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请愿大潮

清廷对袁世凯是不放心的,袁世凯回原籍时,步军统领衙门曾派袁得亮护送,其实是监视袁世凯。

肃亲王善耆也派了些密探,在暗中盯着袁世凯地一举一动,袁世凯对此当然心中有数。

开始为了避开嫌疑,他在家里闭门不出。有当地官员来探视,他一方面毕恭毕敬,一方面闭口不谈国事。还无病呻.吟地总是说自己的足疾有多严重,身体多病是一天不如一天,一付悲悲切切、絮絮叨叨的市井小民的模样。

对袁得亮则是特别地恭敬,常常找各种借口重礼相送。

因为都姓袁,袁得亮也很快成了袁世凯的本家。

这本就是个贪财好利之徒,加之袁世凯也真没有什么不轨行为。

每个月向步军统领衙门写的报告,最后都是袁世凯的幕僚代劳。

或许是清廷真的对袁世凯放心了,或许是他们已经没有精力管袁世凯的事。这个曾经叱诧风云的人物,似乎渐渐被人们淡忘了,这正是袁世凯求之不得的。

没有了袁世凯,清廷这个又老又破的机器,还在艰难地运转着。

主事的摄政王,二十几岁的小青年载沣,正焦头烂额。

从对袁世凯处置中,应该能看出,这是个有心机,能忍耐,也是能够识大体的人。

他接管朝政后,在摄政王的岗位上,可谓是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是一直在兢兢业业的做事。

公道地说,无论是个人的才干,还是在勤政方面,比起他的那些有作为的前辈君王,并不逊色。

只是生不逢时,比如一部车已经马上就瘫痪了,司机的驾驶技术再好,又何济于事呢?

对一个病入膏肓的人,医术再高明的郎中又能有什么回天之术?

一个人有再大本事,如何能够扭转乾坤。

这个时候被开缺,对袁世凯来说,应该是他的幸运。

因为他离开后,清廷的统治就陷入了一个接一个的危机。

有人说如果袁世凯在位,清廷就可以化解这些危机,其实未必。

因为,袁世凯不是超人,他如果继续在位,恐怕也只能是和所有在位的人一起受罪而已。甚至很难再有后来的,东山再起机会了。

袁世凯离开政坛不久,就暴发了大规模的立宪请愿活动。

载沣摄政之初,就承诺立宪将按着既定的政策继续进行。

他没有食言,一九零九年一月十八日,清廷颁布了城镇乡自治章程。一九零九年十月十四日,全国二十一个省,除新疆之外,都完成了咨议局地选举。、

各省的咨议局一产生,就显示了极大的生命力。议员们积极的参政议政,不但监督制约着政.府的权力,也促进和完善着政.府的施政。

上上下下,积极性都很高,特别是士绅阶层,成为立宪最积极和热心的群体。这也不奇怪,这些人已经是这个社会最为活跃的阶层,立宪本就是这个新兴的阶级的政治诉求。

是的,立宪在继续,但广大的士绅和民众对原定的准备立宪时间,不满意了。九年时间太长了,大家等不得了,纷纷要求加快进度。

张謇,不错,就是袁世凯的那位老师,他一直热衷于立宪。我们记得,当年提议立宪时,老成持重的张之洞曾托他征求袁世凯的意见。

袁世凯在朝鲜时两人因张謇那封信已绝交多年,但为国家、为立宪大局,张謇放下了个人恩怨,主动给袁世凯写过一封信。

现在,张謇已经成了立宪请愿活动的领袖。

从一九零七年秋天起,各地立宪派便纷纷上书清廷,要求速开国会。而在一九零九年十月各省咨议局第一次开会时,江苏咨议局议长张謇通电各省咨议局,建议组织国会请愿同志会。

经过一个多月的多方联络,各省代表于十二月十八日陆续抵达上海,开会商议请愿速开国会之事。

在张謇的策划联络下,一九零九年十二月中旬,十六个省的咨议局的代表,在上海成立联合会。

联合各省的督抚和咨议局,要求中.央政.府召开国会,建立责任内阁。

他们組织了三十三人国会请愿团进京请愿。名为“咨议局请愿联合会”,请愿书出自状元张謇之手。

主要的要求是:一九一一年召集国会,在此之前应设“大政咨询”,并召开临时国会,从速组织责任内阁。

请愿完全是和平的方式。

都察院的大人们对此类干涉朝政的帖子向来十分反感,因而没有为他们代奏。代表们失望之余,便开始利用各种关系遍谒朝臣,寻求支持。

他们首先去求见的是首席军机奕劻和其他军机大臣。

奕劻一向圆滑,他对请愿代表说:“我亦国民一分子,自必帮忙”,那桐也表示赞成。

在经过他们的争取后,鹿传霖和戴鸿慈也表示理解。但在访问一些皇族亲贵的时候,肃亲王善耆、贝子溥伦和镇国公载泽则避而不见。而贝勒载涛和毓朗则表示将“竭力相助”,总算是让代表们感到些许安慰。

