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安民告示

下午二点整,选举都督的会议正式举行,参加人是咨议局议员和起义军的主要领导人。

汤化龙首先发言,主要是表明态度,赞成共和,支持革命。

此前,他还是在犹豫不决中,黎元洪的加入,使他下定了决心。

汤化龙(1874—1918),字济武。汉族,湖北蕲水(今浠水)人,日本法政大学毕业,立宪派的代表人物。

清朝光绪进士,授法部主事。后任山西大学堂国文教习,出版《教育杂志》。

一九零九年秋任湖北谘议局筹办处参事,次年当选为谘议局副议长,复被举为议长,积极参与发动请愿速开国会运动。

一九一零年赴北京参加各省谘议局联合会第一次会议,被推为会议主席,参加各界代表第三次请愿。后与谭延闿、蒲殿俊等谋作第四次请愿,未果。

翌年六月再次晋京参加各省谘议局联合会第二次会议,猛烈抨击“皇族内阁”,参与发起组织“宪友会”。武昌起义后,参与组织湖北军政.府,并通电敦促各省谘议局响应革命。

前面提到过,民国成立首届国会时,他曾当选为众议院议长。又与梁启超合组进步党,对抗国民党。一九一四年任教育总长兼学术委员长,翌年辞职赴沪,参加护国运动。后曾任段祺瑞内阁内务总长,一九一八年出国考察,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市被国民党人王昌刺杀身亡。

会议上,吴兆麟接着发言,他首先讲了首义后的大好形势,鼓励大家建立必胜的信心。接着,他说:“当前,军民两政实繁,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兄弟我向诸位提议,公推黎元洪协统为湖北都督,汤化龙议长为湖北民众总长。黎、汤二公为湖北人望,不但在湖北,在全国也是知名人士,口碑极佳。他们站出来主持大局,不但湖北各界会心悦诚服,在全国也会获得支持。”

吴兆麟话音刚落,立即获得大家的热烈掌声。

这样,黎元洪就正式坐上了湖北军政.府都督的位置。

就位后,黎元洪和大家商量了一下,马上召集各界代表,军中各协、标、营士兵,于下午五时到十五协司令部开会。很明显,黎元洪这是在各界人士面前公然亮相,为军政.府建立起领导权威。

关于这次会议,十月十日晚参加起义的二十九标一营管带何锡蕃,一九一二年受《湖北革命实录馆》之约,所写的《湖北起义战守实录》一文中写道:“汤化龙任筹饷,饶汉祥任安民,锡蕃、蔡济民任组织各机关,遂调集各军于十五协,听黎元洪演说,并发口粮。”

文章谈到,黎元洪在演说中讲道:“革命应天顺人,吊民伐罪。今鄂渚底定,外省从风,诚千载一时不可多得之机会。诸君戮力同心,元洪誓与诸君同兴汉室。”

熊秉坤在他的《前清工兵八营革命实录》中,也提及过这次会议:“时下午两点后,黎公谕传各处,午后四时(应为五时)各协、标、营士兵均至十五协集合。及时到者无几,因各士兵多负有责任,不得离岗。顾黎公去十五协时,伏处旗兵开枪射击。”

这次会议,对黎元洪那个时候是怎样的表现关系重大。这样的,一上任就在众人面前亮相,发表政见。那些所谓的如泥菩萨一言不发的说法,不攻自破。这也说明,黎元洪虽不是革命党,但是倾向革命的。

当天晚上,汉阳的党人胡玉珍到黎元洪处汇报汉阳光复的情况。

黎元洪很高兴,嘴里嘱咐着胡玉珍,一定要维护好各方面的秩序,手里拿出笔准备给自已的手下,驻汉阳的四十二标统下达指示。

还没等动笔,汉口的党人,武昌的绅商相继过来汇报情况。等把这些人接待完送走,黎元洪看着自己手里的笔,竟想不起自己要写什么?望着面前的白纸,想了一下,还是没想起来。

便问身旁的胡玉珍:“我刚才要写什么?”

胡玉珍说:“您不是要给四十二标统张永汉写指示信吗?”

黎元洪笑了,“看我这记性!”

胡玉珍走后,黎元洪又在几个急件上批了字,看到一张文告草稿,他仔细看了看,添上了严禁乱杀满人几个字。看手里的事处理的差不多了,才感觉到了困意。是不是该睡一会儿?

黎元洪走到窗前,推开两扇窗,东方已露出鱼肚白,原来自己这都督上任后的第一个夜晚,已经在忙碌度过了。

看到晨曦中的黄鹤楼,黎元洪好像第一次发现,早晨的黄鹤楼有一种独特的美,是才注意到,还是因为换了人间?黎元洪很感慨。

十月十一日下午,武昌主要街头都出现了安民告示。每个告示前都聚着一群人,从晚上开始,就枪炮声不断,出了什么事?看到布告明白了。

湖北军政.府大都督黎元洪签署的布告写道:“今奉政.府命令,告我国民知之。凡我义军到处,尔等勿用猜疑。我为救民而起,并非贪功自私,救尔等于水火,拯尔等之疮痍。尔等前受此虐,只因滿清专制。……建立中华民国,同胞无所差池,士民工商尔众,定要齐心协力。军行素有纪律,公平相待不欺。愿我亲爱同胞,一例敬听我言。”

安民告示很快起到了安民作用,都督黎元洪的名字不胫而走,有人则说,原来黎协统也是革命党,满清焉有不灭之理?

