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风云激荡中的黎元洪

前边提到过,张之洞对黎元洪的信任是全方位的,也是多方面的。不止是军中之事,每遇难处,或一有难题需要派人去解决,张之洞首先想到的就是黎元洪。

张之洞在湖北兴办了许多实业,最为著名的是湖北织布局、汉阳兵工厂和汉阳铁厂,也就是常被人提及的湖北“四局二厂” (织布局也称纱麻四局)。

一八八八年,张之洞在两广总督任上时,在广州筹设官办织布局,从英国购置机器。

一八八九年十月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机器等设备便运到武昌。

一八九二年织布局建成开工生产。有布机一千张,纱锭三万枚,雇用工人约二千五百名, 产品在市场上销售很快, 获利甚厚。能织原色布,斜纹布,花布等,畅销湖北、湖南、四川等省,还远销海外。

一八九四至一八九八年间,续设纺纱、缫丝、制麻三局,与织布局合称“湖北纺织四局”,亦称“纱麻丝布四局”或“纱麻四局”。

汉阳兵工厂原名湖北枪炮厂。

同样是一八八八年,张之洞在两广总督任上时,在广州拟筹设的一个厂,在德国订.购机器设备。也是次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将机器设备移到湖北。

一八九二年在汉阳大别山(今龟山)北麓正式开始建厂,与湖北铁政局合为一体。

次年厂房落成,机器到齐,至一八九五年开始制造。

随后枪炮厂与铁政局分立,独立建制,归湖北枪炮总局管辖。后几经扩充,计有枪厂、炮厂、枪弹厂、炮弹厂、炮架厂和火.药厂等分厂,雇用工人约一千二百人。

工厂生产原料,一部分购自汉阳钢铁厂和国内各地,一部分购自国外。生产仿德国7.9毫米口径步枪、仿制德国格鲁森式37、53、57毫米口径山炮及所配用之枪、炮弹。二十世纪初年可日产步枪三十支,无烟火.药六百磅,月产大炮八门、枪弹八十万发、炮弹七万发。

产品以步枪闻名,所仿德国步枪又称“汉阳式步枪”,至一九二八年停止生产,共产六十八万余支。

据当年在新军第八镇(师)二十一标一个士兵的回忆,第八镇的步枪全部是汉阳兵工厂出产。因此,武昌首义所开的第一枪,用的就是汉阳造,由此打响了推翻千年帝制的辛亥革命。

抗日战争中,诞生于清末的“汉阳造”步枪是中国军队的主力枪械。无论国民党军队,还是八路军、新四军和游击队,都大量使用“汉阳造”。

“汉阳造”从辛亥革命到抗美援朝一直在战场上发挥作用,是中国战争史的一个传奇的神话。

汉阳铁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诞生于一八九零年,是当时中国第一家,也是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从此,中国钢铁工业蹒跚起步,被西方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

该厂在湖北龟山下动工兴建,一八九三年九月建成投产。全厂包括生铁厂、贝色麻钢厂、西门士钢厂、钢轨厂、铁货厂、熟铁厂等六个大厂和机器厂、铸铁厂、打铁厂、造鱼片、钩钉厂等四个小厂。

这些实业的兴办,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所谓“生长相关”,也同时促进了社会方方面面的进步。可以说,这同样从一个侧面,注释了辛亥首义何以发生在武昌。

这些实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比如,汉阳铁厂因计划不周,所购设备不适于炼制大冶铁矿提供的含磷较高的矿砂,所炼钢料不符合铁路钢轨的要求,钢铁生产就曾陷入困境。

由于这些实业都凝聚着张之洞的心血,也时刻牵动着他的心;特别是“四局二厂”。

由于对黎元洪的倚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当“四局”“两厂”陷入困境,张之洞总是派黎元洪做为救火队员,江湖救急。

因为黎元洪的艰苦努力,有些时候有些问题能够很快解决。但有很多时候 ,有很多事,不是哪一个人能挽救的,黎元洪虽然能使问题有所缓解,但未必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在管理“四局二厂”的过程中,使黎元洪能够接触到实业,从而使他终身受益。

晚年,他曾经是位出色的实业家,和这一段经历不无关系。

晚清,封建专制已经走到了穷途末日,图新求变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同追求,人的思想也特别活跃。各种思潮,各种主张纷纷登台。

