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张勋

张勋,字少轩,江西省奉新县罗塘乡赤田村人,一八五四年十月月二十五日出生。

张勋很小的时候就父母双亡,爷爷也在他六岁的时候被太平军杀死,从此孤苦无依。后来被一个退休官员收留,二十岁被推荐进入清军。

一八八三年,在中法战争中,张勋虽然没有立下什么战功,但是阵前不慌不乱,听从指挥,被湖南巡抚潘鼎新赏识;认为他是一个勇敢的人,遂升他为六品管带。

一八九五年甲午战争中,张勋再一次“勇”了起来。在东北率一千骑兵与日军死战,激战三天后终于成功击退日军,声名鹊起。后来受袁世凯赏识,进入北洋军事集团任营长。

张勋还是个讲“义气”和爱兵之人,这让很多人追随于他。中法战争的时候,张勋立了战功,广西提督苏元春赏了他两坛好酒。第二天,手底下士兵在小溪里洗澡,发现溪水酒香四溢,原来张勋让人将两坛好酒倒入溪水中,让手下都在酒香中洗个舒服澡。

甲午战争的时候,一名士兵受了伤,张勋立马掏出皇上御赐的鼻烟壶,将里面的名贵药材敷在士兵伤口上。

周围人急忙制止:“这鼻烟壶可是皇上御赐啊!”

张勋怒骂:“人命关天,救人要紧!管他什么御赐!”

那名士兵大为感动,挣扎着又要返回前线。

因为张勋对手底下士兵非常好,甚至出现父子同兵的情况。(当然,由于太过纵容,致使张勋所部的军纪太差,时常发生烧杀抢掠老百姓的情况)

不仅对军队,张勋对老家也非常好。赤田村的老乡,张勋每家送一座大瓦房。在北京求学的江西籍学子,张勋都会给予奖学金。江西省第一任省长邵式平、共产党的方志敏、张国焘、许德衍等都受到过张勋的资助。而当年收留他的许家,张勋也予厚待。

他也特讲哥们义气。张勋进入袁世凯的北洋系时,并不是北洋武备学堂出身,所以相对段祺瑞那批核心圈子来说,不是嫡系。但因为人讲义气、豪爽,对北洋系的兄弟挥金如土,又年长几岁,所以那批北洋将领都称张勋为“大老哥”。

除了重情和哥们义气,封建道德理念最重要的就是“忠”了,而张勋身上最不缺的就是忠了。可以说一个忠字,影响了张勋一生。

因为所谓的忠,虽属于过了时的旧东西,但如果是忠于民主,忠于共和,尽管对民主和共和的真谛一无所知,但这个“忠”毕竟能指导他做正确的事。可惜,他忠于的是一个腐朽、没落的王朝,这也就使他注定走上了不归路。

前边提到过,一九零零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的时候,山东巡抚任上的袁世凯参加“东南互保”,张勋曾多次和袁世凯请战前去勤王。慈禧带着光绪出逃返回京城时,迎接他们回京的,就是袁世凯指派的张勋。

当时张勋还只是个团长,能有机会服侍当今圣上和太后,那是何等荣光!回京的这一路上,张勋鞍前马后,晚上亲自为慈禧站岗。

患难见真情,慈禧明白这样的忠勇的人,非常稀缺,于是慈禧对张勋各种奖赏,御赐不断。一九零一年他被调北京,任宿卫端门御前护卫,多次担任慈禧太后、光绪帝的扈从。一九零八年,光绪慈禧相继归西,据说张勋哭的眼睛都流出了血。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前夕,张勋被任命为江南提督。虽然这个时候的提督无法与几十年前的提督同日而言,但对于孤儿出生的张勋来说,那是无上的荣耀。武昌起义后,在各路北洋军阀都顺水推舟的宣布放弃抵抗,支持革命的时候。张勋率众死守南京,维护给他一生荣耀的恩主:清王朝。面对气势如虹的革命军,死扛一个月,“南京战役”成为辛亥革命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 。

在这次徐州会议召开时,外间盛传是讨论复辟,因此全国大哗。张勋觉得时机还不成熟,便于六月十日给北京陆军部次长田中玉、巡警总监吴炳湘公开否认是讨论复辟。

电云:“勋在前清受恩深重,而袁大总统二十年知遇之感,尤非恒泛,故居常每对人言,君恩不可忘,知遇之感不可负,第此纯系私感。至大势所趋,则勋素以国家为重,万不肯以一毫私见属于其间,今者国家多故,变出无常,适勋邀集各省代表在徐集会,并有谣传谓勋主张复辟,实无其事。勋蒸印。”

参加徐州会议的原来只有奉、吉、黑、直、豫、晋、皖七省代表,会议后张勋继续吸收各省北洋军阀参加,因之九省同盟及十三省区大同盟的传说盛行一时。

加入同盟的军阀,尽管抱有各种不同的目的,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利用这个同盟来保障个人的权利和地位。

