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孙中山力主北伐

桂军退出广东时,沈鸿英几乎毫发无损,率部退至广西平乐。

陈炯明始终不愿意对广西用兵,曾派翁式亮为密使,到广西平乐去见沈鸿英。劝沈驱逐陆荣廷,攫取广西军政大权,宣布广西自治,愿以军费、军火相助。善于投机的沈鸿英很快被说动,一口答应了陈炯明。

但是,一九二一年六月上旬,曾被粤军收编的桂军残部,受陆荣廷鼓动,在高雷钦廉地区倒戈反粤,遂溪、廉江也有人响应。沈鸿英看形势不对,加之受陆荣廷的利诱,又反过来对陈炯明出尔反尔。

六月十三日沈鸿英派兵由贺县侵入连山、连县、阳山,北江防军李烈钧旧属赖世璜、李明扬等部不敌,败退到韶关。

败讯传到广州,陈炯明采取了紧急行动,派第一师师长邓铿为北江总指挥,率军抵抗沈军,调回第二师师长洪兆麟部加强广州的守卫。

粤桂战火重燃,陈炯明根据湘粤联防条约,请求湘军出兵进攻桂林,捣袭桂军的后路。

陆荣廷也根据多年来湘桂同盟的关系,派林虎到湖南,请求湘军出兵北江,助以一臂之力。

赵恒惕为之左右两难,他不希望西南方面兵戎相见,再启战端,便发起邀请四川、湖南、云南、贵州四省共同调停粤桂战争。

赵恒惕的建议只获得四川的刘湘的赞成,云南和贵州都没有答复。原来云南的顾品珍因为唐继尧部下胡若愚、李友勋两旅已由迤南开入广西边境,为了共同对付唐继尧,他曾和陆荣廷建立了秘密同盟。

贵州卢焘则因为陆荣廷收容了贵州“逃将”王华裔,已派黔军谷正伦、胡瑛两旅开入黔桂边境,与陆荣廷处于敌对状态。王华裔是在刘显世失败后逃去湘西,又被假道湘西的滇军赶走,逃入了广西北部。

这样,赵恒惕的四省联合调停粤桂战争的计划只能流产。

眼看粤桂之战已不可避免,毕竟湘粤联防条约要更重要些,而且一直以来从陈炯明处曾得到真心实意的援助,比如湘东反击战。赵恒惕在不能两全的情况之下,只能选择与陈炯明同进退。

桂军打过来,陈炯明没了别的选择,只能横下心来讨伐桂系。

一九二一年六月十八日,孙中山下令对广西总攻击,二十六日发表命令,派陈炯明为援桂军总司令。

就在同一天,陈炳焜的部将,手握重兵驻梧州的刘震寰响应粤军,宣布独立。搞得陈炳焜、莫荣新、韦荣昌等措手不及,匆匆忙忙地逃往浔州。

粤军不战而克梧州,孙中山随后任命刘震寰为桂军第一师师长。

陆荣廷对梧州的陷落没太在意,他下令沈鸿英进攻莫德、三水,又叫林俊廷等迅速由高雷一带北进。这是双管齐下的军事计划,不但可以直接威胁广州,而且可以截断梧州粤军的后路。

