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大事不妙

六月四日,李鸿章命水师提督丁汝昌派军舰两艘,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抽选淮军一千五百人,向朝鲜进发。

但是,当中国军队在路上时,日本的先头部队四百人已经先期到达。

为了遮人耳目,对外声称这四百人是护送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回朝赴任,并保护日本公使馆免遭起义军攻击。

这样不同寻常的兴师动众,引起了高宗李熙的惊慌,立找袁世凯讨主意。

日本方给袁世凯的通知是大鸟圭介只带二十名巡捕回任。

事情都已经明了,袁世凯不出去核实,仍一味的相信大鸟圭介。回复李熙:大鸟圭介不喜欢多事,只带二十名巡捕,自无打仗之意。

六月六日,中国按事先约定,告知日本中国出兵朝鲜。

六月七日,日本答复中国,不承认朝鲜为中国属邦。正式通知,日本军队已经进入朝鲜。

然后威胁李熙,不能同意中国军队来朝鲜,以防擦枪走火,把朝鲜变成中日的战场。

李熙惊恐万分,连忙告知袁世凯。通知中方,清军到达后不要上岸,也不要再增兵。

袁世凯不做理会,答复李熙:“日本出兵,朝鲜应当力加阻止。如无力阻止,中国也要调兵蹑防。”中国没有不出兵的道理,是不是进兵朝鲜?“惟视全匪存亡,不能因倭调兵遽停进”。

到了这个时候,袁世凯还对日本出兵朝鲜的严峻形势缺乏应有的重视。

六月八日,大批日军队开进朝鲜,袁世凯此时才看到大事不妙。

马上致电李鸿章:“倭来甚锐,似非有得,不肯遽去。”

但他还对日本存有最后的幻想,安慰李熙:说日本出兵意在“与华争体面,兵来非战,且勿惊极”,坚持认为“欲速退倭兵,唯有速图剿匪”,这样就可以使日本失去驻军朝鲜的借口。

而此时,东.学.党.起义人员,已退出全州,日本人还在继续开进朝鲜不止。

日本看到自己的目标已达成,军事部署已近完成,正式和中国摊牌。告之中国,日本军队进入朝鲜与否,进入朝鲜多少人,中国无权干涉。

清**为避免和日本发生冲突,提出两国同时从朝鲜退兵,日本根本不理。

为了阻止日本继续的进兵朝鲜,袁世凯敦促朝鲜**与日本交涉,同时请各国公使出面干预。

大鸟圭介在各国公使的压力下,不得不坐到谈判桌前。

经过谈判,双方约定不再增兵。大鸟圭介说一套做一套,继续增兵不止。

而袁世凯却信以为真,电告李鸿章不要增兵。

这样一来,二国在朝鲜的兵力越发悬殊。

当东.学.党.起义已经完全被镇压,清**以朝鲜乱局已平定,要求中日按原约定同时撤兵,但日本根本不加理会。

袁世凯终于看出了日本的真正企图,是想处心积虑的挑起中日冲突,把中国赶出朝鲜。这时才和李鸿章说实情,宣称局势有多严重,请求大举增兵。

幸亏有这份电报,否则,袁世凯是会很麻烦的。别说是官位,弄不好脑袋都保不住。关于这一点,我们以后会知道的。

面对这样的局面,李鸿章不会不知,出兵朝鲜已不是小打小闹,而是和日本之间的一场大仗;甚至是二国的全面战争。这对于中国来说,有没有能力?在不在李鸿章的权力范围之内,先另当别论?最根本的是自己这边还没有任何准备呀!

也就是说,由于袁世凯地自以为是及其提供的虚假信息,机会已经错过了。

日本控制朝鲜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李熙对外宣布:朝鲜是完全独立的国家,和任何国家都没有所谓的宗藩之类的关系。

也就是把朝鲜问题和中国彻底脱勾,日本在朝鲜干什么?都与中国没有关系。

李熙不知如何是好?找袁世凯商议。

袁世凯现在不敢轻易自作主张了,发电请示李鸿章。

李鸿章也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是好?

袁世凯没有办法,只能指示李熙拒绝日本的无理要求,而且一再要求李熙坚决顶住日本的压力。

这么大的宗主国不能为藩属提供保护,反而要求弱小的藩属保护自己的利益,这怎么可能?

