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庆典

典礼开始, 袁世凯起立面向南宣誓。

《大总统选举法》规定的誓词为:“余誓以至诚遵守宪法,执行大总统之职务,谨誓。”

接着,是宣读宣言书。在宣言书的结尾,袁世凯言道:“极思解职归田,长享共和幸福,而国民会议群相推举,各友邦又以余被选之日,为承认之期,何敢高蹈鸣谦,以致动摇国基,负我父老子弟之期望?盖余亦国民一分子,耿耿此心,但知救国救民,成败利钝不敢知,劳逸毁誉不敢计,是以勉就兹职。”

袁世凯说得肯定不是心里话,也不是事实。或许,这就是做为政客的袁世凯,不管干什么事,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贴上漂亮的标签。

当然,必须肯定,袁世凯的宣誓是很为朴实的,这代表了袁世凯本人作风和决心。

下午,举行阅兵仪式。袁世凯和政.府的一些高级官员一起,检阅了拱卫军,禁卫军和京卫军。

当天,还为建立共和民国政.府,以及为和平奠基共和的一些功臣授勋。

在同一天里,副总统黎元洪也在湖北宣誓就职,他同时兼任湖北都督。

前边讲过,中华民国正式总统就职,表明两千年来的中国第一次告别“皇帝”,中国第一次出现了一位不是经过“暴力革命”或武力争夺,也不是通过家族继承,而是由国会竞争选举产生的总统。无疑,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破天荒地的第一次。

中国的广大民众都在为国家的第一位总统的诞生而欢呼,世界上许多国家也在为中国的这种进步而高兴。袁世凯当选总统的当天,日、俄、英、德等国即发来贺电,正式承认中华民国。

奥地利、瑞典、丹麦、比利时、挪威、瑞士等国也纷纷正式承认。美国、秘鲁、巴西三国,在四月国会正式成立之日,就已经宣布了承认。

十月十日,这一天袁世凯还专门接见北京外交团的全体成员,并与他们合影留念。

中国与外国的关系也因此而进入了一个新的的时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不再把来自外国的东西看成是“外来邪术”,从而也就把自己融入世界大家庭。

就任大典被一场大雨给搅得有些糟,多多少少影响了许多参加者的兴致,为欢乐的气氛增加了些许郁闷之气。

袁世凯花了不少时间,才念完了他那篇长长的总统就职演说词,在庆典结束前一直显得倦容满面。这几天他真的很辛苦,虽然一切进行的都还顺利。

当天夜里,在外交部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晚宴,各国驻京公使及其夫人们均出席了宴会。

以下为袁世凯就职演说的全文:

“余不才,忝居政界数十年,向持稳健主义,以为立国大本在修明法度,整饬纪纲,而后应时势之所宜,合人群而进化,故历办革新诸政。凡足以开风气者,必一一图之。但余取渐进而不取急进,以国家人民之重,未可作孤注之一掷,而四千年先民之教泽,尤不可使斫丧无馀也。戊申以后,归田课耕,不复与闻政事,生平救国之志,已如过眼烟云。乃武汉事起,为时势所迫,身当其冲,大惧吾国吾民之无以生存,而思减少其苦痛。

“后清帝逊位,共和告成,以五大族之不弃,推为临时大总统。此种政体,吾国四千年前已有雏形,本无足异;乃事权牵掣,无可进行,夙夜彷徨,难安寝馈,然且忍之又忍,希望和平。乃本年七月间,少数暴民破坏统一,倾覆国家,此东亚初生之民国惴惴焉将不保。余为救国救民计,不得已而用兵,幸人心厌乱,将士用命,不及两月,内乱敉平。极思解职归田,长享共和幸福,而国民会议群相推举,各友邦又以余被选之日为承认之期,何敢高蹈鸣谦,以至摇动国基,负我父老子弟之期望?盖余亦国民一分子,耿耿此心,但知救国救民,成败利钝不敢知,劳逸毁誉不敢计,是以勉就兹职。今将以余极诚恳亲爱之意,与我国民一言之。

“西儒恒言:立宪国重法律,共和国重道德。顾道德为体,而法律为用。今将使吾民一跃而进为共和国民,不得不借法律以辅道德之用。余历访法、美各国学问家,而得共和定义曰:共和政体者,采大众意思制定完全法律,而大众严守之,若法律外之自由,则共耻之。此种守法习惯,必积久养成,如起居之有时,饮食之有节,而后为法治国。吾国民性最驯,惟薄于守法习惯,余望国民共守本国法律,习之既久,则道德日高,而不自知矣。