但是,沈鸿英眼见形势有变,哪肯为陆卖命。暗中请赵恒惕转达陈炯明,愿意宣布自治,履行以前的条约。

陈炯明这时不敢相信他了,粤军马不停蹄地向广西深入。北江粤军一路由信都、贺县包抄沈军的后路。一路由英德、韶关向西进攻。

粤军为保卫家乡而战,士气高昂。从七月三日到八日,信都、阳山、连县、连山都被粤军收复。

七月九日,退往贺富山的沈军将领黄自高、沈荣光等联合推举沈鸿英为“救桂军总司令”,宣布广西自治,脱离陆荣廷,与西南军政.府保持一致。

粤军乘胜溯西江而上,克复浔州,且以破竹之势占领藤县、容县、北流、平南、贵县。

这时候,黔军谷正伦、胡瑛两旅沿盆江南下,唐继尧旧部胡若愚、李友勋两旅由迤南开进,李烈钧所属朱培德、杨益谦两旅由湘西开到,都集中在桂西北一带。

此时,唐继尧还没回师云南,为了统一指挥,唐继尧、卢焘把他们的部队拨归李烈钧指挥。李烈钧便号称为“滇黔赣讨陆联军总司令”,准备向桂林柳州两面进攻。

桂军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将领们均纷纷通电和陆荣廷脱离关系。

七月十二日,桂军旅长贲克昭在柳州自称柳庆救桂军总司令。十四日,桂军统领秦步衢逐走了陈炳焜和桂林镇守使李祥禄,自称桂林救桂军总司令。韦荣昌、刘达庆、韩采凤在贵县陷落后,也都宣言“自治”。

陆荣廷于七月十六日通电下野,把政权交与沈鸿英,并令龙州镇守使黄培桂移驻南宁,代理督军、省长两职,他自己偕同谭浩明由南宁逃往龙州。

一九二二年八月十一日孙中山派马君武为广西省长,派陈炯明为广西善后督办。

九月三十日,粤军攻克了桂军的最后据点龙州,首先入城的是魏邦平部,桂军残余部队非降即溃,陆荣廷只身逃往安南。

讨桂各军一部分撤返广州,准备北伐。

此时,雄心勃勃的孙中山,召集粤军将领、内河舰队及飞机队管带,作动员讲话:“此次粤军进攻广西,不到一月就把桂系荡平,乃将士用命所致。现在两湖已发生战争,当出兵北伐,统一中国,北伐之举势在必行,偏安一隅,只能苟全,而非久安,希望将士用命,戮力北伐。”

十月八日孙中山向广州国会提出北伐案,获得通过,十八日,在广州举行北伐誓师大会。

孙中山决定由桂林取道湘省北伐。偕胡汉民、许崇智等离广州,沿西江入广西。在广西沿途巡视,经三水至梧州。

在梧州时曾向国民党员演讲:“梧州的革命党部甫告成立,今天各位出席成立大会,人数虽只是二百人之谱,可是革命不在人多,如果要使广西永远成为革命党的基地,机关枪、过山炮都不可能,唯有革命主义才是力量的源泉。我们必需要把革命真理传播出去,这个责任就在各位身上。如果我们成功了,中华民国就会得救,就会富强。如果我们失败,将来陆、谭、马、莫诸强盗就会卷土重来,广西数百万人民又将沦为奴隶了。”

这时候陈炯明率部驻防南宁,他仍反对北伐。

孙中山曾电促陈出兵,陈置之不理,且屯兵不进,扬言至少在半年以内休养整训。

孙无奈,赴桂林之前,亲往南宁防陈。

他知道陈的心思,便对孙说:“你应该支持我北伐。从利害观点论,我北伐后,如果成功,中国统一,我当然不会再回广东来。如果不幸而失败,我又有何颜回到两广。所以我北伐后,两广一切全权由你主持,不过请你不要阻止我北伐,并且请切实接济饷械。”

这番话是说到了陈的心里,但陈对北伐仍没明确态度,但似乎不像先前那样反对了。

不久他奉孙中山命回广州筹备北伐军饷、补给,回粤后,借机先把广东省的财权紧紧抓到手中。

孙中山在到南宁时,曾在群众大会发表演讲,主题是“广西善后方针”。

他开门见山:“我是第一次到广西,所以也是第一次到南宁,……大家都知道广西是个贫瘠的省份,可是这次溯江西上,所见两岸都是肥沃的平原,甚至山林丘壑也都苍蔚,因此我发见所谓的贫瘠,并不是真的贫瘠,而只是人事未到而已。”

