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四川前线停战

四川前线的北洋军和川军,虽然在兵力上是压倒多数,装备也远超护国军。但由于士气低落,加之北洋军和川军间的矛盾,和士气高昂的护国军对阵,也只能处于下风和守势。

而护国军军方面,由于兵力和财力等方面的限制,想取得大的突破也很难。

在一片厌战的声浪中,蔡锷等人开始把战略重点转向了争取陈宦和四川独立上。既能减少流血,又能取得更大的收效,这当然是最好的事。

其实,在交战的过程中,双方也有私下的联络和沟通。

除了陈宦和蔡锷有信使互通外,冯玉祥也曾先后两次派人和蔡锷接头,表示决心响应起义,愿意联络在四川的北洋军采取一致行动。他是在内心深处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曾对外表示:如果坐视袁世凯称帝,当初为什么要参加推翻清廷争取共和的起义?

蔡锷想得更长远,和冯玉祥讲,如果能劝说陈宦宣布独立,对护国大业贡献更大,冯表示他一定会尽力。

张敬尧也有信给蔡,申述个人的主张,表示决不为项城一人争总统。蔡希望他能宣布独立,用行动来证明。他回答说要集合各军代表在泸州举行一次会议,以求一致。

陈宦接到袁世凯的停战要求后,正求之不得,随即向蔡锷发出停战书:

“云南此次起事,全国皆知,原由爱国起见,并无丝毫个人恶感。兹者帝制经已取消,公等目的亦已达到,而大局尚岌岌不可终日,凡以国事为前提者,即当设法维持。蔡公爱国达士,想亦与表同意。兹请通示前敌,暂行停战,以便双方讨论善后办法。敝处亦当分示北军长官,立即停战。素仰我公大公无私,谅能不趋于个人感情作用,有以教我。其余详细办法,已面嘱敝处代表,亲赴台前,面述一切。”

蔡锷复陈宦书:

“敬诵大函,得领宏教,不胜钦佩。所云此次云南起事,特为护国起见,诚然诚然。当时锷等以为起事之后,可用军事上之态度,表示国人反对帝制之意。如袁氏而良心不昧,即当俯从民意,中止帝制行动。讵料袁氏并无悔祸之心,竟又调派大军南下,以实行武力压制。以为如此,则真正之民意,可以被其压倒,而帝制可成功。因此致令生民涂炭,将士丧亡,举国骚然,四民失业。袁氏岂能辞其咎耶!及见人民反对日烈,帝制终无成功之望,始不得已勉行取消。论者以为袁氏至此必能退位以让贤者,乃复尸位不去,此非吾人所能解者。

“试问袁氏居此失败地步,能否掌执国家大权,操纵如意。即使能之,又试问袁氏尚有何面目以见国人。今姑将道德廉耻暂置勿论,又试问当此纪纲法律、对内对外之威信,荡然扫地之秋,袁氏焉能举国中之有才有德者以供其指挥耶?袁氏独行五年于此,试问成效何在?据吾人所闻,袁氏屡次布告国人,自谓当初不欲再入政界,因辛亥时迫于公义,国人之请,不得已始出肩任国家大事,以尽爱国爱民之苦衷。

“兹者举国国民,同声要求袁氏退位,为袁氏计,亦只有自行卸职之一途,始不与其所谓爱国爱民之宗旨相抵触。否则帝制今虽取消,焉知将来不死灰复燃。请问我公果有何等担保足以取信国人耶?或者以为袁氏退位,不免有新发生之竞争,致使国家趋于危境。锷则以为大谬不然。袁氏果能退位,继位问题不当以武力解决,应以法律解决之。《约法》不云耶,若遇总统退位,则其责任职权,当以副总统继续肩任。袁氏果去,则黎副总统照法律上应继其后。同时应按《约法》,召集国会,另行选择正式总统,当不至生若何纷争也。”

北京政事堂亦有电给护国军,请求停战。电云:

“急。永宁毕节探送蔡将军、云南唐将军、南宁陆将军、贵阳刘护军使鉴:顷帝制发生,实非元首本意。当日群言蜂起,元首尚认为不合时宜。乃中外有力之人,群相推戴。诸公亦同在赞成之列,勉强承认,并未正位。滇省发难,致动干戈,元首既有罪己之文,吾辈亦负罔上之责,即诸君以为共和不宜改变,初亦可直言无隐,弭患无形,迨事发而舒之以兵,已伤国家元气。大总统不忍生民之祸,且深体诸君维护共和之忱,下令撤销,痛自引咎。

“在诸君目的已达,帝制永无复活之期。而外顾大势,内顾民生,渔利纷乘,哀鸿遍野,阋墙御侮,正在此时。若以爱国始,而以祸国终,诸君明达,当不其然。务望诸君罢兵息民,恢复原气,则中外舆论,亦以为诸君大公元我,确有诚意捐除成见,自感召天和。若于撤销帝制之后,逞忿不已,相持太急,祸及同根,则非特拥护共和之功不能建,恐亡国之祸亦将随之。辛亥以还,八方云扰,危者复安,伊谁之力?此是平心之论,非阿好之言。禹、汤圣人,不免罪己。诸君宁不念国际地位,人民惨状,而忍忘同舟共济之义,蹈抱薪救火之讥乎?倘必张脉偾兴,不为平情酌理,则瘠牛愤豚,惟力是视。为丛驱雀,为虎作伥,诸君又何利焉?国之存亡,匹夫有责,转祸为福在诸君一念之间耳!柄势不可再沦,民心不可再涣,唯诸君实图利之!政事堂统率办事处。”

蔡锷复北京政事堂电:

“帝制撤销后,二庵派员持条件来商,首言仍戴袁项城为总统,再以他条防微杜渐,冀可从速弭祸,维持调护,深佩苦衷。国势至此,若可以宁人息事,万不忍再滋纷扰。耿耿此心,尽人而同。惟兹事体大,有应从长计议者。以法理言,项城承认帝位时已有辞退总统之明令,是国会选举之效力,已无存在。此时继续旧职,直无根据。世岂有未经选举之总统,此而囫囵吞过,尚复成何国家?以情势言,项城身为总统,不能自克,及承认帝位,又不能自坚。一人之身,数月之间而号令三擅,将威信之谓何?此后仍为总统,纵使指天誓日,亦无以坚人民之信。则种种防闲之要求,自为理所应有。上下相疑,如防盗贼,体统何在?政令难行,此征诸内情而决其不可者也。……故以二庵条件,分头电商滇、黔、桂、粤各省,皆严词峻拒。海内外名流函电纷驰,语尤激愤。人心如此,项城尚何所恋乎?

“今有识者,皆谓项城宜退,遵照《约法》,由副总统暂摄,再召国会,依法改选。此时更公推东海(徐世昌)、芝老(段祺瑞)、华老(冯国璋)分任枢要各职,于法理事势,两无违碍。计今日大事所赖于项城者,黄陂、东海、芝老、华老诸公亦优为之,其致疑于项城者,黄陂诸公举皆无有。是项城退,万难都解。速弭祸乱之法,更无逾于此者。人生几何?六十老翁以退而安天下,尚复何求。缅怀让德,常留国人不尽之思。追念前功,犹为民国不祧之祖!若复着恋不决,坐待国人尽情之请,彼时引退,则逼迫强制,终累盛德。不退则再动干戈,又为戎首。二者必居一。于此为国家计,为项城计,并恳诸公合词规谏,勿昧先机。锷于项城多感知爱,惓惓忠言,盖 上为天下计,亦下以报其私。惟诸公鉴察。”

陈宦和蔡锷在磋商停战时,也交换对大局的看法。

陈宦主张袁下野后采行联邦制,在冯、段、徐三人中推选一人为总统。同时他认为目前对峙的僵局,不是北洋军和护国军的问题,而是袁个人和护国军的问题。袁是可以打倒的,而北洋派仍是一个强大的军事集团。如果此时护国军对袁的压迫过分,迫使北洋派因要争面子而与袁重行团结起来共同对敌,将是一件失策的事。

