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收获颇丰

在德国考察期间,受梁启超的委托,蔡元培还拜访了著名的哲学家奥伊肯。同时,通过张君劢与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联系,敦请这两位学者访华。后来,奥伊肯自己确有困难,推荐了杜里舒来华讲学。

奥伊肯,生于德国东弗里西亚奥利希城一个邮局管理人家庭,母亲是传教士的女儿,虔信宗教。奥伊肯自小便喜欢深思人生,酷爱读书。1863年入哥廷根大学,一度去柏林大学学习,主要兴趣是古代哲学和历史,特别喜欢亚里斯多德。毕业后,曾任中学教员。1871年任瑞士巴塞尔大学教授,1874年任耶拿大学教授,直至1920年退休。40多年中,每天黎明前在河边林间空地讲学,深受学生欢迎。其间,曾以交换学者身份赴美国哈佛大学讲学。

奥伊肯的主要著作有:《近代思想的主潮》(1878)、《精神生活在人类意识和行为中的统一》(1887)、《大思想家的人生观》(1890)、《为精神生活的内容而战》(1896)、《宗教之真理》(1901)、《一个新人生观的基本路线》(1906)、《人生的意义与价值》(1907)、《认识与生命》(1912)、《当代伦理学与精神生活的关系》(1913)、《奥伊肯论文集》(1914)、《人与世界──生命的哲学》(1918)、《人生回顾》(1920)等。他的著作文字晓畅易懂,毫无康德、黑格尔式文体的晦涩,洋溢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热情。

1908年,为了“表彰他对新知地热切探求、思想的洞察力、广阔的视野和热情、雄浑的表现手法,及在他许许多多作品中运用这种手法,维护和发展了生活的理想主义哲学”,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杜里舒(外文名Hans Driesch,1867~1941年),德国人,生机主义哲学家

生机主义哲学又称为生机论、活力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德、法等国流行的一种哲学观点,属于生命哲学的一种。

这种哲学观主要建立在生物学基础之上,利用生物学、生理学等科学发现来论证其观点。生机论主张生物自身的发展、变化并不受物理、化学原则的支配,而是因为生物体内部有一种自主自在的动力,这种动力自由释放、不可度量,是非理性的。

与之相对的机械论则主张生物的生、老和繁殖等现象,像机械一样受自然界的物理、化学原则支配。杜里舒利用实验生物学的方法,以不可验的动力说明生物自身具有特别的自主性,提出了形而上学的生机论,即新生机论。

他在《生机论之哲学》的演讲中,以三个生物自主律的证明,提出了生机论最有力的证据,

第一,杜里舒通过试验发现,在海胆卵分裂过程中,任取其中的一个细胞或者将其细胞扰乱,都能发展成为一完整的幼虫。他认为这是因为“每一细胞都有发展成一生机体之可能”。他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平等可能系统”。杜里舒把生物学上的这种现象升华为一种哲学理论,提出了他的生机哲学的基本概念。

第二,从生物的发生来看,任何生物体最终都是由一个细胞分裂发展而来的,这个细胞经过无数次分裂而终于形成一复杂的生机体。机器不能经多次分裂还是一完整的机器,所以生物的遗传与发生不能由机器说解释。

第三,他认为“行动的特点,第一靠他的历史的基础”。他解释说,以前的刺激和事实便是历史的基础。关于历史的基础方面,不只人有,动物也有,机械论对此无法进行解释。

1922年10月14日,杜里舒偕同夫人乘船抵达上海,其后杜里舒在上海、南京、武汉、北京、天津等地进行巡回演讲(至1923年6 月)。其讲演稿由张君劢、瞿世英等翻译和整理出版了《杜里舒演讲录》(192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留在南京大学(时称国立东南大学)授课一学期,开出“生机哲学”、“哲学史”、“欧美新近哲学思潮”等课程。

此次欧洲之行,对蔡元培来说,可谓是对欧洲人文传统和近代文明的一次巡礼。他参观了数以百计的各类机关、设施、名胜、景观,对西方文化有了更加全面具体的了解。他瞻仰了卢梭、黑格尔的故居,参观了拿破仑一世的纪念馆。又一次重游了莱比锡,再次光顾了歌德写作《浮士德》的奥爱布赫小酒馆,也漫游了古气森森的庞培城和古罗马时代遗留下的建筑群,有幸饱览了梵蒂冈教皇宫内的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大师的艺术杰作。

