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泥菩萨”离开老巢

两边都不得罪,也两边解劝。对于冯国璋嘱其“主稿呼吁进行围剿国民党人”的要求,蔡锷则以“近日某派(指国民党)气已中馁,大局或可不至破坏”为由,也同样委婉予以推脱。

蔡锷的话是有根据的,因为,五月二十三日,李烈钧曾通电表示:“宋案、借款两事发生以来,各处主张虽有不同,福国利民之心则一。目前发表意见各电,问心无他,可矢天日。烈钧素心戆直,值兹谣诼纷繁之际,窃于行事固不敢偏重,亦未便盲从。

“此次开罪政.府,诚不所免,若谓为逞异谋,不惜名、不爱国,则不敢受。民国缔造艰难,烈钧随诸公之后服务年余,虽无功可言,亦何致不知国家大计,又安敢忍心害理,甘为共和罪人。……

“当此风雨飘摇,操戈同室固足以致亡,即畛域不化,诚信未孚,亦岂国家之福?现在政争激烈,损益轻重,端赖识时俊杰平心权衡,若稍偏决,将何以定人心而固国本?事关大计,仍当续陈。待罪章门,静候谴责。”

从通电中不难看出,李烈钧的态度明显在软化。

对于李烈钧以上通电,冯国璋于二十六日致电蔡锷煽动说:“国璋愚谓宜一面联名电请中央,即将该督撤换;一面先由同志各省互相声援,嚆矢待命。势成骑虎,誓灭此贼。请诸公血战,谅同兹意。”

对此,蔡锷表示反对,并于五月二十九日致冯国璋说:“近日事机似已渐顺。李都督(指江西都督李烈钧)电所陈,较之以前各电,气焰顿减。虽其中多强词抗辩,然为伊设想,实不敢以破坏大局之罪自认,其情不无可原。至电尾‘待罪章门,静候谴责’二语,此系行文常套,亦近于俯首告哀。此时似可乘其悔祸之心,迎机一导,或于时局不无补益。

“至李以前行为,本难宽忍。然政.府所以虚示羁縻者,亦以外患四伏,目前统一之局万不可破;若阋墙祸起,不惟秩序遽难必复,深恐外人借保护实行侵略。投鼠忌器,实迫于无可如何。俟大局略定,中央以一纸之令去之足矣,初无烦武力解决也。所商联电中央撤换该督一节,鄙意任免系大总统特权,弹劾之案似不能由我辈提出。此端一开,恐酿成外重内轻之祸,事关大节,不厌详商。”

这里,不难发现,蔡锷的的总体态度是识大体、维护大局的,挑不出什么大毛病。平常日子,蔡鄂行事也很严謹的。

但是,袁世凯对蔡锷就是不放心。

他曾对曹汝霖说:“松坡(蔡鄂的字)此人有才干,但有阴谋,我得早提防于他。”

干事总得有个由头,对于蔡鄂,袁世凯一时之间,还真找不到下手的地方。不过,还终于让袁世凯等来了机会。

蔡鄂病了,欲请病假休息。

治病可是件大事,云南地处边陲,能有生么名医呀!京城这曾经的皇城,则是名医荟萃地方,来京城调养,袁世凯要亲自给找名医诊治。

大总统这样的体贴和关心,怎么好辜负呢?所谓恭敬不如从命。蔡鄂前脚刚离开云南,袁世凯就指定唐继尧署理云南都督。

于是,袁世凯云南这块心病总算是去了,不过,他还有隐忧。

湖北的都督一直由黎元洪兼任,黎元洪也始终不肯离开自己的老巢。

黎元洪原本是属于袁世凯和南方革命党之间的中间力量,两方谁都不轻易得罪他,头上又环绕武昌首义的光环。

因为杀张振武,和革命党方面撕破了脸,而最终和袁世凯走到了一起。

无论在“宋案”还是在“善后大借款”的风潮中,黎元洪都坚定站在了袁世凯的一方,和袁世凯一南一北、一上一下,遥相呼应,配合默契。

在平定“二次革命”中,黎元洪说得上是出力不小。

为了表彰黎元洪做出的贡献,袁世凯曾先后授其一等文虎章,赠送“民国柱石”的匾额。

现在,“二次革命”平定了,所谓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黎元洪这个“泥菩萨”,应该是没什么大用了。两个人本来就没有什么交情,实属相互利用的关系。既然是差不多用完了,就该放到一边了。

