系争斗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405章 八股文第277章 树倒猢狲散第326章 十四点和平原则第432章 华法教育会第321章 谈和障碍重重第237章 主导权之争第600章 风雨飘摇第494章 与基督教擦肩而过第527章 呼吁大学开女禁第305章 湘东反击战第371章 紧锣密鼓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74章 湖南和陕西的起义第26章 想起一个人第175章 日本的图谋第416章 书院式的教学法第67章 迫不及待第606章 努力支撑残局第171章 关于国体第63章 请愿大潮第250章 《约法》之争第403章 历史不会忘记第91章 脚下的烈焰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107章 只能亲自上阵第160章 二十一条第160章 二十一条第607章 寓居纽约第121章 黎元洪和张振武第302章 极有心计之人第601章 关于青年人的苦闷第220章 参加甲午海战第39章 全力追剿第355章 说来话长第257章 徐孙之争第435章 就职演说第23章 离开第154章 尊孔复古第103章 速定大计折第364章 非常选举第562章 改组“中基会”的风波第168章 筹安会的表演第491章 求博第106章 小德张第606章 努力支撑残局第76章 大后方起火第503章 杜威的哲学思想第68章 武昌起义第18章 好景难长第305章 湘东反击战第505章 异曲同工第326章 十四点和平原则第358章 谈钱伤感情第150章 复古第145章 抢救国会第530章 白话诗第425章 当上了教育总长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伦理学理论第190章 历史佳话第81章 战汉阳第407章 童子试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503章 杜威的哲学思想第470章 老骥伏枥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403章 历史不会忘记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210章 断绝关系第49章 君主立宪第223章 热心社会事务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503章 杜威的哲学思想第271章 解散国会第330章 历史意义深远第270章 风云突变第340章 靳云鹏组阁第470章 老骥伏枥第570章 独立评论第117章 搞垮首届内阁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1章 袁项城出生第510章 胡适和韦莲司第12章 平叛第128章 “宋案”审理之争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610章 关于陈垣第261章 张作霖第268章 张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