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司马昭之心

蔡乃煌出任三省禁烟特派员这个职务是有暗盘的,他向袁克定保证筹款三百万为帝制运动费,这个暗盘经由财政总长周学熙担保,所以才有这道人事命令。

原来民国成立后,各省禁烟已有成绩,民国二年起印度烟土停止运入中国的,已有十余省。根据光绪卅三年中英互订禁烟条约规定,自民国三年起,能运进口的鸦片烟只有旧存于香.港和上海关栈的一万四千二百余箱。

民国三年共销去了六千六百五十箱,民国四年一至四月销去了一千六百余箱,最后仅存了六千箱。

烟商认为中国禁烟成功已成定势,贩卖烟土的生意不久即当终结,因此抢着要把存货售罄。

烟商们经和蔡乃煌几经私议,除了照原约纳税外,每箱另外再缴纳费用四千五百元,以六千箱计,合共可得二千七百余万元。蔡即以此款献给帝制运动作经费,于是皆大欢喜,各得其所。

为了称帝,袁世凯及其同伙可谓是丧心病狂,什么卑鄙手段都用上了,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民国四年十二月十一日,北京参政院自称是国民大会的总代表,向袁恭上推戴书。文中用 “我圣主”代替前此所称的“我大总统”。

推戴书由参政院秘书厅起草,由秘书朗读,全体赞成通过,十一日上午十一时半三呼万岁散会。

第一次推戴书全文如下:

“奏为国体已定,天命攸归,全.国.国.民吁登大位,以定国基,合词仰乞圣鉴事。窃据京兆各直省,各特别行政区域,内.外.蒙.古、西藏、青海、回部、满蒙、汉八旗,全国商会,驻华侨有勋劳于国家、硕学通儒各代表等,投票决定国体,全数主张君主立宪。业经代行立法院咨陈政.府在案,各具推戴书,均据称国民公意恭戴今大总统袁公世凯为中华帝国皇帝。并以国家最上完全主权奉之于皇帝,承天建极,传之万世等因。兼由各国民代表大会,委托代行立法院为总代表,以全.国.民意,吁请皇帝登极前来。窃维帝皇受命,统一区夏,必以至仁覆民而育物,又必以神武戡乱而定功。

“《书》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诗》曰:燕及皇天,克昌厥后。盖惟应天以顺人,夫是以人归而天与也。溯自清帝失政,民罹水火,呼吁罔应,溃决势成。罪己而民不怀,命将而师不武,我圣主应运一出,薄海景从,逆者革心,顺者致命,岌然将倾之国家,我圣主实奠安之。斯时清帝不得已而逊位,皇天景命,始集于我圣主,我圣主有而弗居也。南京仓卒草创**,党徒用事,举非其人,民心皇皇,无所托命,我圣主至德所覆,迩安远怀,去暴归仁,若水之就下。孑然待尽之人民,惟我圣主实苏息之。斯时南京政.府不得已而解散,皇天景命,再集于我圣主,我圣主仍有而弗居也。

“民.国告成,四方和惠,群丑窃柄,怙恶不悛,安忍阻兵,自逃覆载,我圣主赫然震怒,临之以威,天讨所加,五旬底定。以至仁而伐不仁,盖有征而必死战。慕义向化者,先归而蒙福。迷复不远者,后至而洗心。皆惟我圣主实抚育而安全之。斯时大难既平,全国统一,皇天景命,三集于我圣主,我圣主固执谦德又仍有弗居也。夫惟皇煌帝禘,圣人无利天下之心,而行施地生,兆民必归一人之德。往者国家初建,参议院议员推举临时大总统,斯时全国人心,咸归于我圣主,国运于以肇兴。继此国会成立,参议院众议院议员,推举大总统,全国人心亦咸归于我圣主,国基于以大定。

“然共.和.国体,不.适国.情,上无以建保世滋在之宏规,下无以谋长治久安之乐利。盖惟民心有所舍也,则必有所取。有所去也,则必有所归。今者天牖民衷,全.国一心,以建立帝国。民归盛德,又全.国一心,以推戴皇帝。我中华文明礼义,为五千年帝制之古邦。我皇帝睿智神武,为亿万姓归心之元首。伏愿仰承帝眷,俯顺舆情。登大宝而司牧群生,履至尊而经纶六合。轩帝神明之胄,宜建极以承天,姒后继及之规,实抚民而长世。谨奏。”

