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梁士诒请辞

梁士诒在袁世凯时代,可算是个叱咤风云的人物,想不到在吴秀才面前,却如此不堪一击。他于一九二二年一月十日以个人名义发表通电,就此事原委再度说明。

电云:“胶济路案为吾国今日最要之问题,亦为国民所最注目之一事。士诒不敏,忝总国务,自当熟权利害,挈较重轻,期以尊重舆情,解决悬案。乃旬日以来,流言迭起,误会滋多,自愧诚信未孚,深以陨越为惧,今敢有最恳实之言,布告于群众者:(一)士诒向未主张及允许何人借日本款,以赎回胶济铁路。(二)士诒及国务院向未因胶济路事发过何项训电与三代表。(三)士诒向未主张及允许何人将鲁案移至北京交涉。(四)胶济路事始终仍系三代表照原议在华盛顿商议,并无在北京直接谈判之事。总之诒虽不才,惟事实所关,讵容诬蔑。

“国民如为征信计,可电询三代表曾否接到国务总理,或外交部,或梁某个人之电,嘱其借用日款及改在北京交涉。如有此事,则士诒受责何辞!否则,以感情之冲动,供他人利用,为事实之牺牲,牵动政潮,贻误大局,徒为忌我者所笑,爱我者所悲;逮真相判明,业已噬脐无及,则误国之责,必有任之者,而恐非士诒也。现距华会闭幕不过数日,已至最后奋斗之期,若非内外一心,急起直追,势必无及。迭接三代表报告,知三代表及英美两方已表明谣诼之虚诬,知我并无改变前议及移地交涉之事,英美调人已重事接洽。惟事钜期迫,非有真正后盾,三代表亦莫由奏功,今将士诒个人对于此事之希望,略陈两项于下:(一)坚持立刻赎回办法,由政.府及国民速即筹集现款,以备交付。(二)依上项办法,胶济路即应完全收回,无须附带条件,其用人等项,即无庸议。

“此为最简单直捷之方法,果使我同胞坚持定见,万众一心,虽当捉襟见肘之时,必有集腋成裘之望,表示我四万万人群策群力,即在此日。诒虽驽庸,誓当破釜沉舟,毁家纾难,力图共济!以棉力所及,尽当担任筹措国内款项三百万元,以为倡始。人之欲善,谁不如我!仅本外交公开之原理,借征公众意思之从违。士诒对于此案,决以民意为依归。前此各方指摘之言,不特无所容心,且当引为争论。惟冀全国一致,渡此难关,免失友邦期望之殷,用树政治刷新之础,庶国际地位,国内形势,尚有增进挽回之一日。士诒即以此电为征求全国公意之方,亦正我国民试验外交能力之日。邦人君子,幸有以教之!”

从这通电来看,似乎梁士诒确是被诬。但世上有些人,有些事是辨不清的。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人家为的是搞垮你,并不是想搞清楚真相如何。

一月十二日,早已成为热点人物的吴佩孚,再发通电。

电曰:“天降丧乱,蟊窃内讧,国家将亡,必有妖孽。梁士诒以洪宪罪魁,幸逃显戮,营私结党,盗贼揆席,虺蛇为心,燕隼巢幕,奴性不泯,媚骨天成,甫入阁门,首以市政督办畀诸国贼陆宗舆,以市政所属建筑财产,抵押日本,借款一千万元,供其登台之用。以卖国成绩最优之曹汝霖为实业专使,实行其葵心向日政策,以资熟手。更用赌魁张弧之谋,以盐税作抵,发行九千万公债,以二千万还日本借与边防军之款,以五千万还国内银行,此债票系一种定时有价证券,票收期内,款取将来,彼从此可自由操纵国内银行,而制其死命。

“借日款赎还胶济路,各部总长均极反对,独梁、叶、张弧,不以为然。盖梁与日使交涉,欲以胶济路表面还中国,实际将债票完全押与日本银行,名为交路,实则仍在日手,华会代表来电,反对北京与日使直接交涉,而梁则扣电不发,以破坏我华会代表之势力,使英美各友邦,爱莫能助。综观其登台十日,卖国成绩已如斯卓著,设令其长此尸位,吾国尚有寸土乎?吾民尚有噍类乎?燕啄皇孙,汉祚将尽,斯人不去,国不得安,倘再恋栈贻羞,可谓颜之孔厚。请问今日之国民,孰认卖国之内阁!”

