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伦理学理论

杜威还是教育学家,他有独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强调个人的发展、对外界事物的理解以及通过实验获得知识。

杜威非常重视对教育问题的研究。他关于教育的根本观点就是强调教育就是生活,而生活即是不断地适应环境。人的生活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和成长的过程,而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从智慧、情感、审美等各个方面促进人的成长,这也正是哲学的使命。他由此把哲学和教育学统一起来。认为“如果我们愿意把教育看作是包括智力、情感、对自然和同伴的态度在内的基本倾向的形成过程,那么哲学甚至可被定义为广义的教育学说”。

杜威有二句名言:1、“教育即生活”,2、“学校即社会”。

关于“教育即生活”。杜威指出,教育就是儿童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他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

由于生活就是生长,儿童的发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生长的过程,因此,杜威又强调说:“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他看来,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由此,杜威认为,教育过程在它的自身以外无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其实,他反对的是把从外面强加的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正式目标。

关于“学校即社会”。杜威认为,既然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他强调说,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在学校里,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应该呈现儿童的社会生活。就“学校即社会”的具体要求来说,杜威提出,一是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二是校内学习应该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之间应有自由的相互影响。

但是,“学校即社会”并不意味着社会生活在学校里的简单重现。杜威又认为,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应该具有3个比较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简单和整理所要发展的倾向的各种因素;把现存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创造一个比青少年任其自然时可能接触的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的环境。”

在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中,教学理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他的教学理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做中学

他提出,因为人们最初的知识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因此,教学过程应该就是“做”的过程。在他看来,如果儿童没有“做”的机会,那必然会阻碍儿童的自然发展。儿童生来就有一种要做事和要工作的愿望,对活动具有强烈的兴趣,对此要给予特别的重视。

他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入手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由于儿童能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那就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和发展。在杜威看来,这也许标志着对于儿童一生有益的一个转折点。

但是,儿童所“做”的或参加的工作活动并不同于职业教育。杜威指出,贯彻“从做中学”的原则,会使学校所施加于它的成员的影响更加生动、更加持久并含有更多的文化意义。

第二、关于思维与教学

杜威认为,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所谓思维,就是明智的学习方法,或者说,教学过程中明智的经验方法。在他看来,如果没有思维,那就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因此,学校必须要提供可以引起思维的经验的情境。

他提出,作为一个思维过程,具体分成五个步骤,通称“思维五步”,一是疑难的情境;二是确定疑难的所在;三是提出解决疑难的各种假设;四是对这些假设进行推断;五是验证或修改假设。杜威指出,这五个步骤的顺序并不是固定的。

由“思维五步"出发,他认为,教学过程也相应地分成五个步骤:一是教师给儿童提供一个与的社会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情境;二是使儿童有准备去应付在情境中产生的问题;三是使儿童产生对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假设;四是儿童自己对解决问题的假设加以整理和排列;五是儿童通过应用来检验这些假设。这种教学过程在教育史上一般被称之为“教学五步”。在杜威看来,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儿童可以学到创造知识以应付需求的方法。但是,他也承认,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第三、关于儿童与教师的关系

尽管杜威并不是“儿童中心”思想的首创者,但是,他是赞同“儿童中心”思想的。其最典型的一段话是:“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变化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这里,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

从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做法出发,杜威认为,学校生活组织应该以儿童为中心,使得一切主要是为儿童的而不是为教师的。因为以儿童为中心是与儿童的本能和需要协调一致的,所以,在学校生活中,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杜威强调说我们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并且以儿童为自己的出发点。

在强调“儿童中心”思想的同时,杜威并不同意教师采取“放手”的政策。他认为,教师如果采取对儿童予以放任的态度,实际上就是放弃他们的指导责任。在杜威看来,要么从外面强加于儿童,要么让儿童完全放任自流,两者都是根本错误的。

由于教育过程是儿童与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是他们双方真正合作的过程,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儿童与教师之间的接触更亲密,从而使得儿童更多地受到教师的指导。

杜威说:“教师作为集体的成员,具有更成熟的、更丰富的经验以及更清楚地看到任何所提示的设计中继续发展的种种可能,不仅是有权而且有责任提出活动的方针。”在他看来,教师不仅应该给儿童提供生长的适当机会和条件,而且应该观察儿童的生长并给以真正的引导。

杜威还特别强调了教师的社会职能。那就是:“教师不是简单地从事于训练一个人,而且从事于适当的社会生活的形成。”因此,每个教师都应该认识到他所从事的职业的尊严。

杜威的伦理学理论认为,思想并不是一种消极的活动,不是从一些没有问题的绝对真理去作推论,而是一个有效的工具与方法,用以解决疑难,用以克服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杜威说,思想总是起于一种疑惑与困难的情境;接着就是研究事实的真相,并提出种种可能的假定以解决起初的疑难;最后,用种种方法,证明或证实哪一种假定,能够圆满地解决或应付,原先激起我们思想的那个疑难问题或疑难的情境。

从这个思想出发,杜威提出了两个重要论点。

第一、人和社会的进步,靠的是积极地运用智慧以解决一些真实而具体的问题,而不是什么主义或口号。杜威说:“进步总是零零碎碎的。它只能零卖,不能批发。”这种观念来自他的实验主义哲学。

实验主义哲学是建立在科学实验科学和生物科学也就是“生物进化论”的基础之上。实验主义认为所谓进步,所谓演进,并不是整个笼统地突然而来的;是由一点、一滴、一尺、一寸、一分的很微细变迁而来的。杜威不相信突变与进步能够兼得,所以他的社会哲学就是主张以“零售的生意”的方式,改善人类的生活的进步。

