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列强的干涉

民国四年十月二十八日下午,驻京日本代理公使约同英公使、俄公使同赴外交部,会晤陆徵祥总长。

先由日本代理公使口述,略云:“中国规复帝制,进行甚速,其里面反对者暗潮甚烈,实行之期,恐发生事变。目前欧洲正当多事,凡有害和平者,皆当避之。万一中国国内有动摇情形,不仅为中国之不幸,即与中国关系较深之各国,亦诚可忧。据我国所见,中国内情,如上海长江一带,及南方各处,均极可虑。袁大总统就任四年来,中国秩序渐次恢复,日本政.府不胜敬佩。袁大总统如仍极力维持,国内当无动乱之虞。

“今若急谋变更,恐引起不安情事。不得不为中国惜。愿大总统出以贤明之措置,将实行帝政之期,暂为延缓,以防祸于未然。而巩固极东和平之基础。日本政.府为此劝告,决非干涉中国内政。

英公使云:“日代表之通告,本公使完全同意。接着询问中国**能自信国体改革之实行,能无变故否?”

俄公使云:“日代表及英公使之言语,本公使均同意。”

自日、英、俄三国警告以后,法国公使馆亦接奉法国**训令,加入三国警告。

于十一月三日亲赴外交部与陆徵祥总长会晤,声明对于中国复兴帝制,劝告中止。内情和三国警告相同。

随后意国驻京公使,亦于十一月十二日午间亲诣外交部,访晤陆徵祥总长,谓奉本国政.府训令,会同四国公使劝告中国**将变更国体之事缓行。

十月二十八日,更有日本代理公使会同英、俄两公使向中国外交部正式提出警告。全文如下:

“中国近所进行改变国体之计划,今似已猛进而趋入实现其目的之地步。目下欧战尚无早了之气象。人心惶虑。当此之时,无论世界何处,苟有事态足以伤害和平安宁者,则当竭全力阻其生成,借以杜绝新纠纷之出现。中国组织帝制,虽外观似全国无大反对,然根据日政。府所得之报告,而详察中国之现状,觉此种外观仅属皮毛而非实际。此乃无可讳饰者也。反对暗潮之烈,远出人臆料之外。

“不靖之情,刻方蔓延全国。观袁总统过去四年间之政绩,可见各省纷扰情状,今已日渐平靖。而国内秩序,亦渐恢复。如总统决计维持中国之政治现状,而不改其进行之方针,则不久定有秩序全复,全国安宁之日。但若总统骤立帝制,则国人反对之气志将立即促起变乱。而中国将复陷于重大危险之境。此固意中事也。

“日政.府值此时局,鉴于利害关系之重大,故对于中国或将复生之危险状况,不能不深虑之。且若中国发生乱事,不仅为中国之大不幸,且在中国有重大关系之各国,亦将受到直接间接不可计量之危害。而以与中国有特殊关系之日本为尤甚。且恐东亚之公共和平,亦将陷于危境。

“日政.府睹此事态,纯为预先防卫,以保东方和平起见,乃决计以目下时局中大可忧虑之原因,通告中国政.府,并询问中国政.府能否自信可以安稳达到帝制之目的。日政.府以坦白友好之态度,披沥其观念。甚望中华民国大总统听此忠告,顾念大局,而行此展缓改变国体之良计。以防不幸乱祸之发作,而巩固远东之和平。日政.府故已发给必要之训令,致驻北京代理公使,日政.府行此举动,纯为尽其友好邻邦责任之一念而起,并无干涉中国内政之意。”

列强为什么对中国的国体变更如此敏感?当然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一旦恢复帝制中国必乱。而中国乱就会损害他们在中国的利益。用不着多大的洞察力,这么简单的事,几乎有一点常识的人都能看到。

袁世凯等人都是很有见识的人,他们为什么看不到这一点呢?这或许就是所谓当事者迷,旁观者清。人总是容易过高估计自己,大家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其实,一个人真正能做到有自知之明,并非易事。权力和高位对人的吸引力之大,实是局外之人很难想象的。何况高高在上惠及子孙的做皇帝的大位呢?历史上为得到这个位置,父子兄弟都可以相残,或许这便是利令智昏。

外交部陆徵祥总长于十月二十八日接受日本及英、俄公使警告以后,当即答复:

