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东厂胡同

刘治洲和金永炎到天津后,见到了张绍曾,转达黎元洪诚恳挽留之意。

张绍曾觉得自己这样很对不起黎元洪,只是身不由己,抱歉而又无奈地说:“这次政潮,蕴酿很久,其中原因复杂,大家都很明白,我个人能力有限,业难消弭。现在我既已辞职,当然没有复回之理,总统虽挽留我,我无法克服两个‘高’字,奈何奈何!”

张绍曾所说的两个高字,一个是高凌霨,一个就是“总统问题”。旨在提醒黎元洪也要多加小心,他知道接下来黎元洪这个总统的日子也会很难。

张绍曾内阁总辞职的当天,北京军警代表在旃檀寺陆军检阅使署举行会议;应该是有人策动。

有代表煽风点火:“总统有钱养活议员、政客,而我们拼命、流血、卫国、卫民的军人反而几个月不发薪水,害得我们穷得连饭都没得吃,我们非和他算帐不可。”

一九二三年六月七日,北京驻军第九、第十一、第十三等师和步军统领、毅军、警察厅等单位代表,共五百余人,身穿制服,腰佩军刀,到公府要求总统发给欠薪。

黎元洪虽然不情愿,但还是在居仁堂接见他们,他对军人闹事从来不客气。

狠狠地扫了大家一眼,厉声说:“你们见我做什么?是不是要逼我退位?要我走我就走。”

请愿的军官们回答说:“不敢,只是因为现在没有内阁,我们找不到财政总长和国务总理,只好请求总统作主。”

黎见军警官佐们态度还算恭顺,便答应于十天后(端节前二天)筹发军饷,军警官佐们也随之而退出。

八日,拥曹派雇用流氓,自称公民团,在天安门前高搭讲台。集合数百人,宣称有一万人,举行国民大会。

一个姓叶的上台发表演说:“内阁总辞职,中央陷于无政府状态,主要原因是由于黎总统而起。黎总统复位,本无法律根据,现在还弄出政潮,破坏法纪,吾人为救国计,不得不请黎氏速行觉悟,即日退位,以让贤路。我们大家爱国不后人,应请同抒卓见,拯治危亡。”

叶某说完,又有多人登台演讲,个个慷慨激昂。

接着叶某就把在天津印好的电报稿宣读一通,然后草草收场。

这个“国民大会”是津、保派的智囊边守靖于七日由天津到北京组织起来的。是当年袁世凯、段祺瑞组织“公民团”,伪造民意的再版。

一时间,北京城内外,充满了一种恐怖气氛。政学系的李根源携行李搬到了府学胡同黎寓来,和总统府秘书长饶汉祥一起,誓与黎总统同生共死。

九日上午六时,北京警察宣布罢岗。陆军检阅使冯玉祥、京畿卫戍总司令王怀庆联名分函国会和外交使团,宣称他们愿尽力保护国会和外国侨民,负责维持京师治安。

这一天,不少便衣警察和保安队在轮流巡逻市区。

外交使团召集临时会议,讨论应付当前北京紧急局势。有人主张组织一个国际委员会,协助北京政府“整理”财政,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

最后只通过了一项决议,就是推派外交团的领袖、葡萄牙驻华公使符礼德到东厂胡同去慰问陷入四面楚歌的黎元洪。

九日,葡驻华公使符礼德代表北京外交团前往探问黎元洪。一位国元家首,落到如此狼狈的境地,在外国使节面前,除了说些感谢之话而外,实在没有别的话可说。

符礼德把冯玉祥、王怀庆的联名信拿给黎看,其中有句“此系政治作用”的话。符礼德对黎表示,在外国发生了这种情况,通常就叫做政变。外交团愿意尽力维护黎总统的安全。

事态越发严重,从九日开始,新华门和东厂胡同原来驻守的卫戍部队撤走。在此情况下,黎元洪也只好困守东厂胡同,不再去总统府。

中午黎宅对外电话也有好几处不通,显然受到监视。天安门前所谓的“国民大会”继续举行。

外交团用正式的公函通知北京外交部,对于军警罢岗表示关切,因此为了外侨安全起见,拟派各国联军巡街。这一来才让拥曹派慌了手脚,当晚七时,警察便自动复岗。

这一天,冯玉祥、王怀庆向黎元洪表示,可以推举颜惠庆组织内阁,并将政权交与这个内阁。

黎表示组阁人选可以考虑颜惠庆,可政权问题应由国会解决。

王家襄、王正廷劝黎再向国会提出解释总统任期案,以便体面下台,饶汉祥拒绝起草这个咨文。

晚间黎宅又有会议,根据冯、王意见请颜组阁,颜也参加了这个会议,表示愿意捧场。但是,在散会后找不到高凌霨、吴毓麟,便又出尔反尔打了退堂鼓。

同一天,吴佩孚的代表李倬章来到天津,代表吴表明态度。说吴子玉要他郑重地声明,一切活动要在轨道以内行之,不要任性妄为,不要让“老帅”(指曹锟)落千秋骂名。表示吴本人自己决不参加这次政潮云云。

