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外逃

这些来自民主社会的驻华人员,无论国家和个人,都对袁世凯称帝的倒行逆施大为不满。这其中既与理念有关,更牵扯到各方在华利益。因为他们深知,袁世凯的逆历史潮流而动,必然和晚清的统治一样,不得人心,也必定造成内乱和社会动荡。每个列强都有各自的在华利益,都希望中国能有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关于外国列强对袁世凯称帝的态度,本书上一部已有过表述,这里就不再重复。

袁世凯的女儿袁静雪,和她二哥袁克文一样,是坚决反对其父袁世凯搞复辟的。在她的《女儿眼中另面的袁世凯》一书中,曾说过这样一件事:

袁世凯还是很顾及各国列强对他称帝的态度的,特别是日本的态度。急于当皇太子的袁克定,曾干过一件被现代的人称做坑爹的事:

《顺天时报》是二十世纪初日本人在中国发行了三十年的中文日报,也是北京创刊最早的近代报刊。《顺天时报》曾经对于中国的近代化发展提出了各种建议,对于一些事件做出了较为公正的报道,使《顺天时报》在中国赢得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甚至连袁世凯这样的不怎么看报的人,《顺天时报》也是他日常必读的一份报纸。为了坚定袁世凯称帝的信心,袁克定不惜耗资三万元雇人假造一份天天刊载拥护帝制消息的“顺天时报”,专供袁世凯阅读。后来袁静雪发现外面的《顺天时报》和父亲每天看的不一样,才将此事揭穿。

做了亏心事有鬼,袁世凯临死的时候喊“是他害了我”,床前的袁克定心惊肉跳,因为他以为父亲所指是他假造报纸的事。

袁克定造假报纸,在袁世凯称帝中所起的作用有多大,很难说得清。但至少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列强特别是日本的态度,袁世凯是多么的看重。

小幡酉吉(1873年 - 1947年),出生于日本石川县。

一八九七年东京帝国大学法科大学法律系毕业,在警视总监官房工作半年后,外交官考试合格,进入外务省。

一八九八年十月被认命为驻天津的领事。此后历任驻新加坡领事,奥匈帝国,英国大使馆参赞。一九零五年又调到中国,相继担任芝罘总领事,天津总领事等。

一九一六年回日本任外务省政务局长,一九一八年十月开始到一九二三年任日本驻中国公使。

一九二二年负责山东问题的对华谈判。又负责处理二十一条的悬案。

一九二五年被任命为驻土耳其特命全权大使,一九二九年十一月驻华公使佐分利贞男猝死的时候,他被外相币原喜重郎提名继任驻华公使,但被民国外长王正廷拒绝,理由是他长期从事侵华活动,对中国人民极其不友好。日本于是改由重光葵继任驻华公使。

小幡酉吉在一九三零年十月被任命为驻德国大使并兼任驻拉脱维亚大使,一九三三年退休回国。第二年被选为贵族院议员,直到一九四六年日本战败后贵族院废止。

事情还真巧,一周后美国驻东交民巷的三百军人要换防。美方提出,只要日方能把黎元洪送上美国的换防专车,就可以保证黎元洪安全离京。即使中途被中国警察发现,也没人敢搜查美国的专列。

郭泰褀和小幡酋吉研究再三,制订出详尽地出逃计划。

主要分三个步骤:

第一、打通黎元洪的副官刘钟秀的住房与黎元洪家的隔墙,使黎元洪经由刘钟秀家到刘家的后院。小幡酋吉安排日本人井上一叶驾驶同仁医院救护车到刘钟秀后院,来拉得了“急病的刘钟秀”。上救护车的当然是黎元洪。

第二步、由井上一叶护送黎元洪经同仁医院到美国使馆。

第三步、由小幡酋吉公使陪同黎元洪坐上美国运兵专车,离开北京达天津,然后乘船南下。

出走日期定在了这个星期日的午夜二点。计划得很完美,也可以说是万无一失。

遗憾的是,还是走露了消息,问题出在了黎元洪的如夫人黎本危身上。

自从来到京城后,黎元洪的善交际的如夫人黎本危可是如鱼得水。很快交结了一大群贵妇人。每天和这些个新交朋友一起打牌,听戏,品茶、聊天,忙得不亦乐乎。

这一天,黎元洪的如夫人黎本危,玩罢了兴致勃勃从外边归家,见郭泰祺正和刘禺成、邓玉麟、瞿瀛正在厅里密谋着什么。

刘禺成是在京湖北籍议员,邓玉麟是首义元勋,一直追随着黎元洪,瞿瀛也是黎元洪的秘书。这四人都是黎元洪最为信任之人,见黎本危进来,赶紧装着说起别的事。

黎本危也是个极聪明的人,知道这里边有蹊跷,进到内室找黎元洪追问。黎元洪也正想告诉她,收拾细软,准备远离。

黎本危还想问详细,被黎元洪制止,并叮嘱她不要告诉任何人。

黎本危在京夫人朋友是不少,但最亲近,无话不说的只有一人,就是胡夫人。胡夫人的丈夫是胡朝栋,是外交部特派湖北交涉员,也是湖北人。那是个乡土观念很强的年代,黎本危能和黄夫人成为知己,这也是个重要原因。

