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圣战揭幕

云南英国领事葛夫找到了他的好友丁怀瑾,想请丁怀瑾劝告唐继尧、蔡锷。

怎知丁怀瑾听了后脸色骤变,义正辞严地答复葛夫说:“这是全中国人民的愿望,我个人也热烈赞成的,阁下错了,没有一个中国人会接受阁下的劝告。”

葛夫碰了一个大钉子,很没有面子。他不过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其本人对袁世凯称帝未必没有自己的看法。

于是便嗫嚅地说:“好的,好的,我收回我的提议,愿上帝保佑阁下。”

袁世凯在通过英国外交人员暗中进行说服的同时,也命政事堂给了云南一个复电。

电文中先列举唐继尧以前劝进的各电,然后说:“事隔三日,背驰万里,本堂不信贵处有此极端反复之电,想系他人捏造,未便转呈。”

显然袁世凯对唐继尧还心存幻想,也有挑拨蔡锷和唐继尧的关系之意。

袁世凯一生都是玩弄别人,这次却被蔡锷和唐继尧愚弄了一次。真所谓是打了一辈子的猎,却让大雁琢伤了眼。

蔡在北京劝进,借小凤仙诗酒风流,而逃出虎口;唐在云南通电劝进,暗中却积极布置反袁。

起义的准备需要时间,在正式宣布起义之前,蔡锷和唐继尧一方面不想和袁世凯撕破脸,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尽最大可能获得各省的理解。因而当北京统率处以及各省给蔡、唐来电,劝勿激进时,他们均分别复电。心平气和地分析袁氏帝制之不当,和反袁帝制的不得已,这些复电如下:

蔡锷复北京统率处电:“北京统率办事处公鉴:处密。漾、敬电并悉。国体问题在京能否拒绝署名,不言可喻。若问良心,则誓死不承。以东海、范孙、仲仁诸公之忠告,尚不见纳,我辈宁有建言之余地?若云反复,以总统之信誓旦旦,尚可寒盟,何论要言。出都以来,薄游日本,取道沪、港入滇,耳目所接,群有易丧偕亡之感。人心如此,为在京时所不及料。比者,京外正人君子明辞暗逃,避之若浼。而有力者大都各严戒备,伺隙而动,事实已然。并非造谣。乱机四伏,其何能国。至外人处心积虑,确以警告为干涉之张本,勿论如何措词,只可以愚黔首,不足以欺外人。

“主峰纵极万能,将来之帝制,求得如石敬塘、张邦昌而止。外审邦交,内察舆情,种种危险,皆自称帝之一念召之。眷言前途,哭不成声。主峰待锷,礼遇良厚,感念私情,雅不愿其凶国害家之举。若乘此时放下屠刀,则国人轸念前功,岂复忍为已甚。胡尔泰暮年生涯,犹享国人之颐养。主峰以垂暮之年,可已则已。又何必为儿孙冒天下之大不韪。君子爱人以德,拳拳数言,所以报也。若乃疑非实情,执意不回,则不同为谋。实所不敢。锷为公义所驱,不复能兼顾私情矣。豪杰并起,勉从其后,卫此民国,死生以之。临电涕零,惟赐鉴察,转呈示复。蔡锷叩。沁。印。”

唐继尧复安庆等省电:“分送安庆、浙江、河南、山西、福州、吉林、上海、齐齐哈尔、张家口(中略)鉴:华密。赐电敬悉。惧左右不察,谓尧等前电系出胁迫,或别有原因,敢掬血诚再尘清听。君主民主本无绝对美恶可言,尧等亦非有憾于袁氏也。惟职此之故,致国家主权丧失殆尽,则尧等尚有天良,万难承认。此次筹安会发生之离奇,事务局选举法之乖谬,段、梁等种种密电之舞弊,诸公同处局中,更何讳饰。

