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读书和启蒙

胡适之母冯顺弟,以身成就了父母盖起大瓦房的梦想。

对于相爱的人们,年龄相仿固然十分重要,但年龄毕竟不是横在爱人之间的万里长城。老夫少妻未必没有真爱,当然,就算有对冯顺弟来说也是很短暂的。从23岁开始守寡到终了,对现在的人们来说,是很难想象的。冯顺弟是不幸的,可又是幸运的,因为她有胡适这个儿子,即便不像孟子的母亲孟母那样名垂青史,但也毕竟非比寻常。要知道,和她同时代的中国妇女,绝大多数都没有自己的名字的。比如,王姓的女方嫁给李姓的男方,女人的名字就是李王氏,书本中则一般都是被称为王氏。

或许把自己的所有情与爱,所有的向往和追求都寄托于儿子身上,冯顺弟尽管出身农村,不怎么识文断字,但对唯一儿子胡适的悉心教育成为了佳话。

胡适3岁前,母亲就让他认方块字,学前已经认有一千多字。

胡适5岁回到安徽家乡的时候,母亲望其读书心切,就送他到私塾里念书。

当时塾师的教法很简单,就是令学生死记硬背。冯顺弟的过人之处,在于她要求儿子读书而必求甚解。在家境窘迫的情况下,别的小孩学费只有2元,母亲渴望他多读书,故学费额外多交。第一年就送6元,以后每一年递增,最后一年加到12元。母亲嘱托先生要为他讲书,每读一字、须讲一字的意思,每读一句、须讲一句的意思,这使胡适在学习上比一般孩子更扎实。她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胡适每读一个字,必得弄懂一个字的意思;每读书中的一句话,必懂那句话的含义。

冯顺弟的这种教学方法,打牢了胡适的国学基础,并为以后的学业成就铺平了道路。当然,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培养了胡适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什么事都不盲从,都要问个为什么,肯定的说,独立思考是每个在做学问道路上有所成就之人必备的素质。

多年后,冯顺弟得知邻人宋焕家中有部《图书集成》是儿子一直求之未得的,当她听说宋家减价到80元时,便借贷为儿子买下。为资助胡适读书,她甚至不惜变卖自己的首饰。

对此胡适感慨道:“吾母遭此窘状,犹处处为儿子设想如此。”

儿子的将来应该是怎样的呢? 冯顺弟或许很难知道,她只是希望儿子学他的老子,能走他老子的道路。

她常对儿子述说他父亲的种种好处,叮咛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

尽管冯顺弟和丈夫只过了6年3个月零21天,她对胡传的思想事业也不真正了解,但她虔诚地崇拜丈夫,尊敬丈夫,爱她的丈夫,可以说是一个丈夫至上主义者。胡传亲手写的那些红纸方字,她也终生保存着,视为她与丈夫、儿子三人“最神圣的团居生活的记念”。在她的心里,丈夫胡传简直成了一尊崇高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偶像。而且,她又以虔诚唠叨的述说与叮咛,逐步在儿子的心里也树起了这尊偶像。

由于年纪太小,胡适对父亲的记忆很有限,但因母亲的耳提面命,他一生崇敬他的父亲,思想也颇受他父亲的影响。如儿时读的《学为人诗》,是他父亲自编手写的,胡适的母亲保藏了20多年,胡适又将它装裱成册,含泪珍藏之。又请罗尔纲帮助校编出版了他父亲胡传的著作《台湾纪录两种》。在他成名以后,又为他父亲当过地方官的台湾省台东县捐赠奖学金七千元,并亲去台东台南凭吊;不久台东县也就建起了“州官胡公铁花纪念碑”。这为后话。

家塾的老师,是胡适的四叔,字介如。学堂就在介如先生家东边的一间小屋里。学生只有两个:一个是介如先生的儿子胡嗣秫,比胡适大几岁,却不爱念书,常喜欢溜到灶下或后堂去玩。另一个就是胡适。他才满三岁零几个月,身体瘦小,学堂的高凳子,要别人抱着才能坐上去,又得别人抱下来。只因为胡适的母亲望他读书的心很切,管教很严;胡适自己也不像嗣秫那样贪玩,所以常常一个人坐在学堂里,鼓起喉咙读书,直到天黑才回家。

后来,胡介如到阜阳县上任当训导去了,家塾的老师就改由胡适的族兄胡观象(字禹臣)担任。学堂也搬到了“来新书屋”,房子大多了,学生也增多了,起初是五个,以后增加到十数人。禹臣先生是村里最年轻的老师,血气方刚,常常打学生的手心,甚至打屁股,学生都怕他。有个叫胡嗣昭的,专爱逃学,往往躲到麦田或稻田里,宁可睡在野外挨饿,抓回去挨打,却不愿念书。胡适觉得很奇怪。他从不逃学。而且,他的母亲每天早上叫醒他,催他去上早学。

