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 〈水浒传〉考证

1920年6月,胡适被商务印书馆聘任为“世界丛书委员”。

1897年,上海一家英文报馆里的4个排字工人,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高凤池创办了商务印书馆。这几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年轻人受西风的影响——“商务”两字就带上了商业竞争的意味,具有不同于一般国人的眼光和胸襟。5年后毅然以高薪聘请了大名鼎鼎的张元济主持编译事务,使这个印刷小作坊,走向了文化出版事业。在短短25年时间里,资金从不到4000元,以每年增长33%的速度,至1922年达到500万元;成为国内出版大擘,实现了商务印书馆历史上的第一次飞跃。

商务印书馆的创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开始。早在商务创立不久就成立股份公司,选贤用能,开展以出版为中心的多种经营,编写大、中、小学等各类学校教科书,编纂《辞源》等大型工具书,译介《天演论》《国富论》等西方学术名著,出版著名作家的文学作品,整理《四部丛刊》等重要古籍,编辑“万有文库”“大学丛书”等大型系列图书,出版《东方杂志》《小说月报》《自然界》等各科杂志十数种,创办东方图书馆、尚公小学校,制造教育器械,甚至拍摄电影等。

一代大师蔡元培,一直与商务印书馆保持着特殊关系。

新文化运动刚起于“青萍之末”,张元济即敏感到新潮的压力与机遇。1916年9月6日,他在日记中提出要“用新人、知识较优者”。在后来几年,直至晚年,他一直持守这个思想。“新人!新人!”是他心中不断的呼喊。

1918年,张元济提出商务印书馆“永久之根本计划”三条,第一条便是“培植新来有用之人”。

毫无疑问,此时张元济已经把眼光盯上了北大年轻教授胡适。张元济不是一般的人物,他曾参与戊戌变法,被光绪召见。他的学养和抱负,决定了他要物色巅峰人物。而届时胡适正英奇纵放,立于时代潮头,万人瞩目。

胡适被商务印书馆聘任为“世界丛书委员”,与此事当不无关系。

7月27日,胡适写成《〈水浒传〉考证》一文,收入亚东图书馆当年8月出版的《水浒》一书。这是胡适考证古典白话小说的开始。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亚东图书馆出版校点本明清小说,推动了明清小说的传播与研究以及小说史学科的建立。在这个过程中,胡适扮演了最为突出的角色,他的《中国章回小说考证》一书就是这一文学与学术事件的成果。其中有关《红楼梦》考证,奠定了“新红学”的基础,素为学人称道。而他有关《水浒传》的考证,也自成系列,对这部小说研究的展开,同样具有开创性的作用。

胡适考证《水浒传》的目的,如他自己所说,是将其作为作思想学问的一个例子。通过科学的精神、态度和方法,寻求事实、寻求真理,而不至于被人蒙着眼睛牵着鼻子走。实际上,胡适的《(水浒传)考证》,就是对(水浒传)的研究方面,也具有开创性。

首先是对《水浒传》产生与演变及版本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胡适搜集了大量梁山英雄故事的史料,如据《宋史》等记载,认定宋江及其造反的真实存在;据周密《癸辛杂识》所载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证明宋江故事在南宋已发展到相当规模;结合《宣和遗事》和元代杂剧,探讨了水浒题材的具体情形与演变。在此基础上,胡适指出了梁山英雄故事产生的题材依据与社会心理。

由此,胡适得出结论说:“《水浒传》不是青天白日里从半空中掉下来的,《水浒传》乃是从南宋初年(西历十二世纪初年)到明朝中叶(十五世纪末年)这四百年的“梁山泊故事”的结晶。”

根据胡适的考证:“(1)宋江等确有可以流传民间的事迹与威名;(2)南宋偏安,中原失陷在异族手里,故当时人有想望英雄的心理;(3)南宋政治腐败,奸臣暴政使百姓怨恨,北方在异族统治之下受的痛苦更深,故南北都养成一种痛恨恶政治恶官吏的心理,由这种心理上生出崇拜草泽英雄的心理。”

这一认识深刻揭示了梁山故事形成与传播的历史基础与社会心理,对阐释《水浒传》的思想内涵与英雄品质,有重要的启发。

胡适对《水浒传》的版本也提出了自己的判断,针对鲁迅所主张的《水浒传》分简本和繁本两类、简本先于繁本的观点,他认为百十回本和百二十四回本等简本都是所谓坊贾的删节本,也可能存在繁先简后的情况。对一些具体情节与人物上的出入,他在《百二十回本〈忠义水浒传〉序》中,根据众英雄在征辽、征田虎王庆几无损失,而征方腊一役却损失过三分之二以及降将马灵、乔道清等在征方腊战役中没有任何表现这两点,指出相关情节是先后插入的。