“又,共和国以人民为主体,人民大多数之公意在安居乐业,改革以后,人民受种种激刺,言之惨然。余日望人民恢复元气,不敢行一扰民之政,而无术预防暴民,致良民不免受其荼毒,是余所引为憾事者也。余愿极力设法使人民真享共和幸福,以达于乐利主义之目的。

“国民生计日蹙,迫于饥寒,暴民之尤狡者,利用此等贫民驱之死地,可悯之至。欲国之长治久安,必使人人皆有生计,而欲达此目的,则必趋重于农工商。余闻文明国头等人物往往欲为实业家,吾国天时、地利不让诸强,徒以恳牧不讲工艺,不良矿产林渔,弃货于地,无凭贸易,出口日减,譬诸富人藏窖而日日忧贫。余愿全国人民注意实业,以期利用厚生根本自固。

“虽然,实业之不发达,厥有二因:一在教育之幼稚,一在资本之缺少。无论何项实业,皆与科学相关,理化之不知,汽电之不讲,人方以学战、以商战,我则墨守旧法,迷信空谈。余愿国民输入外国文明教育,即政治、法律等学亦皆有实际而无空言,余对于教育之观念如是。

“实业非资本不办,以吾国地质之膏腴、物力之丰富,岂得谓贫?生人所需,不出衣食住之属,金钱其筹码耳,但金钱不足,无以为兑换之资,缺少金钱,犹缺少筹码,故欲备一切实业之开办,资本不得不仰诸富有筹码之乡邻。迨地利既辟,无旷土,无游民,所藉资本,子母相生,除偿还本利外,尚有赢馀,比诸藏窖而忧贫者何如?故愿吾国输入外国资本,以振兴本国实业。

“夫输入外国文明与其资本,是国家主义,而实世界主义,世界文明之极,无非以己之有馀,济人之不足,使社会各得其所,几无国界可言。孔子喜言大同,吾国现行共和,则闭关时代之旧思想必当扫除净绝。凡为国民,既守本国自定之法律,尤须知万国共同之法律,与各国往来,事事文明对待,万不可有歧视外人之意见,致生障碍而背公理。

“迩来各国对我政策皆主和平中正,遇事诸多赞助,固征世界之文明,尤感友邦之睦谊。凡我国民,务当深明此义,以开诚布公巩固邦交为重。本大总统声明:所有前清政.府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各外国政.府所订条约、协约、公约必应恪守,及前政.府与各外国公司、人民所订之正当契约亦当恪守,又各外国人民在中国按国际契约及国内法律并各项成案、成例已享之权利并特权豁免各事亦切实承认,以联交谊而保和平。凡我国民当知此为国际上当然之理。盖我有真心和好之证据,乃能以礼往来也。

“余之所以告国民者,此其大略也,而又重言以申明者,仍不外道德二字。道德范围广大,圣贤千万语而不能尽其词,余所能领会者,约言之,则忠信笃敬而已。忠之本义,忠于一国,非忠于一人也。人人以国为本位,勿以一身一家为本位,乃能屈小己以利大群,其要在轻权利、重义务,不以一己之权利妨害国家之大局,而义务心出焉,是谓忠。

“孔子云:民无信不立。文明各国有以诈欺行为诮人者,其受辱若挞之于市朝,华盛顿幼时受其父教,即不作诳语。吾国向重信义,近来人心不古,习为诪张,立身且难,何况立国。前清曾国藩云: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故无论对内对外必当以信。

“何谓笃?文明各国保存国粹,虽一名一物,惟恐或失,不害其进化之速也。吾国向以名教为大防,经四千年之胚胎变化,自有不可磨灭者存。乃或偏于理想,毁弃一切,不做实事,专说大话,未得外国之一长,先抛本国之所有,天性浇薄,传染成风,本之不存,叶将焉附?故救之以笃。

“何谓敬?有恒心,然后有恒业。人而无恒,则有事时犯一乱字,无事时犯一偷字。职业所在,惰气乘之,万事败坏于倏忽之中,而无人负责,徒为旁观嘲讽之语,而己之分内事转漠然不察,始知古人敬事二字有味乎?其言之也,故去傲去惰,必以敬。”