最活跃,影响力较大的是两股势力。一个是革命党,他们的主张是用暴力推翻满清的统治,建立起共和体制。另一个是立宪派,主张用和平的方式,对封建专制进行改良,仿效日本等国家,走君主立宪的道路。

一九零七年起,湖北和全国各省一样,积极的进行了地方咨议局的筹建。作为宪政改革的配套机构,咨议局给民众,特别是士绅阶层提供了参政议政的平台和管道,受到了各界的普遍支持和响应。

一九零九年二月五日,湖北举行了咨议局选举。选民人数是十一万三千二百三十三人,占人口总数的百分之零点四四。议员也非直选,是逐级选出选举议员人,再由这些选举议员人选举议员。

虽然是间接选举,参加选举的人又是人口的极少数,离真正的民主选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毕竟是湖北开天辟地破天荒的第一次。

以往的历史上,什么事都是官员们说了算,老百姓哪有发言权。因此,无论如何,可喜可贺。

选举结果,吴庆焘当选为议长,汤化龙、夏寿康当选副议长。十七人当选为驻会议员,还选举候补驻会议员若干。

吴庆焘,亦名庆恩,湖北襄阳人,著名书法家。系举人出身,是清代光绪年间撰写地方史志卓有成效的人。他的《襄阳四略》一书,至今仍为人们所借鉴。

《襄阳四略》共二十五卷。按刊印先后为《襄阳艺文略》、《襄阳沿革略》、《襄阳兵事略》、《襄阳金石略》。分别记载了府辖各县之文学艺术、建制沿革、重要战事、碑碣铭文。从光绪二十三年至三十二年(公元1897—1906年)分别出版。时间约长十年,是个人劳动成果,为当时单独修志者所罕见。

夏寿康(1871~1923年),字受之,号仲膺,又作仲英。黄冈仓埠(今属武汉市新洲区)人。父为进士、浙江钱塘知县,早逝。夏寿康靠母、兄抚养,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乡试中举,次年赴京会试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

一九零七年曾被派赴日本考察政治。

不久,前面讲到的,由立宪派掀起的国会请愿大潮,轰轰烈烈在全国展开。和全国其他地方,特别是活动积极的江浙相比,湖北行动得晚了些,但也是积极参加了的。

一九一一年五月,副议长汤化龙由汉口出发,去京请愿时,送行者达万人之多。临行前,汤化龙慷慨激昂发表演说,此次去京,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受身份的限制,黎元洪没有参加国会请愿活动,但他在内心深处,是支持这个活动,并时刻给予了关注。

在随后暴发的保路运运动中,湖北则成为了震中。前边说了,黎元洪不但代表军方参加了这个活动,并被推举为铁路协会委员,在支持派代表进京和筹款募捐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得各方好评。

在参加这次活动中,黎元洪和立宪派人士有了深入的交往和沟通,为他后来被推举为湖北军政.府的大都督,奠定了基础。

这个时期,在湖北的革命党中,势力最大的是二个组织,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他们实际上是同盟会的分支,一直在新军中发展组织,力图发动新军起义。做为湖北军界的二号人物,黎元洪对革命党人在他所部的活动,谈不上支持,至少是采取一种默许的态度;革命党人对此也是心知肚明。

在国会请愿活动和保路运动的推动下,文学社和共进会也加速了起义的步伐,并决定采取联合行动。

所谓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分。起事后推举谁作为领袖人物号令大家呢?二个组织探讨过,最合适人选莫过于吴禄真和蓝天蔚,两个人都是重量级人物,是人品高尚,坚定的革命党人,在二湖民众中享有很高威望。但是此刻这两人都在北方,所谓远水解不了近渴。

于是,有人就提出黎元洪。尽管他不是革命党人,但革命党人很信任他。把他推举出来,很多对革命持观望态度的就可能投向革命。

但是,毕竟黎元洪不是自己人,所以在革命党中,也有些人持不同意见。另外提出了几个人选,但都觉得份量不够。大家更担心的是,推出一个不合适的人选,缺乏号召力不说,革命党之间如果攀比起来,你看不起我,我看不起他,相互不服气,弄不好革命还没取得成果,党人内部先分裂了。

人们有时候容易犯这样的毛病。一个东西大家都不要可以,但不能给这其中的一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这东西我可以不要,但别人谁也不能拿走。

