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连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实话吗

汉阳刚刚攻下,袁克定密谴朱芾煌带着汪精卫的信去见革命党的重要人物。

汪精卫信的大意是:

经过他的努力,他认为,握有重兵的袁世凯是可以反正的,是可以率部加入推翻满清统治斗争的。现在,满清统治唯一可以和革命党抗衡的就是北洋军,就是掌握在袁世凯手里的武装。袁世凯能够反正,满清统治不堪一击。

但是,他了解到了,袁世凯的必须的要求是,他来做中华民国的大总统。

汪精卫认为,谁当大总统不重要,重要的是推翻满清的统治。

革命党人是为了推翻旧制度而革命的,不是为了个人的升官发财。

当然,当大总统得有才能,有人品。而据他观察,无论在才智上,还是在人品上,袁世凯都是非常优秀。

他在山东巡抚和直隶总督任上所做,政绩有目共睹,所谓人才难得。

另外,大总统不是皇帝,是通过选举产生的,是有任期的,不称职可以选掉。

而答应了袁世凯的要求,可以少很多战乱,可以使很多生灵免遭涂炭,国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遭战争地蹂躏。利国利民,功德无量。

给汪精卫带信的朱芾煌,又名黻(绂)华。四川省江津县人。同盟会员,佛学家。一九零一年考中清朝秀才,一九零六年他入读上海中国公学。一九零九年在日本求学后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期间回国。

胡适在日记中记载:

“在叔永处读《朱芾煌日记》,知南北之统一,清廷之退位,孙之逊位,袁之被选,数十万生灵之得免于涂炭,其最大之功臣,乃一无名之英雄朱芾煌也。

“朱君在东京闻革命军兴,乃东渡冒险北上,往来彰德、京、津之间,三上书于项城,兼说其子克定,克定介绍之于唐少川[绍仪]、梁士诒诸人,许项城以总统之位。一面结客炸刺良弼、载泽。任刺良弼者彭君,功成而死。

“任刺载泽者三人,其一人为税绍圣,亦旧日同学也。时汪兆铭已在南京,函电往来,协商统一之策,卒成统一之功。朱君曾冒死至武昌报命,途中为北军所获,几死者数次。其所上袁项城书,皆痛切洞中利害,宜其动人也。”

是的,凡是为国家和人民做了好事的人,人民是不应忘记的。

朱芾煌一九一二年夏与吴玉章返回四川,发起组织四川省俭学会,为留法勤工俭学的开始。受惠者包括著名的邓.小.平、陈.毅、聂.荣.臻、赵世炎、刘伯坚等数位百川人。

这为后话。

朱芾煌过去和袁克定有交往。武昌起义后,他预感到袁世凯必然得势,通过袁克定到彰德见袁世凯,和盘托出自己是革命党。

力劝袁世凯把清廷的军权抓到手,投效革命,革命党肯定推出其完成国家统一大业。并表示如果袁世凯能顺应民意,他将出面作革命党人的工作。

袁世凯当时没表态,也没想那么多。因为自己还没复出,朱芾煌规划的未来,离自己太过遥远。

袁世凯是个务实之一,不是个理想主义者。但是,他似乎感觉到了,这个朱芾煌对自己有用处,就把他留在了身边,只是叮嘱他不要暴露自己的革命党身份。

看来,袁世凯还是有点远见的,现在正好派上了用场。

从汪精卫的信中,可以看出:第一,袁世凯和汪精卫的关系已经非别人可比,这样的不可告人的事,袁世凯都可以相托。

第二、如果革命党人坚持推翻满清统治,他已经做了率部反叛满清政.府思想准备。只要北洋军能跟着自己走,推翻清廷可以说是易如反掌。

第三,这其中有两个顾虑。其一,北洋军能不能跟自己走?还是不能打包票的。比如庚子国难,在山东任上时,张勋表现的就是忠君报国,差点坏了东南互保的大事。这样的人,忠于自己就是忠于朝廷,自己反叛朝廷,还能跟自己走吗?这还是要打个问号的。

其二,革命党能否满足他的要求?袁世凯的安排可谓天衣无缝,给革命党的信是汪精卫所写,给自己留下余地。万一事情败露,可以说这不过是汪精卫的推测。袁世凯自己可以失口否认,和他没有关系。

但不管袁世凯计划得多周密,还是出事了。

朱芾煌把汪精卫的信送出后,从武昌返回时,被冯国璋所部拿住。

冯国璋部对武昌过来的人搜查很严,防止革命党派奸细过来,搞破坏、搞暗杀和刺探情报。

从朱芾煌身上搜出一份,袁世凯当直隶总督时的通行护照。

冯国璋部怀疑他是间谍,就抓起来盘问。

朱芾煌非常坦然,声称自己要面见冯国璋。

这会儿冯国璋还没调离武昌前线,正立功心切,一份接一份的发电报请战。

武昌垂手可得,还在等什么?等敌人的援军到吗?

