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治国策电

也真奇了怪了,黎元洪越不想干,这些人越是逼着他,求着他干。曹锟、吴佩孚、萧耀南、刘承恩、田中玉、齐變元、王瑚、许世英、王怀庆等军政长官,一个电报接一个电报的劝进。各方面代表,一批接一批的造访。他们好像还分了班,是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黎元洪开始还能挺住,但终于吃不住劲了。特别是听了一个议员的几句话,简直让他有些无地自容。

那个议员的话是:“您不出山,难道任由他们胡来吗,黎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啊!”

六月六日,天津黎宅举行谈话会,参加者有旧国会的两院议长,曹吴等重要军人的代表,各省团体代表多人。黎元洪亲切地招待他们,略致寒暄之辞后,就拿出一张电稿请大家传阅。

他补充说:“这个电稿上所写的,办得到我就复职,办不到就请你们另选高明。”

说完他就叫幕僚们代为招待来宾,自己则摇着肥硕的身驱退入内室。

这就是黎元洪著名的治国策电,由饶汉祥主笔,滔滔三千言,主张废督裁兵。

电略曰:“前读第一届国会参议院王议长,众议院吴议长等宣言,由合法总统依法组织政.府,并承曹、吴两巡阅使等十省区冬电,请依法复位,以维国本,曾经复电辞谢。顷复奉齐督军(燮元)等十五省区冬电,及海军萨上将(镇冰)各总司令等江电,京省各议会教育会、商会等来电,均请旋京复职。又承两位议长暨各省区各团体代表敦促,佥以回复法统,责无旁贷,众意所趋,情词迫至,人非木石,能无动怀?第念元洪对于国会,负疚已深。当时恐京畿喋血,曲徇众请,国会改选,以救地方,所以纾一时之难;总统辞职,以谢国会,所以严万世之防。亦既引咎避位,昭告国人,方殷思过之心,敢重食言之罪?纵国会诸公矜而复我,我独不愧于心欤?

“抑诸公所以推元洪者,谓其能统一也。十年以还,兵祸不绝,积骸齐阜,流血成川。断手削足之惨状,孤儿寡妇之哭声,扶吊未终,死伤又至。必谓恢复法统,便可立消兵氛,永杜争端,虽三尺童子,未敢妄信,毋亦为医者入手之方,而症结必有在乎?症结惟何?督军制之召乱而已!民军崛兴,首置都督,北方因之,遂成定制。名号屡易,权力未移,千夫所指,久为诟病,举其大害,厥有五端:

“练兵定额,基于国防。欧战既终,皆缩军备,亦实见军国主义,自促危亡。独我国积贫,甲于世界,兵额之众,竟骇听闻。友邦之劝告不闻,人民之呼吁弗恤。强者拥以益地,弱者倚以负嵎。虽连年以来,或请裁兵,或被缴械,卒之前省后增,此损彼益,一遣一招,糜费更多。遣之则兵散为匪,招之则匪聚为兵,势必至无人不兵,无兵不匪,谁实为之?至于此极。一也。

“度支原则,出入相权,自拥兵为雄,日事聚敛,始挪省税,终截国赋。中央以外债为天源,而典质皆绝。官吏以横征为上选,而罗掘俱穷。弁髦定章,蹂躏预算,预征至及于数载,重纳又艰于崇朝。以言节流,则校署空虚;以言开源,则市廛萧索。卖女鬻儿,祸延数世,怨气所积,天怒人恫。二也。

“军位既尊,争端遂起,下放其上,时有所闻。婚媾凶终,师友义绝,翻云覆雨,人道荡然!或乃……宰制一省,复冀兼圻,……扼据要塞,侵夺邻封。猜忌既生,杀机愈烈,始则强与弱争,继则强与强争,终则合众弱以与一强争,均可泄其私仇,宁以国为孤注。下民何辜,供其荼毒。三也。