一队队臂上戴着白袖标的士兵,在街头巡逻,维持秩序,商店米店很快正常营业。

十月十一日,对于武昌来说,是极不寻常的一天。

亲历过武昌起义的李方廉,曾经这样描述过当时的情况:元洪未到咨议局前,群龙无首,“其实,阳夏未定,瑞澂和张彪退守汉口,收拾溃军,据刘家庙,四处请援,省垣残余旗兵,尚未肃清。同志集咨议局者,经半日之久,一筹莫展……消息沉闷。然焦急者失望,胆怯者惶恐,至有忿忿作归计者,其情势紧张,较九日、十日更为难堪。午后则武昌城里内遍布布告,往观者途之为塞,欢声雷动。至有艰于步履之白发老翁,倩人扶持,拥至布告前,必欲亲睹为快。旅汉外籍人士,闻之也为之动,残敌更一惊胆裂,易装潜逃者,不可胜算。”

章太炎老先生在他的《大总统黎公碑》云:“瑞澂始谓小寇蜂起易定,固走江上兵舰待其变。闻公(指黎元洪)出,乃去。”

当时有记者写道:“自安民告示出后,知都督为黎元洪,黎素忠厚,有名于时,商民均欢欣鼓舞,启门照常营业。外国人亦赞美不止,其一种悲壮之现像,实非笔墨所能形容。”

从发出第一份安民告示起,到十月十六日止,以鄂军都督黎元洪名义,发出的文电有:《传檄全国电》、《檄各卅府电》、《致海外人士电》、《谕湖北各卅府县及自冶公所电》、《通告各自冶职员电》、《檄各卅府县电》、《檄各督府电》、《宣布滿卅罪状电》、《通告各省城镇乡地方巡警电》、《告汉族同胞之滿卅将土者电》、《致滿清政.府电》。

而军政.府最先送出的是发给各国领事的照会。

从此,都督黎元洪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由于黎元洪的被推出,不但安定了民心,稳定了中间势力,也可以说凝聚起了社会更阶层,极大的壮大了革命阵营的力量,也给全国各地,起到了示范作用。

事实证明,革命党人选择黎元洪是正确英明之举。

十月十日晚,武昌首义成功后,汉阳和汉口的革命党人除了听到枪炮声外,其他一无所知。四十二标是黎元洪的二十一混成协的下属。下设三个营,其一营驻在汉阳,防守龟山脚下的兵工厂和钢铁厂。营部设在两个厂之间的龙灯堤。第二营驻在汉口,驻在大智门火车站和华景街,负责京汉铁路交通及市面的治安。第三营驻在河南信阳。第一营属于文学社的四支部,革命党的正代表是胡玉珍,副代表是邱文彬。

胡玉珍,十六岁投湖北混成协第四十二标当兵,很快投身革命。先与同志组织益智社,当时四十一标有振武学社,彼此声气相通,后并入文学社,即任第四十二标文学社代表。

他见本标驻地分散,建议成立文学社四支部,他任文学社四支部支部长兼四十二标代表。

他还倡议月捐所得,除供开支外,接济在狱中同志。一九一一年十月八日,营管带汪炳山限制士兵出入军营。他明知必有变故,但无从得悉内情。十日轮到他当采买,便利用时机跑步到汉口.交通机关范明山家探听消息。

适副社长王宪章自武昌逃出至此,始知武昌大概。十二日,袁金生送公文赴汉口,他要袁跑步由汉口过江探明真象。

袁回来说,武昌城门紧闭,守兵袖缠白布。开始确信武昌已起义,于是决定晚八时响应起义,马上通知前队戈承元、后队邱文彬,准时发动不误。

他自己换上便衣亲赴汉口通知赵承武,又派同志以最快速度通知信阳同志到期响应。

这是个人品很好的人。汉阳光复,大家推他负其全责。他说队官宋锡全是日知会老人,不如举宋。于是宋锡全由清军队官一跃而为民军第一协统领,他自己任协参谋。和议成,北伐停,他退居武昌,以笔墨为革命效力,遂团结二三友人办《春秋报》。后自费赴日留学。一九一五年袁世凯复辟帝制,他回国讨袁,先拟举事山东,不成逃到上海。袁政.府请英捕房予以逮捕,同年死于狱中。

邱文彬 (1886~1972) 字质儒,湖北襄樊人。生于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毕业于湖北军校。后入湖北新军,任炮兵正目,组织成立益智社,后加入文学社,任阳夏支部副部长。