梁士诒这顶洪宪罪魁的罪名已是铁案,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梁那么有才智和见识的人,踏入洪宪称帝的泥潭,一辈子都无法拔腿,实在是叫人叹息。人常说打人别打脸,骂人别揭短。而这吴秀才剑走偏锋,哪壶不开提哪壶。

十五日,吴佩孚似乎在痛打落水狗,电梁士诒迫其下野。

电云:“鲁案关系国家存亡,全国士民抵死挽救,鄙人本诸公意,不获已而迭次通电,迫于乡国情切,对公不免有烦激过当之语。乃公不以逆耳见责,反以闻过则喜,更许鄙人为直谅之友,休休有容,诚不愧相国风度。鄙人朴野不文,不禁有亵渎之感。公之元电,心平气和,尤不能不叹为涵养过人。赫赫总揆,民具尔瞻。鲁案经过,事实具在,华盛顿之恶耗,是否子虚?侨民之呼号,是否讹传?三代表之训令,是否捏造?余、蒋二代表之来电,是否厚诬?政.府盐务九千万之借款,是否并无其事?我公既皆以流言视之,爱公者亦当以流言视之。

“惟鄙人亦爱公者之一,敢进最后之忠告。世界各国通例,凡内阁为人民不信任者,即自请辞职,以谢国人。公夙澹泊,尤重廉耻,疆吏既不见谅。国人又不相容,公非皇皇热中者流,何必恋栈贻羞,开罪疆吏国人!易曰:‘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公应迅速下野,以明心地坦白。前途正远,来日方长,去后留思,东山再起,又何惜争此一时虚权,而蒙他日之实祸耶?笑骂任他笑骂,好官自我为之。以公明哲,谅不出此。承许谅直,敢进诤言。天寒岁暮,诸希自爱!”

梁士诒究竟有没有面允日使直接谈判和允借日款,算是历史上的一大谜团,按常理分析,他没有理由做这样的事。如果事实如此,梁士诒却是蒙不白之冤。

话又说回来,当时的中国政.府,急需要钱,不管是谁家的钱,得能借到算。一个摇摇欲坠,支离破碎的政.府,没有可靠的抵押,和谁能借到钱?就算是能借到日本人的钱,也是梁的能耐。

但是,大势不好,所谓天时、地利、人和都被吴秀才占去。梁则只有招架之功,并无还手之力。

梁士诒的后台张作霖虽然极力为梁辩护,但张哪有吴秀才的本事,可谓有劲使不上。

在此期间,他曾发电报给徐世昌,帮梁说话。

电曰: “……作霖上次到京,随曹使之后,促成内阁,诚以华会关头,内阁一日不成,国本一日不固,故勉为赞襄,乃以胶济问题梁内阁甫经宣布进行,而吴使竟不加谅解,肆意讥弹,歌日通电,其措词是否失当,姑不具论,或亦因爱国热忱,迫而出此,亦未可知。惟若不问是非,辄加攻击,试问当局者将何所措手?国事何望?应请主持正论,宣布国人,俾当局者得以从容展布,克竟全功。……”

但徐世昌也是无可奈何。

吴佩孚不仅针对梁士诒,而且不放过其副手叶恭绰。

吴于一月九日发出通电,反对交通部用日本技师和日本电料,架设沪、宁、汉长途电话。

搞得交通总长叶恭绰措手不及,忙于十日通电说明原委。

电云:“读吴巡阅使佳日通电,殊深诧异!查交部所拟沪、宁、汉长途电话办法,系民国八年所定,并非恭绰任内经手。恭绰视事方及半月,诸务倥偬,未暇过问此事,更未由催促进行,特此声明,以免误会。至原电措辞,未及尊重彼此人格,殊为可惜,怒不致辩,统希鉴察!”