第434章 知难而上第477章 胡适回忆其母(原文)第365章 两湖的乱局第313章 如此选举第567章 麻烦未了第243章 无奈离开老窝第23章 离开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117章 搞垮首届内阁第14章 平定政变第583章 祸不单行第153章 白朗起义第406章 读书启蒙第327章 这不是和平第284章 四川靖国战争第131章 善后大借款第62章 垂钓洹上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347章 恶有恶报第552章 所谓冒充博士第270章 风云突变第470章 老骥伏枥第282章 四川内战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内阁第216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215章 和观音同日出生第64章 燎原烈火第128章 “宋案”审理之争第527章 呼吁大学开女禁第40章 系矫旨第500章 经历了两次美国大选第337章 厚脸皮的王揖唐第128章 “宋案”审理之争第33章 告密第4章 当官真好第4章 当官真好第375章 梁士诒请辞第373章 梁士诒组阁第565章 胡适的回复第439章 进德会第492章 关于选专业第347章 恶有恶报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409章 怪八股第494章 与基督教擦肩而过第587章 鲁迅逝世后第420章 加入暗杀团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66章 机会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360章 唐继尧的选择第17章 驻节朝鲜第10章 选择和机遇第237章 主导权之争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难第286章 成立军政.府第304章 平江阻击战第313章 如此选举第578章 提倡“大众语”第442章 春风化雨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600章 风雨飘摇第592章 最后十分钟第119章 超然内阁第607章 寓居纽约第96章 风云突变第257章 徐孙之争第499章 胡适的留学生活第125章 中国宪政之父第107章 只能亲自上阵第532章 个性主义第439章 进德会第399章 沈鸿英露出真容第84章 海军起义第441章 美育第167章 洪宪六君子第32章 袁世凯的选择第123章 孙袁会第128章 “宋案”审理之争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92章 三晋大地的风云第5章 去买官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唤第151章 天坛“祀天”第34章 自保第313章 如此选举第135章 一现的昙花第219章 成了中国海军的一员第187章 唐继尧第207章 南京会议第129章 谁是幕后指使第392章 广东的军事政变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个第180章 两揖一让第364章 非常选举第362章 桂系的溃败不可避免第153章 白朗起义第35章 多事之秋
第434章 知难而上第477章 胡适回忆其母(原文)第365章 两湖的乱局第313章 如此选举第567章 麻烦未了第243章 无奈离开老窝第23章 离开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117章 搞垮首届内阁第14章 平定政变第583章 祸不单行第153章 白朗起义第406章 读书启蒙第327章 这不是和平第284章 四川靖国战争第131章 善后大借款第62章 垂钓洹上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347章 恶有恶报第552章 所谓冒充博士第270章 风云突变第470章 老骥伏枥第282章 四川内战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内阁第216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215章 和观音同日出生第64章 燎原烈火第128章 “宋案”审理之争第527章 呼吁大学开女禁第40章 系矫旨第500章 经历了两次美国大选第337章 厚脸皮的王揖唐第128章 “宋案”审理之争第33章 告密第4章 当官真好第4章 当官真好第375章 梁士诒请辞第373章 梁士诒组阁第565章 胡适的回复第439章 进德会第492章 关于选专业第347章 恶有恶报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409章 怪八股第494章 与基督教擦肩而过第587章 鲁迅逝世后第420章 加入暗杀团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66章 机会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360章 唐继尧的选择第17章 驻节朝鲜第10章 选择和机遇第237章 主导权之争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难第286章 成立军政.府第304章 平江阻击战第313章 如此选举第578章 提倡“大众语”第442章 春风化雨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600章 风雨飘摇第592章 最后十分钟第119章 超然内阁第607章 寓居纽约第96章 风云突变第257章 徐孙之争第499章 胡适的留学生活第125章 中国宪政之父第107章 只能亲自上阵第532章 个性主义第439章 进德会第399章 沈鸿英露出真容第84章 海军起义第441章 美育第167章 洪宪六君子第32章 袁世凯的选择第123章 孙袁会第128章 “宋案”审理之争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92章 三晋大地的风云第5章 去买官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唤第151章 天坛“祀天”第34章 自保第313章 如此选举第135章 一现的昙花第219章 成了中国海军的一员第187章 唐继尧第207章 南京会议第129章 谁是幕后指使第392章 广东的军事政变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个第180章 两揖一让第364章 非常选举第362章 桂系的溃败不可避免第153章 白朗起义第35章 多事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