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

然而,北大不是世外桃源,方方面面的人都关注着北大发生的事情,特别是男女同校,更是引起守旧势力的强烈反感。

此时,正值直皖大战结束不久,直系联合奉系打败了皖系,直、奉两系取代了皖系控制了北京的政权。

一次,在中央公园的一次宴会上,直系的首领曹锟和奉系首领张作霖在谈话中竟然突然说起了蔡元培。

张作霖说:“四哥,您注意哪个姓蔡的了吗,闹得太不像话了,还搞起男女同校,成何体统?”

曹锟说:“亲家,您说的是蔡元培吧!是不是得把他看管起来?”

两个人说话的声音很大,好像故意是让更多的人听到。

和徐世昌这样的文人,甚至和段祺瑞这样的武人,有时还是可以讲讲理的。因为他们总要顾及一下社会影响,知道什么事情能干,什么事情不能干,或者说一般情况下做事还能有底线。但张作霖这样的土匪出身的人是不一样的,犯起混来可是无所顾忌,甚至为所欲为。

为了蔡元培的安全,李石曾等人通过政.府和学界中的朋友积极运作,北京政.府决定派蔡元培赴欧美考察,意在使蔡元培暂时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1920年10月,蔡元培告别北大师生,陪同杜威和到华不久的英国哲学家罗素等人,应邀赴湖南长沙进行学术讲演。此期间,蔡元培也就文化、美学和教育等,先后发表了七次演说。

一个月后,他便踏上赴欧美考察的漫长旅程。

蔡元培于11月24日乘法国“高尔地埃”(cordilLere)号轮船自上海出发,1920年12月5日航行到新加坡。

对此《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校周刊》做了详细报道:

“本月初五日蔡孓民先生偕陈大齐、张崧年、徐彦之、刘清扬、王新亚、李光宇、夏循垍、刘运筹、陶尚剑诸君,乘法船高尔地埃,于清晨七时抵驻本坡。端蒙学校校长沈朝阳先生、道南学校校长形延祖先生及本校涂校长,均同时赴船埠迎接,晤蔡先生略淡,遂知该船于本日下午四时,即须启促,于是将其欲办各事,一一商定而接次行之。

“兹将是日经过各事列下;八时至九时,至林君义顺店中小坐,晤各商家。十时至十一时,游本坡风景佳处。十二时至本校午膳(素食) 。时参观本校,并与同学作十分钟谈话(所谈之话另录)。一时三十分,赴道南、端蒙、启发、中学四校欢迎会。会场假道校食堂。本校童子军十五人,及道南童子军五人,任维持秩序、招待来宾之责。道南教员夏应佛君、养正教员陈安仁君任记录。

“布置即定,本校校长涂先生略为介绍,蔡先生遂登坛演讲约一时二十分乃止(其演词另录)。听者均鼓掌不已。其中对于健全人格,及女子须受同等之教育,尤为注意焉。三时茶会。三时三十分摄影。四时船乃启碇,送者约三十余人。是日经过各事,均能照预定者行之。蔡先生在本校参观时,语多称赞,见校中校训‘明智力学爱国乐群’八字,似有深感,随书‘乐群’二字以赠本校。吉隆坡尊孔学校长周君南君,系其高足,此次因病未能来叨欢迎。蔡先生询问之余,亦行赠四字。”

据此可知,蔡元培访问新加坡“华中”,实为旋风式的顺访。上午7点抵港,华中首任校长涂开舆等偕端蒙、道南等校校长前往迎接。蔡元培先去访问林义顺,林既是华社领袖,也是接任陈嘉庚的华中董事长;接着游览新加坡。午餐后蔡元培访问尼文路的南洋华侨中学,在道南、端蒙、启发、华中四校欢迎会上发表《在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演说词》,然后下午4点启航。在新加坡总计逗留九个小时。

为什么刚成立一年的南洋华侨中学,能够邀请到蔡元培这样的学界巨擘来发表演讲?

首先是鉴于华侨中学在南洋地区的特殊地位。“华中”是华侨自力更生在南洋创办的第一所华文中学,陈嘉庚在创立“华中”时,高屋建瓴地打破地缘畛域,将学校定名为“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

在《实行筹办南洋华侨中学之通告》中明确指出:“新加坡为南洋孔道,英荷各埠,航路交通,所有父兄伯叔,亲戚朋友,商务关系,耳目最周,经费既无虑浩繁,寄托亦有抚任”

“华中”向包括英殖民地马来亚联邦和海峡三州府、缅甸、荷兰殖民地印度尼西亚群岛、法属中南半岛的安南、和暹逻王国等地的所有南洋学子张开怀抱。华中不仅是华风远被的南洋华文教育的里程碑,而且也是本区域启智兴邦的华文教育最高学府。