“共和精神,首重民治。……自督军制兴,滥用威权,干涉政治,囊括赋税,变更官吏。有利于私者,弊政必留;有害于私者,善政必阻。省长皆其姻娅,议员皆有重儓。官治已难,遑问民治?忧时之士,创为省宪,冀制狂澜。……顾按其实际,以为积重难返之势。……易汤沿药,根本不除,虽有省宪,将焉用之?假联省自治之名,行藩镇剽分之实,鱼肉我民,而重欺之,孑遗几何,抑胡太忍。四也。

“立宪必有政党,政党必有政争,果由轨道,则政争愈烈,真义愈明,亦复何害。顾大权所集,既在督军,政党争权,遂思凭借。二年之役,则政党拥督军为后盾,六年之役,则政党倚督军为中心。自是厥后,南与南争,北与北争,一省之内,分数区焉!一人之下,分数系焉!政客借实力以自雄,军人假名流以为重。纵横捭阖,各戴一尊。……卒至树倒狲散,城崩狐迁,军人身徇,政客他适。受其害者,又有别人。斩艾无遗,终于自杀,怒潮推演,可为寒心。五也。

“其余祸害,尚有不胜枚举者。……今日国家危亡,已迫眉睫,非即行废督,无以图存。若犹观望徘徊,国民以生死所关,亦必起而自救,恐督军身受之祸,将不忍言。为大局求解决,为个人策安全,莫甚于此。……

“督军诸公,如果力求统一,即请俯听刍言,立释兵柄,上至巡阅,下至护军,皆克日解职,待元洪于都门之下,共筹国是。……国会及地方团体,如必欲敦促元洪,亦请先以诚恳之心,为民请命,劝告各督,先令实行。果能各省一致,迅行结束,通告国人,元洪当不避艰险,不计期间,从督军之后,慨然入都,且愿请国会诸公绳以从前解散之罪,以为异日违法者戒。奴隶牛马,万劫不复,元洪虽求为平民,且不可得,总统云乎哉?……若众必欲留国家障碍之官,而以坐视不救之罪,责退职五年之前总统,不其惑欤?诸公公忠谋国,当鉴此心,如以实权为难舍,以虚号为可娱,则解释法律,正复多端,亦各行其志而已。”

黎元洪的电报发表后,吴佩孚于七日有电赞同。

电略云:“……誓以至诚赞助大计,愿奉命为前驱,作各省之先导……”

吴佩孚原决定亲身赴天津迎黎出山,因接到电报而中止行程。

紧接着曹锟、吴佩孚有联合通电响应。

电略云:“……废督裁兵,锟、孚愿为首倡……”

黎元洪收到曹、吴联电后再补发一个电报云:“救国大计,非可徒作空言。若公等无切实表示,不即日全体解去兵柄,则元洪不能冒昧来京。”

废督裁兵是当时民众最迫切的愿望,黎元洪抓住了这个题目,老实说没人敢反对。

于是直系军人一致发出赞同之声,江西督军陈光远愿意首先解职:“一面收束军署各事,一面暂以个人名义维系军心。”

接着陕西督军刘镇华、山西督军阎锡山、湖北督军萧耀南、四川督军刘湘、山东督军田中玉、安徽督军张文生、江苏督军齐燮元、海军林葆怿、杜锡珪、萨镇冰等均纷纷通电赞成。

其实,曹锟、吴佩孚对于迎黎元洪复任大总统一事,并不像面上的那么一致。曹的左右,也就所谓保定派,由始至终是要拥曹锟登大宝的。对此,吴佩孚自然不敢反对,只是强调时机还不成熟。

曹锟虽然一再表示:“子玉的意见就是我的意见”。可是“子玉虽亲,不如自己亲。”他内心所想正是保定派的主张,就是总统自为。对于吴的迎黎,虽然不便反对,其实是不愿意的。

当他听到黎提出条件要裁兵废督后才肯上台时,可算是找到了借口,拍着桌子跳了起来,骂道:“吓,还要提条件,这是什么话,捧他做现成总统,他却要整垮我们,真是岂有此理。”

