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就职演说

1917年1月9日,北京大学举行开学典礼,蔡元培发表了如下的演说。

“五年前,严几道先生为本校校长时,余方服务教育部,开学日曾有所贡献于同校。诸君多自预科毕业而来,想必闻知。士别三日,刮目相见,况时阅数载,诸君较昔当必为长足之进步矣。予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

“一曰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

“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惧?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于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

“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仕事,但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二曰砥砺德行。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诸君肄业大学,当能束身自爱。然国家之兴替,视风俗之厚薄。流俗如此,前途何堪设想。故必有卓绝之士,以身作则,力矫颓俗。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已,更必有以励人。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已且为人轻侮,更何足以感人。

“然诸君终日伏首案前,芸芸攻苦,毫无娱乐之事,必感身体上之苦痛。为诸君计,莫如以正当之娱乐,易不正当之娱乐,庶于道德无亏,而于身体有益。诸君入分科时,曾填写愿书,遵守本校规则,苟中道而违之,岂非与原始之意相反乎?故品行不可以不谨严。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二也。

“三曰敬爱师友。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诸君能无动于衷乎?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至于同学共处一室,尤应互相亲爱,庶可收切磋之效。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道义相勖,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己虽规行矩步,亦莫能辨,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余在德国,每至店肆购买物品,店主殷勤款待,付价接物,互相称谢,此虽小节,然亦交际所必需,常人如此,况堂堂大学生乎?对于师友之敬爱,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三也。

“余到校视事仅数日,校事多未详悉,兹所计划者二事:一曰改良讲义。诸君既研究高深学问,自与中学、高等不同,不惟恃教员讲授,尤赖一己潜修。以后所印讲义,只列纲要,细微末节,以及精旨奥义,或讲师口授,或自行参考,以期学有心得,能裨实用;二曰添购书籍。本校图书馆书籍虽多,新出者甚少,苟不广为购办,必不足供学生之参考。刻拟筹集款项,多购新书,将来典籍满架,自可旁稽博采,无虞缺乏矣。今日所与诸君陈说者只此,以后会晤日长,随时再为商榷可也。”

用现代文来表述,其大意为:五年前,严几道先生为本校校长时,我刚刚在教育部工作。在开学那天曾为北大做了一点事情。各位都是从预科读下来的,所以想必你们也听说过我。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何况已经过去了好几年,各位也一定是有了长足的进步。我今天就要执掌北大,所以有三件事要通知各位:

一是抱定宗旨。各位来北大求学,肯定有一定的宗旨。如果想知道你的宗旨是否正大,就要先知道大学的性质。

现在的人专科学校就读,学成之后有所工作,这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在大学则不是这样。

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外人每次指出咱们北大的腐败,想要在北大读书,都是有着当官发财的梦。所以从预科毕业后,大多数是进入法律系,进入文科的很少,进入理科的更少。

大概是因为法律是做官的捷径啊。因为一心想做官,所以不问老师的学问深浅,而是问官职大小。官阶大的人,特别受欢迎,大概是为了方便毕业生有人提携啊。

现在我国的政法工作者,大多是进入政界,专职做教授的人很少,所以聘请教师,不得不请兼职的人,这也是不得已之举。讨论外人指摘的合适与否,不具体说了,消弭批评最好的办法就是提高自己的水平。

别人说我们腐败,我们问心无愧,有什么可恐惧的啊。真是有做官发财的目的的话,北京有很多专科学校,进入法律系可以在法律学校学习,进入经济系可以在商业学校报考,又何必要来北大呢?所以各位要抱定宗旨,为了寻求知识而来,进入法律系,不是为了做官;进入经济系,不是为了发财。

宗旨定下来,事情就都进入轨道了。各位在这里学习,或者三年,或者四年,时间不是不少,如果能珍惜时间,努力学习,那么成绩会很大的。

如果只是为了发财做官,宗旨就是错误的,那么就会出现问题。

平时不努力学习,临考试时再熟读讲义,不考虑有没有获得知识,只挣分数的高低;考试一完,就把书都扔在一边,混个三四年,有了文凭,借着这个在社会上走动,这岂不是与进入大学的初衷背离了吗?