他常常是学堂里到得最早的学生:“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孔孟之道,归根结底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胡适读书时,是清朝末年,孔夫子已经有了“大成至圣文宣王”、“至圣先师”这一类阔得可怕的头衔。全国各地的学堂,都要供孔子的牌位,挂孔子的像。

来新书屋的墙壁上,也挂着一幅石刻朱印的孔夫子,据说还是唐朝名画家吴道子画的。胡适的母亲,盼望儿子读书成名,一再叮嘱他每天要拜孔夫子。胡适也很诚心,每晚放学时,总不忘记对孔夫子拜一个揖。

胡适说:“有一年,我到大姊家去拜年,看见了外甥章砚香(比我大几岁)供着一个孔夫子神龛,是用大纸匣子做的,用红纸剪的神位,用火柴盒子做的祭桌,桌子上贴着金纸剪的香炉烛台和贡献,神龛外边贴着许多红纸金纸的圣庙匾额对联,写着“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一类的句子。我看了这神龛,心里好生羡慕,回到家里,也造了一座小圣庙。我在家中寻到了一只燕窝匣子,做了圣庙大庭;又把匣子中间挖空一方块,用一只午时茶小匣子糊上去,做了圣庙的内堂,堂上也设了祭桌、神位、香炉、烛台等等。我在两厢又添设了颜渊子路一班圣门弟子的神位,也都有小祭桌,我借得了一部《联语类编》,钞出了许多圣庙匾联句子,都用金银锡箔做成匾对,请近仁叔写了贴上。这一座孔庙很费了我不少的心思。我母亲见我这样敬礼孔夫子,她十分高兴,给我一张小桌子专供这神龛,并且给我一个铜香炉;每逢初一和十五,她总教我焚香敬礼。”

少年时代的胡适,是孔夫子的一名忠实虔诚的小信徒。

胡适在家塾里读的书,也多是宣扬孔子孟子思想的儒家典籍。他上学时已认得近千字,不算“发蒙”学生了,不须念《三字经》、《千字文》一类童蒙读物。他最先读的是他父亲胡传自编手写的《学为人诗》。这是一部四言韵文,讲的是忠孝节义那一套伦常道德,“学为人”的道理。接着念的《原学》,也是他父亲编的一部四言韵文,略述哲理的书。这两部书,胡适都念得很熟,书中的意思却不是三岁孩子所能懂得的。

以后,胡适又陆续读《律诗六钞》《孝经》《小学》(朱熹编,江永集注本)《论语》(朱熹集注本)《孟子》(朱熹集注本)《大学》(朱熹集注本)《中庸》(朱熹集注本)《诗经》(朱熹集注本)《书经》(蔡沈集传本)《易经》(朱熹本义本)《礼记》(陈注本)《纲鉴易知录》《御批通鉴辑览》《资治通鉴》……

九年的家乡教育,熟读了这许多经史典籍,为他后来做学问,“整理国故”,打下了较系统的旧文化的基础。同时,在他幼小的心灵里,也深深地潜埋了尊崇孔孟儒家,特别崇拜程朱理学的思想根苗。

胡适说,他的父亲胡传“是笃信宋儒的,尤其崇奉程颢、程颐和朱熹,是所谓‘理学’。由于业师刘熙载先生的教诲,我父亲受程朱理学的影响也很大”。胡传所编的《学为人诗》,讲“性命”,讲伦常“名分”,所体现的正是程朱理学的思想。

9岁时的一天,胡适在他四叔家的卧室里,看到了一本破书。书的两头都被老鼠咬坏了,书面也被扯破了。但就是这本破书为小小的胡适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原来这本书是《水浒传》。小胡适太喜欢了,一口气就把它读完了。可是令他难受的是,这本书的前后部分被老鼠咬掉了,不知道其内容是什么。于是,小胡适就去找亲戚借,《水浒传》没有借成,却借得了《三国演义》。后来,《儒林外史》《红楼梦》《聊斋志异》等生动有趣的中国经典小说都纳入了小胡适的视野,他读得津津有味,沉醉其中。到了十二三岁时,胡适的阅读水平大有提高,可以把书中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本家姐妹们听。她们一边绣花做鞋,一边听小胡适用绩溪土话讲古代小说,往往听得忘记了时间。姐妹们为了巴结他讲故事,经常给他好吃的,如泡炒米、蛋炒饭。这在无形当中培养了小胡适对于文字的好感以及当众演讲的能力,为日后胡适在文学与演讲方面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中国读书人的理念。行万里路,可以亲身体验世态乡土,增强人的见识和实践能力,读万卷书则是视野的开阔和知识的积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博览群书,对于胡适的后来的成就,同样是坚实的基础