另有参政院给袁世凯的咨文如下:

“本院前据国民请愿改变国体,议定由国民代表大会解决,议具法案,咨请大总统公布施行。兹先后接准备省区国民代表大会监督文电,报称依法组织国民代表大会,又据国民代表大会文电报送决定国体票数,并公同委托本院为国民代表大会总代表前来,本院于十二月十一日开会,汇查全国国民代表共一千九百九十三人,得主张君主立宪票一千九百九十三张,是全.国.民意业经决定君主立宪国体。

“所有民国各法令除与国体抵触不适用各条款外,仍应存其效力。又接准各省区国民代表大会文电,一致推戴今大总统为皇帝。伏查帝室典章,历代均有通例,其《选举大总统法》亦当然废止。兹谨将国民代表大会决定国体票数汇开总单,又国民代表大会总代表推戴书及各省区国民代表推戴书,又各界推戴文电,附咨赉送,应请大总统钧鉴施行。”

当天下午,袁世凯装模作样地将推戴书发还,并有咨文答复参政院说:

“查《约法》内载民国之主权本于国民之全体,既经国民代表大会全体表决,改用君主立宪,本大总统自无讨论之余地。惟推戴一举,无任惶骇。天生民而立之君,大命不易,惟有丰功威德者始足以居之。本大总统从政垂卅年,迭经事变,初无建树;改造民国,已历四稔,祸患纷乘,愆尤丛集,救过不赡,图治未遑,岂有功业足以称述?前此隐迹洹上,本已无志问世。遭遇世变,谬为众论所推,不得不勉出维持。

“舍身救国。然辛亥之冬,曾居政要,上无裨于国计,下无济于民生,追怀故君,已多惭疚。今若骤跻大位,于心何安?此于道德不能无惭者也;制治保邦,首重大信,民国初建,本大总统曾向参议院宣誓:愿竭能力发扬共和,今若帝制自为,则是背弃誓词,此于信义无可自解者也。本大总统于正式被举就职时,固尝掬诚宣言,此心但知救国救民,成败利钝不敢知,劳逸毁誉不敢计,是本大总统既以救国救民为重,固不惜牺牲一切以赴之。

“但自问功业,既未足言,而关于道德信义诸大端,又何可付之不顾?在爱我之国民代表,当亦不忍强我以所难也。尚望国民代表大会总代表等熟筹审虑,另行推戴,以固国基。本大总统处此时期,仍以原有之名义,及现行之各职权,维持全国之现状。除申令宣示外,相应咨复贵院,并将国民代表大会总代表推戴书,及各省区国民代表推戴书等件送还,希即检收查照可也。此咨代行立法院。”

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有一人,开了中国历史上通过(符命)禅让作皇帝的先河。从安汉公—宰衡—假皇帝—真皇帝其计八年,中国历朝除了贵族革命及平民革命之外,另开篡夺之例。这个人就是王莽。

王莽,字巨君,魏郡元城县(今河北省大名县)人,西汉权臣、 新显王王曼第二子、孝元皇后王政君侄,新朝开国皇帝。

这是个历史上争议极大的人物,他当皇帝后,将天下田改曰王田,以王田代替私田;奴婢改称私属,与王田一样,均不得买卖。其后,改革币制、官制,规定盐铁官营,山川河流收归国有。因此,被有些人誉为改革家,称其为有作为的,杰出的政治家。

但也有很多人则持相反意见,认为“王莽是一个政治投机家,是以改良主义、复古主义作掩护来进行其政治投机勾当的”, 认为“王莽的所谓改革,不过是“一系列违反历史发展的所谓改制,这是想把历史拉回头的复古行径”。

有人将其的所谓改革概括为四:第一,无关国计民生,毫无实际意义;第二,倒行逆施,违反历史规律的;第三,实际办不到、行不通;第四,与民争利、夺民生计的。并据此认定“王莽根本不是一个什么有胆识的改革家,而是十足的皇帝迷,……是一个好大喜功的野心家”,“一个可耻的政治角色”,“典型的伪君子”

