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杀君马者道旁儿

蔡元培对五四运动的认识,应该也有个深化的过程。

比如,后来他在比较五四运动前后学生的变化,就曾有过以下的高度评价:

“五四运动以来,全国学生界空气为之一变。许多新现象、新觉悟,都于五四以后发生,其中最重要者,约有四端。”

一是“自己尊重自己。从前的社会看不起学生,自有此运动,社会便重视学生了。学生亦顿然了解自己的责任,知道自己在人类社会占何种位置,因而觉得自身应该尊重,于现在及将来应如何打算”。

二是“化孤独为共同”。五四运动后,学生“自己与社会发生了交涉,同学彼此间也常须互助,知道单是自己好,单是自己有学问有思想不行……于是同志之连络,平民之讲演,社会各方面之诱掖指导,均为最切要的事,化孤独的生活为共同的生活”。

三是“对自己学问能力的切实了解。五四以后,自己经过了种种困难,于组织上、协同上、应付上,以自己的学问和能力向新旧社会做了一番试验,顿然觉悟到自己学问不够,能力有限。于是一改从前滞钝昏沉的习惯,变为随时留心、遇事注意的习惯了”。

四是“有计划的运动。从前的学生,大半是没有主义的,也没有什么运动。五四以后,又经过各种失败,乃知集合多数人做事,是很不容易的,如何才可以不至失败,如何才可以得到各方面的同情,如何组织,如何计划,均非事先筹度不行”。

蔡元培也特别强调五四运动对学生追求学业、完善人格的促进作用:“前年‘山东问题’发生,学生关心国家,代表社会,又活动起来。国人对于学生举动很注重,对学生议论也很信仰,所以有好机会,为社会作事。不过五四以后,学生屡屡吃亏。中间经过痛苦太多。功课耽误,精神挫伤,几乎完全失败。因为学生发生两种觉悟出来:第一,受此番经验,自知学问究竟不足,于是运动出首的学生,或到外国求学,未出国的,也都格外专心用功了。第二,经此番风潮,社会对于学生,都加一番重视。学生自身,也知人格可贵,就大家不肯作贬损人格的事情。”

1922年为纪念“五四”,《晨报》再辟“第四个五四”专栏,蔡元培应约发表《五四运动最重要的纪念》,他结合时事,强调“五四运动最重要的纪念”是“(一)广集赎回胶济路的股款。(二)自动的用功。(三)扩充平民教育”。他表示,学生在五四运动中得到锻炼,同时在运动后产生新的觉悟,“我常常对人说,五四运动以后,学生有两种觉悟是最可宝贵的:一是自己觉得学问不足,所以自动的用功;二是觉得教育不普及的苦痛,所以尽力于平民教育。这两种觉悟,三年来,很见得与前不同,不能不算是五四运动的纪念”。

5月7日上午,被捕学生全部获释,北京各高校恢复上课,这场运动在北京似乎到此就可以告一段落了。

如果7日上午果真就这样画上一个小小的句号,那么,这场运动的具体进程或许就会改变,意义也可能会打折扣。因为仅就4日的行动而言,它充其量也就是一场“学生的运动”,而且是一场没有达到目的的学生运动。

4日学生行动的目的有二,一是“外争主权”,二是“内惩国贼”,7日被捕学生虽然获释,但运动的这两个目的并没有达到。

尽管北京学联从7日开始就在酝酿新的行动,京外各地的声讨浪潮也并未平息,但北大作为运动的发源地,北京作为全国运动的中心且又是北洋政府的所在地,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倘若北京的运动暂时停歇下来,对整个运动势必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恰恰就是在这个关节点上,蔡元培一个非常个人化的举动——5月9日辞职并悄然离京出走,瞬间成为一个新的导.火.索,重新点燃了北大学生的激情。”

于是,北京的这场运动非但没有在7日告一段落,反而从9日开始有了一个新的开端,而且迅速扩及全国,不断掀起高潮,直至获得胜利。这个局面对于蔡元培本人来说,或许是他始料不及的,但历史就这样注定了他在这场伟大运动中无可替代的作用。

蔡元培的辞职是向大总统和教育部提出的,原因如其辞呈所言:“近日本校全体学生又以爱国热诚,激而为骚扰之举动”,他作为校长“约束无方”,故“竭诚呈请辞职”。北大毕竟是北洋政府辖下的学校,蔡元培很清楚自己作为一校之长对4日行动负有的责任,因而是脱不了干系的。

辞呈所言只是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而实际情况却要复杂得多。当时,各方反蔡势力都蠢蠢欲动,不仅威胁到他本人,甚至威胁到北大及其学生。具体来看,一是当局将运动“加罪于北大之一校,北大一校之罪加于蔡校长一身”,因此“撤职查办北大校长”在当局几乎是一边倒的主张,而“解散北大”的动议也甚嚣尘上。二是安福系更是磨刀霍霍,当局也明令要“将已释学生送法庭惩办”。三是因北大改革而失意的少数人也欲“乘隙而入”,里应外合,“动摇北大现状”。

