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章 精彩篇章

胡适的《易卜生主义》的第四部分,一般被视作最为精彩的篇章。

他写道:“其次,我们且看易卜生写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 易卜生的戏剧中,有一条极显而易见的学说,是说社会与个人互相损害;社会最爱专制,往往用强力摧折个人的个性,压制个人自由独立的精神;等到个人的个性都消灭了,等到自由独立的精神都完了,社会自身也没有生气了,也不会进步了。社会里有许多陈腐的习惯,老朽的思想,极不堪的迷信,个人生在社会中,不能不受这些势力的影响。有时有一两个独立的少年,不甘心受这种陈腐规矩的束缚,于是东冲西突想与社会作对……

“那些和社会反对的少年,一个一个的都受家庭的责备,遭朋友的怨恨,受社会的侮辱骗逐。再看那些奉承社会意旨的人,一个个的都升官发财,安富尊荣了。当此境地,不是顶天立地的好汉,决不能坚持到底。所以像褒匿那般人,做了几时的维新志士,不久也渐渐的受社会同化,仍旧回到旧社会去做“社会的栋梁”了。社会如同一个大火炉,什么金银铜铁锡,进了炉子,都要熔化……

“一切维新革命,都是少数人发起的,都是大多数人所极力反对的。大多数人总是守旧麻木不仁的;只有极少数人,有时只有一个人,不满意于社会的现状,要想维新,要想革命。这种理想家是社会所最忌的。大多数人都骂他是“捣乱分子”,都恨他“扰乱治安”,都说他“大逆不道”;所以他们用大多数的专制威权去压制那“捣乱”的理想志士,不许他开口,不许他行动自由;把他关在监牢里,把他赶出境去,把他杀了,把他钉在十字架上活活的钉死,把他捆在柴草上活活的烧死。过了几十年几百年,那少数人的主张渐渐的变成多数人的主张了,于是社会的多数人又把他们从前杀死钉死烧死的那些“捣乱分子”一个一个的重新推崇起来,替他们修墓,替他们作传,替他们立庙,替他们铸铜像。却不知道从前那种“新”思想,到了这时候,又早已成了“陈腐的”迷信!当他们替从前那些特立独行的人修墓铸铜像的时候,社会里早已发生了几个新派少数人,又要受他们杀死钉死烧死的刑罚了!所以说‘多数党总是错的,少数党总是不错的’。”

胡适在文章的最后写道:“社会国家是时刻变迁的,所以不能指定那一种方法是救世的良药:十年前用补药,十年后或者须用泄药了;十年前用凉药,十年后或者须用热药了。况且各地的社会国家都不相同,适用于日本的药,未必完全适用于中国;适用于德国的药,未必适用于美国。只有康有为那种‘圣人’,还想用他们的‘戊戌政策’来救戊午的中国;只有辜鸿铭那班怪物,还想用二千年前的‘尊王大义’来施行于二十世纪的中国。

“易卜生是聪明人,他知道世上没有‘包医百病’的仙方,也没有‘施诸四海而皆准,推之百世而不悖’的真理。因此他对于社会的种种罪恶污秽,只开脉案,只说病状,却不肯下药。但他虽不肯下药,却到处告诉我们一个保卫社会健康的卫生良法。他仿佛说道:‘人的身体全靠血里面有无量数的白血轮(球)时时刻刻与人身的病菌开战,把一切病菌扑灭干净,方才可使身体健全,精神充足。社会国家的健康也全靠社会中有许多永不知足,永不满意,时刻与罪恶分子龌龊分子宣战的白血轮(球),方才有改良进步的希望。我们若要保卫社会的健康,须要使社会里时时刻刻有斯铎曼医生一般的白血轮分子。但使社会常有这种白血轮精神,社会决没有不改良进步的道理。’”

1919年的一季度,胡适开始忙碌一件大事,就是邀请自己的导师杜威来华讲学。

919年2月,杜威偕夫人艾丽丝(Alice Chipman)、女儿露茜(Lucy)利用休假机会到日本游历、讲学。3月,与胡适同为杜威弟子的陶行知得知后,写信给胡适,建议邀请杜威到中国讲学,帮助中国“建设新教育”。胡适马上写信给杜威,邀其到华讲学,

适逢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郭秉文(1880-1969,后任南高师校长)和北京大学教授陶履恭(陶孟和,1889-1960)赴欧考察战后教育,3月14日,他们顺道经过日本时,当面拜访杜威并邀请他到中国讲学。

在后来杜威博士致胡适的函中说:“你问我能否在中国讲演,这是很荣誉的事,又可借此遇着一些有趣的人物,我想我可以讲演几次,也许不至于我的游历形成有大妨碍。我想由上海到汉口再到北京,一路有可以耽搁的地方就下来看看。”

