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分道扬镳

一九一一年十二月四日,在武昌的“各省代表会议”正在进行之时,不甘落后于湖北的上海,趁机抢先一步,以陈其美(上海)、汤寿潜(浙江)、程德全(江苏)三个都督的名义,邀请各省留沪代表举行会议。

汤寿潜(1856—1917),原名震,字蜇先(或叫蛰仙),浙江萧山人。清末民初实业家和政治活动家,是晚清立宪派的领袖人物,因争路权、修铁路而名重一时。他的遗言“竞利固属小人,贪名亦非佳士”可谓自己一生写照,他对中国近代化发展做出的贡献将永留史册。

程德全(1860年—1930年),字纯如,号雪楼、本良,四川云阳(今属重庆)人 。

其为廪贡生出身,光绪十四年(1888年),入三姓副都统文格幕当差 。光绪十六年(1890年),入国子监肄业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程德全赴黑龙江入副都统寿山幕。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沙俄入侵东北,受命赴前敌督队,积极筹战,后任黑龙江营务处总办。次年,擢升直隶州知州。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擢升道员,赏加副都统衔,署理齐齐哈尔副都统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擢升黑龙江将军。光绪三十四年(1909年),任奉天巡抚 。宣统元年(1910年),调任江苏巡抚,参与预备立宪。宣统二年(1911年)十一月一日,程德全被推为江苏军政.府都督,成了第一位参加革命的清朝封疆大吏。

参加会议的有各省留沪代表:沈恩孚、俞寰澄、朱葆康、林长民、马良、王照、欧阳振声、居正、陶凤集、吴景谦、流兴甲、赵学臣等人。

江苏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汤寿潜,上海都督陈其美这几位实力派人物,和著名的民主革命家章太炎,蔡元培等人也受邀参加了会议。

会议决定:暂定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为统一军事指挥,会议选举黄兴为临时政.府大元帅,黎元洪当选为副元帅。

黎元洪当选是章太炎先生力争的,“黎先生究系首难的人物,不可辜负他。现在大元帅已选定,请设一位副元帅,并选举黎先生任之。”

于是,黎元洪被选为副元帅。

得到沪上的代表开会并做出决议的消息,汉口开会的这些代表很不满。说好了的,上海留一个人,只是做为留守和“联络声气”之用的联络人员。怎么会摇身一变,开起会来,还自做主张的搞出这么重要的决议。

汉口的代表们立即致电上海,要求取消所做出的决议。

黎元洪随即致电各省都督:“……现据来电称,沪上十四省的代表,推举黄兴为大元帅,元洪为副元帅之说,情节甚为支离,如实有其事,请设法声明取消,以免淆乱耳目。”

浙军司令朱瑞也持反对意见,他说黄兴在武汉打了败仗,无法服众。在革命党内部,也有人反对黄兴而抬举黎元洪。

如章太炎便说,黄兴曾在武昌“受黎督委任为汉阳司令,不得以部将为主帅”为理由,力主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

陈其美、宋教仁等人,迫不及待的把黄兴推出来当这个大元帅,说到底是为了把临时政.府的领导权抓到手中。急中出乱,也过于草率,理所应当的遭到各方的反对。

最后,黄兴自己都不好意思了,明确表示无意于当这个大元帅,而是推荐黎元洪为大元帅。

上海方推举大元帅虽然受挫,但他们提出的临时政.府设在南京的决议,还是被各方所认可的。

因为,汉口和汉阳失守后,武昌已经成为了危城,怎么能把临时政.府放在危城呢?首义圣地也不可以。

而既然临时政.府所在地变成了南京,按着湖北军政.府自己的逻辑,“各省代表会”也自然应当放到南京。于是在鄂在沪的各省代表又都奔往南京,湖北军政.府暂时执行中央政.府的职责,当然也就不存在了。

于是便有了,南京各省代表,推举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的决议。

人还是那二个人,正副的位置变了,黎元洪满意了,回电表示:“元洪伏思,大元帅原为组织临时政.府刻不容缓之策,黄君克强宏才硕画,自足胜大元帅亡任,乃谦让不居,屡推元洪承乏。亢洪才识平庸,伺敢当此重任?然勘电所载,苦大亢帅不在临时政.府时,即以副元帅代行其职务。既有此明文,亢洪始顺代表诸公之请,承受大元帅名义,即委任副无帅执行大元帅一切职务。”

原来,黎元洪也是个权欲心很重之人,他现在已经拉开架势,问鼎更高权力了。这个大元帅他还真想当,只是又想当大元帅,又不想离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算徒有虚名,也要把这大元帅抓在手里,委托副元帅黄兴代自己执行大元帅的职务。

黄兴也有脾气呀!让你当副的你不干,给你正的你又不管事,拿别人当傻子吗?