与此同时,各省督抚也纷纷致电清廷,请求“俯从舆论,速开国会”。随后,御史江春霖(也是资政院议员)特意上折“奏请缩短国会年限”。不仅如此,连旗民也加入请愿队伍,他们“公推代表,赴都察院呈请代奏速开国会”。在这种情况下,都察院只好将这些请愿书一同上奏。

尽管经过一番很大的波折,请愿书还是送达到了最高统治者摄政王载沣手中。

清廷在对请愿书答复的谕令中,对代表的爱国热情表示赞赏,对各地表现出的立宪积极性给予了充分地肯定。

但是,要求大家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做什么事都不能过急,所谓欲速则不达。九年立宪既然是已经定下来的大政方针,还是不要改变为好。客客气气的拒绝了这一次地请愿要求。

请愿团的目的虽然没有达成,但能看出新一届的清政.府,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在克服慈禧太后当政时期的固执和傲慢。至少已经能够有个平和的姿态,倾听来自民间的声音了,这个进步还是应当肯定的;尽管完全是在敷衍。

回想一下当年的公车上书,请愿书根本就没交到皇帝的手中,那么多人发出的声音,清廷根本不当回事。

遭到拒绝的咨议局的代表不甘心,也没有放弃。对于这个结果,各省请愿代表们并不感动吃惊。如果请愿一次就能成功,那就不叫中国的朝廷了。

于是,他们经过商议后,决定再次发动请愿。而且要扩大请愿代表的范围,并广泛征集请愿签名,以壮声势。

同时,请愿代表们还制定了章程并成立了“国会请愿同志会”,北京设立总部,各省各埠设立支部,隐然已有政党之雏形。

一九一零年六月初,经过“国会请愿同志会”的努力,各省代表们再度进京,发动第二次请愿。

这次请愿代表扩大到一百五十人,除了各省谘议局议院外,还包括了各省商会、学会及华侨代表等。而且,令人鼓舞的是,这次请愿还征集到三十万人的签名,其规模远远超过第一次。

进京请愿代表再次来到都察院,呈递了十份请愿书。虽然十份请愿书各有侧重不同,但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速开国会才是弭乱救亡之策”。请愿代表们还警告说,如果不速开国会,“汉唐元明末造之祸,必将复见于今日”,与其等“大难已作同遭玉石俱焚之惨,何不及今力持大体,俯顺民情,速开国会,以弭乱于无形乎?”

这次都察院没有为难,而是立刻代奏朝廷。

请愿书上去后,朝中大臣开始分化,有人力主“严旨震吓”,以免代表们“哓哓不休”;有人则认为“民心不可失,民怨不可积,须婉言对付,免生枝节”。据说载沣看到请求立宪的签名者已经有三十万之多时,也曾忍不住拍案大呼:“人民请愿如此之多,倘再不准,未免大失民心!”

但是,这些大员们讨论下来,觉得还是不能轻易服软;万一这先例一开,以后这些老百姓都群起效尤,朝廷的威严何在?岂不是留下极大的麻烦。

于是,六月二十一日下发谕诏,以“财政困难,灾情遍地”为由,坚持“仍俟九年筹备完全,再行降旨定期召集议会”。

这一次的拒绝态度强硬,明确提出“宣谕甚明,毋得再行渎请。”已经有些不耐烦了。

很遗憾,这个政.府毕竟还没有学会如何正确面对,人民日益增强的民主意识,如何倾听发自民众地呼声,更谈不上正确对待民众的请愿活动。

第二次请愿失败后,代表仍未气馁,他们通电各省:“务必再作第三次请愿之举,矢以百折不挠之心,持以万夫莫拔之力,三续,四续,乃至十续,或可有望成功。”于是,他们便展开了规模更大的第三次国会请愿活动。