与此同时,他也广泛领略了近代科技的辉煌成果。曾非常有兴致地参观了巴黎大学语言学研究所的语音实验设备,走访了六O六发明人欧立希的研究所,还现场直观体现先进医疗技术的复杂手术。

保罗•欧立希是一名年轻的德国医生,为了有效杀死细菌并且减轻患者痛苦。在他的老师科赫首创的“细菌染色法”的提示下,经过长期的试验,最后通过对一个名叫“阿托西”的治疗非洲锥虫病的药物进行结构改变,终于在1909年的春天,他研究的“阿托西” 六O六号药剂取得了惊人的成功。这个药物被人们称为“梅毒的克星”。

另一方面,蔡元培也切身体会到了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的心理创伤。特别是一位德国教授所表现出来的急切复仇情绪,给蔡元培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这使他深刻体会到了,《凡尔赛条约》对战败国德国的苛刻的勒索,埋下了复仇的种子和民族仇恨。

想到自己和同学们曾经做为战胜国的欣喜若狂,却从没有为失败国人民的一方着想过,蔡元培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想到的是,战争对这个世界的伤害是多方面的,激起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特别是人民之间的仇恨,有时比财产损失对这个世界破坏更大。

在异国他乡,蔡元培见到不少留学或旅居的学生和朋友,诸如傅斯年、刘半农,章行严、徐志摩、林语堂等。他的许多活动,都是这些人陪同的。

1921年6.月.4.日,蔡元培从法国乘船到了美国纽约。

纽约的中国留学生去码头迎接他,发现他只带很少的行李,没带秘书,也没带随从,竟然是孤身一人,其本身就像一位年长的留学生。他没去惊动中国驻纽约的领事馆和大使馆的外交人员,就住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小旅馆里。

杨荫榆看到大家众星捧月的情景,不禁感叹道:“我算是真佩服蔡先生了。北大的同学都很高傲,怎么到了蔡先生的面前都成了小学生了?”

在一次欢迎会上,蔡元培先讲“点石成金”的故事,引得全场哄然大笑。蔡元培讲这个故事,用意是要启发中国留学生,学习专门知识固然重要,掌握科学方法才是关键。

他说:“你们掌握了科学方法,将来回国后,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可以对中国做出贡献。”老校长的这番谆谆教导,足够大家欢喜受用一生。

蔡元培是第一次踏上美国这个“新大陆”。他由东向西,遍访华盛顿、芝加哥、西雅图、洛杉矶等重要城市,参观了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以及国会图书馆、卡耐基研究院等学校和机构。与孟禄、李佳白、芮恩施等知名人士会晤。

孟禄(Paul Monroe,1869年—1947年)美国教育家。生于印第安纳州,1897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02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授;1915~1923年任该院院长。是教育“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

李佳白,英文名“Gilbert Reid”(1857~1927),近代美国在华传教士。尚贤堂及其报刊创办人。

芮恩施(Paul Samuel Reinsch,1869—1923)美国学者、外交官,美国当时著名的远东事务权威之一,1913年出任美国驻华公使。

蔡元培在这个新兴的国度,充分体味到了崇尚实用的学术风气。即使在“形而上”领域,也呈现“实用哲学渐超过于康德黑格尔派之观念论”的趋势。

与在欧洲不同的是,蔡元培每到一地必作讲演,总计达三十余次。演说内容大多涉及国内新文化运动的介绍和东西文化融合的思想。也向国外华人介绍北大的改革和现状,并募集款项。

同年8月中旬,他代表中国教育部,率中国教育代表团出席在檀香山召开的太平洋各国教育会议。在这次会议上,蔡元培向大会提交了《小学教育采用公共外语》和《举行太平洋各国联合运动会》两项提案。前者主张对十岁以上小孩开设世界语课程,后者则建议太平洋地区每年举行一次运动会,由各国轮流举办。

