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0章 漫游的感想

转眼到了年底。胡适决定离开英国到美国去。在大西洋航行的海轮上,他匆匆挥笔,写了《海外读书杂记》,向读者报告他所得到的几项材料和收获。回国以后,又把从巴黎伦敦影印带回来的神会遗著整理写定,又作一篇很详细的《荷泽大师神会传》,合编成《神会和尚遗集》,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了。

序言中说:“神会是南宗的第七祖,是南宗北伐的总司令,是新禅学的建立者,是《坛经》的作者。在中国佛教史上,没有第二人比得上他的功勋之大,影响之深。这样伟大的一个人物,却被埋没了一千年之久,后世几乎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了。幸而他的语录埋藏在敦煌石窟里,经过九百年的隐晦,还保存了两万字之多,到今日从海外归来,重见天日,使我们得重见这位南宗的圣保罗的人格言论,使我们得详知他当日力争禅门法统的伟大劳绩,使我们得推翻道原契嵩等人妄造的禅宗伪史,而重新写定南宗初期的信史:这岂不是我们治中国佛教史的人最应该感觉快慰的吗?”

在英国期间,胡适也应邀到多地讲演。

1926年除夕,胡适是乘坐“American Banker”号海轮,横渡大西洋的,于1927年1月11日早7点抵达纽约。

这是胡适曾经学习生活过的大都会。熟悉的街市、广场和学校,显得那么亲切,却又是很陌生了。离别十年后,纽约变了,变化很大。给胡适印象最突出的,是摩托车!也就是汽车(在一段时间里,胡适常称汽车为摩托车)。纽约的街道上,以致乡间,汽车都像流水似的不断奔驰。

他在1月16日纽约的《国民周报》(The Nation)上,看到了这样一个统计数字:全世界的摩托车(汽车)27500000辆。美国的摩托车(汽车)22330000辆。美国摩托车数占全世界81%。美国人口平均每5人有车1辆。胡适赞叹美国“真是一个摩托(汽车)的国家”!

胡适在他的《漫游的感想》中写道:

“美国的路上,无论是大城里或乡间,都是不断的摩托车(汽车)。《纽约时报》上曾说一个故事:有一个北方人驾着摩托车(汽车)走过Miami的一条大道,他开的速度是每点钟三十五英里。后面一个驾着两轮摩托车的警察赶上来问他为什么挡住大路。他说,‘我开的已是三十五里了。’警察喝道:‘开六十里!’

“今年三月里我到费城(Philadelphia)演讲,一个朋友请我到乡间Harverford去住一天。我和他同车往乡间去,到了一处,只见那边停着一二百辆摩托车(汽车)。我说:“这里开汽车赛会吗?”他用手指道:“那边不在造房子吗?这些都是木匠泥水匠坐来做工的汽车。”

“这真是一个摩托车(汽车)的国家!木匠泥水匠坐了汽车去做工,大学教员自己开着汽车去上课,乡间儿童上学都有公共汽车接送,农家出的鸡蛋牛乳每天都自己用汽车送上火车或直送进城。十字街头,向来总有一两家酒店的;近年酒禁实行了,十字街头往往建着汽油的小站。车多了,停车的空场遂成为都市建筑的一个大问题。此外还发生了许多连带的问题,很能使都市因此改观。例如我到丹佛城,看见墙上都没有街道的名字,我很诧异。后来才看见街名都用白漆写在马路两边的“行道”的底下,为的是要使夜间汽车灯光容易照着。这一件事便可以看出摩托车(汽车)在都市经营上的影响了。

“摩托车(汽车)的文明的好处真是一言难尽。汽车公司近年通行“分月付款”的法子,使普通人家都可以购买汽车。据最近统计,去年一年之中美国人买的汽车有三分之二是分月付钱的。这种人家向来是不肯出远门的。如今有了汽车,旅行便利了,所以每日工作完毕之后,在家带了家中妻儿,自己开着汽车,到郊外去游玩;每星期日,可以全家到远地旅行游览。例如旧金山的“金门公园”,远在海滨,可以纵观太平洋上的水光岛色;每到星期日,四方男女来游的真是人山人海!这都是摩托车(汽车)的恩赐。这种远游的便利可以增进健康,开拓眼界,增加知识,——这都是我们的轿子文明与人力车文明底下想象不到的幸福。