黎元洪和黄兴都迟迟不到南京上任,南方各省仍然是无人领军。幸好不久中山先生回国,使这个难题终于得到解决。

后来也有过南北议和谈判地点之争,湖北同样没争过上海。

由于失去了主导权,南京临时政.府組成时,除黎元洪获挂名副总统外,其余首义元勋,无一受到重用。

前面提到了,蔡济民、蒋翊武、张振武、吴兆麟、吴醒汉在临时政.府均榜上无名。

孙武到上海活动,想给自己谋个军务次长的位置,结果没人理睬,失望至极。

筹建临时政.府时,中山先生刚从海外归来,对国内情况不了解,人事安排多由黄兴说了算。

当时,湖北籍议员刘成禺等向孙中山建言:“宜宠异武昌诸将,勿令怨望。”

但黄兴对首义诸公有成见,拒绝推介,中山先生也没引起重视。

在此期间,于佑任曾专门访问黄兴,提议应考虑武昌首义的同志,但黄兴一意孤行。

武汉的革命党人当然不满,讽刺南京临时政.府是:“败将逃官,沆瀣一气。”

当时,还有一些在南京的鄂籍军官,如湖北沔阳人唐克明,阳新人石星川,营冈人夏占奎,本也指望能得个一官半职的,沒想到都一无所获。

对临时政.府用人不滿的人纷纷聚集到了孙式周围。

鄂籍的议员刘成禺联络这些失意的党人和政客,于一九一二年一月底在上海成立民社,拉起了与同盟会对抗的大旗。

那么多人提醒,中山先生没能引起注意,黄兴了解情况,但又固执己见。革命离成功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为了这些有今天而未必有明天的临时的职位,革命阵营却分裂了。

民社与同盟会,无论在纲领,诉求和奋斗的目标都没什么大的分歧,但是,只要是一方的主张,另一方大多就会反对,所谓,为了反对而反对。

可谓。江山还没打下,就急于坐江山。革命尚未成功,党人已经因争权夺势而分裂,实在是令人叹息。

那时,湖北人黄侃为上海《民生日报》经理,于是,《民生日报》便成了民社的喉舌。攻击同盟会,成了这个日报的一大特色。

比如,民社一成立该报就发表刘瑷的文章,文章提出:“中国乃中国人之中国,非同盟会之中国,由来革命之功,黎君创其始,袁君终之也。除此二君成功之外,国民不与焉……”

把创立民国的功劳,归到了黎元洪和袁世凯身上。

同盟会的报纸不能不反击,这也就更加剧了二个政党间的矛盾。

民社的发起人除孙武和刘成禺外,还有黎元洪、蓝天蔚、谭延闿、王正廷、朱瑞、张振武、吴敬恒、宁调元,孙发绪等。

民社众人推举吴稚晖为总干事。

吴稚晖(1865年3月23日—1953年10月30日),名敬恒,字稚晖,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中央研究院院士,联合国“世界百年文化学术伟人”荣誉称号获得者。出生在江苏武进的雪堰桥一带。

民社中主事之人当属孙武,最活跃者要属孙发绪,黎元洪则是后盾。

不久,孙武又与刘成禺、唐克明、石星川等回湖北,在武昌成立分社。推举黎元洪为理事长,公开与同盟会在湖北分道杨镖。

黎元洪拨款三万,做为经费支持。

湖北参加南京参议院有刘成禺、时功玖、张伯烈。时与张是老同盟会会员,但都对黄兴的专横跋扈不满,倒向了孙武一边。二人成了民社在南京的代理人,南京这边有什么动静,通过他们,湖北很快就能知道。

于是,内耗和内斗就成了南方革命党人的一大噩梦。

湖北与南京临时政.府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军权方面,大元帅本来是在临时政.府没有大总统时,代行总统职务。按理有了大总统,这大元帅也就不存在了。但是,黎元洪不管这一套,有需要照样行使大元帅的职务,虽然这大元帅也实在没有什么权力和权威。

二是在财政方面。南京临时政.府可谓身无分文,湖北军政.府的日子虽然也不好过,但因为是首义圣地,得到的各方赞助比较多。加之黎元洪管理和理财有方,比南京那边情况是要好很多的。比如上次,黄兴打了败仗离开,和黎元洪开口,尽管黎元洪那时也很难,还是一下子就给黄兴带走二十万。但这是那个时候,现在,湖北无论如何,不会对南京财政支持了。虽然,南京那边,特别需要。

