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怪八股

徐树兰家有藏书四万余卷,蔡元培如鱼得水。从20岁到23岁的四年里, 在此读书,可谓收获满满,学问也有大进。

他为徐氏校刊了《绍兴先正遗书》中的四部书,《重订周易小义》、《群书拾补初编》、《群书拾补补遗》、《重论文斋笔录》以及《铸学斋丛书》等若干书著。这期间,他的读书已“渐从泛览百家进入学有归旨”的境界。

如他自己所说:“治经便于故训及大意。治史偏于儒林文苑诸传。艺文志及其他关系文化风俗之记载。”

值得注意的是,这期间他受到常州学派今文经学家的影响很大。有段时间,他“读庄方耕氏、刘申受氏、宋于庭氏诸家之书,乃致力于《公羊春秋》,而佐之以《太史公书》。油油然寝窥于其间”。

经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学说并阐明其含义的学问。

今文经学一般是指经学中研究今文经籍的学派。今文经,是指西汉学者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传授的儒家经典。

今文经学的常州学派,则是指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出现的,以庄存与、庄述祖、庄绶甲、刘逢禄和宋翔凤为代表的,研究《春秋公羊传》的今文经学派。

特别是庄存与、刘逢禄和宋翔凤,是常州学派一脉相传的中坚人物。并且,他们的研究已经有了时代元素,所谓“常以微言大意比附现实。初启后来经世致用的端绪”。

庄存与(1719—1788),字方耕,号养恬,江南武进(属常州)人。幼诵六经,尤长于《书经》,乾隆十年(1745年)中乙丑科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授编修,迁内阁学士。入值南书房及上书房。乾隆二十一年,督直隶学政。官至礼部左侍郎。

性格耿直清廉,在浙江督考时,巡抚送他金子他并没有接受,后来巡抚给了他一个二品官员(侍郎是二品)的顶戴,他接受了。

等到了路上,随从对他说“那帽子顶上的可是真珊瑚,可值一千两金子。”

庄存与大怒,说:“你为什么不早说”。

于是,奔驰千余里将帽子归还。

他当讲官的一天,皇上亲自驾临文华殿,讲习(主要是经史)完毕,同朝为官的人正在等待皇上起身离开。

“公(庄存与)忽然奏告皇上说讲的文章有错误”,说臣的意思是不能这么讲。于是,捧着书本近前讲解。同朝为官的人大惊,皇上为此停留了一会并对他的讲解点头认同。

庄存与为今文经学常州学派首创者。

刘逢禄(1776-1829),是清代经学家,字申受,号申甫,又号思误居士,江苏武进人。年十八,补博士弟子员。年三十二,举顺天乡试。嘉庆十九年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礼部主事。道光四年,补仪制司主事。于礼部十余年未迁。卒于官。逢禄祖纶,官至大学士。

庄存与是他的外祖父,对他影响极大。

著有《尚书今古文集解》三○卷、《书序述闻》一卷、《左氏春秋考证》二卷、《公羊春秋何氏解诂笺》一卷、《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一○卷《后录》六卷、《谷梁废疾申何》二卷、《论语述何》二卷、《四书是训》一五卷、《箴膏肓评》一卷、《发墨守评》、《诗声衍》无卷数、《刘礼部集》一二卷,俱行于世。又有《易虞氏变动表》、《六爻发挥旁通表》、《卦象阴阳大义》、《虞氏易言补》各一卷、《庚申大礼记注长编》一二卷、《春闱杂录》一卷、《东陵勘地图说》一卷、《石渠礼论》一卷,等等。

宋翔凤,字虞庭,一字于庭,江苏长洲(今苏州)人。生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卒于咸丰十年(1860年),享年82岁。其母是庄存与之侄庄述祖之妹,他常“随母至常州,得闻庄氏今文经学”。庄述祖说他的两个外甥“刘甥可师,宋甥可友”, 刘谓刘逢禄,宋谓宋翔凤也。嘉庆五年(1800年)中举人,选为泰州学正,历官湖南新宁(今资兴)、耒阳等县知县。咸丰九年以名儒重宴鹿鸣,加衔为知府。宋翔凤为学,把阐扬微言大义的经典从《春秋公羊传》扩展到《论语》等多部经典,把义理阐发的重点从政治方面转移到伦理道德方面。

宋翔凤也深谙考据学,著作还有《论语郑注》10卷、《大学古义说》2卷、《孟子赵注补正》6卷、《孟子刘熙注》1卷、《四书释地辨证》2卷、《卦气解》1卷、《尚书说》1卷、《尚书谱》1卷、《尔雅释服》1卷、《小尔雅训纂》6卷、《五经要义》1卷、《五经通义》1卷、《过庭录》16卷以及《论语发微》、《经问》、《朴学斋札记》等。其中《过庭录》一书,是其考据学的代表作,在晚清经学扎记诸书中成就较高。

