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3章 提携后进

胡适不到30岁,已经是功成名就,但他非常注意对年轻后进的帮助和提携。

1919年秋,当时在清华学校任教的林语堂获得到哈佛大学留学的“半额奖学金”,每月由清华学校提供40美元的资助。出国的时候夫妻俩只有太太的一千块大洋的嫁妆,到哈佛一年后半额奖学金又被无故取消。夫妻俩能够在海外苦撑四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依靠胡适的帮助。

期间,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之下,林语堂拍电报向胡适求助。

由于他知道胡适经常资助别人,家中并不宽裕,便在电报中特意注明:“能否由尊兄作保他人借贷1000美元,待我学成归国偿还。”

没过多久,胡适果然按林语堂的要求,如数给他汇来了借款。不过,胡适附信说,这钱是北大给林语堂的工资“预支款”,“林兄学成后一定要回国,而且一定要到北大工作”。

林语堂收到汇款后,认为这钱有买人的意味,心中颇有些气恼,但想到可以解自己燃眉之急,也就心安理得地收下了。再说了,他本不想留在国外,回国到北大工作也很不错。过了一年,他到欧洲留学,经费又遇到了困难。于是,再次向胡适写信,希望再向北大借1000美元。胡适和前次一样,又如数给他汇了款。

几年后,林语堂学成回国,应聘北京大学外文系,担任英文教授。到北京后,由于胡适南下,林语堂便向北大代校长蒋梦麟致谢,并确定还款日期。蒋梦麟莫名其妙,根本不知道他向北大借钱的事。林语堂这才明白,胡适为了自己安心求学,也为了给北大招揽人才,节衣缩食掏腰包,或东挪西借了那2000美元!

当林语堂说出这段往事时,胡适已归道山,身边遗物只有153美元,听的人无不动容。

据林语堂《八十自叙》回忆说:“我曾由胡适博士作保,和北京大学接触过。我热烈支持中国的文艺复兴。我曾两度由他作保,汇支一千大洋。不过胡适没有向北京大学提款,而是自掏腰包资助我。我回国才知道这个秘密。我去找校长蒋梦麟,感谢他借支两千大洋。蒋博士诧异地说:‘什么两千大洋?是胡适自掏腰包。’我才知道胡适真够朋友,遂在年底前还清了。”

胡适在1920年2月5日的日程与日记中有“林玉堂信,附美元480”的记录,应与此事有关。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今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

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1954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

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

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持编撰《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逝世,享年80岁。

胡适对林语堂的帮助主要是经济上的,他对顾颉刚则不限于经济上的帮助,在治学方法和治学方向的影响更大。

1920年,新潮社的罗家伦、傅斯年毕业后准备出国留学。罗家伦希望顾颉刚留在北大负责编辑《新潮》杂志,于是给胡适写信,希望胡适能帮顾颉刚在北大谋得图书馆编目员一职。在胡适的帮助下,顾颉刚如愿以偿。当时顾颉刚月薪只有50元,维持个人生活和苏州家用需要80元。胡适请顾颉刚帮助自己编书,每月自己付给顾颉刚30元,帮助顾颉刚解决了生活问题。

顾颉刚留在北大后潜心读书,在胡适的鼓励下编辑《辨伪丛书》,并受胡适《水浒》序的启发留意古史演变,与胡适、钱玄同等人书信往来探讨,最终提出著名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成为“古史辨派”的创始人。

顾颉刚(1893年5月8日—1980年12月25日 ),原名诵坤,字铭坚,号颉刚;小名双庆,笔名有余毅等:江苏苏州人。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民国九年(1920年),顾颉刚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北京大学助教,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云南大学、齐鲁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诚明文学院等校教授,北平研究院研究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院士,《文史》杂志社总编辑,大中国图书局编辑所长兼总经理。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和学术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全国文联委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中.央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主要从事古史研究和古籍整理工作,负责校点《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主要著作有:《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两汉州制考》《郑樵传》等,与人合著《三皇考》《中国疆域沿革史》《中国历史地图》等。

1980年12月25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7岁。

被胡适帮助过的年轻人何止以上两位。

他的学生,一代大师季羡林,在回亿他的恩师胡适时写到:“二战结束后,听说寅恪先生正在英国就医。我连忙给他写了一封致敬信,并附上发表在哥廷根科学院集刊上用德文写成的论文,向他汇报我十年学习的成绩。很快就收到了他的回信,问我愿不愿意到北大去任教。北大为全国最高学府,名扬全球;但是,门坎一向极高,等闲难得进入。现在竟有一个天赐的机遇落到我头上来,我焉有不愿意之理!我立即回信同意。寅恪先生把我推荐给了当时的北大校长胡适之先生,代理校长傅斯年先生,文学院长汤用彤先生。寅恪先生在学术界有极高的声望,一言九鼎。北大三位领导立即接受。于是我这个三十多岁的毛头小伙子,在国内学术界尚无藉藉名,公然堂而皇之地走进了北大的大门。唐代中了进士,就“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我虽然没有一日看遍北京花;但是,身为北大正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心中有点洋洋自得之感,不也是人之常情吗?