黎本危想到自己要离京了,再回来不知何年何月。

那个星期天的一大早,黎本危急匆匆到黄夫人家告別,走的时候,反复叮嘱千万不要说出去。

黄夫人叫她尽可放心,这么机密的事怎么可以告诉别人。但黎本危刚离开黄家,袁克定就得到了黎元洪欲外逃的消息。因为黄夫人还有一个身份,是袁克定安排在黎本危身边的内线。

等黎本危回到家中。黎宅已经被军警层层包围。黎本危进到屋内,黎元洪问他去哪里了,她说了实话。才知道自己被朋友出卖而坏了大事。

黎本危悔恨不已,吓得嚎啕大哭。

黎元洪知道她是无意之举,只能怪自己不该提前告诉于她,暗自叹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所幸这时候的袁世凯,正为称帝的事忙得焦头乱额,实在是没有精力来管黎元洪这件事。

倒是黎元洪,要不停地和别人“辟谣”:“我是堂堂的副总统,行有车,食有鱼,如何能行钻洞之事。岂不失了体统,可笑!可笑!”

这掩耳盗铃的说法,不知别人信还是不信,反正黎元洪从此断了外逃的念头。

一九一五年十二月十一日,在议长黎元洪缺席的情况下,参议院代行立法院,以国民代表的名义,拥戴袁世凯为中华帝国皇帝。

次日,袁宣示承受帝位。并在怀仁堂接受百官朝贺。

大总统当了皇帝,副总统怎么办?

十五日,袁世凯发布策令,册封黎元洪为“武义秦王”。“武义”是武昌首义之意,既表彰黎元洪对武昌首义的贡献,又表示袁世凯的这个帝位,是源自于武昌首义。他最怕人说他是曹操式的人物,从孤儿寡母手里夺得的江山。

袁世凯在令文中言道:“光复华夏,肇始武昌,追溯缔造之基,实赖山林之启。所有辛亥首义立功人员,勋业伟大,及今弥彰。凡夙昔酬之典,允宜加隆。上将黎元洪建节上游,号召东南,拱卫中央,艰苦卓绝,力保大局,百折不回。癸丑赣宁之役,督师防剿,厥功尤伟。照约法第二十七条,特沛荣施,以昭勋烈。黎元洪着册封武义亲王,带砺山河,与同休戚,槃名茂典,王其敬承。”

在此之前,被封王的事,黎元洪已经听说了,如何应对,身边的人湖北籍官员意见分歧很大。

张国淦说:“以副总统的立场,万无接受王位之理。”

饶汉详则反对:“为了安全,不妨容忍一时,从长计议。”

他其实也不愿意,只是顾及黎元洪的安全。

张国淦言道:“副总统为创造共和之人,与共和始终,亦自足以千古。”

听了张国淦的话,黎元洪的眼睛一亮。

饶汉详仍在坚持:“如君所言,只是牺牲副总统。我并非赞成王位,但不愿副总统牺牲个人耳。”

见两个人还要争论,黎元洪制止了他们:“你们不要多说,我志已定,决不接受。即牺牲个人,亦所甘心。那么多人为共和献出了宝贵生命,我的命是命,他们的命就不是命吗?当年谭嗣同说,没有变革不流血的,就从他开始。如果捍卫共和需要流血,我不敢当第一人,总可做个追随者吧!”

几个人见黎元洪态度坚决,只能更加钦佩黎元洪的人品。

张国淦,幼随父居安徽,一九零二年中举人,一九零四年考取内阁中书。

1906年任宪政编查馆馆员,在《沪报》上发表关于辽、吉两省时政文章。次年任黑龙江省抚院秘书官、调查局总办、财政局会办等职。武昌首义前,调北京任内阁统计局副局长;后以“参议”随唐绍仪参加南北议和,得袁世凯青睐,一九一二年四月任国务院铨叙局局长、国务院秘书长,后历任总统府秘书长、内务次长、教育总长等。

饶汉祥(1883—1927),字瑟僧、羼提,号质含先生。湖北省广济县人。民国时期“广济五杰”之一,其余四人为居正、郭泰祺、刘文岛、张导民。早年留学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后,历任黎元洪秘书、湖北民政长、总统府副秘书长、参政院参政。一九一七年张勋复辟后,随黎元洪下野。客居天津。一九二七年归隐乡里,同年在广济病逝。

