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首义之夜

起义的这一天晚上,黎元洪在干什么呢?

有记载,起义爆发后,他曾派人主动到楚望台联络过革命党人。对此,首义的重要人物,熊秉坤在后来的两次回忆中,提到过这件事。

一次是一九一二年为湖北革命实录馆写的《前清工程八营革命实录》,他写到:“伍正云闻之马荣云:‘时黎统领差人来信,期于明晨四时来所。’”

此文距起义暴发只半年,记忆应当是可靠的。

另一次是出现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上的《武昌起义谈》,他回忆说:“旋,方正修带测绘生四十余人来时,黎统领遣马弁来云,谓早六时将亲来楚望台,余即询曰:来敌乎?来顺乎?答云不知。”

搞清楚黎元洪有没有事先联络革命党人,对那段历史,对黎元洪本人,是件很重要的事情。

黎元洪为什么会联系革命党人,至少应该和以下两件事有关。第一件事:宝塔会议到武昌首义,已经有半年多时间,黎元洪被革命党人推举为临时大都督的事,未必就没有人告诉他。而黎元洪知道了,肯定也会装做不知,他毕竟还吃着朝廷的俸禄,也不可能不给自己留后路。

革命党人起事了,宝塔会议定的事还算不算数了,黎元洪应该是想要知道的。

第二件事:瑞澂杀害了首义三烈士,得到了革命党名册,这么大的功劳,他能不向朝廷报功吗?事实上他是一刻也没停,就给朝廷发了请功电报。

瑞澂看来还是个不吃独食的人,他还为下边的人请功。

“本月初旬,即探明有革命党匪多人,潜匿武昌、汉口地方,意图乘隙起事,当即严饬军警密为防缉。虽时传有扑攻督署之谣,瑞澂不动声色,一意以镇定处之……张彪、铁忠、王履康、齐耀珊,以及各员弁宪兵,无不忠诚奋发,迅赴事机,俾得弭患于初萌,定乱于俄顷。驻汉俄总领事于租界拿匪,用得先破匪策,以寒匪胆,此皆仰赖朝廷威德所致。瑞澂借免殒越,惭幸交并。现在武昌汉口地方,一律安谧,商民并无惊扰。租界教堂,均已严饬保护,堪以上慰宸廑。”

既然为弟兄们请功了,能不能请到先不说,但自己为弟兄们请功这件事一定要让大家知道,得让大家领他这份情。所以,大家很快知道了电报内容。

凭黎元洪的身份,不能看不到,做为军内的二号人物,他的名字不在其内意味着什么,黎元洪本人不会不知道。

从黎元洪的处境看,参不参加起义,都未必能够自保。他要搞清楚状况,他要做出抉择,和革命党人联系不是很正常吗?

关于黎元洪对武昌首义的态度,有一点肯定是确定了的。做为湖北军界的二号人物,他没有同张彪一样,率部镇压或者抵抗起义军。

虽然,他的部属只有一个营在武昌城内,这一营人中也有不少人是革命党,但黎元洪如果想参与对抗起义,登高一呼,也会有不少人会跟他走的。

和平时一样,这个时候他是在军营的司令部。

十点左右,派人到楚望台联络,没有带回口信。接下来,身在协司令部的黎元洪,没有阻止属下的士兵参加起义,也没组织人保护军营和司令部,而只是静观局势的变化。和他在一起的,还有手下的几个军官。

黎元洪的协司令部离楚望台有五里路,在正南方向。间隔一片洼地,通向楚望台有一条小路。总督府衙在黎元洪的协司令部的北面六里的路程。也就是说,黎元洪的协司令部大体在楚望台和总督府两点连线的中间。当起义军从楚望台攻向总督府时,是要经过黎元洪的协司令部的。

当晚,协司令部和所在营房遭受到起义方的枪击和炮击,但起义军没组织人员对协司令部进行攻击。

黎元洪待到半夜十二点时,他和几个手下离开了协司令部。他对大伙的说法是“各自为之”,也就是何去何从,自己决定吧。

陪在黎元洪身边的有参谋刘文吉、执事官王安澜。以及黎元洪所部驻在武昌城内的那个营的长官,即四十一标第三营营管带谢国超。

几个人都劝黎元洪找地方躲一躲。他们先来到了黄土坡的参谋刘文吉家,在那里换上了便衣。然后,他们来到了同样住在黄土坡的营管带谢国超家,谢国超家的房子要大些。

起义军攻下了总督府后,张彪带着没兵变的淄重八营和从总督府撤出来的残兵败将,沿城墙从文昌门溜出,登上楚豫兵船,撤到了汉口刘家庙车站。

攻下了总督衙门,头脑冷静的起义领导人吴兆麟、蔡济民、张振武、李翊东等人在楚望台召开临时会议,研究和商讨组建军政.府事宜。

蔡济民先发言:“现在,起义已初步成功,目前最重要的是组织政.府,不能群龙无首。有了政.府我们就可以通电全国,告之我们的宗旨和主张,呼吁响应,获得支持和认可。当前最紧迫的是推出一位德高望重,能够号令天下的人,免得被别人把我们看做是简单的闹兵变。”