武昌首义前任第四十二标副代表,阳夏起义临时总指挥,辛亥首义汉阳司令部参谋长,先后任湖北讨袁护国军总司令,湖北靖国军总部上校参谋、少将参军、军需处处长。

先后加入中国同盟会、中华革命党。后任北伐军鄂军第一师顾问,北伐建国军别动师师长,武汉首义公园经理,绥远兴和征收局局长,湖北宜昌第三区区长,河南省立戒烟所所长,河南《民国日报》社工务主任等职。一九四四年后赋闲,寓居兰州。一九五七年被聘为甘肃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315章 徐世昌当选第526章 无稽之谈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520章 胡适谈五四运动第141章 “泥菩萨”离开老巢第219章 成了中国海军的一员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376章 奉直大战如箭在弦第312章 安福国会第364章 非常选举第475章 读书和启蒙第60章 山雨欲来第550章 漫游的感想第199章 浙江继广东之后第462章 蔡元培与“清党”第325章 仅用了二十二天第432章 华法教育会第229章 首义之夜第173章 梁士诒的自救第181章 黎元洪捍卫共和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562章 改组“中基会”的风波第387章 最大问题第203章 逼得哑人说话第397章 改称大元帅第398章 张疯子第106章 小德张第277章 树倒猢狲散第350章 大战在即第494章 与基督教擦肩而过第29章 再一次因祸得福第559章 被迫离开中国公学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382章 恢复法统第329章 “五四”运动第441章 美育第447章 蔡元培与五四运动第414章 大刀阔斧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219章 成了中国海军的一员第462章 蔡元培与“清党”第96章 风云突变第423章 学术成果1第566章 胡适的《四十自述》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68章 武昌起义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12章 平叛第86章 每个人都不简单第79章 黄兴开出的条件第159章 梁士诒的预言第247章 外逃第253章 广东的局势第474章 老家绩溪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74章 湖南和陕西的起义第574章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第138章 总统选举第386章 好景难长第290章 关外的乱子第200章 成立军务院第497章 书生本色第491章 求博第230章 舍命陪君子第153章 白朗起义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运动第223章 热心社会事务第573章 当诤友、诤臣第441章 美育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欧洲第95章 打破僵局第562章 改组“中基会”的风波第428章 大学令第184章 来自各方的声讨和规劝第56章 祸从口出第232章 街头一景第491章 求博第303章 岳州攻防战第507章 胡适与《新青年》第311章 阎王票子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327章 这不是和平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20章 心机第441章 美育第457章 谋求教育独立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314章 吴秀才其人第461章 国内的政治形势转折之时第240章 国旗国都之争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264章 对德态度第290章 关外的乱子第453章 从未被人忘记第530章 白话诗第331章 历史是在前进的第296章 兵分两路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315章 徐世昌当选第526章 无稽之谈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520章 胡适谈五四运动第141章 “泥菩萨”离开老巢第219章 成了中国海军的一员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376章 奉直大战如箭在弦第312章 安福国会第364章 非常选举第475章 读书和启蒙第60章 山雨欲来第550章 漫游的感想第199章 浙江继广东之后第462章 蔡元培与“清党”第325章 仅用了二十二天第432章 华法教育会第229章 首义之夜第173章 梁士诒的自救第181章 黎元洪捍卫共和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562章 改组“中基会”的风波第387章 最大问题第203章 逼得哑人说话第397章 改称大元帅第398章 张疯子第106章 小德张第277章 树倒猢狲散第350章 大战在即第494章 与基督教擦肩而过第29章 再一次因祸得福第559章 被迫离开中国公学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382章 恢复法统第329章 “五四”运动第441章 美育第447章 蔡元培与五四运动第414章 大刀阔斧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219章 成了中国海军的一员第462章 蔡元培与“清党”第96章 风云突变第423章 学术成果1第566章 胡适的《四十自述》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68章 武昌起义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12章 平叛第86章 每个人都不简单第79章 黄兴开出的条件第159章 梁士诒的预言第247章 外逃第253章 广东的局势第474章 老家绩溪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74章 湖南和陕西的起义第574章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第138章 总统选举第386章 好景难长第290章 关外的乱子第200章 成立军务院第497章 书生本色第491章 求博第230章 舍命陪君子第153章 白朗起义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运动第223章 热心社会事务第573章 当诤友、诤臣第441章 美育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欧洲第95章 打破僵局第562章 改组“中基会”的风波第428章 大学令第184章 来自各方的声讨和规劝第56章 祸从口出第232章 街头一景第491章 求博第303章 岳州攻防战第507章 胡适与《新青年》第311章 阎王票子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327章 这不是和平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20章 心机第441章 美育第457章 谋求教育独立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314章 吴秀才其人第461章 国内的政治形势转折之时第240章 国旗国都之争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264章 对德态度第290章 关外的乱子第453章 从未被人忘记第530章 白话诗第331章 历史是在前进的第296章 兵分两路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