饶汉祥擅长文学,其骈体电文,在民初公牍中风行一时。著有《珀玕文集》八卷、《珀玕诗集》十六卷。《珀玕词集》一卷。另《黄陂文存》八卷,即其代黎元洪所拟文稿。

第200章 成立军务院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427章 领衔新的教育部第169章 杨度的《君宪救国论》第194章 叙、泸之战第407章 童子试第562章 改组“中基会”的风波第376章 奉直大战如箭在弦第531章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第329章 “五四”运动第218章 风水宝地第415章 惊世骇俗第179章 司马昭之心第58章 离开老巢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589章 以讲演为武器的战士第534章 〈水浒传〉考证第106章 小德张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337章 厚脸皮的王揖唐第315章 徐世昌当选第417章 女校和中国教育会第174章 列强的干涉第199章 浙江继广东之后第144章 天坛宪法草案第514章 改革丧礼第507章 胡适与《新青年》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327章 这不是和平第574章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615章 胡适晚年第588章 过河卒子第228章 瑞澂的下马威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313章 如此选举第11章 大院君李罡应第335章 徐世昌还是真心想和的第600章 风雨飘摇第585章 颜李学派的程廷祚第197章 广西护国独立第441章 美育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558章 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第384章 治国策电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435章 就职演说第520章 胡适谈五四运动第406章 读书启蒙第491章 求博第230章 舍命陪君子第198章 广东也宣布护国独立第148章 袁记约法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190章 历史佳话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610章 关于陈垣第275章 洪流滚滚第141章 “泥菩萨”离开老巢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567章 麻烦未了第578章 提倡“大众语”第60章 山雨欲来第325章 仅用了二十二天第18章 好景难长第552章 所谓冒充博士第113章 首届内阁第431章 勤工俭学第421章 留学德国第420章 加入暗杀团第286章 成立军政.府第82章 一明一暗第236章 大萝卜章第155章 劳乃宣其人第500章 经历了两次美国大选第354章 李纯突然暴死第603章 终生的夙愿第33章 告密第378章 张作霖“击鼓骂曹”第396章 江防事变第384章 治国策电第471章 避难香.港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465章 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第334章 南北双方的第二次和谈第18章 好景难长第355章 说来话长第246章 人是有底线的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277章 树倒猢狲散第532章 个性主义第375章 梁士诒请辞第302章 极有心计之人第587章 鲁迅逝世后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582章 胡适与“一二九”运动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615章 胡适晚年第470章 老骥伏枥
第200章 成立军务院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427章 领衔新的教育部第169章 杨度的《君宪救国论》第194章 叙、泸之战第407章 童子试第562章 改组“中基会”的风波第376章 奉直大战如箭在弦第531章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第329章 “五四”运动第218章 风水宝地第415章 惊世骇俗第179章 司马昭之心第58章 离开老巢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589章 以讲演为武器的战士第534章 〈水浒传〉考证第106章 小德张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337章 厚脸皮的王揖唐第315章 徐世昌当选第417章 女校和中国教育会第174章 列强的干涉第199章 浙江继广东之后第144章 天坛宪法草案第514章 改革丧礼第507章 胡适与《新青年》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327章 这不是和平第574章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615章 胡适晚年第588章 过河卒子第228章 瑞澂的下马威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313章 如此选举第11章 大院君李罡应第335章 徐世昌还是真心想和的第600章 风雨飘摇第585章 颜李学派的程廷祚第197章 广西护国独立第441章 美育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558章 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第384章 治国策电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435章 就职演说第520章 胡适谈五四运动第406章 读书启蒙第491章 求博第230章 舍命陪君子第198章 广东也宣布护国独立第148章 袁记约法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190章 历史佳话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610章 关于陈垣第275章 洪流滚滚第141章 “泥菩萨”离开老巢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567章 麻烦未了第578章 提倡“大众语”第60章 山雨欲来第325章 仅用了二十二天第18章 好景难长第552章 所谓冒充博士第113章 首届内阁第431章 勤工俭学第421章 留学德国第420章 加入暗杀团第286章 成立军政.府第82章 一明一暗第236章 大萝卜章第155章 劳乃宣其人第500章 经历了两次美国大选第354章 李纯突然暴死第603章 终生的夙愿第33章 告密第378章 张作霖“击鼓骂曹”第396章 江防事变第384章 治国策电第471章 避难香.港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465章 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第334章 南北双方的第二次和谈第18章 好景难长第355章 说来话长第246章 人是有底线的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277章 树倒猢狲散第532章 个性主义第375章 梁士诒请辞第302章 极有心计之人第587章 鲁迅逝世后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582章 胡适与“一二九”运动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615章 胡适晚年第470章 老骥伏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