“在此后的三年内,我在适之先生和锡予(汤用彤)先生领导下学习和工作,度过了一段毕生难忘的岁月。我同适之先生,虽然学术辈份不同,社会地位悬殊,想来接触是不会太多的。但是,实际上却不然。我们见面的机会非常多,他那一间在孑民堂前东屋里的窄狭简陋的校长办公室,我几乎是常客。作为系主任,我要向校长请示汇报工作。他主编报纸上的一个学术副刊,我又是撰稿者,所以免不了也常谈学术问题。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待人亲切和蔼,见什么人都是笑容满面,对教授是这样,对职员是这样,对学生是这样,对工友也是这样。从来没见过他摆当时颇为流行的名人架子,教授架子。此外,在教授会上,在北大文科研究所的导师会上,在北京图书馆的评议会上,我们也时常有见面的机会。我作为一个年轻的后辈,在他面前,决没有什么局促之感,经常如坐春风中。

“适之先生是非常懂得幽默的,他决不老气横秋,而是活泼有趣。有一件小事,我至今难忘。有一次召开教授会。杨振声先生新收得了一幅名贵的古画,为了想让大家共同欣赏,他把画带到了会上,打开铺在一张极大的桌子上,大家都啧啧称赞。这时适之先生忽然站了起来,走到桌前,把画卷了起来,作纳入袖中状,引得满堂大笑,喜气洋洋……

“ 我在上面谈到了适之先生的许多德行,现在笼统称之为“优点”。我认为,其中最令我钦佩,最使我感动的却是他毕生奖掖后进。“平生不解掩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他正是这样一个人。这样的例子是举不胜举的。中国是一个很奇怪的国家,一方面有我上面讲到的只此一家的“恩师”;另一方面却又有老虎拜猫为师学艺,猫留下了爬树一招没教给老虎,幸免为徒弟吃掉的民间故事。二者显然是有点矛盾的。适之先生对青年人一向鼓励提挈。四十年代,他在美国哈佛大学遇到当时还是青年的学者周一良和杨联升等,对他们的天才和成就大为赞赏。后来周一良回到中国,倾向进步,参加革命,其结果是众所周知的。杨联升留在美国,在二三十年的长时间内,同适之先生通信论学,互相唱和。在学术成就上也是硕果累累,名扬海外。周的天才与功力,只能说是高于杨,虽然在学术上也有表现;但是,格于形势,颇令人有未尽其才之感。看了二人的遭遇,难道我们能无动于衷吗?”

周一良(1913年1月19日-2001年10月23日),中国历史学家。早年曾用字太初,安徽建德(今东至)人,生于山东青岛。8岁入塾,习经、史、子书,后加日文、英文。周一良对日本史和亚洲史造诣尤深,1949年以前曾讲授日本史。建国后,他创设亚洲各国史课程,培养了一批亚洲史及日本史的教学和研究人才。

1973年10月,北大、清华大批判组成立时,周一良被委为臭名昭著的“梁效”写作班子顾问。

1976年10月,四.人.帮失势,梁效写作班子解散,其亦遭关押审查。1977年至1979年被列为反革命集团成员,受到批判。七十年代末以后重理旧业,为推进和深入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周一良在文.革中为追求“进步”,写文章批判恩师胡适和陈寅恪,朋友写信骂他“无耻之尤”。他以学术为政治服务来治学术,已完全背离了学术精神。然而,文.革是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特殊时代,不能也不敢苛求一个“书生”在那样一个时代中坚持自己的学术操守。幸而周一良晚年又重新回到了学术著述的道路上,为中国古代史研究做出了新的贡献。

杨联陞(1914年—1990年),原名莲生,后以莲生为字。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河北保定。

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系,1940年赴美就读于哈佛大学,1942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46年完成《晋书食货志译注》获博士学位。

四十年代初,在哈佛习文史哲的中国留学生中,任华(西方哲学)、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吴于廑(世界史)、杨联升(中国史)四人皆风华正茂,而意气相投;周、杨二氏尤为特出,当时胡适已有意延揽他们到北大以为己用。其后任、周、吴三人皆返国任教,三十年间运动相乘,政治逼人,周氏虽于劫后重拾旧业,终未臻大成。惟杨氏自有因缘,得以留在哈佛远东语文系执教,墙外开花,海外称雄,乃至有“汉学界第一人”之誉。所以,季羡林大师由此而生叹。