虚度光阴,毫无学问,是耽误自己啊。且辛亥那一战,我们之所以革命,就是因为清廷的腐败。就是现在,也有很多人对政府不满意,也是因为社会的道德沦丧。现在各位如果不在这个时候打好基础,勤奋学习,则如果将来为生计所迫,担任讲师,则一定会耽误学生的。进入官场,则会耽误国家,这是贻误别人。误人误己,谁又愿意这样呢?所以宗旨不可以不正大。这是我对各位的第一点希望。

二是要将德行努力砥砺磨炼,现今的风气越来越苟且敷衍,只顾眼前,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其是这样,败坏德行的事情,比比皆是,不是德行根基牢固的人,少有不被这种风气污染的。

各位在大学学习学业,应当能约束自己,爱惜自己。国家的兴衰,要看社会风气是高尚还是低劣。如果都流于这种风气,前途不堪设想。所以必须有卓越的人士,以身作则,尽力矫正颓废的社会风气。

各位作为大学学生,地位是很高的,理应承担这份责任,不能推卸,所以各位不光要思考如何提升自己,更必须要成为他人的榜样。

假设不修德,不讲学,和颓废的社会风气同流合污,已是侮辱自己,更何谈成为他人的榜样。

然而各位终日在书桌前发奋学习,没有什么娱乐活动,肯定会感到身体上的劳累痛苦。我为各位打算,不如用正当的娱乐活动替代不正当的娱乐,既不损害自己的德行,也对身体有好处。

各位进入自己的专业时,曾经填写了志愿书,遵守本校的规章制度,如果中途违反,不就是当初的意思不一样了吗?所以品行不可以不严谨对待和修养。

这就是我对各位的第二点希望。

三是敬爱师友。教员教授知识,职员服务大家,都是为了大家学习的便利,大家总不可能无动于衷吧?所以就应该以诚相待,尊敬有礼。至于同学住在一起,尤其是应该互相关爱,这样才会有互相交流学习的成果。

不光要开诚布公,更要互相勉励,都在北大,则要荣辱与共。如果有同学道德有问题,举止有不当,社会上遭到批评,即使你自己德行合体,也难以辩解,所以大家更要互相勉励。

我在德国,每当到商店里买东西,店主都热情款待,付钱接物,也都互相说谢谢。这虽然只是细节,但这是交际所需要的,普通人况且这样,更何况堂堂大学生呢?对于师友的敬爱,这是我对各位的第三点希望。

我掌管北大才仅仅几天,很多校务还不是很了解,现有两个计划:一是改良讲义。不仅要靠讲授的知识,还更要靠各位自己的潜心学习。以后印教义,只印提纲,细节上的,还有精要的内容,都由讲师口述,或者学生自己找参考,以求学有所得,能够真正对大家的学习有作用。

二是添购书籍,本校图书馆书籍虽然多,但是新书很少,如果不广泛购书,必然不能足以给学生参考。现在正在筹集钱款,多多购买新书,将来书籍满架,自然可以多方参考,不会有知识上的缺乏。今天和各位说的就这么多,来日方长,随时都可以和我商讨这些啊。

这篇演讲,抱负之宏大,志向之高远,惊震中国。当时还是一名学生的罗家伦后来回忆说:“那深邃、无畏而又强烈震撼人们心灵深处的声音,驱散了北京上空密布的乌云,它不仅赋予了北京大学一个新的灵魂,而且激励了全国的青年。”

蔡元培在这次演说中所倡导的精神,为后来北京大学“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的基础,可以说,正是这篇简短的演说,为北大开启了一个新的纪元。