这个时候,革命党的主要领袖人物基本都不在。刘公被隔绝在汉口,孙武被炸伤,蒋翊武出逃,刘英远在京山,詹大悲和胡瑛尚在狱中,居正、黄兴、谭人凤、宋教仁俱在港沪,杨时杰在京城。

时下几位领导人不仅缺乏资历,也难孚重望。吴兆麟是个队官(连长),蔡济民是个排长,熊秉坤是个小班长,他们都不敢站出来主持大局。几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拿不出什么主意。

大家商量的最后结果是,上午在咨议局继续开会,进一步研究解决这些紧迫问题。

吴兆麟(1882年—1942年10月17日),字畏三,湖北鄂城人 。十六岁投武昌新军工程营当兵,先后考入工程营随营学堂、工程专门学校学习。一九零五年(光绪三十一年)加入革命团体日知会、翌年再考入参谋学堂,毕业后任第八镇工程营左队队官。

我们已经知道,辛亥武昌起义之夜,被起义士兵推为临时总指挥,部署指挥起义部队进攻湖广督署,占领武昌。

湖北军政.府成立后,曾担任参谋部部长,第一协统领,参加阳夏保卫战。南北议和时,出任民军战时总司令,筹划北伐。一九一二年一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曾任大元帅府参谋总长。后调北京,授陆军中将,成为湖北将军团首要,并任首义同志会理事会主席。

不久退出政坛,致力于社会事业,曾督修樊口大堤等水利工程,捐资修建武昌首义公园。晚年潜心佛法。一九三八年日军侵占武汉,诱以高位,不为所动。病逝后,重庆国民政.府追赠陆军上将。

蔡济民(1886-1919),原名国桢,字香圃、幼襄。湖北黄陂人。少通经史,善诗文。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入湖北新军,后入湖北陆军(特别)小学堂。不久,任陆军第八镇十五协二十九标二营司务长、排长等职。一九零六年参与组织日知会,又先后参加共进会、将校研究团、群治学社、文学社,并经查光佛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湖北分会,任参议部长。四川保路运动进入高.潮时,竭力促成共进会、文学社联合,制订起义计划。

一九一七年被孙中山任命为护法军政.府鄂军总司令。

一九一九年一月二十八日在利川被川军方化南杀害。

一九二二年黎元洪总统特追赠其为陆军上将。一九二七年湖北省政.府公葬于武昌伏虎山。

曾与吴醒汉合撰《都督府组织与北伐军改编》一文。

李翊东,生于一八八七年,原名李西屏,湖北黄冈人。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考入黄州府中学堂,与同学詹大悲等参加证人学会,鼓吹反清救国。宣统元年(1909年)因鼓动学.潮,被校方除名,遂往武昌入湖北新军第八镇工程营当兵。后考进湖北陆军测绘学堂,经方兴介绍加入共进会。

武昌首义打响后,正在测绘学堂的他,与学堂的革命党人方兴率队至楚望台参加起义。

一九一三年参加护国讨袁之役。同年赴美国留学。一九二二年回国,任广东军政.府大本营技师。参加了北伐战争。一九二七年后,参加李济深、冯玉祥等领导的反蒋活动,任《民国日报》社长。一九四七年加入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武汉解放前夕,参与组织湖北省和平促.进.会,任常委。

新中国成立后,任湖北省商业厅副厅长、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先后担任湖北湖北省政协副主席, 民革中央委员。

一九六零年因病去世后,安葬在湖北石门峰公园辛亥首义纪念墙下,与熊秉坤、杨时杰等辛亥志士永远相伴,遗著《李西屏文集》。

上午九点,马荣跑来报告,发现了黎元洪的下落。

听到黎元洪的名字,几个人的眼前亮了。蔡济民、张振武诸人,猛然间想起了宝塔会议的决议。怎么搞得,怎么把这件大事忙乎忘了。

急问详情,马荣说,方才带人在街头巡查,发现一胖人肩担皮箱走得急。怕是趁火打劫之辈,带过来一问,是黎协统的伙夫。问他黎协统现在那里,开始不说,经吓唬,说黎在四十一标三营管带谢国超家。