“贵国警告业经领会。此事全系中国内政。然既友谊劝告,因亦不能不以友谊关系,将详细情形答复。中国帝制之主张,历时已久。我国人民所以主张帝制者,其理由盖谓中国幅员广大,五族异俗,而人情浮动,教育浅薄,按共和国体,元首常易,必为绝大乱源。他国近事,可为殷鉴。不但本国人生命财产,颇多危险。即各友邦侨民事业亦难稳固。

“我民国成立已历四稔,而殷户巨商不肯投资,人民营事,官吏行政,皆不能为长久计划。人心不定,治理困难。国民主张改革国体之理由,实因于此也。政.府为维持国体起见,无不随时驳拒。乃近来国民主张者,日见增加,国中有实力者亦多数在内。风潮愈烈,结合愈众,如专力压制,不独违拂民意,诚恐于治安大有妨碍。**不敢负此重责,惟有尊重民意,公布代行立法院通过之法案,组织国民代表大会,公同议决此根本问题而已。

“当各省人民向立法院请愿改变国体时,大总统曾于九月六日向立法院宣示意见,认为不合事宜。十月十日大总统申令据蒙回王公及文武官吏等呈请改定国体,又告以轻率更张,殊非所宜,并试各选举监督,遂照法案,慎重将事。十月十二日,又电令各省选举监督,务遵法案,切实奉行,勿得急遽潦草各等因。足见政.府本不赞成此举,更无急激谋变更国体之意也。

“本国《约法》主权,本于国民全体。国体问题,何等重大。政.府自不得不听诸国民之公决。政.府处此困难,多方调停,一为尊重法律,一为顺从民意。无非冀保全大局之和平也。大多数国民意愿,现既以共和为不适宜于中国。而问题又既付之国民代表大会之公决。此时国是业经动摇,人心各生观望,政治即受影响,商务已形停滞,奸人乘隙造谣,尤易惊扰人心。倘因国是迁延不决,酿成事端,本国人固不免受害,即各友邦侨民亦难免恐慌。国体既付议决,一日不定,人心一日不安,即有一日之危险,此显而易见者也。

“当国体讨论正烈之际,政.府深虑因此引起变故,一再电询各省文武官吏,能否确保地方秩序。该官吏等一再电复,佥谓国体问题,如从民意解决,则各省均可担任地方治安之任。实行改革时,必无变故发生。在外国人之调查,自不能若本国人之详确。今各省官吏,均一致报告,担任治安,未闻有任何反对行动及上海长江一带及南方情形可虑之报告。政.府自应据为凭信。至本国少数好乱之徒,逋逃外国,或其他中国法权不到之处,无论共和君主,无论已往将来,纯抱破坏之暴性。无日不谋酿祸之行为。然只能造谣鼓煽,毫无何等实力。数年以来,时有小乱发现,均立时扑灭,于大局上未生影响。

“现在各省均加意防范,凡中国法权不到之处,尚望各友邦始终协力取缔。即该乱人等亦必无发生乱事之余地矣。当贵国政.府劝告之时,各省决定君主立宪者,已有五省,各省投票之期,亦均不远。总之在我国国民,则期望本国长治久安之乐利。在政.府则更期望各友邦侨民,均得安心发达其事业。维持东亚之和平,正与各友邦政.府之苦心,同其一辙也。

“贵国政.府此项友谊劝告,并声明决非干涉中国内政,此项嘉意,本政.府自当重视。贵国政.府此举既完全为维持东亚和平起见,正与本国意见相同。贵国政.府尽可深信本国政.府,凡可以达到此目的者,必不遗余力也。以上各节,即希转达贵国政.府为荷。”

日本政.府于接到袁政.府答复之后,颇不满意,乃于十一月四日,又由驻京日本代理公使至外交部,代表日本政.府,声称中国政.府答复日本忠告之文,甚不明了,请以更明白之文答复日、英、俄三国所进之劝告。

陆徵祥总长当即答复,略谓目下国体投票,已有十余省,依法办理。至于投票期限,早已规定,民意所趋,非政.府之力所能左右。况此事关系法律问题,手续异常繁重,办理又不能过于急遽,在.政.府一方面,关于此事,凡有能尽力之处,无不极为尽力,以副各友邦劝告之雅意。