第86章 每个人都不简单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458章 讲义费风波第175章 日本的图谋第191章 护国军扩军筹饷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461章 国内的政治形势转折之时第311章 阎王票子第123章 孙袁会第306章 湘西争夺战第333章 扬眉吐气的陆徵祥第549章 神会大师第140章 袁世凯的心病第517章 倡导"易卜生主义"第497章 书生本色第593章 苦撑待变第191章 护国军扩军筹饷第414章 大刀阔斧第49章 君主立宪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557章 知难,行亦不易第285章 召集非常国会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辞职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238章 分道扬镳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374章 吴佩孚倒梁第280章 重组内阁第238章 分道扬镳第296章 兵分两路第591章 胡适和陈光甫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365章 两湖的乱局第507章 胡适与《新青年》第184章 来自各方的声讨和规劝第526章 无稽之谈第52章 段芝贵贿买高位第370章 孙中山力主北伐第286章 成立军政.府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354章 李纯突然暴死第474章 老家绩溪第527章 呼吁大学开女禁第324章 天降神将第175章 日本的图谋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567章 麻烦未了第614章 转折点第295章 难产的国务总理第394章 “合法”内阁第117章 搞垮首届内阁第196章 陆荣廷第142章 宪法起草第160章 二十一条第139章 庆典第291章 各方的较量第271章 解散国会第178章 传染性的政治病第235章 立法第34章 自保第96章 风云突变第459章 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 落幕第351章 直皖之战第408章 事母极孝 割肉救亲第326章 十四点和平原则第229章 首义之夜第105章 大难不死第543章 坚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387章 最大问题第249章 就职第571章 与民权保障同盟的不睦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145章 抢救国会第341章 冯国璋来到京城第313章 如此选举第524章 所谓“问题”与“主义”的论争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66章 机会第409章 怪八股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403章 历史不会忘记第259章 北洋军入浙第203章 逼得哑人说话第610章 关于陈垣第598章 校友签名致敬第580章 胡适的广西之旅第56章 祸从口出第36章 署理山东第165章 模范团第212章 袁世凯发表《宣布帝制案始末》第41章 东南互保第46章 办实业第250章 《约法》之争第488章 个人历史上的黑暗时代第325章 仅用了二十二天第331章 历史是在前进的第441章 美育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
第86章 每个人都不简单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458章 讲义费风波第175章 日本的图谋第191章 护国军扩军筹饷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461章 国内的政治形势转折之时第311章 阎王票子第123章 孙袁会第306章 湘西争夺战第333章 扬眉吐气的陆徵祥第549章 神会大师第140章 袁世凯的心病第517章 倡导"易卜生主义"第497章 书生本色第593章 苦撑待变第191章 护国军扩军筹饷第414章 大刀阔斧第49章 君主立宪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557章 知难,行亦不易第285章 召集非常国会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辞职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238章 分道扬镳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374章 吴佩孚倒梁第280章 重组内阁第238章 分道扬镳第296章 兵分两路第591章 胡适和陈光甫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365章 两湖的乱局第507章 胡适与《新青年》第184章 来自各方的声讨和规劝第526章 无稽之谈第52章 段芝贵贿买高位第370章 孙中山力主北伐第286章 成立军政.府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354章 李纯突然暴死第474章 老家绩溪第527章 呼吁大学开女禁第324章 天降神将第175章 日本的图谋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567章 麻烦未了第614章 转折点第295章 难产的国务总理第394章 “合法”内阁第117章 搞垮首届内阁第196章 陆荣廷第142章 宪法起草第160章 二十一条第139章 庆典第291章 各方的较量第271章 解散国会第178章 传染性的政治病第235章 立法第34章 自保第96章 风云突变第459章 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 落幕第351章 直皖之战第408章 事母极孝 割肉救亲第326章 十四点和平原则第229章 首义之夜第105章 大难不死第543章 坚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387章 最大问题第249章 就职第571章 与民权保障同盟的不睦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145章 抢救国会第341章 冯国璋来到京城第313章 如此选举第524章 所谓“问题”与“主义”的论争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66章 机会第409章 怪八股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403章 历史不会忘记第259章 北洋军入浙第203章 逼得哑人说话第610章 关于陈垣第598章 校友签名致敬第580章 胡适的广西之旅第56章 祸从口出第36章 署理山东第165章 模范团第212章 袁世凯发表《宣布帝制案始末》第41章 东南互保第46章 办实业第250章 《约法》之争第488章 个人历史上的黑暗时代第325章 仅用了二十二天第331章 历史是在前进的第441章 美育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