清代今文经学派。因创始人庄存与﹑刘逢禄都是常州人,故名。最初根据今文《公羊》经说,故亦称"公羊学派"。

鸦片战争前后,龚自珍﹑魏源以《公羊》经义,发挥政见,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光绪年间,廖平分析经学,详论汉今古文学的歧异,以为古学系伪造,今学乃孔子自创新制。后来康有为利用今文"托古改制",作为戊戌变法的理论依据。

此时蔡元培对今文经学兴趣浓厚。甚至发愿要编辑《公羊春秋大义》。这对于他后来积极投身于社会变革潮流,有着必然的关联。

在徐家伴读和读书的同时,蔡元培与山阴龙山书院。会稽稽山书院均有一定的联系。他在书院中偶尔写写八股文。按说八股文引经据典必须取自“四书五经”,但蔡元培这是候写的八股文却大相径庭。“以古书中通假之字易常字,以古书中奇特之句易常调”。例如他喜欢王引之《经传释词》上的古字和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上的古句与求文章的奇僻古奥。使得常人几乎难以读通。

如他自己所说:“我有一时做八股文,很喜欢用《经传释词》的古字,《古书疑义举例》的古句。好像同人开玩笑一样。”

开始他可能是在开玩笑,没想到山阴龙山书院和会稽稽山书院的两位院长钱篪仙和王止轩,对此却十分欣赏和推崇。有首创精神的蔡元培在此基础上又不断发扬光大,竟创造出他的独门绝技——被大家称做的“怪八股”。

他后来就用这种怪异风格的文章,参加了后来的几次科考,被大家当作趣谈。

再者,他在此期间还结交了许多知交好友,如精熟清代先人掌故的王左,为人豪爽而又善写桐城派古文的朱茀卿,习武能文魏彧等人。

一般年龄相若的朋友薛炳,马用锡等,也时常来此读书和谈天说地。青年书生聚在一起,壮志雄心,相约编撰大部头书籍,诸如《二十四史索引》、《经籍纂诂补正》等等。但年轻的人们多半做事虎头蛇尾,最后都不了了之。

无论如何,蔡元培这几年读书交友的生活,还是颇为惬意的。

1988年,蔡元培第二次赶往杭州参加乡试。直到晚年,他回想起这一次的经历还心有余悸。

“学而优则仕。”读书、考取功名,是传统社会里世世代代的父母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读书人一旦博得入仕的机会,更在身份名位上荣宠无比。在民间一般的百姓中间,知书达理的知识分子总是备受推崇。

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唐宋时称“乡贡”、“解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岁科、录遗合格者,均可应试。

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亦在八月。

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钦派。中试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中试之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中试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所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一年,整个浙江省参加乡试的学子多达10600人。

蔡元培在“自述”中写道:“每次留场二日,饮食须自备,学生自携带白米及冷肴、汤料等。每号有一勤务兵,时称号军,所携之米本可付号军代煮,但号军多不良。所以我等都自携紫炊具,叫做五更饥的,用火酒炊饭。 “ 每号之末间即厕所,坐近末间,每闻恶臭。又登厕时也常常呼吸困难,则携艾绳进场以避秽。 “集万余人于考场,偶有神经错乱,于试卷上乱写情诗或漫画杂事,甚至于自杀。闻者每附会事因,认为报应,并且说点名将毕时,有官役举一黒旗,大呼“有恩报恩,有冤报冤”云云,皆无稽之谈,但那时候常常听人道及。”

这一次,还是没有考中。六叔是和他一同参加的。在蔡元培看来,六叔在学问上是远胜于他的,六叔考了这么多年都没中过,他年纪轻轻第二次考,不能榜上有名是再正常不过了。但蔡元培这一次和第一次还是不同的。第一次,他不过是试试水,这一次下的功夫是不一样的,他自我感觉还是不错的,所以还是有些失落的。

第二年的春天,蔡元培与绍兴城内钱庄出纳王荣庭的次女结婚,婚后数月,便第三次赴杭州参加乡试。这是因光绪皇帝亲政而特别举办的一次恩科。

刚刚经历了一次失败,或许是他对这次科考根本就没抱希望,反而是放开了,在考场上把自己擅长的“怪八股”发挥得淋漓尽致。

乃至于乡试房官宦汝梅阅其试卷后认定,必是“老儒九困场屋者”所为。主考官李文田看了蔡元培的“怪八股”,拍案叫绝。

李文田(1834-1895)字畲光,号芍农、若农,广东广州府顺德县均安上村人。自小有“神童”之称。十四岁时,由于在佛山经商的父亲去世,家贫辍学。幸赖当时任教的南海何铁桥老先生照顾,得以继续就读。

十八岁应县考第一,二十六岁获咸丰九年(1859年)已未科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放江苏、浙江、四川乡试主考,提督江西、顺天学政。入直南书房,官至礼部右侍郎兼工部右侍郎。