第41章 东南互保第610章 关于陈垣第247章 外逃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523章 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第117章 搞垮首届内阁第331章 历史是在前进的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东厂胡同第481章 学在“澄衷”第586章 参加第六次太平洋国际学会第519章 五四运动中的胡适第482章 离开第479章 新人物第347章 恶有恶报第285章 召集非常国会第556章 人权与约法第271章 解散国会第271章 解散国会第565章 胡适的回复第399章 沈鸿英露出真容第261章 张作霖第580章 胡适的广西之旅第241章 民国第一伟人第235章 立法第277章 树倒猢狲散第380章 张作霖宣布独立第285章 召集非常国会第457章 谋求教育独立第142章 宪法起草第139章 庆典第422章 游学而非留学第551章 第三条路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过第409章 怪八股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589章 以讲演为武器的战士第391章 曹锟出重拳第177章 所谓的民意第235章 立法第278章 遍街可见的辫子第128章 “宋案”审理之争第258章 浙江局势第406章 读书启蒙第411章 点翰林第278章 遍街可见的辫子第212章 袁世凯发表《宣布帝制案始末》第223章 热心社会事务第246章 人是有底线的第405章 八股文第171章 关于国体第236章 大萝卜章第426章 迎袁专使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40章 系矫旨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欧洲第115章 唐绍仪其人第67章 迫不及待第588章 过河卒子第192章 贵州护国起义第383章 风口浪尖的黎元洪第579章 文凭造假和南游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义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367章 吴佩孚的“东征西讨”第227章 洪山宝塔会议第53章 杨翠喜事件第442章 春风化雨第296章 兵分两路第425章 当上了教育总长第250章 《约法》之争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270章 风云突变第156章 隔靴搔痒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466章 保护进步人士第171章 关于国体第285章 召集非常国会第614章 转折点第425章 当上了教育总长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258章 浙江局势第166章 实情第219章 成了中国海军的一员第235章 立法第548章 再出国门第495章 胡适与辛亥革命第292章 冯国璋和段祺瑞第374章 吴佩孚倒梁第366章 湘军“援鄂”第172章 派系争斗第606章 努力支撑残局第204章 劝退第18章 好景难长第507章 胡适与《新青年》第459章 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 落幕第427章 领衔新的教育部第519章 五四运动中的胡适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548章 再出国门
第41章 东南互保第610章 关于陈垣第247章 外逃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523章 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第117章 搞垮首届内阁第331章 历史是在前进的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东厂胡同第481章 学在“澄衷”第586章 参加第六次太平洋国际学会第519章 五四运动中的胡适第482章 离开第479章 新人物第347章 恶有恶报第285章 召集非常国会第556章 人权与约法第271章 解散国会第271章 解散国会第565章 胡适的回复第399章 沈鸿英露出真容第261章 张作霖第580章 胡适的广西之旅第241章 民国第一伟人第235章 立法第277章 树倒猢狲散第380章 张作霖宣布独立第285章 召集非常国会第457章 谋求教育独立第142章 宪法起草第139章 庆典第422章 游学而非留学第551章 第三条路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过第409章 怪八股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589章 以讲演为武器的战士第391章 曹锟出重拳第177章 所谓的民意第235章 立法第278章 遍街可见的辫子第128章 “宋案”审理之争第258章 浙江局势第406章 读书启蒙第411章 点翰林第278章 遍街可见的辫子第212章 袁世凯发表《宣布帝制案始末》第223章 热心社会事务第246章 人是有底线的第405章 八股文第171章 关于国体第236章 大萝卜章第426章 迎袁专使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40章 系矫旨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欧洲第115章 唐绍仪其人第67章 迫不及待第588章 过河卒子第192章 贵州护国起义第383章 风口浪尖的黎元洪第579章 文凭造假和南游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义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367章 吴佩孚的“东征西讨”第227章 洪山宝塔会议第53章 杨翠喜事件第442章 春风化雨第296章 兵分两路第425章 当上了教育总长第250章 《约法》之争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270章 风云突变第156章 隔靴搔痒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466章 保护进步人士第171章 关于国体第285章 召集非常国会第614章 转折点第425章 当上了教育总长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258章 浙江局势第166章 实情第219章 成了中国海军的一员第235章 立法第548章 再出国门第495章 胡适与辛亥革命第292章 冯国璋和段祺瑞第374章 吴佩孚倒梁第366章 湘军“援鄂”第172章 派系争斗第606章 努力支撑残局第204章 劝退第18章 好景难长第507章 胡适与《新青年》第459章 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 落幕第427章 领衔新的教育部第519章 五四运动中的胡适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548章 再出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