一月十九日吴佩孚领衔,江苏、江西、湖北、山东、河南、陕西六省督军省长列名,电请免梁士诒内阁总理。

徐世昌接到这通电报即亲批“交院”二字。

照理攻击国务院总理的电报,总统只可以存档,不应批交总理,这一批,等于暗示不支持梁阁。

梁士诒是何等聪明之人,便持该电谒徐世昌面请辞职。

当着徐的面,梁发了一通牢骚,觉得外人不知内情没有办法,徐在这个时候也跟着起哄,不免太伤人。

徐则唯唯诺诺,毫无明朗表示,于是梁士诒乃面请辞职,愤然离开总统府。

北洋时代的“电报战”是当时一大特色,起草电报的都是写文章的高手。吴佩孚一个接一个的电报倒阁。有人也跟着凑热闹,蹭吴的热点。田中玉、萧耀南、齐燮元、陈光远、赵倜、冯玉祥都发通电与吴佩孚相呼应。

直系领袖曹锟没有讨梁的通电,但是,别人都认为他的得力下属吴的态度就代表他,他发不发电没有关系。

最妙的是山东第一混成旅旅长张克瑶发表了一篇“讨梁士诒檄”,通篇套用“讨武则天檄”,使人读完为之忍俊不禁。

梁士诒却表现出相国风度,他的中国书读得很通,当然了解中国人所称的相国胸怀,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有容则大”。所以他对各式各样讨伐他的檄文都逆来顺受。他称吴佩孚为“吾国之一奇男子”,又说“自己生平好交直谅之友,争论敢不拜嘉”。吴佩孚针对他这风度,讥笑他是“笑骂由人笑骂,好官我自为之”。

吴佩孚这时真是旭日东升,天之骄子,三年前他猛攻龚心湛内阁,龚阁因之垮台,是对皖系作战的先声。现在他猛攻梁士诒内阁,梁也摇摇欲坠,这次是他对奉系宣战的前奏。在这前奏曲中吴佩孚一直抓住上风,他的电报战有声有色,人人叫好,而张作霖却只有招架之功,拿了难题做不出好文章来,仅仅以私人名义劝梁士诒鼓起勇气来,不要灰心。

梁士诒辞职,徐世昌只批了准假,梁也想看一个时期,所以半推半就地请假到天津去。徐世昌当时想请北洋元老王士珍组阁,王自然敬谢不敏,王士珍在北洋老将姜桂题去世后,曾由北京政.府派为德威上将军,管理将军府事务,他本来一直住在正定,不常到北京这个是非之地,由于兼理将军府事务,所以才到北京来的。

外交总长颜惠庆奉派第二次代理国务总理。因为梁士诒并未辞职,名义上仍是梁内阁,所以颜惠庆这次的“代揆”在性质上和第一次不同。他表示仍和上次一样,为了避免无政.府状态,所以不得不接受这个任务,同时他宣称代理阁揆之期到华盛顿会议闭幕之日为止。