蔡元培在访问时与华中同学促膝交谈,对华中学子在南洋经济社会等领域即将发挥的重要影响,给予高度期许:“诸位是南洋青年的中心点。那样叫做中心点呢?就是责任最重大,人人都拿你来做模范,做中心归束点。你好,人家也跟你来做好;你坏,人家也跟你去做坏。你一举一动,都与社会的好坏有莫大的关系。比方南京学校的中心点,就是高等师范;北京学校的中心点,就是北京大学;而南洋学校的中心点,自然是南洋华侨中学。”

蔡元培将华中与北京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后更名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的前身)并列,由此可窥见华中在南洋华社的位置。

其次,晚清以降至民国,中国越来越注重侨务。清光绪三年(1877年)开始遣洋出国,外派使臣,途径新加坡时都会登岛访问。“而且中国政府对华侨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到南洋视学者不绝于缕”。

在华中成立前的1917年5月,蔡元培的学生——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受北洋政府教育部的委托前来南洋视查,并与陈嘉庚先生结缘。华侨中学作为侨校,是中华民国国家教育体制的海外延伸,其招生简章明确“一切学科悉照(中国)部章规定为专门教育之预备,限四年毕业。”

蔡元培作为中国杏坛领袖,途径新加坡时访问当时南洋最高学府,也属情理中事。

另外,蔡元培与当时华中的创办团队及校长也多有私谊。蔡元培与陈嘉庚都是“教育救国论”的积极倡导与力行者,1920年陈嘉庚拟建厦门大学,特意邀请蔡元培作为创办厦大筹备委员会委员。陈嘉庚返回厦门后,华中继任董事主席林义顺与蔡元培同为国民党元老。

前来迎接蔡元培的华中首任校长涂开舆是黄炎培推荐而来,黄炎培与蔡元培既是师生,又是“教育救国”的生死道义之交,而涂开舆则是被蔡元培赞誉为“最有希望之团体”的少年中国学会的骨干会员,与蔡亦有往来。

蔡元培本来性格就“和平敦厚,蔼然使人如坐春风”,所以尽管没有充分准备,但还是应邀发表了这篇热情洋溢的《在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演说词》,“谆谆教诲,嘉惠南洋莘莘学子”。

蔡元培《在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演说词》于1920年12月以《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发表在《教育杂志》第13期第1号上。这篇演说词的主要内容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人格教育与女性教育等。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是这篇演说词的基轴,《教育杂志》以《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命名这次演讲。蔡元培之所以以此为演讲主旨,他在演讲开头就予以说明:“在座诸君,大半是学界中人,因此可知这里的学校多了。我今天就把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说一说。刚才从中学校来,知道中学内有商科一班,这却是职业教育的性质,不在普通小学校或中学校的普通教育范围以内。”

原来,华中1919年3月创校后,先开办普通科;1920年在普通科的基础上又开设商科。1912年2月蔡元培率先揭橥“实利主义教育”思想,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奠定基石。1917年黄炎培继起,把“实利主义教育”改为“职业教育”,建议在高等小学、中学分设职业科,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

陈嘉庚也提出“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教育不振则实业不振”的主张。华中校长涂开舆原为南京暨南学校的学监兼教员,经黄炎培推荐前来新加坡,深受黄炎培影响。陈嘉庚主张学校设置学科和教学内容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所有才会在华中开设商科。

身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蔡元培认为兴办“有用之学”必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为人计,曰以供青年谋生之所急也;一方为事计,曰以供社会分业之所需也。”职业教育作为“有用之学”,既要解决人民生计的问题,解决社会经济发展问题。

蔡元培在这篇演讲稿中,一方面认为在南洋倡办商科是必须的:“这里(新加坡)有了小学,渐觉中学的不可少。办了普通教育,又觉职业教育的不可少。南洋是富于实业的地方,我们华侨初到这里的,大多数从工事人手以创造家业。不过发大财成大功的,都从商务上得来。商业在南洋,的确很当注意的,这里的中学,就应社会的需要,而先办商科。”

另一方面,他认为南洋仅发展商科是不够的,还应该促进科学发展,推广农业、工业等职业教育。“照现在的社会看来,商务的发达,可算到极点了,以后能否保持现状,或更有所进步,这都不能有把握。万一退步起来,那么,急须从根本上补救。像研究农业和开工厂等,都足为经商的后盾,使商务的基础,十分稳固,便不愁不能发展。故学生中有天性近农近工的,不妨分头去研究,切不可都走一条路。”

此外,蔡元培还认为,职业教育要得到长足发展,必须先从普通教育抓起。“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显有分别:职业教育好像一所房子,内分教室、寝室等,各有用处;普通教育则像一所房屋的地基,有了地基,便可把楼台亭阁等建筑起来。要起盖房子时,必将先求地基坚实,若起初不留意,等到高星将成,才发现地基不稳,才想设法补救,已经来不及了。”