杜威原打算五月中旬到中国,住不长的时间,以游历为主,间或做几次演讲,于七八月间返回美国。但当郭秉文、陶履恭教授邀请他到中国讲学时候,他改变了原先游历为主的打算,“郭秉文博士和陶履恭教授前天来看我,他们问我能否在中国住一年,做讲演的事。这个意思很动听,只要能够两边大学的方面商量妥了,我也愿意做。我觉得几个月的旅行实在看不出什么道理。要是能加上一年功夫,也许我能有点观察了。”。

杜威愉快接受了来自中国弟子来华讲学的邀请后,国内随之启动了杜威来华的接待事宜。

1919年4月,蔡元培(1869-1940)致电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巴特勒,敦聘杜威主讲于北京大学一年。最后以五个团体的名义共同邀请杜威来华讲学。这五个团体是:北京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江苏省教育会、浙江省教育会、尚志学会。在邀请杜威来华过程中,南高师是最积极的,郭秉文亲赴日本,陶行知作为南高师的代表联络各方,并亲拟南高师接待杜威的办法数条,请胡适与北大校长蔡元培、江苏省教育会负责人沈恩孚(1864—1949)、蒋梦麟(1886-1964)等磋商。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1915年入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约翰•杜威、攻读教育学博士。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 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在上海先后创办“山海工学团”“报童工学团”“晨更工学团”“流浪儿工学团”等。 1933年,他与厉麟似、杨亮功等来自政学两界的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学会。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6年7月25日上午,陶行知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于上海逝世,享年55岁。

作为杜威来华的知识普及和思想预热,胡适于3月在教育部会场作了四次《实验主义》演讲,演讲分七部分,前半部分主要介绍了实验主义的历史和詹姆斯的学说,后半部分主要介绍杜威的实验主义思想,包括哲学观念、论思想、教育哲学等内容。胡适为此次的演讲做了认真的准备。

1919年4月27日,杜威等一行乘坐“熊野丸”号驶离了日本,于4月30日下午抵达上海,北京大学代表胡适、南高师代表陶行知、江苏省教育会代表蒋梦麟亲自到码头欢迎,并接到江苏省教育会招待寓沧州别墅下榻。

表面来看,杜威来华,不过是他的中国弟子邀请老师游历中国并顺便讲学,但其实背后还有更深刻的用意。如杜威的学生们所说:“杜威博士来华,正值大学动手革新的时候,但是我们几个人提倡的力量太弱,一点小小的风光还不配照遍全国。这时候杜威博士来了,我们不知借了他多少光,因而照到多少地方。”杜威的中国弟子希望借助于杜威“光芒”,帮助中国“建设新教育”,从而实现教育救国的愿望。

杜威来华,是一个偶然事件,但杜威来华之后,杜威思想契合了五四时期知识界渴望的“民主”“平等”“科学”“博爱”精神,与五四运动变革社会的要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杜威来华后的第一场演讲,就是《平民主义的教育》,有千余青年冒雨赶来,会场人头攒动,“听者之众,几于无席可容”。

杜威在演讲中明确提出平民主义教育的两个重要条件,一是发展“个性的知能”,二是养成“共业”的习惯。蒋梦麟、胡适都对此发表了各自的理解,前者阐释为“养成智慧的个人”“大家共同做事”,后者则结合杜威教育哲学,将两个条件具体解释为:“独立思想、独立观察、独立判断的能力”和“对于社会事业和群众关系的兴趣”。此后,这两个民主主义教育的条件,在中国广为传播,影响至今。

杜威来到中国的第四天,“五•四”运动爆发,立即投以关注的目光。

他充分肯定学生运动,在《教育哲学》中明确指出:“学生运动可以表示一种新觉悟:就是学校教育是社会的,他的贡献不但对于本地、对于小群,还能对于大群、对于国家。”

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的“民主与科学”符合他的通过社会改造建设民主社会的理想。中国的新生势力和一些新事物也引起他很大的兴趣,他想留下细细观察。于是,他改变了行程,两次续假延长在中国的时间。

从1919年4月30日到达中国,直到1921年8月2日离开,杜威在中国两年三个月又三天,足迹遍布中国11个省和北京、上海、天津3市,做了200多次讲演,所到之处受到欢迎,所讲内容广为传播。

杜威女儿在《杜威传》中这样描述在中国的演讲情况:“听他讲演的,不仅有学生和教师,而且还有其他知识阶层的代表。这些地方的报纸也充分报道了杜威的讲演活动。在许多情况下,杜威所做的讲演都由一位速记员记录下来,然后发表在一些广泛发行的小册子上。”