自己是什么人?谁想见就能见的吗?

他正在闹心,也正没好气。

听到士兵禀报,抓了个间谍嫌疑,这人非要见冯大帅。

冯国璋很不耐烦,朝外摆了下手,随口说一句,拉出去枪毙算了。

报告的士兵答应一声,回头就走。

等到这个士兵走到营帐门口了,冯国璋又把人喊住。

对身旁的参谋长张联棻说了句,请他去见见人。冯国璋想的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如果这其中真有点什么,不就误事了吗?

张联棻见到朱芾煌时,朱芾煌坚持说不见到冯国璋,他什么都不会说。

参谋长张联棻吓唬了对方几句,见对方口风极严,没办法只能回头说给冯国璋。

冯国璋还是懒得见人,就吩咐人给袁世凯发个电报,问是否认识此人。

不一会,来了回电,电文是:“此人不是好人,专门在外破坏你我兄弟名誉。请你就地正法。但克定刻不在京。”

冯国璋一看,觉得再无问题,就吩咐人将朱芾煌即刻处决,专门破坏自己和袁大帅的名誉,这人留不得。

张联棻接过电报看了一眼,看到最后一句“但克定刻不在京”,急忙又把人喊住。

他是个细心之人,觉得这句话中有名堂。

冯国璋问那怎么办?张联棻说给袁克定发个电报问一下就是了。

冯国璋说从大帅的电报看,大公子不在京城,谁知他在什么地方?

张联棻说他能找到大公子。

张联棻出去了一会,回到营帐吓出一身汗,说侥幸!侥幸!

冯国璋接过电报,见袁克定的电文写道:“朱君芾煌系弟擅专派赴武昌。良以海军尽叛,我军四处受敌,英人有意干涉,恐肇瓜分,是以不得不思权宜之计,以定大乱。……朱君生还,如弟之脱死也。”

冯国璋和张联棻知朱芾煌有来头,赶紧把人发了,他们可得罪不起袁克定这位大少爷。

从袁克定的电报看,这是计议好了的,万一朱芾煌事情败露,不但袁世凯可以置身事外,袁克定也难受牵连。

只是冯国璋发了一句牢骚;“这人到武昌办什么事?连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实话吗?”

冯国璋是个直来直去的人。

张联棻要婉转得多,他说:“这件事大帅应该是不知道,没看大公子说了吗?他是专擅?”冯国璋没说话,面无表情。

如果不是张联棻细心,这朱芾煌怕是会脑袋搬家。

在袁世凯看来,这肯定不算什么。想当年为了自保,不是出卖过维新派吗?

不过,让袁世凯没想到的是,和自己的兄弟都不能吐一句真话,会让他的弟兄们心寒,而终究尝到了恶果。当然,这也是后话 。

张联棻,字馥卿,汉族。淄川县白塔镇北万山村(今属淄博市博山区)人。

他十九岁到德州当兵。一九零三年考入保定武备学堂学习炮兵和普通军事。毕业后到北洋直隶总督署兵备处任科员,后调陆军三镇九标二营任帮带。

一九零五年入保定军官学校学习。一九零六年任清陆军部军咨处二司五科科长。一九一一年任北洋军第六镇(师级)正参谋官。同年八月任冯国璋的总参谋长。

抗日战争中,他力主抗战。解放战争中,他曾为北平和平解放积极奔走。

新中国成立后, 任北京市救济分会执行委员、 北京市政.协福利会委员等职。一九五二年后, 任山东财产保管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政.府专员。一九五四年七月十四日,由李济深介绍参加“民革”。同年因工作成绩显著,被誉为“北京市十位红色老人”之一。

这些是后话。

张联棻老成持重,考虑问题周到细致,和冯国璋个人关系很好,也深得冯国璋的信任。进攻武昌城时,接到袁世凯停止进攻武昌的命令后,冯国璋开始没当回事。说大帅远在北京,怎么能知道前线的具体战况?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冯国璋想拿下武昌,来个先斩后奏。

