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系矫旨

同一天,英、法、德、意、俄、美、日、奥组织的八国联军两千余人,在英国海军将领西摩的率领下,由天津向北京进发,中途不断地遭到义和团的袭击。

袁世凯早就领教义和团的神功附体和刀枪不入,根本不相信这些乌合之众能挡住八国联军地进攻。

在义和团阻击八国联军的时候,他马上派冯国璋统率部队开往德州驻扎,守住直隶通山东的门户。他要保护山东剿灭义和团的成果,防止直隶的义和团窜入山东。

袁世凯给冯国璋的命令是:靠近直隶的州县,禁止直隶的义和团入境,如果他们强行入境,就地消灭。

八国联军向北京进发,慈禧害怕了,这老太婆比谁都怕死。

十五日急命袁世凯带队或派得力将领统带,前往援助。

十七日,八国联军攻占大沽炮台。这时候的袁世凯正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不派兵勤王,在京城遭遇危险的时候,自己带领的这支经过特殊训练的新军,置身事外,如何向慈禧太后交待?

别说是前程不保,搞不好丟了性命。

如果派兵,肯定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自己苦心经营的***就会被葬送。他在山东,剿灭义和团所以胆气这样壮,不就是倚仗着这支部队吗?

经过一番苦思苦想,袁世凯脑洞大开。借口防列强从海路趁虚而入,派少量人马前往,以保存实力为第一要务。

于是,他奏称:京师为天下根本,亟应提一旅之师,星夜奔驰待命阙下,但山东“为南北咽喉,海疆重地,而威海、胶澳,英、德逼处……包藏祸心,伺隙以动……今日复有直境盐山,庆云匪徒窜入武定各属,尤赖兵队随时弹压。……且东省铁路正在创办,其所经胶州、高密、昌邑等处人心浮动,尤赖兵队随时弹压。若将所部悉数开拔,恐东省内乱即起,而外患得以乘之。……不得已,凑集三千人,派孙金彪统带进京。”

听到袁世凯制造的山东的紧张情势,清政.府觉得山东海防也很重要,三千兵马也不解决什么问题,就令袁世凯停止派兵进京。

三千人已经出发,不过不是冯国璋带领的袁世凯的嫡系部队,而是他临时拼凑起来的杂牌军。

还好这支队伍走得不快赶紧派快马追回。

北京的慈禧连续二天召开御前会议,商讨与外国开战事宜。

事情明摆着,甲午战争,一个小小的日本,都没打过人家,又割地又赔款的。这才几年呀!有什么能力和那么多的世界强国同时开战?

只要脑袋没进水,这个时务总是可以识得。稍有一点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如何选择。

光绪皇帝和吏部侍郎许景澄是坚决反对开战的。

但这时候的清廷,已经被载漪等脑袋进水的人把持。他们什么也不信,什么话也听不进去,就相信义和团的神功附体和刀枪不入。

见慈禧太后有些犹豫,载漪拿出了早就伪造好了的外国人给清廷的照会。

照会内容是:强烈要求慈禧停止议政,还权于光绪皇帝。

这照会造假的手法并非很高明,也未必很难识别。这个时候,外国人怎么会突然发出这么个照会?又不是没有联络通道,派人问一下不就真像大白?但人一钻进死胡同,就常常变得要多蠢有多蠢!

一下子戳中了慈禧的命门,这丧失理智的老太婆什么都丢在脑后,决定孤注一掷了。

一九零零年六月二十日,德国公使克林德离开使馆所在地东交民巷,前往清廷总.理衙门交涉公使撤离之事。

非常不幸的是,在途中遇到了脑袋进水的载漪的虎神营。

这是一群发疯的人,德国公使克林德被这些人击毙,这就是庚子国变中著名的“克林德事件”。

中国古代都讲究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外国使臣遭害,无疑是极其严重的事件,事态越来越失控了。