第二、在合理的思想过程中,所有的理论,所有的学说,统统不能看作是绝对的真理,只能看作是有待考验的假设,有待于在实用中加以考验的假定;只能看作是帮助人类知识的工具和材料,不能看作是不成问题、不容考据的教条,因而窒息了人类的思想。

杜威在北京讲演“道德教育”的时候说:“要经常培养开阔的胸襟,要经常培养知识上诚实的习惯,而且要经常学习向自己的思想负责任。”

杜威的思想,一般人叫它实用主义,日本翻作实际主义,也有叫它实验主义的(比如胡适)。

胡适从杜威专攻实用主义哲学,受这位当代“实验主义领袖”的影响至深。

他自己说:“我的思想受两个人的影响最大:一个是赫胥黎,一个是杜威先生。赫胥黎教我怎样怀疑,教我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杜威先生教我怎样思想,教我处处顾到当前的问题,教我把一切学说理想都看作待证的假设,教我处处顾到思想的结果。这两个人使我明科学方法的性质与功用……”

第173章 梁士诒的自救第361章 “自治”运动第376章 奉直大战如箭在弦第240章 国旗国都之争第559章 被迫离开中国公学第67章 迫不及待第444章 “退款兴学”运动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514章 改革丧礼第180章 两揖一让第525章 历史需要的是真相第538章 光荣同样属于胡适第69章 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第105章 大难不死第368章 唐继尧回滇第476章 成为无神论者第190章 历史佳话第613章 虚位以待第270章 风云突变第96章 风云突变第146章 袁世凯如愿以偿第524章 所谓“问题”与“主义”的论争第16章 柳暗花明第474章 老家绩溪第332章 拒签“和约”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264章 对德态度第78章 汉口之战第572章 武汉见蒋第499章 胡适的留学生活第314章 吴秀才其人第368章 唐继尧回滇第164章 芥蒂第211章 四川护国独立第4章 当官真好第154章 尊孔复古第83章 连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实话吗第305章 湘东反击战第111章 进入新的时代第87章 吴禄贞第441章 美育第589章 以讲演为武器的战士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321章 谈和障碍重重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319章 倡导和平第609章 考据癖第399章 沈鸿英露出真容第113章 首届内阁第477章 胡适回忆其母(原文)第482章 离开第360章 唐继尧的选择第11章 大院君李罡应第346章 驱张第468章 中华民国大学院第55章 反击第541章 为教学管理奔波第266章 督军会呈文第403章 历史不会忘记第198章 广东也宣布护国独立第97章 中山先生第110章 最后一次朝见仪式第315章 徐世昌当选第437章 大师云集第120章 关系终于理顺了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70章 呼声第296章 兵分两路第309章 南雄之战第220章 参加甲午海战第305章 湘东反击战第424章 学术成果2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468章 中华民国大学院第405章 八股文第341章 冯国璋来到京城第472章 永远活着第399章 沈鸿英露出真容第189章 圣战揭幕第306章 湘西争夺战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373章 梁士诒组阁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贵州民九事件第601章 关于青年人的苦闷第60章 山雨欲来第93章 南北议和第382章 恢复法统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144章 天坛宪法草案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欧洲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289章 内斗第360章 唐继尧的选择第561章 关于“中基会”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145章 抢救国会第200章 成立军务院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600章 风雨飘摇
第173章 梁士诒的自救第361章 “自治”运动第376章 奉直大战如箭在弦第240章 国旗国都之争第559章 被迫离开中国公学第67章 迫不及待第444章 “退款兴学”运动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514章 改革丧礼第180章 两揖一让第525章 历史需要的是真相第538章 光荣同样属于胡适第69章 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第105章 大难不死第368章 唐继尧回滇第476章 成为无神论者第190章 历史佳话第613章 虚位以待第270章 风云突变第96章 风云突变第146章 袁世凯如愿以偿第524章 所谓“问题”与“主义”的论争第16章 柳暗花明第474章 老家绩溪第332章 拒签“和约”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264章 对德态度第78章 汉口之战第572章 武汉见蒋第499章 胡适的留学生活第314章 吴秀才其人第368章 唐继尧回滇第164章 芥蒂第211章 四川护国独立第4章 当官真好第154章 尊孔复古第83章 连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实话吗第305章 湘东反击战第111章 进入新的时代第87章 吴禄贞第441章 美育第589章 以讲演为武器的战士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321章 谈和障碍重重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319章 倡导和平第609章 考据癖第399章 沈鸿英露出真容第113章 首届内阁第477章 胡适回忆其母(原文)第482章 离开第360章 唐继尧的选择第11章 大院君李罡应第346章 驱张第468章 中华民国大学院第55章 反击第541章 为教学管理奔波第266章 督军会呈文第403章 历史不会忘记第198章 广东也宣布护国独立第97章 中山先生第110章 最后一次朝见仪式第315章 徐世昌当选第437章 大师云集第120章 关系终于理顺了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70章 呼声第296章 兵分两路第309章 南雄之战第220章 参加甲午海战第305章 湘东反击战第424章 学术成果2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468章 中华民国大学院第405章 八股文第341章 冯国璋来到京城第472章 永远活着第399章 沈鸿英露出真容第189章 圣战揭幕第306章 湘西争夺战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373章 梁士诒组阁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贵州民九事件第601章 关于青年人的苦闷第60章 山雨欲来第93章 南北议和第382章 恢复法统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144章 天坛宪法草案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欧洲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289章 内斗第360章 唐继尧的选择第561章 关于“中基会”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145章 抢救国会第200章 成立军务院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600章 风雨飘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