第480章 改名字第67章 迫不及待第503章 杜威的哲学思想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296章 兵分两路第373章 梁士诒组阁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292章 冯国璋和段祺瑞第134章 较量第169章 杨度的《君宪救国论》第307章 攻闽之战第435章 就职演说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338章 吉林问题第25章 找事做第499章 胡适的留学生活第300章 成都之战第324章 天降神将第105章 大难不死第174章 列强的干涉第562章 改组“中基会”的风波第178章 传染性的政治病第216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565章 胡适的回复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17章 驻节朝鲜第35章 多事之秋第50章 过街老鼠第51章 仓惶跑回天津第522章 杜威来华讲学意义深远第332章 拒签“和约”第415章 惊世骇俗第329章 “五四”运动第69章 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第200章 成立军务院第490章 康奈尔大学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599章 北大开学第361章 “自治”运动第338章 吉林问题第63章 请愿大潮第341章 冯国璋来到京城第247章 外逃第538章 光荣同样属于胡适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387章 最大问题第356章 “小媳妇”难当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个第228章 瑞澂的下马威第558章 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496章 胡适的忧虑第429章 辞职第603章 终生的夙愿第507章 胡适与《新青年》第125章 中国宪政之父第464章 渐行渐远第423章 学术成果1第202章 撤销帝制第599章 北大开学第107章 只能亲自上阵第572章 武汉见蒋第492章 关于选专业第391章 曹锟出重拳第414章 大刀阔斧第592章 最后十分钟第420章 加入暗杀团第376章 奉直大战如箭在弦第392章 广东的军事政变第246章 人是有底线的第404章 钟灵毓秀第451章 百花齐放第433章 被任命为北大校长第6章 此生不再进赌场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后努力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37章 涉外事件第338章 吉林问题第222章 治军严仁第115章 唐绍仪其人第608章 胡适与唐德刚第602章 关于世界文化三个共同的理想目标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内阁第317章 徐大总统世昌第606章 努力支撑残局第14章 平定政变第335章 徐世昌还是真心想和的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91章 脚下的烈焰第65章 保路运动第318章 选举副总统第21章 被蒙在鼓里第383章 风口浪尖的黎元洪第311章 阎王票子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580章 胡适的广西之旅第368章 唐继尧回滇
第480章 改名字第67章 迫不及待第503章 杜威的哲学思想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296章 兵分两路第373章 梁士诒组阁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292章 冯国璋和段祺瑞第134章 较量第169章 杨度的《君宪救国论》第307章 攻闽之战第435章 就职演说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338章 吉林问题第25章 找事做第499章 胡适的留学生活第300章 成都之战第324章 天降神将第105章 大难不死第174章 列强的干涉第562章 改组“中基会”的风波第178章 传染性的政治病第216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565章 胡适的回复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17章 驻节朝鲜第35章 多事之秋第50章 过街老鼠第51章 仓惶跑回天津第522章 杜威来华讲学意义深远第332章 拒签“和约”第415章 惊世骇俗第329章 “五四”运动第69章 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第200章 成立军务院第490章 康奈尔大学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599章 北大开学第361章 “自治”运动第338章 吉林问题第63章 请愿大潮第341章 冯国璋来到京城第247章 外逃第538章 光荣同样属于胡适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387章 最大问题第356章 “小媳妇”难当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个第228章 瑞澂的下马威第558章 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496章 胡适的忧虑第429章 辞职第603章 终生的夙愿第507章 胡适与《新青年》第125章 中国宪政之父第464章 渐行渐远第423章 学术成果1第202章 撤销帝制第599章 北大开学第107章 只能亲自上阵第572章 武汉见蒋第492章 关于选专业第391章 曹锟出重拳第414章 大刀阔斧第592章 最后十分钟第420章 加入暗杀团第376章 奉直大战如箭在弦第392章 广东的军事政变第246章 人是有底线的第404章 钟灵毓秀第451章 百花齐放第433章 被任命为北大校长第6章 此生不再进赌场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后努力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37章 涉外事件第338章 吉林问题第222章 治军严仁第115章 唐绍仪其人第608章 胡适与唐德刚第602章 关于世界文化三个共同的理想目标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内阁第317章 徐大总统世昌第606章 努力支撑残局第14章 平定政变第335章 徐世昌还是真心想和的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91章 脚下的烈焰第65章 保路运动第318章 选举副总统第21章 被蒙在鼓里第383章 风口浪尖的黎元洪第311章 阎王票子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580章 胡适的广西之旅第368章 唐继尧回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