这两次答复以后,日本仍不满意,要求中国政.府对于四国展缓变更国体之劝告持何态度,发表正式声明。

第564章 梁漱溟的质疑第314章 吴秀才其人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551章 第三条路第6章 此生不再进赌场第159章 梁士诒的预言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贵州民九事件第34章 自保第145章 抢救国会第322章 徐树铮展示作为的机会第40章 系矫旨第22章 大事不妙第542章 胡适演讲《学生与社会》全文第404章 钟灵毓秀第459章 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 落幕第71章 您不走吗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232章 街头一景第338章 吉林问题第155章 劳乃宣其人第573章 当诤友、诤臣第406章 读书启蒙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418章 开始革命生涯第113章 首届内阁第337章 厚脸皮的王揖唐第581章 胡适对十教授“宣言”的批评第32章 袁世凯的选择第67章 迫不及待第223章 热心社会事务第100章 两边都难第613章 虚位以待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597章 北大三宝第233章 承认民军为交战团体第576章 不主张对日抵抗第202章 撤销帝制第527章 呼吁大学开女禁第113章 首届内阁第498章 “世界公民”第47章 兴新式教育第371章 紧锣密鼓第381章 河南的战火第99章 六路北伐第498章 “世界公民”第276章 不堪一击第434章 知难而上第269章 复辟大戏开锣了第403章 历史不会忘记第482章 离开第1章 袁项城出生第559章 被迫离开中国公学第388章 各奔东西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2章 小人精第339章 上海问题第446章 十四等于零第336章 张瑞玑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569章 二进北大第220章 参加甲午海战第545章 一场轰轰烈烈的爱第179章 司马昭之心第207章 南京会议第456章 收获颇丰第31章 戊戌变法第317章 徐大总统世昌第281章 黯然离开第471章 避难香.港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68章 武昌起义第4章 当官真好第238章 分道扬镳第589章 以讲演为武器的战士第89章 出师未捷第531章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第99章 六路北伐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291章 各方的较量第73章 在家上任第572章 武汉见蒋第288章 衡山、宝庆之战第527章 呼吁大学开女禁第520章 胡适谈五四运动第249章 就职第407章 童子试第470章 老骥伏枥第214章 梦断紫禁城第244章 瀛台“楚囚”第178章 传染性的政治病第309章 南雄之战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7章 奇遇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过第408章 事母极孝 割肉救亲第376章 奉直大战如箭在弦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46章 办实业第422章 游学而非留学
第564章 梁漱溟的质疑第314章 吴秀才其人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551章 第三条路第6章 此生不再进赌场第159章 梁士诒的预言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贵州民九事件第34章 自保第145章 抢救国会第322章 徐树铮展示作为的机会第40章 系矫旨第22章 大事不妙第542章 胡适演讲《学生与社会》全文第404章 钟灵毓秀第459章 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 落幕第71章 您不走吗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232章 街头一景第338章 吉林问题第155章 劳乃宣其人第573章 当诤友、诤臣第406章 读书启蒙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418章 开始革命生涯第113章 首届内阁第337章 厚脸皮的王揖唐第581章 胡适对十教授“宣言”的批评第32章 袁世凯的选择第67章 迫不及待第223章 热心社会事务第100章 两边都难第613章 虚位以待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597章 北大三宝第233章 承认民军为交战团体第576章 不主张对日抵抗第202章 撤销帝制第527章 呼吁大学开女禁第113章 首届内阁第498章 “世界公民”第47章 兴新式教育第371章 紧锣密鼓第381章 河南的战火第99章 六路北伐第498章 “世界公民”第276章 不堪一击第434章 知难而上第269章 复辟大戏开锣了第403章 历史不会忘记第482章 离开第1章 袁项城出生第559章 被迫离开中国公学第388章 各奔东西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2章 小人精第339章 上海问题第446章 十四等于零第336章 张瑞玑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569章 二进北大第220章 参加甲午海战第545章 一场轰轰烈烈的爱第179章 司马昭之心第207章 南京会议第456章 收获颇丰第31章 戊戌变法第317章 徐大总统世昌第281章 黯然离开第471章 避难香.港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68章 武昌起义第4章 当官真好第238章 分道扬镳第589章 以讲演为武器的战士第89章 出师未捷第531章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第99章 六路北伐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291章 各方的较量第73章 在家上任第572章 武汉见蒋第288章 衡山、宝庆之战第527章 呼吁大学开女禁第520章 胡适谈五四运动第249章 就职第407章 童子试第470章 老骥伏枥第214章 梦断紫禁城第244章 瀛台“楚囚”第178章 传染性的政治病第309章 南雄之战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7章 奇遇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过第408章 事母极孝 割肉救亲第376章 奉直大战如箭在弦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46章 办实业第422章 游学而非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