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515章 掀翻偶像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477章 胡适回忆其母(原文)第40章 系矫旨第449章 杀君马者道旁儿第229章 首义之夜第105章 大难不死第83章 连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实话吗第62章 垂钓洹上第593章 苦撑待变第339章 上海问题第323章 外蒙善后条例第569章 二进北大第501章 伟人的风采第275章 洪流滚滚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561章 关于“中基会”第181章 黎元洪捍卫共和第584章 胡适与丁文江第91章 脚下的烈焰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185章 蔡锷和小凤仙第471章 避难香.港第532章 个性主义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169章 杨度的《君宪救国论》第569章 二进北大第110章 最后一次朝见仪式第322章 徐树铮展示作为的机会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569章 二进北大第152章 古今中外独家创始的选举法第250章 《约法》之争第567章 麻烦未了第165章 模范团第92章 三晋大地的风云第66章 机会第324章 天降神将第428章 大学令第568章 无心栽柳柳成荫第448章 特别的表现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个第303章 岳州攻防战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辞职第125章 中国宪政之父第108章 叫嚣战争的人一般是从不上战场的第200章 成立军务院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351章 直皖之战第161章 哀的美敦书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144章 天坛宪法草案第189章 圣战揭幕第295章 难产的国务总理第488章 个人历史上的黑暗时代第343章 沈阳和保定会议第52章 段芝贵贿买高位第601章 关于青年人的苦闷第345章 张毒菌第387章 最大问题第282章 四川内战第59章 主持立宪和署理外务第106章 小德张第33章 告密第329章 “五四”运动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11章 大院君李罡应第360章 唐继尧的选择第264章 对德态度第132章 袁世凯不肯善罢甘休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188章 熔岩涌动第506章 留学日记第391章 曹锟出重拳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370章 孙中山力主北伐第565章 胡适的回复第117章 搞垮首届内阁第54章 所谓的据实复奏第372章 徐、靳之间关系恶化第2章 小人精第123章 孙袁会第391章 曹锟出重拳第117章 搞垮首届内阁第582章 胡适与“一二九”运动第472章 永远活着第524章 所谓“问题”与“主义”的论争第446章 十四等于零第366章 湘军“援鄂”第6章 此生不再进赌场第476章 成为无神论者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110章 最后一次朝见仪式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32章 袁世凯的选择第568章 无心栽柳柳成荫第53章 杨翠喜事件
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515章 掀翻偶像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477章 胡适回忆其母(原文)第40章 系矫旨第449章 杀君马者道旁儿第229章 首义之夜第105章 大难不死第83章 连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实话吗第62章 垂钓洹上第593章 苦撑待变第339章 上海问题第323章 外蒙善后条例第569章 二进北大第501章 伟人的风采第275章 洪流滚滚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561章 关于“中基会”第181章 黎元洪捍卫共和第584章 胡适与丁文江第91章 脚下的烈焰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185章 蔡锷和小凤仙第471章 避难香.港第532章 个性主义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169章 杨度的《君宪救国论》第569章 二进北大第110章 最后一次朝见仪式第322章 徐树铮展示作为的机会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569章 二进北大第152章 古今中外独家创始的选举法第250章 《约法》之争第567章 麻烦未了第165章 模范团第92章 三晋大地的风云第66章 机会第324章 天降神将第428章 大学令第568章 无心栽柳柳成荫第448章 特别的表现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个第303章 岳州攻防战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辞职第125章 中国宪政之父第108章 叫嚣战争的人一般是从不上战场的第200章 成立军务院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351章 直皖之战第161章 哀的美敦书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144章 天坛宪法草案第189章 圣战揭幕第295章 难产的国务总理第488章 个人历史上的黑暗时代第343章 沈阳和保定会议第52章 段芝贵贿买高位第601章 关于青年人的苦闷第345章 张毒菌第387章 最大问题第282章 四川内战第59章 主持立宪和署理外务第106章 小德张第33章 告密第329章 “五四”运动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11章 大院君李罡应第360章 唐继尧的选择第264章 对德态度第132章 袁世凯不肯善罢甘休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188章 熔岩涌动第506章 留学日记第391章 曹锟出重拳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370章 孙中山力主北伐第565章 胡适的回复第117章 搞垮首届内阁第54章 所谓的据实复奏第372章 徐、靳之间关系恶化第2章 小人精第123章 孙袁会第391章 曹锟出重拳第117章 搞垮首届内阁第582章 胡适与“一二九”运动第472章 永远活着第524章 所谓“问题”与“主义”的论争第446章 十四等于零第366章 湘军“援鄂”第6章 此生不再进赌场第476章 成为无神论者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110章 最后一次朝见仪式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32章 袁世凯的选择第568章 无心栽柳柳成荫第53章 杨翠喜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