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历史佳话

云南宣布独立后,即成立军政.府。关于军政.府都督的人选,蔡锷和唐继尧二公相互推让,由于蔡锷的坚持,最终推举唐继尧为军政.府都督。

云南都督府成立后,唐继尧聘请前巡按使任可澄,前山东提学使陈荣昌为参赞。前国会议员赵藩、袁嘉穀及张耀曾等为参议。指派由云龙为秘书厅长、张子贞为参谋厅长、庾恩肠为军政厅长、陈廷策为民政厅长、丁光冠为司法厅长、陈钧为财政厅长兼盐运使。

军政.府提出四项主张:

(一)与全国国民戮力拥护共和国体,使帝制永不发生于中国;

(二)划定中央地方权限,俾各省民力能有自由之发展;

(三)建设名实相符的立宪政体,以适应世界潮流;

(四)以诚意巩固邦交,增进国际团体之资格。

同时申誓四点:

(一)同人职责惟在讨袁,天助吾民,幸克有济,举凡建设之事当让贤能以明初志,个人权利思想悉予刬除;

(二)地无分南北,省无论甲乙,同此领土,同是国民,惟当量材程功,通力合作,决不参以地域观念,自启分裂;

(三)倒袁救国心理大同,但能助我张目,便当引为同志,所有从前党派意见,当然融消,绝无偏倚;

(四)五大民族同此共和,袁氏得罪民国,以成五族公敌,万众一心更无何等种族界限。

十二月二十五日,云南独立的消息到了北京后,袁世凯忿怒到了极点。他应该是清楚云南地理环境,对云南用兵不一定如平定二次革命那样顺利。

但他知道,必需使用雷霆手段,尽快解决云南问题。他不能不知道,自己的称帝有多少民意支持,一旦各地效仿和响应云南,弄不好局面可能失去控制。

于是,袁世凯于十二月二十九日下令,将唐继尧、任可澄、蔡锷免职。

“……蔡锷等讨论国体发生之时,曾纠合在京高级军官,首先署名,主张君主立宪,嗣经请假出洋就医,何以潜赴云南,诪张为幻,反复之尤,当不至此。但唐继尧、何可澄既有地方之责,无论此项通电,是否受人胁迫,抑或奸人捏造,究属不能始终维持,咎有应得,开武将军唐继尧、巡按使任可澄,均着即行褫职,并夺去本官及爵位勋章,听候查办!蔡锷行迹诡秘,不知远嫌,应着褫职夺官,并夺去勋位勋章,由该省地方官勒令来京,一并听候查办!此令。”

还一厢情愿地下令第一师师长张子贞代理云南将军,第二师师长刘祖武代理云南巡按使,令他们就近押解蔡、唐等人来京治罪。

民国五年一月五日袁世凯又有申令各省长官晓谕人民云:

“……予昔养疴洹上,无心问世,不幸全国崩解,环球震动,遂毅然以救国救民为己任,支持四载,困苦备尝,真不知尊位之有何乐。无如国民仰望甚切,责备甚严,同为国民,敢自暇逸?责任所在,尽力以为,不惜一身,只知爱国,皇天后土,实鉴此心。

“明知暴乱之众,狂妄之徒,断不可以谋国;然果使中有杰出之才,可以治国保民,为人民所信仰,极愿听其为之,予得释此艰巨之仔肩,讵非幸事;然能安大局,环顾何人,为智愚所共见。人民无罪,未可举全国之重,任人试验,实逼处此,无从诿卸。

“国民深悉暴民狂徒之心理,终必惨烈相争,傥有墨、葡之变,必为越、韩之续,故谋改国体,冀可长治久安,文电交驰,情词迫切,无非出于爱国之真诚。乃有蔡锷之流,权利熏心,造谣煽乱,非不知人民之状况,时局之艰危,但思侥幸一逞,傥其大欲,即涂炭生灵,倾覆祖国,亦所不顾。抑知国之不存,权利何有?此等举动,早为国民所预料,幸而发觉尚早,不难随时消灭。各省官民,佥谓国体既经全国人民代表开会决定,一致赞成君宪,并同戴一尊,根本大计,岂可朝令夕改,断无再事讨论之余地,吁请早登大位,速戡反侧,同深义愤,万口一词。

“予以蒋德,既受国民之推戴,将吏之尊视,何敢再事游移,贻祸全国。苟为逆首,惟有执法从事,以谢国民。着各省文武长官剀切出示晓谕人民,分别顺逆,各爱身家,勿受煽惑,自贻伊戚。各省长官,皆能力保治安,军人尤深明大义,均任守卫地方之责,务望各以爱国勤勉,恪尽厥职,用副予视民如伤,谆谆诰诫之至意。此令。”

袁世凯对蔡锷更是恨得咬牙切齿,以政事堂名义通令各部署,凡与蔡锷有关的人一律予以撤职,在各省中和蔡锷有关的人,也都撤职。结果,在各省机关的云南籍职员以及是蔡锷的旧属都受到迫害。