同月底,蔡元培一行人离开夏威夷,乘船回国,于9月14日返抵上海。

在不到十个月的时间里,蔡元培做了一次名副其实的环球旅行。他以其在教育界的崇高威望和对新文化运动的杰出贡献,受到欧美知识界的尊敬和热情礼遇。

法国政府授予他“荣光宝星”称号,里昂大学授予他文学博士荣誉学位,纽约大学授予他法学博士荣誉学位。

应该指出,蔡元培的欧美之行,扩大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使中国的教育界与各先进国家建立了高层次的广泛联系,对二十世纪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399章 沈鸿英露出真容第319章 倡导和平第30章 朋友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580章 胡适的广西之旅第131章 善后大借款第52章 段芝贵贿买高位第202章 撤销帝制第143章 熊希龄中招第563章 我们走那条路第330章 历史意义深远第6章 此生不再进赌场第182章 开张第292章 冯国璋和段祺瑞第597章 北大三宝第302章 极有心计之人第605章 自由主义是什么第470章 老骥伏枥第86章 每个人都不简单第135章 一现的昙花第247章 外逃第65章 保路运动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唤第235章 立法第354章 李纯突然暴死第249章 就职第429章 辞职第145章 抢救国会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228章 瑞澂的下马威第540章 胡适面见溥仪第135章 一现的昙花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110章 最后一次朝见仪式第315章 徐世昌当选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448章 特别的表现第368章 唐继尧回滇第446章 十四等于零第211章 四川护国独立第407章 童子试第415章 惊世骇俗第40章 系矫旨第236章 大萝卜章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472章 永远活着第182章 开张第150章 复古第341章 冯国璋来到京城第412章 “甲午”之后第289章 内斗第506章 留学日记第200章 成立军务院第362章 桂系的溃败不可避免第382章 恢复法统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内阁第441章 美育第262章 张作霖和冯德麟第189章 圣战揭幕第200章 成立军务院第137章 名流内阁第40章 系矫旨第187章 唐继尧第160章 二十一条第169章 杨度的《君宪救国论》第155章 劳乃宣其人第328章 青岛问题第106章 小德张第434章 知难而上第486章 学写诗第99章 六路北伐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71章 您不走吗第577章 丢掉和平幻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第337章 厚脸皮的王揖唐第350章 大战在即第108章 叫嚣战争的人一般是从不上战场的第61章 开缺回籍养病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唤第270章 风云突变第177章 所谓的民意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325章 仅用了二十二天第31章 戊戌变法第322章 徐树铮展示作为的机会第602章 关于世界文化三个共同的理想目标第581章 胡适对十教授“宣言”的批评第335章 徐世昌还是真心想和的第381章 河南的战火第151章 天坛“祀天”第324章 天降神将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307章 攻闽之战第21章 被蒙在鼓里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538章 光荣同样属于胡适第41章 东南互保
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399章 沈鸿英露出真容第319章 倡导和平第30章 朋友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580章 胡适的广西之旅第131章 善后大借款第52章 段芝贵贿买高位第202章 撤销帝制第143章 熊希龄中招第563章 我们走那条路第330章 历史意义深远第6章 此生不再进赌场第182章 开张第292章 冯国璋和段祺瑞第597章 北大三宝第302章 极有心计之人第605章 自由主义是什么第470章 老骥伏枥第86章 每个人都不简单第135章 一现的昙花第247章 外逃第65章 保路运动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唤第235章 立法第354章 李纯突然暴死第249章 就职第429章 辞职第145章 抢救国会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228章 瑞澂的下马威第540章 胡适面见溥仪第135章 一现的昙花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110章 最后一次朝见仪式第315章 徐世昌当选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448章 特别的表现第368章 唐继尧回滇第446章 十四等于零第211章 四川护国独立第407章 童子试第415章 惊世骇俗第40章 系矫旨第236章 大萝卜章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472章 永远活着第182章 开张第150章 复古第341章 冯国璋来到京城第412章 “甲午”之后第289章 内斗第506章 留学日记第200章 成立军务院第362章 桂系的溃败不可避免第382章 恢复法统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内阁第441章 美育第262章 张作霖和冯德麟第189章 圣战揭幕第200章 成立军务院第137章 名流内阁第40章 系矫旨第187章 唐继尧第160章 二十一条第169章 杨度的《君宪救国论》第155章 劳乃宣其人第328章 青岛问题第106章 小德张第434章 知难而上第486章 学写诗第99章 六路北伐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71章 您不走吗第577章 丢掉和平幻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第337章 厚脸皮的王揖唐第350章 大战在即第108章 叫嚣战争的人一般是从不上战场的第61章 开缺回籍养病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唤第270章 风云突变第177章 所谓的民意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325章 仅用了二十二天第31章 戊戌变法第322章 徐树铮展示作为的机会第602章 关于世界文化三个共同的理想目标第581章 胡适对十教授“宣言”的批评第335章 徐世昌还是真心想和的第381章 河南的战火第151章 天坛“祀天”第324章 天降神将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307章 攻闽之战第21章 被蒙在鼓里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538章 光荣同样属于胡适第41章 东南互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