“则主张帝制之是否民意?自不待言。如谓前此何以不言,则如黎(黎元洪)、段(段祺瑞)、徐(徐世昌)诸公皆海内人望,袁氏故人,言之无效,且得罪矣。尧等言之,徒取戾耳。如谓前已赞成,何复反对,则袁氏不惮弁髦《约法》,背弃誓言,尧等此举更何足异。且前此亦欲以全体赞成,俾袁氏少全颜面,仍徐冀其警觉,还自取消,庶对内对外威信不致全坠。此区区之意,而不意袁氏之悍然不顾,终出此下策也。至谓外交困难,近将解决,万非事实。关五国干涉,宁苟而已。某国处心积虑,尤为昭揭。但不惜牺牲一切权利,悉听要求,则何不可解决者。

“特不知国体解决后,我国民尚有死所否耳。要之,袁氏一意倒行,国亡已决,尧等今日亦是死中求活,微幸万一。且借以风示外人,使知吾国人心未死,冀少戢其野心。至成败利钝,非所敢知,是在我全体国民之自决而已。我公洞明大局,于国家存亡之故,计之已熟。袁氏难共忧患,亦所深知。贤如芝泉,甘为鹰犬如赵智庵、王治馨结果如斯,可为殷鉴。我公宁忍自绝生机,张其凶焰,惟乞始终为国不尽百一。翘盼明示。继尧叩。佥。”

唐继尧复徐州张勋电:“(前略)宥电敬悉,危言高谊,感佩同深。此次袁氏罔民误国,对内对外,威信全坠。听其所为,则种奴国亡,必无幸理。故各省主张反对,大致略同,都非得已。滇黔穷僻,尧等材复弩下,以抗袁氏,明知卵石不敌,区区之意,特为诸公负驽前驱。亦恃人心不死,当能鼓桴相应耳。

“夫在我辈推翻专制,改建共和,本为安定国家,可告无罪于清室。若乃食言背誓,帝制自为,微论外侮内阋,无以为国。即我辈对于清室,已忉忖无可自解。我公眷怀故君,久而弥誓,纯忠大节,海内昭然。今袁氏置国家于至危,复陷我辈于不义。下走所由偾兴,度亦从者所深恶也。且袁氏何常之有,黎、段诸公宣力效忠,可谓甚至,而拘囚窘辱,尚未知命在何时,鸟尽弓藏,古今同慨!时至今日,公犹不知所自外乎?尊处控制江淮,锁钥南北,更得我公登高一呼,必能使海内景从,中外倾听,举足轻重,立判存亡。凡此哓哓,要非过计。惟乞亮察,不禁屏营。继尧叩。印。”

唐继尧复武昌王占元等电:“火急(中略)有电敬悉,矢志救国,人同此心。惟中华民国之人,应救中华民国,圣人复生,不易斯言。袁氏谋覆民国,在《约法》为叛逆。若云民意,则国民投票,挟诈弄术,纯由造作,是否民意,个中人何必自欺。前勉徇乱命,举行投票,乃通电劝进,并非有意从逆,徒以袁氏多诈,故姑与委蛇,以稔其恶,而速其亡耳!幸勿误会,谓系中变。此心此理各省皆同。帝制问题发生以来,人心皇皇,怨讟蜂起,工商辍业,市四夕惊。京外正人君子,引避逃亡,朝署为空。

“此种情彩,有目共睹,人心瓦解,此岂谣言。而况五国警告,至再至三,干涉之机括已露,搪塞之空言何补。不自敛抑,恐石敬塘,张邦昌之故事,行再见于今日。内审舆情,外察邦交,乱象败征,不寒而栗。继尧等中夜彷徨,以为逆谋不戢,必不免于危亡。是用联合各省,仗义执言,问罪独夫,改造政.府,各省军民长官,皆国家之栋梁,非袁门之鹰犬,现已往返筹商,各发戒备,云从景合,指顾可期。而公热忱爱国,洞察时局,较顺逆之迹,计胜败之情,幸即早决大疑,同申义愤,据左右轻重之形势,树南北继起之风声。使袁氏慑威早遁,大局易于收拾,则再造民国,谁与比烈。