接下来便有了一连串的事件发生。

六月二十一日清廷发布上谕,告知全国臣民,要与列强开战,传旨嘉奖义和团为“义民”。

尔后派载勋、刚毅统率义和团。

紧接着命令各省总督、巡抚把义民“招集成团,借御外侮”,并特别强调“沿江沿海各省尤宜急办!”同时命令将旧存的军械修理整备。

为了表示对义和团的优抚,还专门赏银十万两。

袁世凯在六月二十六日,接到朝廷仍饬孙金彪的三千人马火速增援天津的谕旨后。

奏称:“该军已往返奔驰千数公里,又经此炎暑酷热之际,不免疲病相乘。如再回援津,计程尚有八百余里,恐非一时所能骤到;即到,亦疲惫不支,虑难得力。……

“尤可虑者,潍县地方突有匪徒焚掠美国人教堂,并杀伤教民二名。胶澳德人于昨日分派马兵、炮队,这高密一带游戈,借护守各教堂为名,,意在窥伺潍坊。……

“若再分兵援津,恐未必有济,而转贻误东防。……况內地盗匪渐炽在在均需弹压,多处均嫌空虚。臣职在守土,存亡与共,如贪赴援他省之名,而忘本省设防之实,臣实有所不敢。……”

很明显,袁世凯想故伎重施,摆出一大堆情况,让朝廷主动说话,撤回成命。

但是,把持朝政的那些脑袋进水的人,哪还有心思管山东的事,只顾他们自己和京师的安全。

严命袁世凯遵旨派兵,不得借端推诿。袁世凯没办法,不敢抗旨,无可奈何改派夏辛酉统带六营兵士北上。

对于朝廷命招集义和团御侮之事,袁世凯则上奏说:山东与直隶不同,良民“无心结团聚众”,“游手好闲者概系游勇、盐梟、马贼、土匪”,若招集成团,匪徒必定“公然啸聚”,“是未得御侮之实,而內地官民已先受其害矣,此不独使饷源必至断绝,而且造成腹背受敌,败可立待。”仍然主张“照章禁办。”提出:“延举公正绅士,认定举办团练。”

此前,袁世凯曾就朝廷的借义和团抵御列强之策,通过铁路大臣盛宣怀,向二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求教。

因为他知道,这两个人都是坚决主张镇压义和团的。

二江总督刘坤一是个有话直言不讳,敢作敢当,勇于担当之人。

在戊戌变法时曾旗帜鲜明的反对变法,也曾上书大骂康有为、梁启超为害朝纲。把光绪都带上了,惹得龙颜大怒。

慈禧听说后,别提当时心里有多痛快,觉得刘坤一实在是好样的。。

但事过不久,他同样把慈禧气得暴跳如雷。

在慈禧重新议政后,要废掉光绪,他同样坚决表示反对,而且以恐激起民变相威胁。

慈禧所以没敢一意孤行,列强的反对是一个方面的因素,最主要的还是刘坤一等人的强烈抵制。

当袁世凯征求二江总督刘坤一的意见时,他马上明确表示,这是“伪招”,他肯定是不执行的。

张之洞和刘坤一不同,是官场上的老油条和不倒翁。在戊戌变法时,他本来是积极支持变法的。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锐,就曾是他的心腹。