李熙除了对日本的要求一切照办外,还能有别的选择吗?

袁世凯这个时候,不但不检讨自己的失误和无能,反而把责任都推到李熙身上。说他是:目无上国,冒天下之大不违。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到,袁世凯身上又沾染了一个官场官员的恶习:出了问题,从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找不足。即便完全是他自己的原因,也要想法设法的甩锅,把责任搞到别人头上,或者为自己找到辩护的理由和原因。

像袁世凯这一类的某些居于高位之人,用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永远正确,总是有理。

在他们看来,他们怎么可能有错呢?他们怎么可能犯错呢?如果他们有错,如果他们犯错,世人还能尊重他们吗?还能还拿他们当回事吗?不是要威信扫地吗?那还了得?

其实,他们错了。那些真正品格高尚的政治家,人群中那些胸怀坦荡的首领级的人物,他们的高风亮节恰恰在于他们总是善于和不断的查找自己的不足,找寻自己的毛病。

而更可贵的是他们能够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公开说出自己的毛病和不足。而正是这样的人,反而会得到世人更强烈的拥护和尊重。而且,这拥护和尊重是发自内心的。

而事实上,他们也肯定会把事情办得更好。因为,人总是要在克服不足中前进的,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

但是,袁世凯怎么能懂这些呢?用这样的高尚的人品要求袁世凯这样的人,不是太难为他了吗?

看到朝的形势已经无法挽回,而且越来越恶化,再留到朝鲜,不但不会有什么业绩,而只能是背越来越多的黑锅。袁世凯知道自己不能在朝鲜待下去了,必须想办法离开。

这时,他听到消息,大鸟圭介正准备派兵把他押解出境。

这是可能的,因为日本一直把袁世凯视做眼中钉肉中刺。

如果真的被武装押送处境,不但他自己的颜面扫地,国家也会颜面无存。这下子他找到开溜的理由,于是接连给李鸿章发了两封急电。

其一曰:“闻韩决意不从属,是无上国。凯华员,须诘劝韩,转告大鸟。闻鸟拟照公法作梗例,兵押凯出。果尔,辱甚。只可照万国使例,送文知照韩,回国禀商,请兵伐韩。”

其二云:“闻倭兵八百今驻赴牙路,意叵测,倭韩相结,我兵可危。又俄,法署使来称,韩廷犒赏倭兵米肉甚多,韩喜倭,殊不可解。华人在此甚辱,凯在此甚难见如,应下旗回,拟留唐(唐绍仪)守看馆探事。”

李鸿章显然认为袁世凯是小题大做,草木皆兵。回电:朝鲜尚未公开承认不是中国属邦,应留下密劝朝鲜坚持;俄国公使已经答应出面调处,必有收场。“倭允不先与华开衅,岂能拘送使臣?勿怯退。”

这个时候,李鸿章还不知道袁世凯在朝鲜已如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以为他还有很大能量,还指望袁世凯能利用他的影响力,使朝鲜的形势不至于太糟。

这也难怪,谁让袁世凯此前一直闭着眼睛说瞎话了。

所谓,吹牛虽然不用交税,但可能给自己找麻烦。

李鸿章回电,虽然没有训斥袁世凯,但一句“勿怯退”,已经很难听了,袁世凯能听不出来吗?但是,他已经顾不得许多了。

很快又给自己开溜找到了借口:“倭兵万人,分守汉城四路各要害及我陆兵路,均置炮埋雷。……观其举动,不但无撤兵息事意,拟将有大兵续至。倭蓄谋已久,志甚奢,倘俄、英以力勒令,或可听;如只是调处,恐无益,徒误军机。……叶(叶志超)君居牙,难接济,倭再加兵,显露无忌。应迅派兵商船全载往鸭绿或平壤下,以待大举。韩既报匪平,我先撤亦无损;且津约倭已违,我应自行,。若以牙军与倭续来兵相持,衅端一成,即无归路。”