“大概最早的长篇,颇近于鲁迅先生假定的招安以后直接平方腊的本子,既无辽国,也无王庆、田虎”,并且征辽部分是“最晚出”。

再者,对《水浒传》的思想艺术的分析,胡适也努力提出了诸多新的见解。

在《水浒传》的评论史上,金圣叹占有极高的位置。正确评价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是对这部小说的思想艺术展开全新研究不能绕行的问题。

正如胡适所说:“金圣叹是十七世纪的一个大怪杰,他能在那个时代大胆宣言说《水浒》与《史记》《国策》有同等的文学价值,说施耐庵、董解元与庄周、屈原、司马迁、杜甫在文学史上占有同等的位置,说:“天下之文章无有出《水浒》右者,天下之格物君子无有出施耐庵先生右者!……这是何等眼光!何等胆气!……这种文学眼光,在古人中很不可多得。”

金圣叹对《水浒传》的内涵做过深入的发掘,他揭示了《水浒传》“乱自上作”描写的意义,认为小说所体现了“庶人之议皆史也”的思想价值。对于这些,胡适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但是,胡适对金圣叹解读《水浒传》的基本方法并不认可,他批评说:“ 金圣叹用了当时“选家”评文的眼光来逐句批评《水浒》,遂把一部《水浒》凌迟碎砍成了一部‘十七世纪眉批夹注的白话文范’……这种机械的文评正是八股选家的流毒,读了不但没有益处,并且养成一种八股式的文学观念,是很有害的…… 金圣叹把《春秋》的“微言大义”用到《水浒》上去,故有许多极迂腐的议论。

“金圣叹最爱谈‘作史笔法’,他却不幸没有历史的眼光,他不知道《水浒》的故事乃是四百年来老百姓不逐与文人发挥一肚皮宿怨的地方。宋、元人借这故事发挥他们的宿怨,故把一座强盗山变成替天行道的机关。明初人借它发挥宿怨,故写宋江等平四寇立大功之后反被政府陷害谋死。明朝中叶的人——所谓施耐庵——借它发挥他的一肚皮宿怨,故削去招安以后的事,作成一部纯粹反抗政府的书。”

正因为有这种观念方法上的转变,胡适对《水浒传》思想内涵的认识就有了与前人不同的深刻之处。比如,他认为:“平定方腊以后的一段,写鲁智深之死,写燕青之去,写宋江之死,写徽宗梦游梁山泊,都颇有文学意味,可算是《忠义水浒传》后三十回中最精采的部分。”他觉得尤其是写宋江之死一节最好,“这种见解明明是对于明初杀害功臣有感而发的。因为这是种真的感慨,故那种幼稚的原本《水浒传》里也会有这样哀艳的文章”。

与此同时,胡适对《水浒传》的文学性质有了更为科学的认识,比如他强调《水浒传》中最精采的部分就在于作者在不违背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运用了“新的创造的想象力”;他又从小说与史书的区别、水浒题材作品的演变等角度,突出了小说细节的重要性:

“《水浒》所以比《史记》更好,只在多了许多琐屑细节。《水浒》所以比《宣和遗事》更好,也只在多了许多琐屑细节……这都是文学由略而详,由粗枝大叶而琐屑细节的进步。”

胡适还特别看重《水浒传》在白话文学发展中的地位,他说:“我们拿宋元时代那些幼稚的‘梁山泊故事’,来比较这部《水浒传》,我们不能不佩服‘施耐庵’的大匠精神与大匠本领;我们不能不承认这四百年中白话文学的进步很可惊异!……是“中国白话文学完全成立的一个大纪元”。

因此,胡适的《水浒传》考证还有更高的追求,用他的话说,就是要“替将来的什么‘《水浒》专门家’开辟一个新方向,打开一条新道路”:

“我主张让读者自己虚心去看《水浒传》,不必先怀着一些主观的成见…… 这种种不同的时代发生种种不同的文学见解,也发生种种不同的文学作物。这便是我要贡献给大家的一个根本的文学观念。”

