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章 关于陈垣

光绪六年十月初十(1880年11月12日),陈垣出生在广东省广州府新会县石头乡富冈里一个药商家庭 。少年时,他受“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影响。陈垣自幼嗜好读书,《书目问答》《四库全书总书目》两部目录学著作引领他走上学问之路。陈垣17岁时曾赴京参加科举考试却落选,21岁时获新会县试第一。 后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治学。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影响下,陈垣和几位青年志士在广州创办了《时事画报》,宣传反帝爱国思想。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陈垣因进行反清斗争,被清政府抓捕,为躲避追捕,陈垣回到新会老家担任篁村小学教师。他到职后,承包了学校大部分课程,他不仅教学生国文、算学等基础课程,而且还教学生体操和唱歌。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陈垣先后在振德中学和义育学堂教国文和历史课程。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陈垣和康仲荦创办《震旦日报》及其副刊《鸡鸣录》,以迎接革命,在办报和学习医学过程中,陈垣以笔作枪,写了大量时文。

民国元年(1912年),陈垣被选为中华民国众议院议员。由于议员是专职性质,他来到北京定居。到北京后,陈垣突然发现了太多有利的读书条件,不少年轻时根本不敢想象的书籍能随时看到,让他一下眼界大开,特别是民国四年(1915年)接触到从承德入京收藏的文津阁《四库全书》后。作为年轻的参议员,陈垣精明能干、文才极好,得到了当时交通系首领梁士诒的赏识,先后在梁士诒主持的税务处、内国公债局、毛革改良会等机构任职。 因政局混乱,潜心于治学和任教。他曾在一段时期内信仰宗教,故从民国六年(1917年)开始,陈垣发奋著述中国基督教史,于是有《元也里可温考》之作。陈垣认为,中国基督教初为唐代的景教,以次为元代的也里可温教、明代的天主教、清以后的耶稣教。所谓“也里可温”,是元代基督教的总称。元亡,也里可温就绝迹于中国。但作为宗教史来说,它又是世界宗教史的一个组成部分。陈垣这一著作不但引起中国文学界的注意,也受到国际学者和宗教史研究专家的重视。

从民国六年(1917年)到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的近三十年,陈垣在宗教史、元史以及历史年代学、避讳学、校勘学等领域,作了许多开创性的或总结性的工作。这些与故宫博物院丰富的档案文献收藏息息相关,其中对《四库全书》、明清档案的利用,构成了他这一时期著作的特色之一。

民国十二年(1923年)起,陈垣开始在燕京大学任教,初为讲师。

民国十三年(1924年),冯玉祥驱逐溥仪出宫。11月20日,清室善后委员会成立,李煜瀛为委员长,在李煜瀛的推荐下,陈垣任常务委员,主持常务工作。

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陈垣任理事会理事兼图书馆馆长,图书馆分图书、文献两部,沈兼士、袁同礼副之,正式履行新式博物馆所赋予的典藏、保管、陈列、研究和出版等职责。

民国十五年(1926年)3月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6月期间,故宫博物院在北洋军阀皖、直、奉等支持的临时执政府肘腋下,先后历经四次改组,包括维持员、保管委员会、维持会及管理委员会等四个时期,陈垣在这一过程中勉力维持,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9月,陈垣受聘为公教大学副校长;之后,陈垣一直在北京辅仁大学教授学生国文、历史等课程,既使在担任北京辅仁大学校长之后。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北平被日军侵占。陈垣身处危境,坚决与敌斗争。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5月,日本侵略军攻占华北重镇徐州之后,日伪政府强迫北平全市悬挂日伪国旗,并强令群众上街游行,以示庆祝。辅仁大学及其附属中学坚决拒绝执行挂旗、游行等无理要求。结果日伪震怒,强令辅仁大学及附属中学停课3天,并多次派人找校长陈垣“质问”。陈垣回答道:“我们国土丧失,只有悲痛,要庆祝,办不到!” 坚决不挂旗,不游行,与日伪不屈抗争。

陈垣在元史、历史文献学、宗教史等领域皆有精深研究,留下了十几种专著、百余篇论文的丰富遗产。陈垣主要的著述有《元西域人华化考》《校勘学释例》《史讳举例》及《通鉴胡注表微》等,另有《陈垣学术论文集》行世。陈垣与陈寅恪并称为“史学二陈”,二陈又与吕思勉、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他的许多著作成为史学领域的经典,有些被翻译为英、日文,在美国、德国、日本出版。

民国十五年(1926年)至1952年,任辅仁大学校长。1949年以前,他还担任过京师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1949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1952年至1971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那场大动乱,陈垣被软禁。1971年6月21日,陈垣饮恨以殁,享年92岁。

关于陈垣其人,笔者不想多做评价,在这里只想给读者推荐以下文字:

1949年,胡适和陈寅恪同机离开北平。

由于二陈一胡(陈垣、陈寅恪、胡适)为当时中国史学界的重要人物,他们都在南京政府抢运计划的名单上。

这3个史学大师,从这一年开始分手,各自走了3条不同的道路。

胡适先飞美后赴台,陈寅恪客居广州,辞不赴京。

只有陈垣能顺应潮流,继续做辅仁大学的校长,一直做到院系调整以后的北师大。

1948年12月13日,胡适还在给陈垣的信中谈论与《水经注》有关的问题。

从信中可以看出两位学者的交情。

胡适在信的末尾写下这样的话:“今夜写此短信,中间被电话打断六次之多,将来不知何时才有从容治学的福气。”(《陈垣来往书信集》191页)

3个月后,1949年4月29日,陈垣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标志他一生重大转变的《给胡适之先生一封公开信》,虽然信的语气尚不激烈,但却意味着这两个朋友之间的友谊结束了,同时也意味着他和陈寅恪的友谊也画上了句号。

他在信中说:“在北平解放的前夕,南京政府三番两次的用飞机来接,我想虽然你和寅恪先生已经走了…”当时的陈垣“亲眼看到人民在自由的生活着、青年学生们自由学习着、教授们自由的研究着”。

关于陈垣给胡适的这封信,我们至今未见手迹。

胡适见到这封信后,写有《跋陈垣给胡适一封公开信》,心平气和地谈了他的感想,他认为这封信不是出自陈垣手笔(胡颂平编《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6册,2122~2133页,台湾联经版)。

不管怎么说,陈垣从此转变了,以后他每做文章,几乎都要否定自己的过去,说自己以前“所讲所学皆井蛙夏虫之见”(陈智超《陈垣传略》见《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一辑206页,山西人民出版社)。

1959年1月,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激动地说:“一方面感到闻道太晚,在先进的人们,先进的知识分子早已为人民革命事业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时候,而我过去却一直对这样伟大事业毫无认识,未能参加到革命的行列,实觉愧对人民。

“另一方面,我也庆幸和感谢党多年以来的关怀与培养,党用共产主义世界观教育了我,使我能在垂暮之年,获得新的政治生命,因此我感到光荣。”(同上)

对陈垣的转变,陆键东在《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中有这样的评价:“陈垣思想的巨大转变是一个典型,它映照出时代铺天盖地的潮流。北京的人们相信,在这股洪流面前没有人能置身于外。”(该书118页,三联版)

陈垣是转变了,从他前半生经历中,我们推不出他要转变的必然结果,但他的转变又是一个既存的现实。我们对他的转变不必过分苛求,但也须保留一点怀疑的态度。

当时陈垣69岁,尽管许多资料说他转变之后,如何学习毛的书和马列主义,但有一个基本的事实不容回避,就是一个年过古稀的人,在多大程度上能立刻重新接受一种新的思想。

如果说能接受,那么这与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均不相符,陈垣的学术研究,走的是朴学一路,与政治无关,但谁选中了这个本与政治无关的人,让他成为旧学者在新时代里转变的典型呢?

在日后的几乎每一次政治运动中,陈垣都有积极的表现。

他曾写过一篇《思想改造在辅仁大学》的文章,将自己终身服务的大学说得一无是处,说自己:“长期为帝国主义服务,思想模糊,敌我不分…”(见《文教工作者的思想改造问题》上册,人间书屋1952年)

如果按照当时的逻辑,经过思想改造运动之后,作为旧学者的典型,陈垣迎来了他自己的新时代,从治学方法上,他找到了新的东西,从思想境界上,他找到了马列主义,他是学者,应该从此在学术上达到一个超越过去的新水平,虽然他已是一个老人,但他还没有失去学术能力,他应该多为人们留下一些学术成果,但遗憾的是,在他晚年的学术生涯中,我们见到的多是这样的文章:《斥奥斯汀侮辱中国人民》、《加强政治课程和时事学习》、《我在三反运动中的思想体会和检讨》、《遵循着斯大林同志的遗志继续前进》等等,陈智超说:“解放以来,他还写作了二十多篇学术论文。

陈垣过去的学术特点是以写专著见长的,但后来却没写一部专书,而应景的文章,要几倍于这“二十多篇学术论文。(刘乃和《陈垣同志已刊论著目录系年》,《励耘书屋问学记》,三联版1992年)

是陈垣年龄太大了吗?从他的健康状况看,似乎不是。

令人感慨的是40后代末就几乎双目失明的陈寅恪,始终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不仅没转变,还完成了《元白诗笺证稿》、《论再生缘》和3大卷的《柳如是别传》,“至文.化大.革.命之难起,他至少完成了十几篇文章,两本专著,以及《寒柳堂记梦未定稿》。盲目衰翁有此成绩,殊可惊叹。(汪荣祖《陈寅恪评传》第166页,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陈寅恪虽然小陈垣10岁,但当时的身体状况也不好。

陈垣似乎适应了时代,但再没留下了什么传世之作,而坚持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陈寅恪,却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学术遗产,陈垣的遗憾是时代造成的,但个人应当承担多少责任,后人又该从这遗憾中得到些什么启示呢?