第506章 留学日记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432章 华法教育会第6章 此生不再进赌场第372章 徐、靳之间关系恶化第39章 全力追剿第16章 柳暗花明第356章 “小媳妇”难当第286章 成立军政.府第541章 为教学管理奔波第95章 打破僵局第387章 最大问题第294章 曹锟第435章 就职演说第471章 避难香.港第302章 极有心计之人第605章 自由主义是什么第581章 胡适对十教授“宣言”的批评第189章 圣战揭幕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后努力第242章 倒黎大潮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142章 宪法起草第24章 幸运第454章 最为迫切的问题第586章 参加第六次太平洋国际学会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262章 张作霖和冯德麟第233章 承认民军为交战团体第420章 加入暗杀团第181章 黎元洪捍卫共和第520章 胡适谈五四运动第591章 胡适和陈光甫第432章 华法教育会第352章 雷声大而雨点小第285章 召集非常国会第357章 四巨头会议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过第87章 吴禄贞第571章 与民权保障同盟的不睦第37章 涉外事件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357章 四巨头会议第450章 越缦堂日记第129章 谁是幕后指使第236章 大萝卜章第197章 广西护国独立第531章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第583章 祸不单行第412章 “甲午”之后第134章 较量第115章 唐绍仪其人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6章 此生不再进赌场第132章 袁世凯不肯善罢甘休第48章 开滦矿权第432章 华法教育会第2章 小人精第18章 好景难长第607章 寓居纽约第338章 吉林问题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319章 倡导和平第554章 出任中国公学校长第174章 列强的干涉第529章 评判的态度第578章 提倡“大众语”第457章 谋求教育独立第226章 风云激荡中的黎元洪第153章 白朗起义第44章 肃贪治吏第284章 四川靖国战争第58章 离开老巢第250章 《约法》之争第269章 复辟大戏开锣了第129章 谁是幕后指使第218章 风水宝地第425章 当上了教育总长第609章 考据癖第227章 洪山宝塔会议第394章 “合法”内阁第517章 倡导"易卜生主义"第230章 舍命陪君子第38章 高密事件第573章 当诤友、诤臣第58章 离开老巢第595章 回归做学问第486章 学写诗第408章 事母极孝 割肉救亲第571章 与民权保障同盟的不睦第558章 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第388章 各奔东西第141章 “泥菩萨”离开老巢第382章 恢复法统第600章 风雨飘摇第406章 读书启蒙第82章 一明一暗第547章 关于东西方文明第326章 十四点和平原则
第506章 留学日记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432章 华法教育会第6章 此生不再进赌场第372章 徐、靳之间关系恶化第39章 全力追剿第16章 柳暗花明第356章 “小媳妇”难当第286章 成立军政.府第541章 为教学管理奔波第95章 打破僵局第387章 最大问题第294章 曹锟第435章 就职演说第471章 避难香.港第302章 极有心计之人第605章 自由主义是什么第581章 胡适对十教授“宣言”的批评第189章 圣战揭幕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后努力第242章 倒黎大潮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142章 宪法起草第24章 幸运第454章 最为迫切的问题第586章 参加第六次太平洋国际学会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262章 张作霖和冯德麟第233章 承认民军为交战团体第420章 加入暗杀团第181章 黎元洪捍卫共和第520章 胡适谈五四运动第591章 胡适和陈光甫第432章 华法教育会第352章 雷声大而雨点小第285章 召集非常国会第357章 四巨头会议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过第87章 吴禄贞第571章 与民权保障同盟的不睦第37章 涉外事件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357章 四巨头会议第450章 越缦堂日记第129章 谁是幕后指使第236章 大萝卜章第197章 广西护国独立第531章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第583章 祸不单行第412章 “甲午”之后第134章 较量第115章 唐绍仪其人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6章 此生不再进赌场第132章 袁世凯不肯善罢甘休第48章 开滦矿权第432章 华法教育会第2章 小人精第18章 好景难长第607章 寓居纽约第338章 吉林问题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319章 倡导和平第554章 出任中国公学校长第174章 列强的干涉第529章 评判的态度第578章 提倡“大众语”第457章 谋求教育独立第226章 风云激荡中的黎元洪第153章 白朗起义第44章 肃贪治吏第284章 四川靖国战争第58章 离开老巢第250章 《约法》之争第269章 复辟大戏开锣了第129章 谁是幕后指使第218章 风水宝地第425章 当上了教育总长第609章 考据癖第227章 洪山宝塔会议第394章 “合法”内阁第517章 倡导"易卜生主义"第230章 舍命陪君子第38章 高密事件第573章 当诤友、诤臣第58章 离开老巢第595章 回归做学问第486章 学写诗第408章 事母极孝 割肉救亲第571章 与民权保障同盟的不睦第558章 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第388章 各奔东西第141章 “泥菩萨”离开老巢第382章 恢复法统第600章 风雨飘摇第406章 读书启蒙第82章 一明一暗第547章 关于东西方文明第326章 十四点和平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