“若或坐昧全局,眷念私情,不顾众叛亲离,甘为权驱术使,微论众矢所集,已有曲直老壮之分,即能久于相持,亦徒重生灵涂炭之祸,贻强邻渔人之利而已。况袁氏不仁,以赵智庵、段芝泉、冯华甫之服勤效忠,今竟何如者?好以赤心奉袁,恐两公他日不免东门黄犬之叹会。为国为己,两公幸熟权之!唐继尧叩。”

十二月二十五日,唐继尧、蔡锷等通电全国,反对帝制,宣布云南独立。

通电全文如下:“各省将军、巡按使、护军使、都统、镇守使、师长、旅长、团长、各道尹、各知事、各学会、各商会、各学校、各报馆公鉴:天祸中国,元首谋逆,蔑弃《约法》,背食誓言,拂逆舆情,自为帝制,率召外侮,警告迭来,干涉之形既成,保护之局将定。尧等忝列司存,与国休戚,不忍艰难缔造之邦,从此瀹胥。更惧绳继神明之胄,夷为皂圉。连日致电袁逆,劝戢野心,更要求惩治罪魁,以谢天下。所有原电近经通告,想承鉴察。何图彼昏,曾不悔过,狡拒忠告,益煽逆谋。大总统者民国之总统也,凡百官守,皆民国之官守也。

“既为背逆民国之罪人,当然丧失元首之资格。尧等身受国恩,义不从贼。今已严拒伪命,奠定滇黔诸地方,为国婴守。并檄四方,声罪致讨,露布之文,别电尘鉴。更有数言涕泣以陈麾下者:阋墙之祸,在家庭为大变,革命之举,在国家为不祥。尧等夙爱平和,岂有乐于兹役。徒以袁逆,内罔吾民,多欺列国,有兹干涉,既濒危亡。非自今永除帝制,确保共和,则内安外攘,两穷于术。尧等今与军民守此信仰,舍命不渝,所望凡食民国之禄,事民国之事者,咸激发天良,申兹大义。

‘若犹观望,或持异同,则事势所趋,亦略可豫测。尧等志同填海,力等戴山,力征经营,固非始愿,所在以一敌八,抑亦智者不为。麾下若忍于旁观,尧等亦何能相强。然量麾下之力,亦未必能摧此土之坚,即原麾下之心又岂必欲夺匹夫之志,苟长此相持,迁延岁月,则鹬蚌之利,真归于渔人。而萁豆之煎,空悲于车乐。言念及此,痛哭何云。而尧等则与民国共死生,麾下则犹为独夫作鹰犬,坐此执持,至于亡国,科其罪责,必有所归矣。今若同申义愤,相应鼓桴,所拥护者为固有之民国,匕鬯不惊;所驱除者为叛国之一夫,天人同庆。造福作孽,在一念之微;保国覆宗,待举足之轻重。敢布腹心,惟麾下实利图之。唐继尧、蔡锷、李烈钧、任可澄、刘显世、戴戡及军政全体同叩。有。印。”

与此同时,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各界大会上发表演说,宣布独立的意义。

会场群情激愤,高呼口号:“誓与民国同生死,誓与四万万同胞共生死,拥护共和,反对帝制,中华民国万岁。”