“最大的功效还在人的官能的训练。人的四肢五官都是要训练的;不练就不灵巧了,久不练就迟钝麻木了。中国乡间的老百姓,看见汽车来了,往往手足失措,不知道怎样回避;你尽着呜呜地压着号筒,他们只听不见;连街上的狗与鸡也只是懒洋洋地踱来摆去,不知避开。但是你若把这班老百姓请到上海来,请他们从先施公司走到永安公司去,他们便不能不用耳目手足了。走过大马路的人,真如《封神传》上的黄天化说的“须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你若眼不明,耳不听,手足不灵动,必难免危险。这便是摩托车(汽车)文明的训练。

“美国的汽车大概都是各人自己驾驶的。往往一家中,父母子女都会开车。人工贵了,只有顶富的人家可以雇人开车。这种开车的训练真是“胜读十年书”!你开着汽车,两手各有职务,两脚也各有职务,眼要观四处,耳要听八方,还要手足眼耳一时并用,同力合作。你不但要会开车,还要会修车;随你是什么大学教授、诗人诗哲,到了半路车坏的时候,也不能不卷起袖管,替机器医病。什么书呆子,书踱头,傻瓜,若受了这种训练,都不会四体不勤,五官不灵了。你们不常听见人说大学教授“心不在焉”的笑话吗?

“我这回新到美国,有些大学教授如孟录博士等请我坐他们自己开的车,我总觉得有点栗栗危惧,怕他们开到半路上忽然想起什么哲学问题或天文学问题来,那才危险呢!便是我经过几回之后,才觉得这些大学教授已受了摩托(汽车)车文明的洗礼,把从前的“心不在焉”的呆气都赶跑了,坐在轮子前便一心在轮子上,手足也灵活了,耳目也聪明了!猗欤休哉!摩托车(汽车)的教育!”

胡适此次西行,到苏联前曾到过哈尔滨,他在漫记中也感触极深:“我离了北京,不上几天,到了哈尔滨。在此地我得了一个绝大的发现:我发现了东西文明的交界点。

“哈尔滨本是俄国在远东侵略的一个重要中心。当初俄国人经营哈尔滨的时候,早就预备要把此地辟作一个二百万居民的大城,所以一切文明设备,应有尽有;几十年来,哈尔滨就成了北中国的上海。这是哈尔滨的租界,本地人叫做“道里”,现在租界收回,改为特别区。

“租界的影响,在几十年中,使附近的一个村庄逐渐发展,也变成了一个繁盛的大城。这是‘道外’。

“‘道里’现在收归中国管理了。但俄国人的势力还是很大的,向来租界时代的许多旧习惯至今还保存着。其中的一种遗风就是不准用人力车(东洋车)。‘道外’的街道上都是人力车。一到了“道里”,只见电车与汽车,不见一部人力车。道外的东洋车可以拉到道里,但不准再拉客,只可拉空车回去。

“我到了哈尔滨,看了道里与道外的区别,忍不住叹口气,自己想道:这不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交界点吗?东西洋文明的界线只是人力车文明与摩托车(汽车)文明的界线——这是我的一大发现。

“人力车又叫做东洋车,这真是确切不移。请看世界之上,人力车所至之地,北起哈尔滨,西至四川,南至南洋,东至日本,这不是东方文明的区域吗?

“人力车代表的文明就是那用人作牛马的文明。摩托车(汽车)代表的文明就是用人的心思才智制作出机械来代替人力的文明。把人作牛马看待,无论如何,够不上叫做精神文明。用人的智慧造作出机械来,减少人类的苦痛,便利人类的交通,增加人类的幸福,——这种文明却含有不少的理想主义,含有不少的精神文明的可能性。

“我们坐在人力车上,眼看那些圆颅方趾的同胞努起筋肉,弯着背脊梁,流着血汗,替我们做牛做马,施我们行远登高,为的是要挣几十个铜子去活命养家,——我们当此时候,不能不感谢那发明蒸汽机的大圣人,不能不感谢那发明电力的大圣人,不能不祝福那制作汽船汽车的大圣人:感谢他们的心思才智节省了人类多少精力,减除了人类多少苦痛!你们嫌我用“圣人”一个字吗?孔夫子不说过吗?“制而用之谓之器。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孔老先生还嫌“圣”字不够,他简直要尊他们为“神”呢!”

领教了美国的文明,想到自己祖国的落后,胡适怎能不痛心疾首!