陈宦建议暂进保留袁的总统以稳定北洋派,以待袁被北洋派的遗弃,因自袁洪宪称帝后,袁世凯和北洋派已渐行渐远。

蔡锷则力劝陈宦先宣布独立,陈表示有困难,事实上也真有困难。

四川的部队庞杂,有地方部队,也有北洋部队,陈本人无力统御,事权不一,自己可用之兵有限。但是,所有在四川的袁军都有一个共同的厌战、畏战心理,不希望再打下去。因此陈宦向蔡锷提出先行停战,把政治问题留待以后再商。首次停战一个星期,自三月三十一日到四月六日。

具体停战事宜,陈宦派旅长雷飚赴永宁和蔡总司令接洽,叙府方面袁军亦托美国教士到横江向刘云峰梯团长要求停战。

蔡锷同意了陈宦的停战要求,提出了停战规约四条:

(一)两军暂宁原线,无论大小部分不得乱出部哨外袭,倘如违约冒进,格杀无论

(二)军使及信差出入,以两军高级长官所指定之道路为限,军使除特别许可外,以两地为限,但不得携带军器,军使以两尺见方之白旗为标帜,如军使无故图害者,依刑律治罪;

(三)凡有着军服携带器械,徘徊于两军步哨线之内者,准予射击或擒捕;

(四)此次停战自四月七日起到五月六日止。

五月六日期满后,又展期一月,由五月七日到六月六日。

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在停战这期间,陈宦先将叙府让出,由护国军进驻。

在外人看来,陈宦看似袁世凯的大红人、宠臣,其实他在四川的日子也很不好过。首先,他和北洋系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北洋系的军人们是从把陈不当作自己人看待。袁世凯授他四川统军权,但北洋军他其实是指挥不动的。

而自从搞洪宪帝制后,由于他各方面都不积极,越来越感到,自己正被袁党边缘化。比如,他来四川就职前,袁世凯曾许诺他总揽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军事。可是,洪宪帝制后,这事不但再没被提起,袁世凯反而派河间人张联棻为陈的参谋长,以取代湖北人刘一清。足以说明袁对他有了戒心,所以派一个与陈毫无关系的人来做他的参谋长。

再者,袁决定对云南用兵后,派曹锟督师入川,任令发表时,陈一点也不知道。这显然是不正常的。这甚至使他想到,即使打退了护国军,四川将军一席也要拱手让给别人。

由于那么多的矛盾,陈宦这时心情的苦闷和不安是可以想见的。

他曾对他的亲信左右说:“松坡不是一个轻举妄动的人,他已经举义,自有他的布置,听说老头子(指袁世凯)也有彼直我曲的表示,看起来云南举义的这个问题不是很容易解决的。”