王莽在称帝前,也曾模仿《大诰》写了一篇文章,说明自己摄位是临时的,将来一定要将皇位归还汉室。但这不妨碍他初始元年十二月癸酉朔(公元9年1月15日),逼迫王政君交出传国玉玺,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入高祖庙拜受,御王冠即天子位,改国号为“新”。王莽即新始祖,改长安为常安,年号称“始建国元年”。

历史上还有司马昭其人,篡政的野心人人皆知,就是人们常说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还挖空心思欲盖弥彰。

袁世凯将推戴书发还的造作和故作姿态,比起历史上王莽和司马昭,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当然,他这样做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力图洗刷其背叛清朝、背叛民国的无耻行径。

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33章 告密第60章 山雨欲来第427章 领衔新的教育部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330章 历史意义深远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169章 杨度的《君宪救国论》第81章 战汉阳第8章 约定第395章 话分两头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395章 话分两头第168章 筹安会的表演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388章 各奔东西第18章 好景难长第268章 张勋第418章 开始革命生涯第356章 “小媳妇”难当第170章 汪凤瀛和梁启超第45章 积重难返第115章 唐绍仪其人第375章 梁士诒请辞第502章 约翰·杜威和实用主义第395章 话分两头第347章 恶有恶报第233章 承认民军为交战团体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335章 徐世昌还是真心想和的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255章 重提军民分治第564章 梁漱溟的质疑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1章 袁项城出生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129章 谁是幕后指使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41章 东南互保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东厂胡同第37章 涉外事件第182章 开张第541章 为教学管理奔波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311章 阎王票子第505章 异曲同工第113章 首届内阁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209章 陈宦其人第381章 河南的战火第566章 胡适的《四十自述》第29章 再一次因祸得福第289章 内斗第317章 徐大总统世昌第523章 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第530章 白话诗第8章 约定第370章 孙中山力主北伐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236章 大萝卜章第271章 解散国会第474章 老家绩溪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339章 上海问题第574章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第28章 下重药第110章 最后一次朝见仪式第498章 “世界公民”第110章 最后一次朝见仪式第487章 民主政体的尝试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难第388章 各奔东西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欧洲第355章 说来话长第46章 办实业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伦理学理论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128章 “宋案”审理之争第471章 避难香.港第393章 群雄逐鹿第153章 白朗起义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72章 六字箴言第427章 领衔新的教育部第88章 大通起义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东厂胡同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448章 特别的表现第83章 连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实话吗第602章 关于世界文化三个共同的理想目标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内阁第57章 管见十条第411章 点翰林第506章 留学日记第382章 恢复法统
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33章 告密第60章 山雨欲来第427章 领衔新的教育部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330章 历史意义深远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169章 杨度的《君宪救国论》第81章 战汉阳第8章 约定第395章 话分两头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395章 话分两头第168章 筹安会的表演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388章 各奔东西第18章 好景难长第268章 张勋第418章 开始革命生涯第356章 “小媳妇”难当第170章 汪凤瀛和梁启超第45章 积重难返第115章 唐绍仪其人第375章 梁士诒请辞第502章 约翰·杜威和实用主义第395章 话分两头第347章 恶有恶报第233章 承认民军为交战团体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335章 徐世昌还是真心想和的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255章 重提军民分治第564章 梁漱溟的质疑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1章 袁项城出生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129章 谁是幕后指使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41章 东南互保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东厂胡同第37章 涉外事件第182章 开张第541章 为教学管理奔波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311章 阎王票子第505章 异曲同工第113章 首届内阁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209章 陈宦其人第381章 河南的战火第566章 胡适的《四十自述》第29章 再一次因祸得福第289章 内斗第317章 徐大总统世昌第523章 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第530章 白话诗第8章 约定第370章 孙中山力主北伐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236章 大萝卜章第271章 解散国会第474章 老家绩溪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339章 上海问题第574章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第28章 下重药第110章 最后一次朝见仪式第498章 “世界公民”第110章 最后一次朝见仪式第487章 民主政体的尝试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难第388章 各奔东西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欧洲第355章 说来话长第46章 办实业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伦理学理论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128章 “宋案”审理之争第471章 避难香.港第393章 群雄逐鹿第153章 白朗起义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72章 六字箴言第427章 领衔新的教育部第88章 大通起义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东厂胡同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448章 特别的表现第83章 连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实话吗第602章 关于世界文化三个共同的理想目标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内阁第57章 管见十条第411章 点翰林第506章 留学日记第382章 恢复法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