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76章 大后方起火第429章 辞职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410章 会考第264章 对德态度第90章 汪袁配合第350章 大战在即第520章 胡适谈五四运动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329章 “五四”运动第73章 在家上任第479章 新人物第56章 祸从口出第211章 四川护国独立第466章 保护进步人士第472章 永远活着第302章 极有心计之人第214章 梦断紫禁城第216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384章 治国策电第10章 选择和机遇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64章 燎原烈火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314章 吴秀才其人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运动第488章 个人历史上的黑暗时代第541章 为教学管理奔波第550章 漫游的感想第16章 柳暗花明第567章 麻烦未了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98章 为什么会出这样的事第100章 两边都难第328章 青岛问题第174章 列强的干涉第411章 点翰林第383章 风口浪尖的黎元洪第464章 渐行渐远第32章 袁世凯的选择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284章 四川靖国战争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难第123章 孙袁会第552章 所谓冒充博士第329章 “五四”运动第344章 北归第367章 吴佩孚的“东征西讨”第610章 关于陈垣第447章 蔡元培与五四运动第63章 请愿大潮第434章 知难而上第117章 搞垮首届内阁第271章 解散国会第454章 最为迫切的问题第327章 这不是和平第78章 汉口之战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4章 当官真好第317章 徐大总统世昌第498章 “世界公民”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352章 雷声大而雨点小第255章 重提军民分治第270章 风云突变第440章 学科改革第505章 异曲同工第586章 参加第六次太平洋国际学会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135章 一现的昙花第146章 袁世凯如愿以偿第143章 熊希龄中招第395章 话分两头第501章 伟人的风采第338章 吉林问题第561章 关于“中基会”第458章 讲义费风波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难第519章 五四运动中的胡适第303章 岳州攻防战第265章 参战问题第58章 离开老巢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323章 外蒙善后条例第64章 燎原烈火第82章 一明一暗第139章 庆典第415章 惊世骇俗第17章 驻节朝鲜第321章 谈和障碍重重第541章 为教学管理奔波第408章 事母极孝 割肉救亲第228章 瑞澂的下马威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332章 拒签“和约”第382章 恢复法统第365章 两湖的乱局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个第76章 大后方起火
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76章 大后方起火第429章 辞职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410章 会考第264章 对德态度第90章 汪袁配合第350章 大战在即第520章 胡适谈五四运动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329章 “五四”运动第73章 在家上任第479章 新人物第56章 祸从口出第211章 四川护国独立第466章 保护进步人士第472章 永远活着第302章 极有心计之人第214章 梦断紫禁城第216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384章 治国策电第10章 选择和机遇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64章 燎原烈火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314章 吴秀才其人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运动第488章 个人历史上的黑暗时代第541章 为教学管理奔波第550章 漫游的感想第16章 柳暗花明第567章 麻烦未了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98章 为什么会出这样的事第100章 两边都难第328章 青岛问题第174章 列强的干涉第411章 点翰林第383章 风口浪尖的黎元洪第464章 渐行渐远第32章 袁世凯的选择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284章 四川靖国战争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难第123章 孙袁会第552章 所谓冒充博士第329章 “五四”运动第344章 北归第367章 吴佩孚的“东征西讨”第610章 关于陈垣第447章 蔡元培与五四运动第63章 请愿大潮第434章 知难而上第117章 搞垮首届内阁第271章 解散国会第454章 最为迫切的问题第327章 这不是和平第78章 汉口之战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4章 当官真好第317章 徐大总统世昌第498章 “世界公民”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352章 雷声大而雨点小第255章 重提军民分治第270章 风云突变第440章 学科改革第505章 异曲同工第586章 参加第六次太平洋国际学会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135章 一现的昙花第146章 袁世凯如愿以偿第143章 熊希龄中招第395章 话分两头第501章 伟人的风采第338章 吉林问题第561章 关于“中基会”第458章 讲义费风波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难第519章 五四运动中的胡适第303章 岳州攻防战第265章 参战问题第58章 离开老巢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323章 外蒙善后条例第64章 燎原烈火第82章 一明一暗第139章 庆典第415章 惊世骇俗第17章 驻节朝鲜第321章 谈和障碍重重第541章 为教学管理奔波第408章 事母极孝 割肉救亲第228章 瑞澂的下马威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332章 拒签“和约”第382章 恢复法统第365章 两湖的乱局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个第76章 大后方起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