归根结底,黎元洪到底不是自己人,湖北的地理位置又十分了得。

十二月八日,袁世凯派出大将段祺瑞到武汉,敦请黎元洪赴京就位。

理由很充分,也无可辩驳,副总统是全国人民的副总统,总在湖北待着名不正,言不顺

盛情难却,再赖着不走就可能影响关系了。

黎元洪只好找自己手下人开了个密会,把一些事交待一下,万般无奈踏上了进京的路。当时想着,是去北京待几天就能回来,想不到他人还没到北京,段祺瑞署理湖北都督的任命就公告天下了。

到京后,被袁世凯敬为上宾,接待规格之高比接待国.家.元.首有过之而无不及。

是菩萨总得供起来,供奉的地方也特别的讲究,光绪皇帝待了好多年的地方,——瀛台。

黎元洪也不能不识抬举,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十分不请愿的辞去湖北都督的职务。

当日,袁世凯对此大加赞扬:“伟业丰功,彪炳寰宇”,不知是真是假的说:“听夕握谈,快倾心膈……每念在莒之艰,辙有微管之叹。……嗣后凡大事所关,务望遇事指陈,以匡不逮。”

不管袁世凯说得有多动听,反正黎元洪这尊菩萨,被敬而远之而束之高阁了。

就一个副总统,总应该分管些什么事,或分管一个或几个部门吧?好像没有,看来是和袁世凯一样抓全面,只是什么事都不用管。

为了对南方加强控制,袁世凯部署杨善德率第四师驻扎松江,伍祥祯率三十九混成旅守在长沙,曹坤率率第三师扼据岳州。

这些精锐之师,和袁世凯任命的都督相配合,北洋军的势力范围终于从北方,扩大到了南方。

正式的大总统当上了,万里江山也已成一统,袁世凯现在要对“临时约法”动刀了。

这个约法,一开始出台时,袁世凯没当回事。那个时候,他当回事也没用,因为参议院在南京,掌握在南京**手里。

再说了,做事情总得分个先后顺序和轻重缓急。

为了得到大总统的位置,为了防止节外生枝,比“临时约法”更苛刻的条件他也只能接受。

一段时间以来,他多次听人说,共和制度下有总统制和内阁制。总统制是总统大权在握,内阁制则权力在内阁,总统形同虚设。

他还知道了,孙中山当临时大总统时,实行的是总统制,论到他的时候,就变成了内阁制。

原来,这“临时约法”是专门给他制订的。是专门约束他的。每每想到这一层,袁世凯就火冒三丈。

原来这帮家伙一开始就没安好心。怪不得自己处处受限,怪不得怎么干怎么不舒服。

他原来的想法是,这法你们愿意怎么定就怎么定。法律是死的,人是活的,不执行就完了吗!反正自己是总统,反正自己说了算。

可是,实践起来,还真不是那么回事。自己不拿这“临时约法”当回事,有人当回事呀!而且,还动不动拿出来和他说事。拿出来找他的毛病,是这也不对,那也不对。

在袁世凯看来,真要是规规矩矩的执行“临时约法”,他这个总统就没法干了。辛辛苦苦,挖空心思搞到手的大总统位置,如果是这么个东西,他是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

临时总统时他可以忍,现在他是正式的了,不能再忍了。如何取消让他袁世凯深恶痛绝的“临时约法”呢?袁世凯首先的想法是制订正式的宪法,来取代“临时约法”。

由二院选出的宪法起草委员在七月初就已产生,宪法的起草工作,也一直在筹备之中,只是常常被打断。

比如,为了让袁世凯在双十节前登上大总统的宝座,他们就得突击制订总统选举法。

现在,这个委员会总算可以安下心来起草民国宪法了。

对宪法起草,袁世凯最看重的,就是解除“限制”。

有记载,早在 一九一二年十一月他就说过:“将来宪法,关系国家根本大法,所有编制宪法之人,应对于行政一方面格外注意,切不可再加《约法》种种之规定,限制个人,贻误国事。”

在一九一三年三月又强调:“将来宪法之所规定,……如若束缚政.府太甚,必至一事不能着手。国内之统一不固,安能对外竟争乎!故一言及此,即令正式选举乃属于吾,亦当视宪法之所规定以为进退。”

时隔不久,在另一个场合,他同样如是说:“如果国民此次仍将总统一席举予时,予必先行声明,若宪法规定组织内阁等事,仍有《临时约法》第三十四条之束缚,虽被选也必辞职。”