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蔡元培又拿出了他“政治生活中一贯的斗争策略”——辞职。蔡元培在与北洋当局的斗争中,“一面毅然斗争,一面准备在不可为之时作引退之计,难进易退是他行事的一大准则”。总之,对于来自各方的威胁和压力,蔡元培心知肚明,“蔡某不去,难犹未已”,与其被撤职查办,学校、学生以及他本人的安危受到威胁,不如自己辞职更主动,更能息事宁人,也更能表达出一种反抗的姿态。

至于他是否预料到自己的辞职,会引起学生更大规模的行动以致将运动推向高潮,回答肯定是否定的。

шшш★тт kān★¢o

蔡元培9日出京前,留下一则启事:“我倦矣!‘杀君马者道旁儿。’……我欲小休矣”,同时声明“北京大学校长之职,已正式辞去……自五月九日起,一切脱离关系” 。

蔡元培前脚刚刚离开北京,这则启事紧接着就在北大学生中传开并被印成传单分发到外校,“挽蔡运动”由此爆发。

与5月4日下午的行动相比,“挽蔡运动”的最初几天,学生是相当理性而克制的。也许是他们意识到,4日行动的过火之处以及蔡元培等人为营救被捕学生所作的承诺,因此他们只是以“呈文”教育部的形式“陈情挽留校长”,派出的学生代表还提出了三条富有建设性的“挽蔡”建议。

这里边还有个插曲,蔡元培在出京时,留下启事中有“杀君马者道旁儿”。

“杀君马者道旁儿”出自《风俗通》。《风俗通》曰;”杀君马者路旁儿也。言长吏养马肥而希出,路旁小儿观之,却惊致死。按长吏马肥,观者快之,称者喜其言,驰驱不已,至于死。”

“杀君马者道旁儿”的意思是马跑得很快,路边的看客不停地称赞,马主就不停地加速,结果把马累死了。

蔡元培这一启事究竟是什么意思?学生们理解不了。有人误解为“君者指政府,马者指曹、章,路旁儿指各校学生”。如果对此作这样的解释,那么很明显,蔡元培在怪罪学生。于是学生就此求教当时北大文科教授程演生。

该教授向学生指出了这一典故的出处和含义。他表示,蔡先生用此语的本心是如果不考虑自己所处的地位,“将恐溺身于害”,并无责怪学生的意思。

至于“民亦劳止,汔可小休”则取自《毛诗•大雅•民劳》第二章的前两句,意思是说,我已经很是疲劳了,应该好好休息一下了。但如果取全章之义,那么就不仅仅是感叹自己了,而是在议论执政者了。

蔡元培得知此事后,为了消除学生的误解,表明自己同情和支持学生爱国运动的心迹,5月10日,蔡元培在南下途中特地给学生写了一封信。

他信中说道:“仆深信诸君本月四日之举,纯出于爱国之热诚,仆亦国民之一,岂有不满于诸君之理?惟在校言校,为国立大学校长者,当然引咎辞职。仆所以不于五日即提出辞呈者,以有少数学生被拘警署,不得不立于校长之地位以为之尽力也。今幸承教育总长,警察总监之主持,及他校校长之援助,被拘诸生,均经保释,仆所能尽之责,止于此矣,如不辞职,更待何时……惟恐诸君或不见谅,以仆之去职,为有不满于诸君之意,故特在途中匆促书此,以求谅于诸君。”

但是,安福系本来就把蔡元培看作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蔡的辞职正中其下怀。因此对于学生的“挽蔡”诉求,当局不仅不明确表态,反而在9日发布了三道气势汹汹的命令。一令“查办”北大校长(这一条后在教育总长的要求下撤销),二令由警察厅将获释学生重新拘捕送交法庭“惩办”,三令“整饬学风”。显而易见的是,在那个敏感的时刻,下达这样的命令无异于火上浇油,于是“挽蔡”运动急剧升温,罢课罢教掀起高潮。

直到14日晚,北洋当局才在各方压力之下发布一道命令,表示对蔡元培所辞“著毋庸议”,所持理由是“妥求善后”“校长职责”。此令明显没有挽蔡的诚意,其言下之意似乎是:五四谁惹的祸谁收拾,别想一走了之。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当局与这道命令同时发布的居然还有一道“挽曹挽章”令,对曹、章二人加以抚慰,并且对学生严词恫吓。如此倒行逆施、昏庸蛮悍,不仅再次激怒了师生,也激怒了广大民众。

从15日起,运动迅速升级,从学生“总罢课”到北京各高校校长辞职、教育总长辞职;从学生罢课、教师罢教到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运动迅速由教育界扩展到社会各界、各阶层,从北京扩展到上海、天津乃至全国,主题也从“挽蔡”再次上升到“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政治层面。