第441章 美育第514章 改革丧礼第584章 胡适与丁文江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378章 张作霖“击鼓骂曹”第24章 幸运第472章 永远活着第223章 热心社会事务第409章 怪八股第313章 如此选举第525章 历史需要的是真相第461章 国内的政治形势转折之时第367章 吴佩孚的“东征西讨”第313章 如此选举第483章 报考中国公学第284章 四川靖国战争第326章 十四点和平原则第420章 加入暗杀团第7章 奇遇第309章 南雄之战第290章 关外的乱子第422章 游学而非留学第284章 四川靖国战争第218章 风水宝地第184章 来自各方的声讨和规劝第454章 最为迫切的问题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444章 “退款兴学”运动第333章 扬眉吐气的陆徵祥第410章 会考第92章 三晋大地的风云第173章 梁士诒的自救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内阁第281章 黯然离开第514章 改革丧礼第319章 倡导和平第584章 胡适与丁文江第232章 街头一景第408章 事母极孝 割肉救亲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388章 各奔东西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134章 较量第178章 传染性的政治病第585章 颜李学派的程廷祚第578章 提倡“大众语”第386章 好景难长第141章 “泥菩萨”离开老巢第368章 唐继尧回滇第598章 校友签名致敬第365章 两湖的乱局第477章 胡适回忆其母(原文)第486章 学写诗第280章 重组内阁第167章 洪宪六君子第552章 所谓冒充博士第408章 事母极孝 割肉救亲第323章 外蒙善后条例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55章 反击第415章 惊世骇俗第308章 讨龙之战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514章 改革丧礼第248章 九个回合第421章 留学德国第289章 内斗第86章 每个人都不简单第268章 张勋第266章 督军会呈文第93章 南北议和第429章 辞职第6章 此生不再进赌场第612章 维持“法统”第248章 九个回合第582章 胡适与“一二九”运动第407章 童子试第310章 战与和第317章 徐大总统世昌第22章 大事不妙第87章 吴禄贞第577章 丢掉和平幻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第27章 如愿以偿第341章 冯国璋来到京城第73章 在家上任第85章 殿前作答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533章 提携后进第415章 惊世骇俗第14章 平定政变第435章 就职演说第534章 〈水浒传〉考证第547章 关于东西方文明第230章 舍命陪君子第615章 胡适晚年第127章 应桂馨与洪述祖第393章 群雄逐鹿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
第441章 美育第514章 改革丧礼第584章 胡适与丁文江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378章 张作霖“击鼓骂曹”第24章 幸运第472章 永远活着第223章 热心社会事务第409章 怪八股第313章 如此选举第525章 历史需要的是真相第461章 国内的政治形势转折之时第367章 吴佩孚的“东征西讨”第313章 如此选举第483章 报考中国公学第284章 四川靖国战争第326章 十四点和平原则第420章 加入暗杀团第7章 奇遇第309章 南雄之战第290章 关外的乱子第422章 游学而非留学第284章 四川靖国战争第218章 风水宝地第184章 来自各方的声讨和规劝第454章 最为迫切的问题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444章 “退款兴学”运动第333章 扬眉吐气的陆徵祥第410章 会考第92章 三晋大地的风云第173章 梁士诒的自救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内阁第281章 黯然离开第514章 改革丧礼第319章 倡导和平第584章 胡适与丁文江第232章 街头一景第408章 事母极孝 割肉救亲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388章 各奔东西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134章 较量第178章 传染性的政治病第585章 颜李学派的程廷祚第578章 提倡“大众语”第386章 好景难长第141章 “泥菩萨”离开老巢第368章 唐继尧回滇第598章 校友签名致敬第365章 两湖的乱局第477章 胡适回忆其母(原文)第486章 学写诗第280章 重组内阁第167章 洪宪六君子第552章 所谓冒充博士第408章 事母极孝 割肉救亲第323章 外蒙善后条例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55章 反击第415章 惊世骇俗第308章 讨龙之战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514章 改革丧礼第248章 九个回合第421章 留学德国第289章 内斗第86章 每个人都不简单第268章 张勋第266章 督军会呈文第93章 南北议和第429章 辞职第6章 此生不再进赌场第612章 维持“法统”第248章 九个回合第582章 胡适与“一二九”运动第407章 童子试第310章 战与和第317章 徐大总统世昌第22章 大事不妙第87章 吴禄贞第577章 丢掉和平幻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第27章 如愿以偿第341章 冯国璋来到京城第73章 在家上任第85章 殿前作答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533章 提携后进第415章 惊世骇俗第14章 平定政变第435章 就职演说第534章 〈水浒传〉考证第547章 关于东西方文明第230章 舍命陪君子第615章 胡适晚年第127章 应桂馨与洪述祖第393章 群雄逐鹿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