接着就开发利源建设地方,兴借外债,修筑铁路,开矿山,树农场,建工厂等项大为发挥,使听众耳目一新,可谓振聋发聩。

不过也有人说他是善放空炮,还拿出当年他去北京见袁世凯,到处声称十年修二十万公里铁路之旧事拿来调侃。

孙中山从南宁折返梧州,再由梧州沿漓江过昭平,沿途系乘帆船溯江而上,从昭平至阳朔,路更险峻,梧州阳朔间虽然才四百五十里,整整就走了十六天。

孙在阳朔发表演说,同样语出惊人:“阳朔是块好地方,万山环绕,遍地膏腴。无知识人的以为这是土瘠民贫,可是却不知道奇峰耸峙的高山,都是石灰岩层的蓄积,可以烧石灰,可以制水门汀。所以别人认为阳朔是不毛之地,我则认为阳朔遍地都是黄金,所以我们应该拟定一套计划,把蕴藏在石灰岩层中的煤、铁、金、银、铅、水银诸矿,大量开发出来。”

孙中山在阳朔没有停留,即由阳朔赴桂林。

孙中山打定主意在桂林整备军队,组织北伐大本营。

当时在桂林的部队有粤军第二军许崇智部、福(福建)军李福林部。

此前,孙中山已委派朱培德为滇军总司令、彭程万为赣军总司令、谷正伦为黔军总司令、李烈钧为大本营参谋长、胡汉民为文官长。

朱培德(1888年10月29日—1937年2月17日),字益之,祖籍云南省安宁县。出生于仕宦之家,书香之门。其先祖朱化孚为明朝湖广按察使,其父朱秉堃系清朝举人。朱秉堃出任广通(今属禄丰县)猴盐井山长时,携全家同往。

一八九二年,父亲去世,四岁朱培德与长兄朱润德、幼弟朱树德一道被叔父朱秉鉴接回安宁。从此朱培德由祖母抚养,先入私塾,后上高小。少年时读书之余,又喜欢弓马骑射。

一九零七年,朱培德进入云南昆明陆军第十九镇营部武备学堂学习。一九零九年八月,云南陆军讲武堂成立,将该营部武备学堂合并,朱培德十一月入学,就学于云南武备学堂第一期步兵科丙班,与朱德、范石生、金汉鼎、唐淮源等同学,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此时同盟会云南支部在讲武堂和云南新军中甚为活跃,朱培德受到革命思潮的影响,常秘密阅读革命书籍,倾向反清革命,不久加入中国同盟会。

毕业后任滇(新)军第十九镇(统制钟麟)三十七协(统领蔡锷)七十三标(统带丁锦)第二营第七队队官。武昌起义爆发,朱培德参加了云南“重九起义”。先后担任排长、连长、营长。

一九一六年二月二十日,护国第二军在总司令李烈钧的指挥下,由昆明出发,取道蒙自,东出开(化)广(南),进入桂粤,朱培德支队为前头部队,他处处以身作则,出师以后,很快就成为方声涛梯团的主力。

三月十五日龙潭(今广南县境)一役,首战告捷,全歼龙觐光犯滇先遣司令李文富一千余人。

五月十二日抵达广东省的重镇肇庆,朱培德支队奉命改编为第二军第二十五团,由朱培德担任团长,随即奉命转向北江。

七月六日,朱培德奉命迎击源潭二万援军,率领忠勇善战官兵五百余人,直插援敌心脏,俘虏敌军二千余人,创造了全军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不久,升任升为羊城(广州)攻略军司令。

十月二十一日,朱培德被北洋政.府授为陆军少将。十一月李烈钧在各方面压力下辞护国军第二军总司令职,护国军第二军入广东的部队改称驻粤滇军,编为两个师,朱培德晋升为驻粤滇军第四师(师长方声涛)第七旅旅长,驻守广州市区,其本人加入了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党。