袁世凯又命湖南巡按使沈金鉴,查抄蔡锷湖南原籍的财产。而蔡锷为官多年,虽然名满天下,却没什么资产。蔡锷的家人老夫人和妻子等早有准备,不知躲到了何处。只有一个兄弟是办木厂的,早已和蔡锷分了家。

蔡鄂本人只在杨度所办的华昌公司有少许股份,于是就把这股份没收。

袁世凯一方面对蔡锷大动干戈,另一方面又想通过怀柔的手段,使得蔡锷能够“浪子回头”。他知道蔡锷是个重情重义之人,李经羲是蔡锷的老上司,也是他将蔡锷一手提拔起来的。袁世凯找到李经羲,打算在局势许可时派李赴云南做蔡锷的工作。

为此,袁世凯特别赏赐李经羲貂裘一袭,李接受袁的貂裘后,曾有谢恩折:“上赐貂皮外套,光采非常,裁量恰合,举家惊宠,望阙感惶!”等语。

与此同时,袁世凯又把已经冷落许久的熊希龄找到北京来,熊希龄奉诏于民国五年年一月十六日抵京谒袁。

熊希龄是蔡锷的好朋友,熊任国务总理时,曾保荐蔡锷为湖南都督。袁世凯请熊南下,去云南说服蔡“悔罪自投”,当可“不究既往”。

此外,还想派云南人朱家宝、丁槐等为云南宣慰使,要他们去“诱惑云南军官解甲来归,一律免予治罪。”

熊希龄到北京,表现得很麻木。

当他抵京时有记者迎于车站外,问他对于国体问题的意见,他摸着脑袋说:“我来京之前,未有所闻,在路上看见筹安会的宣言,才知道有这回事,我对政情已隔离了许久,一切都不大清楚,因此对国体问题我毫无意见。”

记者又问他对于新约法的态度如何?

他说:“我不是律师,又没有学习法律,对此亦无意见。”

这些话否认得离了谱,熊希龄难道忘了,光绪年间曾随同五大臣出洋考察过宪政,那时他还是宪政专家的身份。

熊希龄是湖南凤凰人,他组阁时,人们有时亦称熊内阁为凤凰内阁。于是,他这次入京,被戏称为“有凤来仪”,是洪宪朝的祥瑞。

然而这位凤凰有自己的打算,二月八日,他假口南下疏通,便一去不返。

云南以边僻一隅来对抗袁世凯,在形势上来说,强弱之势任人皆知是很悬殊的。二次革命,国民党几乎握有半壁山河,和袁一开火,就迅告失败。而现今的云南和当时的国民党,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

当然,云南也有它有利的条件。在地理因素上,云南山地多,城镇大多居高临下,易守而难攻。云南的军队骁勇善战,并且极能吃苦耐劳,是北洋军无法相比的。

唐继尧在一次军事会议上,曾全面分析了整个战略形势,言道:

“云南东北与川黔桂毗连,出师形势关系甚钜。兹就三省地势言之,贵阳为滇南门户,辰沅为湖南西门,以云南为根本,奋师东征,以一支上辰沅经新化取长沙;以一支由辰沅下沅水取常德,取长沙,北向岳州逾洞庭之险以有武昌;常德取,北扼虎渡规荆州以指襄阳。有武昌则长江之消息通,有襄阳则中原之消息通,不出旬月,东南大势俱属云南矣。此上策也!

“要之云南之险,不在云南而在西蜀,以云南为根本,大举东上,以一支出叙、沪进渝、夔下宜昌、武汉,以一支出宁远过成都上泯洮赶秦、陇,如是则以西南而忽据西北,天下视听必且一新,以为亚夫之兵从天降也。此亦上策也!若夫南宁者,广西心膂,梧州者,西江上游,由云南展膂而东,驻师梧州,以一支东下广州,封城绵远,田壤沃饶,大海南环,五岭北阻,北出则可以震动江左,东出则可以进据闽浙,以一支由梧州向桂休逾衡、永、浮湘直下,长岳既得,武汉震惊,此中策也,故据以上所论,我可发展之时机可分为三:(一)我军势力完全达到黔、桂、蜀三省。(二)我军由黔、桂、蜀以达武汉,闽、浙、秦、陇。(三)向闽、浙之兵以取守势,进秦陇之兵相机威迫袁军右侧,然后以武汉主力大举北向。今拟两策并用,三路出师。”

就是在这次军事会议上,有三个重要的问题引起争论,其一为:起义讨袁后应该成立一个什么型式的机构?当时有的主张成立元帅府,有的主张设立军政.府。

但是,这样相当于另立中.央,蔡锷和唐继尧都认为不妥。既不能包办讨袁,也不能让世人认为己方是争权夺位,“当示天下以公”。于是决定保留地方建制,把袁世凯所派的地方官制“将军”和“巡按使”合并,恢复都督府,召集省议会。