工书善画。慈禧太后作画,“常命探花李文田、状元徐郙和陆润庠、进士陆宝忠为之题志”。

在这次乡试,蔡元培有幸得遇这位博学的伯乐李文田李大人做主考官,考中了第二十三名举人。同科考取的还有张元济、汪康年、汪大燮、徐仲可,以及他伴读的徐维则等。

考官对蔡元培试卷的评语是:“不落恒蹊,语无泛设,引证宏博,词意整饬。”

第295章 难产的国务总理第175章 日本的图谋第570章 独立评论第170章 汪凤瀛和梁启超第349章 发了疯的段祺瑞第309章 南雄之战第84章 海军起义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25章 找事做第464章 渐行渐远第513章 《中国哲学史大纲》第490章 康奈尔大学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498章 “世界公民”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213章 陕西、湖南护国独立第408章 事母极孝 割肉救亲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374章 吴佩孚倒梁第222章 治军严仁第482章 离开第152章 古今中外独家创始的选举法第209章 陈宦其人第5章 去买官第174章 列强的干涉第567章 麻烦未了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难第384章 治国策电第490章 康奈尔大学第475章 读书和启蒙第83章 连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实话吗第566章 胡适的《四十自述》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8章 约定第599章 北大开学第390章 内幕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566章 胡适的《四十自述》第612章 维持“法统”第111章 进入新的时代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520章 胡适谈五四运动第346章 驱张第483章 报考中国公学第602章 关于世界文化三个共同的理想目标第559章 被迫离开中国公学第589章 以讲演为武器的战士第577章 丢掉和平幻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第475章 读书和启蒙第184章 来自各方的声讨和规劝第64章 燎原烈火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7章 奇遇第450章 越缦堂日记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358章 谈钱伤感情第535章 新红学的开山鼻祖第344章 北归第556章 人权与约法第593章 苦撑待变第222章 治军严仁第196章 陆荣廷第242章 倒黎大潮第223章 热心社会事务第184章 来自各方的声讨和规劝第471章 避难香.港第409章 怪八股第138章 总统选举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46章 办实业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421章 留学德国第55章 反击第441章 美育第103章 速定大计折第307章 攻闽之战第340章 靳云鹏组阁第299章 冯国璋南巡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后努力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512章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第47章 兴新式教育第99章 六路北伐第172章 派系争斗第333章 扬眉吐气的陆徵祥第127章 应桂馨与洪述祖第361章 “自治”运动第479章 新人物第34章 自保第303章 岳州攻防战第309章 南雄之战第585章 颜李学派的程廷祚第132章 袁世凯不肯善罢甘休第585章 颜李学派的程廷祚第241章 民国第一伟人第594章 太上大使
第295章 难产的国务总理第175章 日本的图谋第570章 独立评论第170章 汪凤瀛和梁启超第349章 发了疯的段祺瑞第309章 南雄之战第84章 海军起义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25章 找事做第464章 渐行渐远第513章 《中国哲学史大纲》第490章 康奈尔大学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498章 “世界公民”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213章 陕西、湖南护国独立第408章 事母极孝 割肉救亲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374章 吴佩孚倒梁第222章 治军严仁第482章 离开第152章 古今中外独家创始的选举法第209章 陈宦其人第5章 去买官第174章 列强的干涉第567章 麻烦未了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难第384章 治国策电第490章 康奈尔大学第475章 读书和启蒙第83章 连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实话吗第566章 胡适的《四十自述》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8章 约定第599章 北大开学第390章 内幕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566章 胡适的《四十自述》第612章 维持“法统”第111章 进入新的时代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520章 胡适谈五四运动第346章 驱张第483章 报考中国公学第602章 关于世界文化三个共同的理想目标第559章 被迫离开中国公学第589章 以讲演为武器的战士第577章 丢掉和平幻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第475章 读书和启蒙第184章 来自各方的声讨和规劝第64章 燎原烈火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7章 奇遇第450章 越缦堂日记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358章 谈钱伤感情第535章 新红学的开山鼻祖第344章 北归第556章 人权与约法第593章 苦撑待变第222章 治军严仁第196章 陆荣廷第242章 倒黎大潮第223章 热心社会事务第184章 来自各方的声讨和规劝第471章 避难香.港第409章 怪八股第138章 总统选举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46章 办实业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421章 留学德国第55章 反击第441章 美育第103章 速定大计折第307章 攻闽之战第340章 靳云鹏组阁第299章 冯国璋南巡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后努力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512章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第47章 兴新式教育第99章 六路北伐第172章 派系争斗第333章 扬眉吐气的陆徵祥第127章 应桂馨与洪述祖第361章 “自治”运动第479章 新人物第34章 自保第303章 岳州攻防战第309章 南雄之战第585章 颜李学派的程廷祚第132章 袁世凯不肯善罢甘休第585章 颜李学派的程廷祚第241章 民国第一伟人第594章 太上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