二十七日中午,唐继尧亲至云南省议会宣告独立。这也就标志着云南起义,拥护共和的伟大圣战正式揭幕。

第282章 四川内战第269章 复辟大戏开锣了第4章 当官真好第529章 评判的态度第12章 平叛第300章 成都之战第4章 当官真好第317章 徐大总统世昌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26章 想起一个人第309章 南雄之战第154章 尊孔复古第309章 南雄之战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535章 新红学的开山鼻祖第257章 徐孙之争第60章 山雨欲来第187章 唐继尧第317章 徐大总统世昌第151章 天坛“祀天”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524章 所谓“问题”与“主义”的论争第541章 为教学管理奔波第574章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第417章 女校和中国教育会第422章 游学而非留学第565章 胡适的回复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424章 学术成果2第458章 讲义费风波第433章 被任命为北大校长第315章 徐世昌当选第187章 唐继尧第492章 关于选专业第92章 三晋大地的风云第325章 仅用了二十二天第599章 北大开学第12章 平叛第404章 钟灵毓秀第483章 报考中国公学第207章 南京会议第580章 胡适的广西之旅第28章 下重药第470章 老骥伏枥第107章 只能亲自上阵第18章 好景难长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454章 最为迫切的问题第197章 广西护国独立第19章 一心离开第564章 梁漱溟的质疑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132章 袁世凯不肯善罢甘休第13章 志得意满第61章 开缺回籍养病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468章 中华民国大学院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248章 九个回合第389章 罗文干案第549章 神会大师第222章 治军严仁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后努力第360章 唐继尧的选择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61章 开缺回籍养病第543章 坚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580章 胡适的广西之旅第21章 被蒙在鼓里第570章 独立评论第588章 过河卒子第375章 梁士诒请辞第207章 南京会议第308章 讨龙之战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328章 青岛问题第309章 南雄之战第415章 惊世骇俗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唤第139章 庆典第304章 平江阻击战第179章 司马昭之心第367章 吴佩孚的“东征西讨”第242章 倒黎大潮第339章 上海问题第63章 请愿大潮第227章 洪山宝塔会议第540章 胡适面见溥仪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25章 找事做第3章 科举之路第313章 如此选举第106章 小德张第527章 呼吁大学开女禁第265章 参战问题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565章 胡适的回复第345章 张毒菌
第282章 四川内战第269章 复辟大戏开锣了第4章 当官真好第529章 评判的态度第12章 平叛第300章 成都之战第4章 当官真好第317章 徐大总统世昌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26章 想起一个人第309章 南雄之战第154章 尊孔复古第309章 南雄之战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535章 新红学的开山鼻祖第257章 徐孙之争第60章 山雨欲来第187章 唐继尧第317章 徐大总统世昌第151章 天坛“祀天”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524章 所谓“问题”与“主义”的论争第541章 为教学管理奔波第574章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第417章 女校和中国教育会第422章 游学而非留学第565章 胡适的回复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424章 学术成果2第458章 讲义费风波第433章 被任命为北大校长第315章 徐世昌当选第187章 唐继尧第492章 关于选专业第92章 三晋大地的风云第325章 仅用了二十二天第599章 北大开学第12章 平叛第404章 钟灵毓秀第483章 报考中国公学第207章 南京会议第580章 胡适的广西之旅第28章 下重药第470章 老骥伏枥第107章 只能亲自上阵第18章 好景难长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454章 最为迫切的问题第197章 广西护国独立第19章 一心离开第564章 梁漱溟的质疑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132章 袁世凯不肯善罢甘休第13章 志得意满第61章 开缺回籍养病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468章 中华民国大学院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248章 九个回合第389章 罗文干案第549章 神会大师第222章 治军严仁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后努力第360章 唐继尧的选择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61章 开缺回籍养病第543章 坚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580章 胡适的广西之旅第21章 被蒙在鼓里第570章 独立评论第588章 过河卒子第375章 梁士诒请辞第207章 南京会议第308章 讨龙之战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328章 青岛问题第309章 南雄之战第415章 惊世骇俗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唤第139章 庆典第304章 平江阻击战第179章 司马昭之心第367章 吴佩孚的“东征西讨”第242章 倒黎大潮第339章 上海问题第63章 请愿大潮第227章 洪山宝塔会议第540章 胡适面见溥仪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25章 找事做第3章 科举之路第313章 如此选举第106章 小德张第527章 呼吁大学开女禁第265章 参战问题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565章 胡适的回复第345章 张毒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