袁世凯说了这么多,说到底还是请求同意他离开。

第158章 欧战第3章 科举之路第290章 关外的乱子第88章 大通起义第331章 历史是在前进的第312章 安福国会第592章 最后十分钟第158章 欧战第337章 厚脸皮的王揖唐第520章 胡适谈五四运动第184章 来自各方的声讨和规劝第152章 古今中外独家创始的选举法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85章 殿前作答第56章 祸从口出第501章 伟人的风采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266章 督军会呈文第366章 湘军“援鄂”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29章 再一次因祸得福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268章 张勋第39章 全力追剿第268章 张勋第284章 四川靖国战争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214章 梦断紫禁城第408章 事母极孝 割肉救亲第171章 关于国体第360章 唐继尧的选择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个第557章 知难,行亦不易第229章 首义之夜第568章 无心栽柳柳成荫第511章 完婚第275章 洪流滚滚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233章 承认民军为交战团体第66章 机会第121章 黎元洪和张振武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过第3章 科举之路第112章 兵变第535章 新红学的开山鼻祖第312章 安福国会第49章 君主立宪第335章 徐世昌还是真心想和的第65章 保路运动第340章 靳云鹏组阁第165章 模范团第262章 张作霖和冯德麟第105章 大难不死第414章 大刀阔斧第2章 小人精第87章 吴禄贞第412章 “甲午”之后第607章 寓居纽约第529章 评判的态度第112章 兵变第8章 约定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582章 胡适与“一二九”运动第54章 所谓的据实复奏第497章 书生本色第218章 风水宝地第226章 风云激荡中的黎元洪第472章 永远活着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运动第78章 汉口之战第113章 首届内阁第319章 倡导和平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难第79章 黄兴开出的条件第346章 驱张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366章 湘军“援鄂”第292章 冯国璋和段祺瑞第144章 天坛宪法草案第134章 较量第229章 首义之夜第120章 关系终于理顺了第373章 梁士诒组阁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73章 在家上任第199章 浙江继广东之后第513章 《中国哲学史大纲》第548章 再出国门第411章 点翰林第472章 永远活着第429章 辞职第331章 历史是在前进的第285章 召集非常国会第235章 立法第213章 陕西、湖南护国独立第381章 河南的战火第157章 禁赌第249章 就职第224章 赴日考察
第158章 欧战第3章 科举之路第290章 关外的乱子第88章 大通起义第331章 历史是在前进的第312章 安福国会第592章 最后十分钟第158章 欧战第337章 厚脸皮的王揖唐第520章 胡适谈五四运动第184章 来自各方的声讨和规劝第152章 古今中外独家创始的选举法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85章 殿前作答第56章 祸从口出第501章 伟人的风采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266章 督军会呈文第366章 湘军“援鄂”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29章 再一次因祸得福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268章 张勋第39章 全力追剿第268章 张勋第284章 四川靖国战争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214章 梦断紫禁城第408章 事母极孝 割肉救亲第171章 关于国体第360章 唐继尧的选择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个第557章 知难,行亦不易第229章 首义之夜第568章 无心栽柳柳成荫第511章 完婚第275章 洪流滚滚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233章 承认民军为交战团体第66章 机会第121章 黎元洪和张振武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过第3章 科举之路第112章 兵变第535章 新红学的开山鼻祖第312章 安福国会第49章 君主立宪第335章 徐世昌还是真心想和的第65章 保路运动第340章 靳云鹏组阁第165章 模范团第262章 张作霖和冯德麟第105章 大难不死第414章 大刀阔斧第2章 小人精第87章 吴禄贞第412章 “甲午”之后第607章 寓居纽约第529章 评判的态度第112章 兵变第8章 约定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582章 胡适与“一二九”运动第54章 所谓的据实复奏第497章 书生本色第218章 风水宝地第226章 风云激荡中的黎元洪第472章 永远活着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运动第78章 汉口之战第113章 首届内阁第319章 倡导和平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难第79章 黄兴开出的条件第346章 驱张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366章 湘军“援鄂”第292章 冯国璋和段祺瑞第144章 天坛宪法草案第134章 较量第229章 首义之夜第120章 关系终于理顺了第373章 梁士诒组阁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73章 在家上任第199章 浙江继广东之后第513章 《中国哲学史大纲》第548章 再出国门第411章 点翰林第472章 永远活着第429章 辞职第331章 历史是在前进的第285章 召集非常国会第235章 立法第213章 陕西、湖南护国独立第381章 河南的战火第157章 禁赌第249章 就职第224章 赴日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