学生的运动升级以后,北洋当局的态度在表面上有所转变,表态要“留蔡”,同时也多次致电蔡元培本人表示“慰留”。然而,蔡元培对当局的诚意始终存疑,他离京后先到天津,再到上海,一路都处在观望之中,辞职的初衷未改。

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57章 管见十条第240章 国旗国都之争第383章 风口浪尖的黎元洪第10章 选择和机遇第482章 离开第27章 如愿以偿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后努力第107章 只能亲自上阵第36章 署理山东第205章 冯国璋的如意盘算第520章 胡适谈五四运动第244章 瀛台“楚囚”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464章 渐行渐远第216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295章 难产的国务总理第8章 约定第36章 署理山东第533章 提携后进第103章 速定大计折第180章 两揖一让第344章 北归第499章 胡适的留学生活第202章 撤销帝制第223章 热心社会事务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255章 重提军民分治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524章 所谓“问题”与“主义”的论争第165章 模范团第290章 关外的乱子第184章 来自各方的声讨和规劝第15章 挫折第449章 杀君马者道旁儿第39章 全力追剿第573章 当诤友、诤臣第302章 极有心计之人第207章 南京会议第267章 改组内阁第46章 办实业第538章 光荣同样属于胡适第49章 君主立宪第92章 三晋大地的风云第441章 美育第55章 反击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357章 四巨头会议第30章 朋友第283章 “川、黔”之战第612章 维持“法统”第214章 梦断紫禁城第565章 胡适的回复第191章 护国军扩军筹饷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289章 内斗第92章 三晋大地的风云第179章 司马昭之心第318章 选举副总统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295章 难产的国务总理第250章 《约法》之争第237章 主导权之争第144章 天坛宪法草案第484章 竞业旬报第128章 “宋案”审理之争第69章 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第42章 接任直隶总督第397章 改称大元帅第35章 多事之秋第161章 哀的美敦书第241章 民国第一伟人第309章 南雄之战第505章 异曲同工第121章 黎元洪和张振武第523章 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第513章 《中国哲学史大纲》第45章 积重难返第542章 胡适演讲《学生与社会》全文第354章 李纯突然暴死第496章 胡适的忧虑第598章 校友签名致敬第324章 天降神将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过第237章 主导权之争第244章 瀛台“楚囚”第146章 袁世凯如愿以偿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392章 广东的军事政变第272章 张勋复辟第108章 叫嚣战争的人一般是从不上战场的第53章 杨翠喜事件第512章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第339章 上海问题第471章 避难香.港第33章 告密第119章 超然内阁第179章 司马昭之心
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57章 管见十条第240章 国旗国都之争第383章 风口浪尖的黎元洪第10章 选择和机遇第482章 离开第27章 如愿以偿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后努力第107章 只能亲自上阵第36章 署理山东第205章 冯国璋的如意盘算第520章 胡适谈五四运动第244章 瀛台“楚囚”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464章 渐行渐远第216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295章 难产的国务总理第8章 约定第36章 署理山东第533章 提携后进第103章 速定大计折第180章 两揖一让第344章 北归第499章 胡适的留学生活第202章 撤销帝制第223章 热心社会事务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255章 重提军民分治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524章 所谓“问题”与“主义”的论争第165章 模范团第290章 关外的乱子第184章 来自各方的声讨和规劝第15章 挫折第449章 杀君马者道旁儿第39章 全力追剿第573章 当诤友、诤臣第302章 极有心计之人第207章 南京会议第267章 改组内阁第46章 办实业第538章 光荣同样属于胡适第49章 君主立宪第92章 三晋大地的风云第441章 美育第55章 反击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357章 四巨头会议第30章 朋友第283章 “川、黔”之战第612章 维持“法统”第214章 梦断紫禁城第565章 胡适的回复第191章 护国军扩军筹饷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289章 内斗第92章 三晋大地的风云第179章 司马昭之心第318章 选举副总统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295章 难产的国务总理第250章 《约法》之争第237章 主导权之争第144章 天坛宪法草案第484章 竞业旬报第128章 “宋案”审理之争第69章 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第42章 接任直隶总督第397章 改称大元帅第35章 多事之秋第161章 哀的美敦书第241章 民国第一伟人第309章 南雄之战第505章 异曲同工第121章 黎元洪和张振武第523章 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第513章 《中国哲学史大纲》第45章 积重难返第542章 胡适演讲《学生与社会》全文第354章 李纯突然暴死第496章 胡适的忧虑第598章 校友签名致敬第324章 天降神将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过第237章 主导权之争第244章 瀛台“楚囚”第146章 袁世凯如愿以偿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392章 广东的军事政变第272章 张勋复辟第108章 叫嚣战争的人一般是从不上战场的第53章 杨翠喜事件第512章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第339章 上海问题第471章 避难香.港第33章 告密第119章 超然内阁第179章 司马昭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