第512章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第174章 列强的干涉第211章 四川护国独立第274章 号召讨逆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内阁第345章 张毒菌第207章 南京会议第499章 胡适的留学生活第19章 一心离开第290章 关外的乱子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难第368章 唐继尧回滇第73章 在家上任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36章 署理山东第497章 书生本色第123章 孙袁会第14章 平定政变第162章 国耻第482章 离开第540章 胡适面见溥仪第341章 冯国璋来到京城第343章 沈阳和保定会议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东厂胡同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545章 一场轰轰烈烈的爱第554章 出任中国公学校长第296章 兵分两路第79章 黄兴开出的条件第85章 殿前作答第346章 驱张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582章 胡适与“一二九”运动第526章 无稽之谈第511章 完婚第441章 美育第579章 文凭造假和南游第524章 所谓“问题”与“主义”的论争第464章 渐行渐远第62章 垂钓洹上第35章 多事之秋第249章 就职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85章 殿前作答第373章 梁士诒组阁第549章 神会大师第127章 应桂馨与洪述祖第505章 异曲同工第471章 避难香.港第178章 传染性的政治病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314章 吴秀才其人第200章 成立军务院第13章 志得意满第274章 号召讨逆第475章 读书和启蒙第461章 国内的政治形势转折之时第27章 如愿以偿第166章 实情第105章 大难不死第483章 报考中国公学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135章 一现的昙花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404章 钟灵毓秀第545章 一场轰轰烈烈的爱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229章 首义之夜第491章 求博第95章 打破僵局第513章 《中国哲学史大纲》第184章 来自各方的声讨和规劝第54章 所谓的据实复奏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93章 南北议和第288章 衡山、宝庆之战第399章 沈鸿英露出真容第482章 离开第595章 回归做学问第497章 书生本色第495章 胡适与辛亥革命第398章 张疯子第603章 终生的夙愿第380章 张作霖宣布独立第21章 被蒙在鼓里第190章 历史佳话第442章 春风化雨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个第520章 胡适谈五四运动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470章 老骥伏枥第322章 徐树铮展示作为的机会第472章 永远活着第414章 大刀阔斧第103章 速定大计折第278章 遍街可见的辫子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551章 第三条路
第512章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第174章 列强的干涉第211章 四川护国独立第274章 号召讨逆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内阁第345章 张毒菌第207章 南京会议第499章 胡适的留学生活第19章 一心离开第290章 关外的乱子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难第368章 唐继尧回滇第73章 在家上任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36章 署理山东第497章 书生本色第123章 孙袁会第14章 平定政变第162章 国耻第482章 离开第540章 胡适面见溥仪第341章 冯国璋来到京城第343章 沈阳和保定会议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东厂胡同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545章 一场轰轰烈烈的爱第554章 出任中国公学校长第296章 兵分两路第79章 黄兴开出的条件第85章 殿前作答第346章 驱张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582章 胡适与“一二九”运动第526章 无稽之谈第511章 完婚第441章 美育第579章 文凭造假和南游第524章 所谓“问题”与“主义”的论争第464章 渐行渐远第62章 垂钓洹上第35章 多事之秋第249章 就职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85章 殿前作答第373章 梁士诒组阁第549章 神会大师第127章 应桂馨与洪述祖第505章 异曲同工第471章 避难香.港第178章 传染性的政治病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314章 吴秀才其人第200章 成立军务院第13章 志得意满第274章 号召讨逆第475章 读书和启蒙第461章 国内的政治形势转折之时第27章 如愿以偿第166章 实情第105章 大难不死第483章 报考中国公学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135章 一现的昙花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404章 钟灵毓秀第545章 一场轰轰烈烈的爱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229章 首义之夜第491章 求博第95章 打破僵局第513章 《中国哲学史大纲》第184章 来自各方的声讨和规劝第54章 所谓的据实复奏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93章 南北议和第288章 衡山、宝庆之战第399章 沈鸿英露出真容第482章 离开第595章 回归做学问第497章 书生本色第495章 胡适与辛亥革命第398章 张疯子第603章 终生的夙愿第380章 张作霖宣布独立第21章 被蒙在鼓里第190章 历史佳话第442章 春风化雨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个第520章 胡适谈五四运动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470章 老骥伏枥第322章 徐树铮展示作为的机会第472章 永远活着第414章 大刀阔斧第103章 速定大计折第278章 遍街可见的辫子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551章 第三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