第243章 无奈离开老窝第303章 岳州攻防战第6章 此生不再进赌场第5章 去买官第54章 所谓的据实复奏第534章 〈水浒传〉考证第86章 每个人都不简单第540章 胡适面见溥仪第329章 “五四”运动第420章 加入暗杀团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47章 兴新式教育第169章 杨度的《君宪救国论》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212章 袁世凯发表《宣布帝制案始末》第331章 历史是在前进的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415章 惊世骇俗第613章 虚位以待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360章 唐继尧的选择第607章 寓居纽约第246章 人是有底线的第487章 民主政体的尝试第318章 选举副总统第341章 冯国璋来到京城第110章 最后一次朝见仪式第182章 开张第24章 幸运第285章 召集非常国会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队第200章 成立军务院第148章 袁记约法第142章 宪法起草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东厂胡同第583章 祸不单行第602章 关于世界文化三个共同的理想目标第152章 古今中外独家创始的选举法第84章 海军起义第508章 胡适《文学改良诌议》第492章 关于选专业第223章 热心社会事务第99章 六路北伐第311章 阎王票子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20章 心机第414章 大刀阔斧第216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197章 广西护国独立第74章 湖南和陕西的起义第338章 吉林问题第442章 春风化雨第24章 幸运第541章 为教学管理奔波第53章 杨翠喜事件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207章 南京会议第213章 陕西、湖南护国独立第464章 渐行渐远第502章 约翰·杜威和实用主义第580章 胡适的广西之旅第70章 呼声第282章 四川内战第406章 读书启蒙第470章 老骥伏枥第412章 “甲午”之后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唤第451章 百花齐放第447章 蔡元培与五四运动第395章 话分两头第67章 迫不及待第429章 辞职第373章 梁士诒组阁第510章 胡适和韦莲司第86章 每个人都不简单第323章 外蒙善后条例第171章 关于国体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354章 李纯突然暴死第609章 考据癖第490章 康奈尔大学第547章 关于东西方文明第161章 哀的美敦书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140章 袁世凯的心病第474章 老家绩溪第410章 会考第340章 靳云鹏组阁第79章 黄兴开出的条件第503章 杜威的哲学思想第601章 关于青年人的苦闷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83章 连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实话吗第40章 系矫旨第151章 天坛“祀天”第607章 寓居纽约第587章 鲁迅逝世后
第243章 无奈离开老窝第303章 岳州攻防战第6章 此生不再进赌场第5章 去买官第54章 所谓的据实复奏第534章 〈水浒传〉考证第86章 每个人都不简单第540章 胡适面见溥仪第329章 “五四”运动第420章 加入暗杀团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47章 兴新式教育第169章 杨度的《君宪救国论》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212章 袁世凯发表《宣布帝制案始末》第331章 历史是在前进的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415章 惊世骇俗第613章 虚位以待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360章 唐继尧的选择第607章 寓居纽约第246章 人是有底线的第487章 民主政体的尝试第318章 选举副总统第341章 冯国璋来到京城第110章 最后一次朝见仪式第182章 开张第24章 幸运第285章 召集非常国会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队第200章 成立军务院第148章 袁记约法第142章 宪法起草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东厂胡同第583章 祸不单行第602章 关于世界文化三个共同的理想目标第152章 古今中外独家创始的选举法第84章 海军起义第508章 胡适《文学改良诌议》第492章 关于选专业第223章 热心社会事务第99章 六路北伐第311章 阎王票子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20章 心机第414章 大刀阔斧第216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197章 广西护国独立第74章 湖南和陕西的起义第338章 吉林问题第442章 春风化雨第24章 幸运第541章 为教学管理奔波第53章 杨翠喜事件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207章 南京会议第213章 陕西、湖南护国独立第464章 渐行渐远第502章 约翰·杜威和实用主义第580章 胡适的广西之旅第70章 呼声第282章 四川内战第406章 读书启蒙第470章 老骥伏枥第412章 “甲午”之后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唤第451章 百花齐放第447章 蔡元培与五四运动第395章 话分两头第67章 迫不及待第429章 辞职第373章 梁士诒组阁第510章 胡适和韦莲司第86章 每个人都不简单第323章 外蒙善后条例第171章 关于国体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354章 李纯突然暴死第609章 考据癖第490章 康奈尔大学第547章 关于东西方文明第161章 哀的美敦书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140章 袁世凯的心病第474章 老家绩溪第410章 会考第340章 靳云鹏组阁第79章 黄兴开出的条件第503章 杜威的哲学思想第601章 关于青年人的苦闷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83章 连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实话吗第40章 系矫旨第151章 天坛“祀天”第607章 寓居纽约第587章 鲁迅逝世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