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357章 四巨头会议第88章 大通起义第466章 保护进步人士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难第545章 一场轰轰烈烈的爱第414章 大刀阔斧第558章 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第530章 白话诗第451章 百花齐放第143章 熊希龄中招第384章 治国策电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264章 对德态度第446章 十四等于零第85章 殿前作答第199章 浙江继广东之后第614章 转折点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583章 祸不单行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468章 中华民国大学院第177章 所谓的民意第491章 求博第508章 胡适《文学改良诌议》第520章 胡适谈五四运动第302章 极有心计之人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514章 改革丧礼第576章 不主张对日抵抗第406章 读书启蒙第335章 徐世昌还是真心想和的第462章 蔡元培与“清党”第299章 冯国璋南巡第550章 漫游的感想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410章 会考第19章 一心离开第579章 文凭造假和南游第146章 袁世凯如愿以偿第247章 外逃第383章 风口浪尖的黎元洪第373章 梁士诒组阁第438章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120章 关系终于理顺了第120章 关系终于理顺了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158章 欧战第375章 梁士诒请辞第108章 叫嚣战争的人一般是从不上战场的第299章 冯国璋南巡第64章 燎原烈火第461章 国内的政治形势转折之时第344章 北归第346章 驱张第128章 “宋案”审理之争第2章 小人精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187章 唐继尧第461章 国内的政治形势转折之时第216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270章 风云突变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578章 提倡“大众语”第420章 加入暗杀团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187章 唐继尧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432章 华法教育会第47章 兴新式教育第458章 讲义费风波第514章 改革丧礼第37章 涉外事件第281章 黯然离开第247章 外逃第45章 积重难返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282章 四川内战第289章 内斗第352章 雷声大而雨点小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个第499章 胡适的留学生活第300章 成都之战第577章 丢掉和平幻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第86章 每个人都不简单第322章 徐树铮展示作为的机会第145章 抢救国会第542章 胡适演讲《学生与社会》全文第515章 掀翻偶像第268章 张勋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120章 关系终于理顺了第606章 努力支撑残局第488章 个人历史上的黑暗时代第85章 殿前作答第274章 号召讨逆第117章 搞垮首届内阁第57章 管见十条
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357章 四巨头会议第88章 大通起义第466章 保护进步人士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难第545章 一场轰轰烈烈的爱第414章 大刀阔斧第558章 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第530章 白话诗第451章 百花齐放第143章 熊希龄中招第384章 治国策电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264章 对德态度第446章 十四等于零第85章 殿前作答第199章 浙江继广东之后第614章 转折点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583章 祸不单行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468章 中华民国大学院第177章 所谓的民意第491章 求博第508章 胡适《文学改良诌议》第520章 胡适谈五四运动第302章 极有心计之人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514章 改革丧礼第576章 不主张对日抵抗第406章 读书启蒙第335章 徐世昌还是真心想和的第462章 蔡元培与“清党”第299章 冯国璋南巡第550章 漫游的感想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410章 会考第19章 一心离开第579章 文凭造假和南游第146章 袁世凯如愿以偿第247章 外逃第383章 风口浪尖的黎元洪第373章 梁士诒组阁第438章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120章 关系终于理顺了第120章 关系终于理顺了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158章 欧战第375章 梁士诒请辞第108章 叫嚣战争的人一般是从不上战场的第299章 冯国璋南巡第64章 燎原烈火第461章 国内的政治形势转折之时第344章 北归第346章 驱张第128章 “宋案”审理之争第2章 小人精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187章 唐继尧第461章 国内的政治形势转折之时第216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270章 风云突变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578章 提倡“大众语”第420章 加入暗杀团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187章 唐继尧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432章 华法教育会第47章 兴新式教育第458章 讲义费风波第514章 改革丧礼第37章 涉外事件第281章 黯然离开第247章 外逃第45章 积重难返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282章 四川内战第289章 内斗第352章 雷声大而雨点小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个第499章 胡适的留学生活第300章 成都之战第577章 丢掉和平幻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第86章 每个人都不简单第322章 徐树铮展示作为的机会第145章 抢救国会第542章 胡适演讲《学生与社会》全文第515章 掀翻偶像第268章 张勋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120章 关系终于理顺了第606章 努力支撑残局第488章 个人历史上的黑暗时代第85章 殿前作答第274章 号召讨逆第117章 搞垮首届内阁第57章 管见十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