除了参加的军阀而外,还有帝制派和政治阴谋家在幕后兴风作浪。他们也各有目的,有的企图推翻共和制度,以便恢复旧制度,有的则是利用军人作为政治斗争的武器。

除徐州而外,天津也是一个策动政治阴谋的大本营,不时的传出:推举段祺瑞为副总统、以徐世昌为内阁总理以及驱逐黎元洪、拥戴溥仪复位的各种不同主张。

天津、徐州之间经常有秘密人物往来,传说徐世昌也曾秘密到过徐州。

八月间,众议院议员赵炳麟提出军人不得干涉议会案,张勋就联合多人通电予以痛斥。九月间,众议员陈允中等质问督军同盟的问题,张勋等又有第二次排斥国会的通电发表。

督军团在北京胡作非为,一会儿主张对德宣战,一会儿赞成包围议会,最后又干涉立法。可是,这个最好出风头而又最好发议论的大督军张勋,此时却在一旁不发一言,不做一事。

有一天,黎元洪忽然想到了他:这个老粗是反对对德宣战的,又是个不愿拥护段内阁的,倘能把他拉到自己的阵线来,岂不是可壮己方声威,于是请李经羲联络张勋。

李是前清时代的云贵总督,洪宪皇朝嵩山四友之一,蔡锷和张勋都是他的老部下。李推荐江西籍国会议员郭同到徐州连络。

与此同时,段祺瑞也看中了张勋,想从他那里得到支持。段估计张有两件事可引为同志,第一痛恨国会,第二轻视总统。于是段派徐树铮秘密到徐州,试图联合他共同对付黎元洪和国会。

张对两方人都不得罪,也都是好言敷衍。在他看来,解散国会是绝对赞成的,驱逐总统亦无不可,可是假若两者之目的是拥段,他才不愿为此出力。他只是想利用府、院之争,国会与内阁之争,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张勋的目的是什么呢?

当北京城发生府院政潮和督军团要挟解散国会的时候,外间就传出清室复辟的谣言。大家以为这只是一个谣言,实际,复辟不是一种谣言。复辟的主角就是张勋。

张勋以一个北洋系的外围而虎踞江南,袁世凯在日也让他三分,可见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

民国成立了五六年,他和他的部队一直留着辫子,影响很坏。袁世凯曾经几次要求他和他的部队剪掉辫子,但他根本不理,照旧我行我素。

他有他的政治主见,就是忠于清室,时刻想着恢复大.清.江.山。

当北京城内发生府院纠纷,以及督军团大闹北京城时,他正紧罗密鼓地策划清朝复辟。日本报纸对此都有揭露,可是一般人都未引起重视。大家以为袁世凯有那么大力量,一搞洪宪帝制就一败涂地,则谁还会傻到走袁的覆辙!

至于张勋呢?不知是他听了哪位谋士的“高见”,还是自己悟出来的;竟断定袁称帝失败,是因为在北方失去冯国璋,在南方失去陆荣廷。

他认为:如果袁当时得到冯国璋的支持,北洋派就不会解体。袁也有足够的力量对西南用兵,以武力统一中国,完成帝业;如果陆荣廷不在广西举兵反对帝制,蔡锷所率的护国军一定会被袁击败,反袁的力量将溃不成军。

张勋既然有此认识,于是得出结论,认为只要取得北冯南陆的合作,天下事便无不可为了。

他虽老粗,但他在徐州这一阶段,却极力交结文人。这些文人多数是遗老和复辟派,如前清翰林:江西人杨增荦和刘廷琛,广东人温毅夫,贵州人胡嗣瑗等。

杨增荦和刘廷琛向张推荐京社党入潘博为张的机要秘书。潘博是康有为的高足,有了这条线,康有为也和张拉上了关系。

有人说张勋搞复辟而身败名裂,是上了潘博的当,这可能是高估了潘博的能量。但潘博这个善于搞阴谋诡计的政客,在张勋复辟中起的作用确是不能小视。

他在张身边不久,知道张想拉拢冯国璋,便自告奋勇愿意担此任务。于是张便把潘推荐给冯,冯也给予了重用。潘在冯面前不断称赞胡嗣瑗,冯被说动,聘胡为江苏军暑的秘书长。

胡嗣瑗(1869年—1949年),字晴初,别字琴初,又字愔仲,别号自玉,贵州贵阳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精通史学,擅长诗词、书法。点翰林后历任翰林院编修、天津北洋法政学堂总办,又曾充当直隶总督陈夔龙的幕僚。辛亥革命前后任江苏金陵道尹、江苏将军府咨议厅长。

这也是个铁杆的帝制派。

民国五年春,都认为陆荣廷的儿子陆裕勋是被袁世凯毒死,冯派潘博到南宁吊丧。潘在陆的面前捏造了一个冯的意见:“如果推戴项城为皇帝,反不如拥立清帝复辟。”