因此,自护国起义后,陈所表现的,是消极应付态度。蔡锷因为和他是好友,无论公私函电和谈话,对蔡锷始终保持一种“似友非敌”的态度,从不攻击蔡或谩骂蔡。

陈对蔡似友非敌,对袁则不拥不反。他不反袁,是因为有“受恩深重”的观念,不拥袁是因为袁的一系列做法让他心寒。

第542章 胡适演讲《学生与社会》全文第588章 过河卒子第529章 评判的态度第74章 湖南和陕西的起义第88章 大通起义第577章 丢掉和平幻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第482章 离开第84章 海军起义第59章 主持立宪和署理外务第211章 四川护国独立第100章 两边都难第438章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第576章 不主张对日抵抗第476章 成为无神论者第487章 民主政体的尝试第381章 河南的战火第458章 讲义费风波第7章 奇遇第162章 国耻第508章 胡适《文学改良诌议》第285章 召集非常国会第67章 迫不及待第30章 朋友第233章 承认民军为交战团体第490章 康奈尔大学第410章 会考第345章 张毒菌第256章 国会和政党第448章 特别的表现第357章 四巨头会议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444章 “退款兴学”运动第270章 风云突变第589章 以讲演为武器的战士第383章 风口浪尖的黎元洪第387章 最大问题第268章 张勋第331章 历史是在前进的第609章 考据癖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257章 徐孙之争第477章 胡适回忆其母(原文)第29章 再一次因祸得福第119章 超然内阁第80章 越是不来越是要请第159章 梁士诒的预言第162章 国耻第38章 高密事件第415章 惊世骇俗第12章 平叛第487章 民主政体的尝试第309章 南雄之战第138章 总统选举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146章 袁世凯如愿以偿第312章 安福国会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难第382章 恢复法统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难第193章 鏖战綦江第72章 六字箴言第218章 风水宝地第533章 提携后进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567章 麻烦未了第113章 首届内阁第173章 梁士诒的自救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288章 衡山、宝庆之战第268章 张勋第152章 古今中外独家创始的选举法第337章 厚脸皮的王揖唐第433章 被任命为北大校长第531章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第82章 一明一暗第47章 兴新式教育第2章 小人精第117章 搞垮首届内阁第290章 关外的乱子第444章 “退款兴学”运动第482章 离开第295章 难产的国务总理第421章 留学德国第532章 个性主义第98章 为什么会出这样的事第522章 杜威来华讲学意义深远第424章 学术成果2第152章 古今中外独家创始的选举法第349章 发了疯的段祺瑞第523章 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第576章 不主张对日抵抗第216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519章 五四运动中的胡适第301章 冯国璋心灰意冷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161章 哀的美敦书第233章 承认民军为交战团体第291章 各方的较量
第542章 胡适演讲《学生与社会》全文第588章 过河卒子第529章 评判的态度第74章 湖南和陕西的起义第88章 大通起义第577章 丢掉和平幻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第482章 离开第84章 海军起义第59章 主持立宪和署理外务第211章 四川护国独立第100章 两边都难第438章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第576章 不主张对日抵抗第476章 成为无神论者第487章 民主政体的尝试第381章 河南的战火第458章 讲义费风波第7章 奇遇第162章 国耻第508章 胡适《文学改良诌议》第285章 召集非常国会第67章 迫不及待第30章 朋友第233章 承认民军为交战团体第490章 康奈尔大学第410章 会考第345章 张毒菌第256章 国会和政党第448章 特别的表现第357章 四巨头会议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444章 “退款兴学”运动第270章 风云突变第589章 以讲演为武器的战士第383章 风口浪尖的黎元洪第387章 最大问题第268章 张勋第331章 历史是在前进的第609章 考据癖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257章 徐孙之争第477章 胡适回忆其母(原文)第29章 再一次因祸得福第119章 超然内阁第80章 越是不来越是要请第159章 梁士诒的预言第162章 国耻第38章 高密事件第415章 惊世骇俗第12章 平叛第487章 民主政体的尝试第309章 南雄之战第138章 总统选举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146章 袁世凯如愿以偿第312章 安福国会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难第382章 恢复法统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难第193章 鏖战綦江第72章 六字箴言第218章 风水宝地第533章 提携后进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567章 麻烦未了第113章 首届内阁第173章 梁士诒的自救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288章 衡山、宝庆之战第268章 张勋第152章 古今中外独家创始的选举法第337章 厚脸皮的王揖唐第433章 被任命为北大校长第531章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第82章 一明一暗第47章 兴新式教育第2章 小人精第117章 搞垮首届内阁第290章 关外的乱子第444章 “退款兴学”运动第482章 离开第295章 难产的国务总理第421章 留学德国第532章 个性主义第98章 为什么会出这样的事第522章 杜威来华讲学意义深远第424章 学术成果2第152章 古今中外独家创始的选举法第349章 发了疯的段祺瑞第523章 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第576章 不主张对日抵抗第216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519章 五四运动中的胡适第301章 冯国璋心灰意冷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161章 哀的美敦书第233章 承认民军为交战团体第291章 各方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