只是看到风向不对,赶紧置身事外。

这一次收到此上谕,他当然能一眼看出这是昏招。但何去何从,他不敢擅自行动,于是,就征求李鸿章的意见。

甲午战败,李鸿章在签订马关条约后,成为众矢之的。

他有自知之明,事后自己主动找了份离京畿远的地方任职,当了两广总督。

当张之洞和他讨主意时,他的回答十分艺术,断定此上谕“系矫旨”,也就是说,肯定是在什么地方出了差错,是“断不可从命”。

听了李鸿章的话,张之洞知道怎么做了。所以当袁世凯请教他时,转达了李鸿章的话,同样表明了自己反对的态度。

有了这些人的表态,袁世凯也知道怎么做了。

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211章 四川护国独立第549章 神会大师第409章 怪八股第76章 大后方起火第134章 较量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55章 反击第481章 学在“澄衷”第5章 去买官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232章 街头一景第456章 收获颇丰第336章 张瑞玑第103章 速定大计折第409章 怪八股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运动第39章 全力追剿第407章 童子试第389章 罗文干案第98章 为什么会出这样的事第409章 怪八股第58章 离开老巢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496章 胡适的忧虑第471章 避难香.港第495章 胡适与辛亥革命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33章 告密第598章 校友签名致敬第248章 九个回合第552章 所谓冒充博士第362章 桂系的溃败不可避免第510章 胡适和韦莲司第267章 改组内阁第159章 梁士诒的预言第534章 〈水浒传〉考证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296章 兵分两路第397章 改称大元帅第376章 奉直大战如箭在弦第93章 南北议和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156章 隔靴搔痒第491章 求博第227章 洪山宝塔会议第480章 改名字第327章 这不是和平第65章 保路运动第487章 民主政体的尝试第462章 蔡元培与“清党”第261章 张作霖第336章 张瑞玑第386章 好景难长第360章 唐继尧的选择第574章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392章 广东的军事政变第423章 学术成果1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个第607章 寓居纽约第243章 无奈离开老窝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409章 怪八股第7章 奇遇第577章 丢掉和平幻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444章 “退款兴学”运动第14章 平定政变第483章 报考中国公学第571章 与民权保障同盟的不睦第547章 关于东西方文明第567章 麻烦未了第172章 派系争斗第159章 梁士诒的预言第228章 瑞澂的下马威第255章 重提军民分治第42章 接任直隶总督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63章 请愿大潮第94章 僵局第361章 “自治”运动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队第154章 尊孔复古第435章 就职演说第522章 杜威来华讲学意义深远第142章 宪法起草第601章 关于青年人的苦闷第93章 南北议和第603章 终生的夙愿第600章 风雨飘摇第417章 女校和中国教育会第82章 一明一暗第360章 唐继尧的选择第140章 袁世凯的心病第569章 二进北大第399章 沈鸿英露出真容第94章 僵局第526章 无稽之谈第182章 开张
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211章 四川护国独立第549章 神会大师第409章 怪八股第76章 大后方起火第134章 较量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55章 反击第481章 学在“澄衷”第5章 去买官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232章 街头一景第456章 收获颇丰第336章 张瑞玑第103章 速定大计折第409章 怪八股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运动第39章 全力追剿第407章 童子试第389章 罗文干案第98章 为什么会出这样的事第409章 怪八股第58章 离开老巢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496章 胡适的忧虑第471章 避难香.港第495章 胡适与辛亥革命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33章 告密第598章 校友签名致敬第248章 九个回合第552章 所谓冒充博士第362章 桂系的溃败不可避免第510章 胡适和韦莲司第267章 改组内阁第159章 梁士诒的预言第534章 〈水浒传〉考证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296章 兵分两路第397章 改称大元帅第376章 奉直大战如箭在弦第93章 南北议和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156章 隔靴搔痒第491章 求博第227章 洪山宝塔会议第480章 改名字第327章 这不是和平第65章 保路运动第487章 民主政体的尝试第462章 蔡元培与“清党”第261章 张作霖第336章 张瑞玑第386章 好景难长第360章 唐继尧的选择第574章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392章 广东的军事政变第423章 学术成果1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个第607章 寓居纽约第243章 无奈离开老窝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409章 怪八股第7章 奇遇第577章 丢掉和平幻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444章 “退款兴学”运动第14章 平定政变第483章 报考中国公学第571章 与民权保障同盟的不睦第547章 关于东西方文明第567章 麻烦未了第172章 派系争斗第159章 梁士诒的预言第228章 瑞澂的下马威第255章 重提军民分治第42章 接任直隶总督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63章 请愿大潮第94章 僵局第361章 “自治”运动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队第154章 尊孔复古第435章 就职演说第522章 杜威来华讲学意义深远第142章 宪法起草第601章 关于青年人的苦闷第93章 南北议和第603章 终生的夙愿第600章 风雨飘摇第417章 女校和中国教育会第82章 一明一暗第360章 唐继尧的选择第140章 袁世凯的心病第569章 二进北大第399章 沈鸿英露出真容第94章 僵局第526章 无稽之谈第182章 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