胡适对《水浒传》的考证,代表了古代小说研究的一系列新理念,比如重视历史背景、故事源流、版本演变、文学性质等等,从而为小说史学科的建设,铺下了第一层基石。

在考证了宋末到元代的水浒故事,《水浒》的作者以及对七十回本作了分析之后,胡适总结出一种历史进化的文学观:“种种不同的时代发生种种不同的文学见解,也发生种种不同的文学作物”。这种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念,在考证古史演变中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第441章 美育第59章 主持立宪和署理外务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203章 逼得哑人说话第569章 二进北大第338章 吉林问题第534章 〈水浒传〉考证第441章 美育第226章 风云激荡中的黎元洪第614章 转折点第396章 江防事变第33章 告密第90章 汪袁配合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44章 肃贪治吏第282章 四川内战第396章 江防事变第131章 善后大借款第450章 越缦堂日记第158章 欧战第361章 “自治”运动第417章 女校和中国教育会第227章 洪山宝塔会议第34章 自保第542章 胡适演讲《学生与社会》全文第170章 汪凤瀛和梁启超第14章 平定政变第406章 读书启蒙第602章 关于世界文化三个共同的理想目标第491章 求博第296章 兵分两路第182章 开张第158章 欧战第169章 杨度的《君宪救国论》第458章 讲义费风波第141章 “泥菩萨”离开老巢第535章 新红学的开山鼻祖第222章 治军严仁第238章 分道扬镳第79章 黄兴开出的条件第259章 北洋军入浙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180章 两揖一让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东厂胡同第600章 风雨飘摇第269章 复辟大戏开锣了第57章 管见十条第531章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574章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第103章 速定大计折第442章 春风化雨第434章 知难而上第366章 湘军“援鄂”第393章 群雄逐鹿第392章 广东的军事政变第476章 成为无神论者第321章 谈和障碍重重第211章 四川护国独立第95章 打破僵局第212章 袁世凯发表《宣布帝制案始末》第14章 平定政变第49章 君主立宪第189章 圣战揭幕第432章 华法教育会第550章 漫游的感想第6章 此生不再进赌场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409章 怪八股第602章 关于世界文化三个共同的理想目标第615章 胡适晚年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运动第393章 群雄逐鹿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583章 祸不单行第229章 首义之夜第502章 约翰·杜威和实用主义第588章 过河卒子第459章 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 落幕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93章 南北议和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440章 学科改革第531章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第540章 胡适面见溥仪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439章 进德会第529章 评判的态度第33章 告密第339章 上海问题第354章 李纯突然暴死第464章 渐行渐远第388章 各奔东西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79章 黄兴开出的条件第581章 胡适对十教授“宣言”的批评第294章 曹锟第164章 芥蒂第263章 事态扩大
第441章 美育第59章 主持立宪和署理外务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203章 逼得哑人说话第569章 二进北大第338章 吉林问题第534章 〈水浒传〉考证第441章 美育第226章 风云激荡中的黎元洪第614章 转折点第396章 江防事变第33章 告密第90章 汪袁配合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44章 肃贪治吏第282章 四川内战第396章 江防事变第131章 善后大借款第450章 越缦堂日记第158章 欧战第361章 “自治”运动第417章 女校和中国教育会第227章 洪山宝塔会议第34章 自保第542章 胡适演讲《学生与社会》全文第170章 汪凤瀛和梁启超第14章 平定政变第406章 读书启蒙第602章 关于世界文化三个共同的理想目标第491章 求博第296章 兵分两路第182章 开张第158章 欧战第169章 杨度的《君宪救国论》第458章 讲义费风波第141章 “泥菩萨”离开老巢第535章 新红学的开山鼻祖第222章 治军严仁第238章 分道扬镳第79章 黄兴开出的条件第259章 北洋军入浙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180章 两揖一让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东厂胡同第600章 风雨飘摇第269章 复辟大戏开锣了第57章 管见十条第531章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574章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第103章 速定大计折第442章 春风化雨第434章 知难而上第366章 湘军“援鄂”第393章 群雄逐鹿第392章 广东的军事政变第476章 成为无神论者第321章 谈和障碍重重第211章 四川护国独立第95章 打破僵局第212章 袁世凯发表《宣布帝制案始末》第14章 平定政变第49章 君主立宪第189章 圣战揭幕第432章 华法教育会第550章 漫游的感想第6章 此生不再进赌场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409章 怪八股第602章 关于世界文化三个共同的理想目标第615章 胡适晚年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运动第393章 群雄逐鹿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583章 祸不单行第229章 首义之夜第502章 约翰·杜威和实用主义第588章 过河卒子第459章 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 落幕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93章 南北议和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440章 学科改革第531章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第540章 胡适面见溥仪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439章 进德会第529章 评判的态度第33章 告密第339章 上海问题第354章 李纯突然暴死第464章 渐行渐远第388章 各奔东西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79章 黄兴开出的条件第581章 胡适对十教授“宣言”的批评第294章 曹锟第164章 芥蒂第263章 事态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