十日午饭后,又有中级军官三百余人到东厂胡同黎宅索饷,侍从武官长荫昌代为接见。

荫昌说:“总统不是不关心各位的欠饷,现在正忙于组织内阁,在内阁没有产生前,军警饷项自然都无从发放。”

军警代表则坚持以节关日近,非即日发放不可。纠缠到下午三时才散走。

接着“公民团”在天安门前聚集千余人,还有所谓“市民请愿团”、“国民大会”代表等,手持“改造时局”、“府院勾结种种失政”、“财政无办法”、“市民饿、总统肥”、“总统不管市民”、“总统退位”等纸旗向黎邸进发,沿途散发传单,均是攻击黎的词句。

到了黎宅,请见总统,黎自然不肯接见,请愿“市民”便在黎宅门外摇旗呐喊,鼓噪喧哗。

黎叫人去找步军统领聂宪藩、京师警察总监薛之珩派军警来维持秩序,都置之不理。包围者到了午夜才散去。这晚黎宅电话被军警派人监视,不许接传,自来水亦被堵塞。

黎元洪坐困东厂胡同,形同囚禁,“恶民”包围,军警索饷,水电断绝。

黎在极端险恶情势下,迫不得已,乃急电曹锟、吴佩孚求援,同时并将该电转致各省。

电云:“连日留张不获,请人组阁,皆畏不敢就。罢岗开会,全城鼎沸,谣言纷起,皆谓有政治作用。本日复有军警中下级官数百人,无故闯入住宅,借名索饷,此岂元首责任所在?又有公民请愿团、国民大会,约近千人,续来围宅。元洪依法而来,今日可依法即去,六十老人,生死不计,尚何留恋!军警等如此行为,是否必陷元洪于违法之地?两公畿辅长官,当难坐视,盼即明示!”

十一日,黎元洪在私邸召集留在北京的名流举行会议。

出席的有颜惠庆、顾维钧、孙宝琦、王正廷、吴景濂、王家襄、汤漪等。大家心情都很沉重,空气也很窒息。

黎在会议上表示,不能再蹈民国六年的覆辙,一走了事。自己下台没有问题,可是决不做徐世昌第二。

他说:“我是依法而来,今天要走也要依法而去,不能糊里糊涂的被人赶走。”

北京的空气更加紧张,六月十日十一日两天里,满城风雨,草木皆兵,达官贵人纷纷搬到天津,好像北京又有大难要临头。

十二日又有军警代表、“公民团”代表更番到黎宅示威。

黎的亲信、总统府秘书长饶汉祥也认为非走不可了,只是政学系的两位阁员还主张战斗到底。

中午王怀庆和冯玉祥送来联名辞呈。黎还是下令加以慰留,并派张怀芝退还呈文,他们都拒而不受。

接着第十一、十二两师中下级军官宣布全体辞职。

黎元洪困处东厂胡同,他求援无路,于是再发一通电报给曹锟和吴佩孚。

电云:“叠电计达,本日又有军警官佐多人麇集门外,复雇流氓走卒数百人,手执驱黎退位等纸旗,围守住宅,王、冯两使联名辞职,慰留不获,元洪何难一去以谢国人,第念职权为法律所容,不容轻弃,两公畿辅长官,保定尤近在咫尺,坐视不语,恐百啄无以自解,应如何处置,仍盼示。”

十二日下午三时,黎宅举行最后一次高阶层会议,决定在大势无可挽救的情势下,发表七道命令:

(一)准许张绍曾辞职;

(二)派李根源兼署国务总理;

(三)除李根源外,全体阁员准其辞职;

(四)任命金永炎为陆军总长;

(五)裁撤全国巡阅使、巡阅副使、督军、督理。全国军队均交陆军部直接管辖;

(六)声讨制造政变者;