保定派的人趁机向曹琨进言,挑拨曹吴关系,说吴根本就是个忘恩负义的小人,所谓迎黎复职不过是吴佩孚不愿捧老帅做总统的挡箭牌。提出如果老帅现在不便到北京做临时大总统,可以组织一个“行政委员会”,作为选举总统前的过渡机关。

曹觉得这个意见很不错,暗示左右和吴佩孚疏通。

吴佩孚得知此情后,苦口婆心地劝曹,迎黎是一种政治手段,为了对付广东,是拆广东政.府的台,因为旧国会恢复了,广东护法就失去了根据。将来要怎样做就容易了。尽管很不情愿,曹锟最后还是接受了吴的意见。

黎元洪还想看看其它督军的态度。六月八日,黎的亲信金永炎有事到保定去见吴佩孚。

吴直截了当地告诉金永炎:“现在情势复杂,黄陂如再不下决心,我就无能为力了。请你即返天津,问他一言而决。”

金本就是铁杆的“劝进派”,即拍胸说:“黄陂方面我可以负责,保定方面请你坚持到底。”

六月十日金永炎由保定回到天津,向黎报告:吴佩孚虽坚持主张迎黎,但曹锟的保定派却在不停地捣乱,时机紧迫,随时会有变化。

于是,黎元洪就不再等待各省督军都表态了,于当天连发两电。

一电云:“……接曹、吴两巡阅使,齐、冯、阎、萧各督军等先后函电,均表赞成(指废督裁兵问题),曹、吴两使且于阳日通电首愿施行,为各省倡;并齐督军庚电,具见体国公忠。……元洪忧患余生,得闻福音,喜极以泣。谨于本月十一日先行入都,暂行大总统职权,维持秩序。……议员陆续入京之日,即为督军从容解职之时。”

二电云:“……法律问题,应由国会解释。……俟国会开会,听候解决。……”

第二电所谓法律问题,说的是关于黎复职的任期问题的争议,他的态度。

徐世昌去职和黎元洪酝酿复职期间,一些热中权位的人,由于政局在变动中,奔走营谋,极尽能事。

第一等人自然是活动国务总理,总理呼声最高的,就是前司法总长张绍曾。张也是老北洋派,又是吴佩孚的儿女亲家。这次策划黎元洪复任总统,张也是出大力者,很多人都看好张绍曾。

这时候,谁做总统,谁做国务总理,自然都要吴佩孚点头,他如果不点头,谁也做不成。张绍曾既然有这么好的条件,自然被大家看做最热门人物。

可是,就在他呼声最高时,六月四日,吴佩孚有一封电报给吴景濂、王家襄、边守靖、张绍曾等。

电云:“佩孚等为统一民国,敦请黄陂依法复位,凡有人心当一致敦促,早定国本。内阁问题乃元首特权,某何人斯,敢行过问,公等请勿以此相询。周少仆、孙伯兰等才堪组阁,将来自有实现之日,乌用他人代为运动,令国人齿冷。敬舆(张绍曾字)以避迹远嫌为是,不宜瓜田李下,自取热中之诮。国事至此,政客军人尚营营只鹜私利,真可痛也。幼山(王家襄字)、莲伯(吴景濂字)两兄应即代表议员,负责敦请元首克日还京,以巩固中枢,再由元首提出总理,以南北众望允孚者为宜,内幕私图者,均非有心肝之人也。……”