第374章 吴佩孚倒梁第99章 六路北伐第388章 各奔东西第180章 两揖一让第56章 祸从口出第256章 国会和政党第188章 熔岩涌动第556章 人权与约法第182章 开张第188章 熔岩涌动第301章 冯国璋心灰意冷第291章 各方的较量第3章 科举之路第181章 黎元洪捍卫共和第310章 战与和第496章 胡适的忧虑第422章 游学而非留学第148章 袁记约法第233章 承认民军为交战团体第202章 撤销帝制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237章 主导权之争第280章 重组内阁第597章 北大三宝第358章 谈钱伤感情第558章 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第76章 大后方起火第496章 胡适的忧虑第187章 唐继尧第184章 来自各方的声讨和规劝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502章 约翰·杜威和实用主义第404章 钟灵毓秀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150章 复古第63章 请愿大潮第450章 越缦堂日记第120章 关系终于理顺了第205章 冯国璋的如意盘算第11章 大院君李罡应第486章 学写诗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队第488章 个人历史上的黑暗时代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607章 寓居纽约第97章 中山先生第87章 吴禄贞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167章 洪宪六君子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471章 避难香.港第15章 挫折第67章 迫不及待第410章 会考第57章 管见十条第524章 所谓“问题”与“主义”的论争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165章 模范团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308章 讨龙之战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303章 岳州攻防战第259章 北洋军入浙第444章 “退款兴学”运动第152章 古今中外独家创始的选举法第541章 为教学管理奔波第119章 超然内阁第305章 湘东反击战第595章 回归做学问第65章 保路运动第97章 中山先生第520章 胡适谈五四运动第68章 武昌起义第243章 无奈离开老窝第559章 被迫离开中国公学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68章 武昌起义第24章 幸运第153章 白朗起义第303章 岳州攻防战第495章 胡适与辛亥革命第274章 号召讨逆第285章 召集非常国会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323章 外蒙善后条例第336章 张瑞玑第214章 梦断紫禁城第204章 劝退第429章 辞职第598章 校友签名致敬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396章 江防事变第13章 志得意满第107章 只能亲自上阵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个第364章 非常选举第514章 改革丧礼
第374章 吴佩孚倒梁第99章 六路北伐第388章 各奔东西第180章 两揖一让第56章 祸从口出第256章 国会和政党第188章 熔岩涌动第556章 人权与约法第182章 开张第188章 熔岩涌动第301章 冯国璋心灰意冷第291章 各方的较量第3章 科举之路第181章 黎元洪捍卫共和第310章 战与和第496章 胡适的忧虑第422章 游学而非留学第148章 袁记约法第233章 承认民军为交战团体第202章 撤销帝制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237章 主导权之争第280章 重组内阁第597章 北大三宝第358章 谈钱伤感情第558章 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第76章 大后方起火第496章 胡适的忧虑第187章 唐继尧第184章 来自各方的声讨和规劝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502章 约翰·杜威和实用主义第404章 钟灵毓秀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150章 复古第63章 请愿大潮第450章 越缦堂日记第120章 关系终于理顺了第205章 冯国璋的如意盘算第11章 大院君李罡应第486章 学写诗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队第488章 个人历史上的黑暗时代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607章 寓居纽约第97章 中山先生第87章 吴禄贞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167章 洪宪六君子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471章 避难香.港第15章 挫折第67章 迫不及待第410章 会考第57章 管见十条第524章 所谓“问题”与“主义”的论争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165章 模范团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308章 讨龙之战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303章 岳州攻防战第259章 北洋军入浙第444章 “退款兴学”运动第152章 古今中外独家创始的选举法第541章 为教学管理奔波第119章 超然内阁第305章 湘东反击战第595章 回归做学问第65章 保路运动第97章 中山先生第520章 胡适谈五四运动第68章 武昌起义第243章 无奈离开老窝第559章 被迫离开中国公学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68章 武昌起义第24章 幸运第153章 白朗起义第303章 岳州攻防战第495章 胡适与辛亥革命第274章 号召讨逆第285章 召集非常国会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323章 外蒙善后条例第336章 张瑞玑第214章 梦断紫禁城第204章 劝退第429章 辞职第598章 校友签名致敬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396章 江防事变第13章 志得意满第107章 只能亲自上阵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个第364章 非常选举第514章 改革丧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