其二、起义讨袁后,义军应如何称呼?当时有的主张称讨贼军,有的主张称定乱军,最后决定用李梓畅所建议的护国军。护国的含义是维护中华民国国体,这样就更加出师有名。

其三、护国军云南都督应由谁担任?唐继尧推蔡锷,蔡锷推唐继尧。

唐继尧的理由很充分,说蔡是他的学长(蔡是日本士官三期,唐是日本士官六期),又比他长一岁,蔡且一直是他的长官,他回任滇督也出于蔡的推荐,蔡“在国内外都有大名足资号召”,所以诚心诚意地推荐蔡出任云南都督。

可是蔡锷力推唐继尧也有理由,护国兴师举义全赖云南,唐是云南人,蔡自己是湖南人,主客之势已成,自己不能喧宾夺主。何况唐督滇已有三年,在云南已有基础,所以也是诚记诚意地推让唐为都督。

两位贤者的谦让,令人感动,成为民国历史上的佳话。

第145章 抢救国会第259章 北洋军入浙第577章 丢掉和平幻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24章 幸运第564章 梁漱溟的质疑第583章 祸不单行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307章 攻闽之战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队第576章 不主张对日抵抗第12章 平叛第562章 改组“中基会”的风波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490章 康奈尔大学第543章 坚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424章 学术成果2第193章 鏖战綦江第284章 四川靖国战争第310章 战与和第501章 伟人的风采第241章 民国第一伟人第220章 参加甲午海战第31章 戊戌变法第409章 怪八股第189章 圣战揭幕第541章 为教学管理奔波第71章 您不走吗第601章 关于青年人的苦闷第14章 平定政变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209章 陈宦其人第134章 较量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446章 十四等于零第466章 保护进步人士第134章 较量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168章 筹安会的表演第154章 尊孔复古第343章 沈阳和保定会议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551章 第三条路第362章 桂系的溃败不可避免第37章 涉外事件第392章 广东的军事政变第429章 辞职第425章 当上了教育总长第606章 努力支撑残局第181章 黎元洪捍卫共和第24章 幸运第364章 非常选举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577章 丢掉和平幻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第527章 呼吁大学开女禁第28章 下重药第283章 “川、黔”之战第588章 过河卒子第580章 胡适的广西之旅第215章 和观音同日出生第175章 日本的图谋第161章 哀的美敦书第471章 避难香.港第22章 大事不妙第321章 谈和障碍重重第290章 关外的乱子第233章 承认民军为交战团体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582章 胡适与“一二九”运动第51章 仓惶跑回天津第337章 厚脸皮的王揖唐第113章 首届内阁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196章 陆荣廷第421章 留学德国第160章 二十一条第60章 山雨欲来第64章 燎原烈火第124章 八大政纲第479章 新人物第343章 沈阳和保定会议第65章 保路运动第561章 关于“中基会”第138章 总统选举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166章 实情第28章 下重药第391章 曹锟出重拳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556章 人权与约法第331章 历史是在前进的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38章 高密事件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东厂胡同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61章 开缺回籍养病第74章 湖南和陕西的起义第426章 迎袁专使
第145章 抢救国会第259章 北洋军入浙第577章 丢掉和平幻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24章 幸运第564章 梁漱溟的质疑第583章 祸不单行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307章 攻闽之战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队第576章 不主张对日抵抗第12章 平叛第562章 改组“中基会”的风波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490章 康奈尔大学第543章 坚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424章 学术成果2第193章 鏖战綦江第284章 四川靖国战争第310章 战与和第501章 伟人的风采第241章 民国第一伟人第220章 参加甲午海战第31章 戊戌变法第409章 怪八股第189章 圣战揭幕第541章 为教学管理奔波第71章 您不走吗第601章 关于青年人的苦闷第14章 平定政变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209章 陈宦其人第134章 较量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446章 十四等于零第466章 保护进步人士第134章 较量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168章 筹安会的表演第154章 尊孔复古第343章 沈阳和保定会议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551章 第三条路第362章 桂系的溃败不可避免第37章 涉外事件第392章 广东的军事政变第429章 辞职第425章 当上了教育总长第606章 努力支撑残局第181章 黎元洪捍卫共和第24章 幸运第364章 非常选举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577章 丢掉和平幻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第527章 呼吁大学开女禁第28章 下重药第283章 “川、黔”之战第588章 过河卒子第580章 胡适的广西之旅第215章 和观音同日出生第175章 日本的图谋第161章 哀的美敦书第471章 避难香.港第22章 大事不妙第321章 谈和障碍重重第290章 关外的乱子第233章 承认民军为交战团体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582章 胡适与“一二九”运动第51章 仓惶跑回天津第337章 厚脸皮的王揖唐第113章 首届内阁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196章 陆荣廷第421章 留学德国第160章 二十一条第60章 山雨欲来第64章 燎原烈火第124章 八大政纲第479章 新人物第343章 沈阳和保定会议第65章 保路运动第561章 关于“中基会”第138章 总统选举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166章 实情第28章 下重药第391章 曹锟出重拳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556章 人权与约法第331章 历史是在前进的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38章 高密事件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东厂胡同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61章 开缺回籍养病第74章 湖南和陕西的起义第426章 迎袁专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