是张联棻仔细看了电文后,苦口婆心的硬拦住了冯国璋。

还好有张联棻在,否则历史要改写了。

第304章 平江阻击战第451章 百花齐放第403章 历史不会忘记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615章 胡适晚年第360章 唐继尧的选择第124章 八大政纲第256章 国会和政党第591章 胡适和陈光甫第397章 改称大元帅第288章 衡山、宝庆之战第241章 民国第一伟人第439章 进德会第479章 新人物第70章 呼声第405章 八股文第380章 张作霖宣布独立第457章 谋求教育独立第44章 肃贪治吏第440章 学科改革第388章 各奔东西第132章 袁世凯不肯善罢甘休第85章 殿前作答第462章 蔡元培与“清党”第338章 吉林问题第552章 所谓冒充博士第96章 风云突变第61章 开缺回籍养病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608章 胡适与唐德刚第472章 永远活着第497章 书生本色第282章 四川内战第86章 每个人都不简单第399章 沈鸿英露出真容第612章 维持“法统”第391章 曹锟出重拳第120章 关系终于理顺了第547章 关于东西方文明第125章 中国宪政之父第375章 梁士诒请辞第574章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第333章 扬眉吐气的陆徵祥第347章 恶有恶报第440章 学科改革第158章 欧战第373章 梁士诒组阁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476章 成为无神论者第228章 瑞澂的下马威第25章 找事做第208章 四川前线停战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307章 攻闽之战第408章 事母极孝 割肉救亲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268章 张勋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21章 被蒙在鼓里第32章 袁世凯的选择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161章 哀的美敦书第42章 接任直隶总督第124章 八大政纲第535章 新红学的开山鼻祖第578章 提倡“大众语”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142章 宪法起草第352章 雷声大而雨点小第535章 新红学的开山鼻祖第417章 女校和中国教育会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74章 湖南和陕西的起义第3章 科举之路第312章 安福国会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422章 游学而非留学第391章 曹锟出重拳第202章 撤销帝制第12章 平叛第26章 想起一个人第226章 风云激荡中的黎元洪第437章 大师云集第257章 徐孙之争第95章 打破僵局第99章 六路北伐第381章 河南的战火第148章 袁记约法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队第137章 名流内阁第364章 非常选举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138章 总统选举第330章 历史意义深远第326章 十四点和平原则第97章 中山先生第334章 南北双方的第二次和谈第104章 隆裕太后
第304章 平江阻击战第451章 百花齐放第403章 历史不会忘记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615章 胡适晚年第360章 唐继尧的选择第124章 八大政纲第256章 国会和政党第591章 胡适和陈光甫第397章 改称大元帅第288章 衡山、宝庆之战第241章 民国第一伟人第439章 进德会第479章 新人物第70章 呼声第405章 八股文第380章 张作霖宣布独立第457章 谋求教育独立第44章 肃贪治吏第440章 学科改革第388章 各奔东西第132章 袁世凯不肯善罢甘休第85章 殿前作答第462章 蔡元培与“清党”第338章 吉林问题第552章 所谓冒充博士第96章 风云突变第61章 开缺回籍养病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608章 胡适与唐德刚第472章 永远活着第497章 书生本色第282章 四川内战第86章 每个人都不简单第399章 沈鸿英露出真容第612章 维持“法统”第391章 曹锟出重拳第120章 关系终于理顺了第547章 关于东西方文明第125章 中国宪政之父第375章 梁士诒请辞第574章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第333章 扬眉吐气的陆徵祥第347章 恶有恶报第440章 学科改革第158章 欧战第373章 梁士诒组阁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476章 成为无神论者第228章 瑞澂的下马威第25章 找事做第208章 四川前线停战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307章 攻闽之战第408章 事母极孝 割肉救亲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268章 张勋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21章 被蒙在鼓里第32章 袁世凯的选择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161章 哀的美敦书第42章 接任直隶总督第124章 八大政纲第535章 新红学的开山鼻祖第578章 提倡“大众语”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142章 宪法起草第352章 雷声大而雨点小第535章 新红学的开山鼻祖第417章 女校和中国教育会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74章 湖南和陕西的起义第3章 科举之路第312章 安福国会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422章 游学而非留学第391章 曹锟出重拳第202章 撤销帝制第12章 平叛第26章 想起一个人第226章 风云激荡中的黎元洪第437章 大师云集第257章 徐孙之争第95章 打破僵局第99章 六路北伐第381章 河南的战火第148章 袁记约法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队第137章 名流内阁第364章 非常选举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138章 总统选举第330章 历史意义深远第326章 十四点和平原则第97章 中山先生第334章 南北双方的第二次和谈第104章 隆裕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