(七)宣布自民国十四年元旦起,裁撤全国厘金。

从这几道命令看,黎元洪是在做最后一搏,把一直想做而不能做的事差不多都做了

对黎元洪来说,政学系的李根源在这次患难局势中,始终追随,情谊甚笃。

李根源差不多是个职业革命家,一生做了很多好事,也是个忠于自己理想和追求的人。

共和国的朱老总的女儿朱敏,在纪念李根源的文章中写道:“先父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得到李根源先生的大力帮助。李根源先生筹办的云南陆军讲武堂是先父踏上拯救祖国道路的起点……先父与李根源先生的交往长达半个多世纪,他们是师生关系、朋友关系、同志关系,结下的终生情谊,难能可贵,令后人敬仰和敬佩。”

第579章 文凭造假和南游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76章 大后方起火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160章 二十一条第447章 蔡元培与五四运动第370章 孙中山力主北伐第160章 二十一条第450章 越缦堂日记第434章 知难而上第484章 竞业旬报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388章 各奔东西第339章 上海问题第505章 异曲同工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524章 所谓“问题”与“主义”的论争第158章 欧战第346章 驱张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203章 逼得哑人说话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190章 历史佳话第360章 唐继尧的选择第235章 立法第349章 发了疯的段祺瑞第446章 十四等于零第247章 外逃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529章 评判的态度第365章 两湖的乱局第451章 百花齐放第191章 护国军扩军筹饷第1章 袁项城出生第478章 走出家门第258章 浙江局势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70章 呼声第600章 风雨飘摇第86章 每个人都不简单第350章 大战在即第125章 中国宪政之父第405章 八股文第326章 十四点和平原则第545章 一场轰轰烈烈的爱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248章 九个回合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569章 二进北大第561章 关于“中基会”第608章 胡适与唐德刚第33章 告密第615章 胡适晚年第440章 学科改革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1章 袁项城出生第134章 较量第540章 胡适面见溥仪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556章 人权与约法第232章 街头一景第289章 内斗第559章 被迫离开中国公学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380章 张作霖宣布独立第227章 洪山宝塔会议第414章 大刀阔斧第282章 四川内战第248章 九个回合第573章 当诤友、诤臣第501章 伟人的风采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305章 湘东反击战第488章 个人历史上的黑暗时代第70章 呼声第364章 非常选举第280章 重组内阁第523章 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第42章 接任直隶总督第169章 杨度的《君宪救国论》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256章 国会和政党第6章 此生不再进赌场第233章 承认民军为交战团体第56章 祸从口出第439章 进德会第17章 驻节朝鲜第209章 陈宦其人第585章 颜李学派的程廷祚第558章 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558章 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第196章 陆荣廷第299章 冯国璋南巡第84章 海军起义第587章 鲁迅逝世后第448章 特别的表现
第579章 文凭造假和南游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76章 大后方起火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160章 二十一条第447章 蔡元培与五四运动第370章 孙中山力主北伐第160章 二十一条第450章 越缦堂日记第434章 知难而上第484章 竞业旬报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388章 各奔东西第339章 上海问题第505章 异曲同工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524章 所谓“问题”与“主义”的论争第158章 欧战第346章 驱张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203章 逼得哑人说话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190章 历史佳话第360章 唐继尧的选择第235章 立法第349章 发了疯的段祺瑞第446章 十四等于零第247章 外逃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529章 评判的态度第365章 两湖的乱局第451章 百花齐放第191章 护国军扩军筹饷第1章 袁项城出生第478章 走出家门第258章 浙江局势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70章 呼声第600章 风雨飘摇第86章 每个人都不简单第350章 大战在即第125章 中国宪政之父第405章 八股文第326章 十四点和平原则第545章 一场轰轰烈烈的爱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248章 九个回合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569章 二进北大第561章 关于“中基会”第608章 胡适与唐德刚第33章 告密第615章 胡适晚年第440章 学科改革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1章 袁项城出生第134章 较量第540章 胡适面见溥仪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556章 人权与约法第232章 街头一景第289章 内斗第559章 被迫离开中国公学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380章 张作霖宣布独立第227章 洪山宝塔会议第414章 大刀阔斧第282章 四川内战第248章 九个回合第573章 当诤友、诤臣第501章 伟人的风采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305章 湘东反击战第488章 个人历史上的黑暗时代第70章 呼声第364章 非常选举第280章 重组内阁第523章 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第42章 接任直隶总督第169章 杨度的《君宪救国论》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256章 国会和政党第6章 此生不再进赌场第233章 承认民军为交战团体第56章 祸从口出第439章 进德会第17章 驻节朝鲜第209章 陈宦其人第585章 颜李学派的程廷祚第558章 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558章 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第196章 陆荣廷第299章 冯国璋南巡第84章 海军起义第587章 鲁迅逝世后第448章 特别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