吴佩孚这通电报是答复吴景濂公开推荐张绍曾组阁,请吴佩孚支持。可是这封复电则把所有热中做官的人都痛骂了一顿。

第608章 胡适与唐德刚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29章 再一次因祸得福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362章 桂系的溃败不可避免第112章 兵变第259章 北洋军入浙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105章 大难不死第156章 隔靴搔痒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运动第40章 系矫旨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170章 汪凤瀛和梁启超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262章 张作霖和冯德麟第350章 大战在即第70章 呼声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444章 “退款兴学”运动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218章 风水宝地第588章 过河卒子第334章 南北双方的第二次和谈第17章 驻节朝鲜第416章 书院式的教学法第441章 美育第397章 改称大元帅第410章 会考第174章 列强的干涉第112章 兵变第299章 冯国璋南巡第168章 筹安会的表演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41章 东南互保第232章 街头一景第164章 芥蒂第85章 殿前作答第30章 朋友第404章 钟灵毓秀第398章 张疯子第152章 古今中外独家创始的选举法第599章 北大开学第531章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第416章 书院式的教学法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队第352章 雷声大而雨点小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42章 接任直隶总督第203章 逼得哑人说话第583章 祸不单行第366章 湘军“援鄂”第329章 “五四”运动第208章 四川前线停战第7章 奇遇第158章 欧战第271章 解散国会第502章 约翰·杜威和实用主义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555章 无为而治第375章 梁士诒请辞第64章 燎原烈火第76章 大后方起火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490章 康奈尔大学第305章 湘东反击战第34章 自保第530章 白话诗第532章 个性主义第210章 断绝关系第550章 漫游的感想第311章 阎王票子第199章 浙江继广东之后第393章 群雄逐鹿第532章 个性主义第317章 徐大总统世昌第290章 关外的乱子第49章 君主立宪第565章 胡适的回复第78章 汉口之战第603章 终生的夙愿第333章 扬眉吐气的陆徵祥第209章 陈宦其人第543章 坚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60章 山雨欲来第1章 袁项城出生第158章 欧战第398章 张疯子第83章 连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实话吗第95章 打破僵局第352章 雷声大而雨点小第61章 开缺回籍养病第173章 梁士诒的自救第285章 召集非常国会第424章 学术成果2第110章 最后一次朝见仪式第290章 关外的乱子第119章 超然内阁第282章 四川内战
第608章 胡适与唐德刚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29章 再一次因祸得福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362章 桂系的溃败不可避免第112章 兵变第259章 北洋军入浙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105章 大难不死第156章 隔靴搔痒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运动第40章 系矫旨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170章 汪凤瀛和梁启超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262章 张作霖和冯德麟第350章 大战在即第70章 呼声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444章 “退款兴学”运动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218章 风水宝地第588章 过河卒子第334章 南北双方的第二次和谈第17章 驻节朝鲜第416章 书院式的教学法第441章 美育第397章 改称大元帅第410章 会考第174章 列强的干涉第112章 兵变第299章 冯国璋南巡第168章 筹安会的表演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41章 东南互保第232章 街头一景第164章 芥蒂第85章 殿前作答第30章 朋友第404章 钟灵毓秀第398章 张疯子第152章 古今中外独家创始的选举法第599章 北大开学第531章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第416章 书院式的教学法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队第352章 雷声大而雨点小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42章 接任直隶总督第203章 逼得哑人说话第583章 祸不单行第366章 湘军“援鄂”第329章 “五四”运动第208章 四川前线停战第7章 奇遇第158章 欧战第271章 解散国会第502章 约翰·杜威和实用主义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555章 无为而治第375章 梁士诒请辞第64章 燎原烈火第76章 大后方起火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490章 康奈尔大学第305章 湘东反击战第34章 自保第530章 白话诗第532章 个性主义第210章 断绝关系第550章 漫游的感想第311章 阎王票子第199章 浙江继广东之后第393章 群雄逐鹿第532章 个性主义第317章 徐大总统世昌第290章 关外的乱子第49章 君主立宪第565章 胡适的回复第78章 汉口之战第603章 终生的夙愿第333章 扬眉吐气的陆徵祥第209章 陈宦其人第543章 坚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60章 山雨欲来第1章 袁项城出生第158章 欧战第398章 张疯子第83章 连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实话吗第95章 打破僵局第352章 雷声大而雨点小第61章 开缺回籍养病第173章 梁士诒的自救第285章 召集非常国会第424章 学术成果2第110章 最后一次朝见仪式第290章 关外的乱子第119章 超然内阁第282章 四川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