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482章 离开第392章 广东的军事政变第248章 九个回合第393章 群雄逐鹿第200章 成立军务院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530章 白话诗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难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270章 风云突变第511章 完婚第551章 第三条路第240章 国旗国都之争第193章 鏖战綦江第321章 谈和障碍重重第468章 中华民国大学院第141章 “泥菩萨”离开老巢第115章 唐绍仪其人第346章 驱张第461章 国内的政治形势转折之时第271章 解散国会第155章 劳乃宣其人第483章 报考中国公学第358章 谈钱伤感情第568章 无心栽柳柳成荫第522章 杜威来华讲学意义深远第496章 胡适的忧虑第357章 四巨头会议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317章 徐大总统世昌第523章 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第442章 春风化雨第257章 徐孙之争第5章 去买官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唤第204章 劝退第517章 倡导"易卜生主义"第28章 下重药第241章 民国第一伟人第81章 战汉阳第517章 倡导"易卜生主义"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432章 华法教育会第205章 冯国璋的如意盘算第373章 梁士诒组阁第475章 读书和启蒙第233章 承认民军为交战团体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457章 谋求教育独立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502章 约翰·杜威和实用主义第100章 两边都难第416章 书院式的教学法第106章 小德张第312章 安福国会第216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471章 避难香.港第308章 讨龙之战第375章 梁士诒请辞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515章 掀翻偶像第554章 出任中国公学校长第495章 胡适与辛亥革命第350章 大战在即第93章 南北议和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113章 首届内阁第366章 湘军“援鄂”第30章 朋友第589章 以讲演为武器的战士第135章 一现的昙花第178章 传染性的政治病第319章 倡导和平第318章 选举副总统第318章 选举副总统第410章 会考第47章 兴新式教育第97章 中山先生第214章 梦断紫禁城第127章 应桂馨与洪述祖第425章 当上了教育总长第524章 所谓“问题”与“主义”的论争第250章 《约法》之争第494章 与基督教擦肩而过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义第475章 读书和启蒙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16章 柳暗花明第188章 熔岩涌动第310章 战与和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内阁第340章 靳云鹏组阁第238章 分道扬镳第550章 漫游的感想第213章 陕西、湖南护国独立第248章 九个回合第309章 南雄之战第462章 蔡元培与“清党”
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482章 离开第392章 广东的军事政变第248章 九个回合第393章 群雄逐鹿第200章 成立军务院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530章 白话诗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难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270章 风云突变第511章 完婚第551章 第三条路第240章 国旗国都之争第193章 鏖战綦江第321章 谈和障碍重重第468章 中华民国大学院第141章 “泥菩萨”离开老巢第115章 唐绍仪其人第346章 驱张第461章 国内的政治形势转折之时第271章 解散国会第155章 劳乃宣其人第483章 报考中国公学第358章 谈钱伤感情第568章 无心栽柳柳成荫第522章 杜威来华讲学意义深远第496章 胡适的忧虑第357章 四巨头会议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317章 徐大总统世昌第523章 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第442章 春风化雨第257章 徐孙之争第5章 去买官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唤第204章 劝退第517章 倡导"易卜生主义"第28章 下重药第241章 民国第一伟人第81章 战汉阳第517章 倡导"易卜生主义"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432章 华法教育会第205章 冯国璋的如意盘算第373章 梁士诒组阁第475章 读书和启蒙第233章 承认民军为交战团体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457章 谋求教育独立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502章 约翰·杜威和实用主义第100章 两边都难第416章 书院式的教学法第106章 小德张第312章 安福国会第216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471章 避难香.港第308章 讨龙之战第375章 梁士诒请辞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515章 掀翻偶像第554章 出任中国公学校长第495章 胡适与辛亥革命第350章 大战在即第93章 南北议和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113章 首届内阁第366章 湘军“援鄂”第30章 朋友第589章 以讲演为武器的战士第135章 一现的昙花第178章 传染性的政治病第319章 倡导和平第318章 选举副总统第318章 选举副总统第410章 会考第47章 兴新式教育第97章 中山先生第214章 梦断紫禁城第127章 应桂馨与洪述祖第425章 当上了教育总长第524章 所谓“问题”与“主义”的论争第250章 《约法》之争第494章 与基督教擦肩而过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义第475章 读书和启蒙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16章 柳暗花明第188章 熔岩涌动第310章 战与和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内阁第340章 靳云鹏组阁第238章 分道扬镳第550章 漫游的感想第213章 陕西、湖南护国独立第248章 九个回合第309章 南雄之战第462章 蔡元培与“清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