接着潘就向陆漫谈天下大势,认为如果徐州的张大帅,南京的冯大帅和西南的陆大帅联结起来干件大事,诸如复辟之类,一定不会不成功的。

陆荣廷城府极深,喜怒不形于色。他新遭丧子之痛,对袁伤心达于极点。虽根本不赞成复辟,只是他心中愿意各方都反袁。潘既然代表冯又代表张,只要冯、张反袁,随便怎样反法都是好的,所以他耐心聆听,却不作表示。潘便先入为主地认定,陆是同道之人。

潘博回到南京后就去徐州见张勋,很肯定地告诉张说:陆荣廷赞成复辟。

第506章 留学日记第494章 与基督教擦肩而过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309章 南雄之战第557章 知难,行亦不易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欧洲第60章 山雨欲来第189章 圣战揭幕第310章 战与和第359章 唐联帅出走第303章 岳州攻防战第535章 新红学的开山鼻祖第393章 群雄逐鹿第556章 人权与约法第577章 丢掉和平幻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第432章 华法教育会第313章 如此选举第117章 搞垮首届内阁第47章 兴新式教育第411章 点翰林第70章 呼声第235章 立法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90章 汪袁配合第555章 无为而治第362章 桂系的溃败不可避免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唤第580章 胡适的广西之旅第128章 “宋案”审理之争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294章 曹锟第491章 求博第456章 收获颇丰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89章 出师未捷第585章 颜李学派的程廷祚第212章 袁世凯发表《宣布帝制案始末》第57章 管见十条第111章 进入新的时代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337章 厚脸皮的王揖唐第517章 倡导"易卜生主义"第241章 民国第一伟人第344章 北归第510章 胡适和韦莲司第253章 广东的局势第141章 “泥菩萨”离开老巢第542章 胡适演讲《学生与社会》全文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过第150章 复古第531章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第248章 九个回合第373章 梁士诒组阁第115章 唐绍仪其人第441章 美育第607章 寓居纽约第562章 改组“中基会”的风波第67章 迫不及待第111章 进入新的时代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唤第66章 机会第511章 完婚第409章 怪八股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391章 曹锟出重拳第478章 走出家门第44章 肃贪治吏第68章 武昌起义第529章 评判的态度第477章 胡适回忆其母(原文)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100章 两边都难第608章 胡适与唐德刚第237章 主导权之争第131章 善后大借款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306章 湘西争夺战第446章 十四等于零第414章 大刀阔斧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326章 十四点和平原则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17章 驻节朝鲜第40章 系矫旨第41章 东南互保第532章 个性主义第24章 幸运第5章 去买官第207章 南京会议第148章 袁记约法第324章 天降神将第134章 较量第548章 再出国门第38章 高密事件第33章 告密
第506章 留学日记第494章 与基督教擦肩而过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309章 南雄之战第557章 知难,行亦不易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欧洲第60章 山雨欲来第189章 圣战揭幕第310章 战与和第359章 唐联帅出走第303章 岳州攻防战第535章 新红学的开山鼻祖第393章 群雄逐鹿第556章 人权与约法第577章 丢掉和平幻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第432章 华法教育会第313章 如此选举第117章 搞垮首届内阁第47章 兴新式教育第411章 点翰林第70章 呼声第235章 立法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90章 汪袁配合第555章 无为而治第362章 桂系的溃败不可避免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唤第580章 胡适的广西之旅第128章 “宋案”审理之争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294章 曹锟第491章 求博第456章 收获颇丰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89章 出师未捷第585章 颜李学派的程廷祚第212章 袁世凯发表《宣布帝制案始末》第57章 管见十条第111章 进入新的时代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337章 厚脸皮的王揖唐第517章 倡导"易卜生主义"第241章 民国第一伟人第344章 北归第510章 胡适和韦莲司第253章 广东的局势第141章 “泥菩萨”离开老巢第542章 胡适演讲《学生与社会》全文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过第150章 复古第531章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第248章 九个回合第373章 梁士诒组阁第115章 唐绍仪其人第441章 美育第607章 寓居纽约第562章 改组“中基会”的风波第67章 迫不及待第111章 进入新的时代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唤第66章 机会第511章 完婚第409章 怪八股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391章 曹锟出重拳第478章 走出家门第44章 肃贪治吏第68章 武昌起义第529章 评判的态度第477章 胡适回忆其母(原文)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100章 两边都难第608章 胡适与唐德刚第237章 主导权之争第131章 善后大借款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306章 湘西争夺战第446章 十四等于零第414章 大刀阔斧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326章 十四点和平原则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17章 驻节朝鲜第40章 系矫旨第41章 东南互保第532章 个性主义第24章 幸运第5章 去买官第207章 南京会议第148章 袁记约法第324章 天降神将第134章 较量第548章 再出国门第38章 高密事件第33章 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