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214章 梦断紫禁城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237章 主导权之争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459章 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 落幕第135章 一现的昙花第370章 孙中山力主北伐第583章 祸不单行第492章 关于选专业第249章 就职第409章 怪八股第371章 紧锣密鼓第274章 号召讨逆第471章 避难香.港第359章 唐联帅出走第227章 洪山宝塔会议第568章 无心栽柳柳成荫第538章 光荣同样属于胡适第335章 徐世昌还是真心想和的第340章 靳云鹏组阁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义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475章 读书和启蒙第520章 胡适谈五四运动第600章 风雨飘摇第151章 天坛“祀天”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东厂胡同第56章 祸从口出第573章 当诤友、诤臣第90章 汪袁配合第203章 逼得哑人说话第182章 开张第58章 离开老巢第307章 攻闽之战第579章 文凭造假和南游第542章 胡适演讲《学生与社会》全文第477章 胡适回忆其母(原文)第511章 完婚第199章 浙江继广东之后第144章 天坛宪法草案第501章 伟人的风采第606章 努力支撑残局第545章 一场轰轰烈烈的爱第272章 张勋复辟第507章 胡适与《新青年》第532章 个性主义第360章 唐继尧的选择第131章 善后大借款第350章 大战在即第266章 督军会呈文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运动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177章 所谓的民意第22章 大事不妙第310章 战与和第534章 〈水浒传〉考证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运动第597章 北大三宝第208章 四川前线停战第296章 兵分两路第168章 筹安会的表演第591章 胡适和陈光甫第582章 胡适与“一二九”运动第78章 汉口之战第152章 古今中外独家创始的选举法第265章 参战问题第344章 北归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280章 重组内阁第506章 留学日记第585章 颜李学派的程廷祚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599章 北大开学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292章 冯国璋和段祺瑞第466章 保护进步人士第131章 善后大借款第115章 唐绍仪其人第566章 胡适的《四十自述》第512章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第280章 重组内阁第482章 离开第124章 八大政纲第514章 改革丧礼第65章 保路运动第305章 湘东反击战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520章 胡适谈五四运动第295章 难产的国务总理第213章 陕西、湖南护国独立第62章 垂钓洹上第209章 陈宦其人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484章 竞业旬报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374章 吴佩孚倒梁
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214章 梦断紫禁城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237章 主导权之争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459章 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 落幕第135章 一现的昙花第370章 孙中山力主北伐第583章 祸不单行第492章 关于选专业第249章 就职第409章 怪八股第371章 紧锣密鼓第274章 号召讨逆第471章 避难香.港第359章 唐联帅出走第227章 洪山宝塔会议第568章 无心栽柳柳成荫第538章 光荣同样属于胡适第335章 徐世昌还是真心想和的第340章 靳云鹏组阁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义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475章 读书和启蒙第520章 胡适谈五四运动第600章 风雨飘摇第151章 天坛“祀天”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东厂胡同第56章 祸从口出第573章 当诤友、诤臣第90章 汪袁配合第203章 逼得哑人说话第182章 开张第58章 离开老巢第307章 攻闽之战第579章 文凭造假和南游第542章 胡适演讲《学生与社会》全文第477章 胡适回忆其母(原文)第511章 完婚第199章 浙江继广东之后第144章 天坛宪法草案第501章 伟人的风采第606章 努力支撑残局第545章 一场轰轰烈烈的爱第272章 张勋复辟第507章 胡适与《新青年》第532章 个性主义第360章 唐继尧的选择第131章 善后大借款第350章 大战在即第266章 督军会呈文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运动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177章 所谓的民意第22章 大事不妙第310章 战与和第534章 〈水浒传〉考证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运动第597章 北大三宝第208章 四川前线停战第296章 兵分两路第168章 筹安会的表演第591章 胡适和陈光甫第582章 胡适与“一二九”运动第78章 汉口之战第152章 古今中外独家创始的选举法第265章 参战问题第344章 北归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280章 重组内阁第506章 留学日记第585章 颜李学派的程廷祚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599章 北大开学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292章 冯国璋和段祺瑞第466章 保护进步人士第131章 善后大借款第115章 唐绍仪其人第566章 胡适的《四十自述》第512章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第280章 重组内阁第482章 离开第124章 八大政纲第514章 改革丧礼第65章 保路运动第305章 湘东反击战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520章 胡适谈五四运动第295章 难产的国务总理第213章 陕西、湖南护国独立第62章 垂钓洹上第209章 陈宦其人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484章 竞业旬报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374章 吴佩孚倒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