在他看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质不同类,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普通教育是打基础的,职业教育是分专业讲技能的。职业训练能够加强学生的就业能力,但这不等于也不能代替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重要的是把基础打好, 使学生日后能够接受专业训练。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在世界教育史上关系复杂,无论华中在普通教育中融入职业教育,还是蔡元培提出的发展职业教育必须以普通教育为基础,都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128章 “宋案”审理之争第103章 速定大计折第212章 袁世凯发表《宣布帝制案始末》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50章 过街老鼠第40章 系矫旨第85章 殿前作答第330章 历史意义深远第100章 两边都难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105章 大难不死第505章 异曲同工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191章 护国军扩军筹饷第295章 难产的国务总理第441章 美育第610章 关于陈垣第100章 两边都难第236章 大萝卜章第476章 成为无神论者第265章 参战问题第204章 劝退第184章 来自各方的声讨和规劝第218章 风水宝地第426章 迎袁专使第34章 自保第248章 九个回合第390章 内幕第526章 无稽之谈第278章 遍街可见的辫子第367章 吴佩孚的“东征西讨”第495章 胡适与辛亥革命第426章 迎袁专使第519章 五四运动中的胡适第139章 庆典第100章 两边都难第291章 各方的较量第303章 岳州攻防战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416章 书院式的教学法第246章 人是有底线的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446章 十四等于零第145章 抢救国会第39章 全力追剿第468章 中华民国大学院第196章 陆荣廷第79章 黄兴开出的条件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运动第446章 十四等于零第189章 圣战揭幕第326章 十四点和平原则第336章 张瑞玑第416章 书院式的教学法第466章 保护进步人士第226章 风云激荡中的黎元洪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459章 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 落幕第562章 改组“中基会”的风波第16章 柳暗花明第282章 四川内战第432章 华法教育会第532章 个性主义第466章 保护进步人士第423章 学术成果1第396章 江防事变第471章 避难香.港第20章 心机第586章 参加第六次太平洋国际学会第99章 六路北伐第577章 丢掉和平幻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第268章 张勋第593章 苦撑待变第541章 为教学管理奔波第54章 所谓的据实复奏第229章 首义之夜第496章 胡适的忧虑第263章 事态扩大第459章 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 落幕第341章 冯国璋来到京城第87章 吴禄贞第444章 “退款兴学”运动第209章 陈宦其人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243章 无奈离开老窝第58章 离开老巢第458章 讲义费风波第169章 杨度的《君宪救国论》第91章 脚下的烈焰第16章 柳暗花明第63章 请愿大潮第304章 平江阻击战第446章 十四等于零第477章 胡适回忆其母(原文)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148章 袁记约法第208章 四川前线停战
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128章 “宋案”审理之争第103章 速定大计折第212章 袁世凯发表《宣布帝制案始末》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50章 过街老鼠第40章 系矫旨第85章 殿前作答第330章 历史意义深远第100章 两边都难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105章 大难不死第505章 异曲同工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191章 护国军扩军筹饷第295章 难产的国务总理第441章 美育第610章 关于陈垣第100章 两边都难第236章 大萝卜章第476章 成为无神论者第265章 参战问题第204章 劝退第184章 来自各方的声讨和规劝第218章 风水宝地第426章 迎袁专使第34章 自保第248章 九个回合第390章 内幕第526章 无稽之谈第278章 遍街可见的辫子第367章 吴佩孚的“东征西讨”第495章 胡适与辛亥革命第426章 迎袁专使第519章 五四运动中的胡适第139章 庆典第100章 两边都难第291章 各方的较量第303章 岳州攻防战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416章 书院式的教学法第246章 人是有底线的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446章 十四等于零第145章 抢救国会第39章 全力追剿第468章 中华民国大学院第196章 陆荣廷第79章 黄兴开出的条件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运动第446章 十四等于零第189章 圣战揭幕第326章 十四点和平原则第336章 张瑞玑第416章 书院式的教学法第466章 保护进步人士第226章 风云激荡中的黎元洪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459章 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 落幕第562章 改组“中基会”的风波第16章 柳暗花明第282章 四川内战第432章 华法教育会第532章 个性主义第466章 保护进步人士第423章 学术成果1第396章 江防事变第471章 避难香.港第20章 心机第586章 参加第六次太平洋国际学会第99章 六路北伐第577章 丢掉和平幻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第268章 张勋第593章 苦撑待变第541章 为教学管理奔波第54章 所谓的据实复奏第229章 首义之夜第496章 胡适的忧虑第263章 事态扩大第459章 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 落幕第341章 冯国璋来到京城第87章 吴禄贞第444章 “退款兴学”运动第209章 陈宦其人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243章 无奈离开老窝第58章 离开老巢第458章 讲义费风波第169章 杨度的《君宪救国论》第91章 脚下的烈焰第16章 柳暗花明第63章 请愿大潮第304章 平江阻击战第446章 十四等于零第477章 胡适回忆其母(原文)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148章 袁记约法第208章 四川前线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