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为什么会出这样的事

这还有什么可谈的,一月二日,冯国璋、姜桂题、张勋等北方将领通电表示拥护君主立宪。如以少数人意见采取共和政体,必将誓死反对,不惜一战到底。

空气骤然紧张了,战端一触即发。

是呀!南方是怎么回事?其作法确实令人难以理解。

为什么会出这样的事?恐怕还得由史学家去回答。

从表面看来,应该有这样一些原因:

其一、南方需要一个统一的组织和指挥,特别是军事上的,来结束各自为政的状况。

这应当是南方的有识之士的共同认识,也是一直在努力解决的问题。

上海方面,曾经推举过黄兴为大元帅,黎元洪为副大元帅。但消息传到武昌后,武昌不干了。一方面,武昌是首义圣地,你上海有什么资格推举大元帅?再者说了,推举大元帅也不能是黄兴啊!来武昌指挥打仗,没把汉口夺回来,还把汉阳丢了,过河拆桥枉死了那么多兵士?要是听黄兴的撤出武昌,这首义的圣地不就早丢了吗?

武昌方面马上对上海推举的大元帅公开表示不承认。

武昌是是首义圣地,来自圣地的态度不能不引起重视。于是,南京光复以后,在江浙的中心南京又重新推举了大元帅。人还是那二个,次序变了。黎元洪是大元帅,黄兴是副大元帅。

这样一来,武昌方面满意了,但大元帅得来南京上任呀!黎元洪不想离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便委托黄兴代他行使大元帅之权。

黄兴也有脾气呀!让你当副的你不干,让你当正的你又离不了家,好事都是你的吗?黄兴一口回绝。

这样一来,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总不能翻来覆去的再选黄兴当这个大元帅吧!

正在这个时候,同盟会的总.理,革命领.袖中.山先生回来了。回来的还真是时候,那就选中.山先生当这个大元帅吧!武昌方面不会有异议吧?

总得事先征求一下本人意见,中.山先生当然愿意了,他急匆匆的回国就是来主持大局的。

当胡汉民劝他去广州时,他不是说了吗,“我若不至沪宁,则此一切对外大计主持,决非他人所能任”吗!

但在国外待了这么多年,总要见多识广些,民国的元首怎么能叫大元帅呢?给人的印象不成了军事政权了吗?国人怎么看,外国人怎么看,不是自找麻烦吗?

干嘛选大元帅呀?要选也是选大总统呀!于是,中山先生就被选为了临时大总统。

其二、信息不畅通。虽然那个时候,已经有了电报,但南方各方没有人主持,在当时的条件下各方沟通还是不畅的。

南北谈判在上海,但推举大元帅或大总统的代表在南京。伍廷芳这边谈妥的事,南京的代表们很难马上知道,而南京的各省代表做什么事,伍廷芳他们这边也不太可能很快得知。

否则,袁世凯突然翻脸后,伍廷芳最开始不可能表现得那么生气。

不会轻易断定,袁世凯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也不会马上去照会各国领事,去争取外部的同情,占据道义的制高点。

在信息不畅的情况下,有些失误,误会等是很难避免的。

其三,让袁世凯当总统的事,是很私密的事。南方方面,知道的人除了黄兴、黎元洪、汪精卫、伍廷芳这些头面人物外,其余的知情者是很有限的。

包括南京的那些各省的一些代表,也可能不是都清楚。

这事也真的是不能告人的,让大家知道,袁世凯做的所有的事都是为了当这个总统,让他怎么见人?清廷容能得了他吗?北洋军的弟兄们怎么看他?袁世凯也是个好脸的人。虽然,事是这么个事,但总得做些装饰,总不能让人家脱光了身子站在大家面前。

还有就是,既然是民主共和,总统是要经过一个法定的程序产生呀,不是那一个人,那几个人能说了算的。

无论如何,把总统许给袁世凯的这个做法在逻辑上是说不过去的。

再说了,在南方的许多革命党人看来,袁世凯是敌人,最大的敌人。出卖维新人士的事,新派的人未必会丟在脑后。革了半天的命,让袁世凯当这个总统,革命党人一时能接受吗?

关于让袁世凯当总统这个交易,不但别人,一开始中.山先生都未必能知道。

黄兴和黎元洪为什么选大元帅,不就是把大总统给袁世凯留着吗?如果中.山先生开始就知道,应该不会让代表们推举大总统的,没事捅这个马蜂窝干什么?

不过,中.山先生应该是很快知道了,所以在宣誓就职时说了那么一番话,努力做出补救。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制度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謹以此誓于国民。”

这怎么看也不像是个就职宣言,什么意思,我知道这个总统不该我当,等正主出来,我就腾地方。

这还不够,宣誓就职的当天马上给袁世凯发电:“北京袁总理鉴:前日抵沪,诸同志皆以组织临时政.府之责相嘱,问其理由,盖以东南诸省欠统一机关,行动非常困难,故以组织临时政.府为生存必要条件。

“文既审艰虞,义不容辞,只得暂时担任。公方以旋乾转坤自任,即知亿兆属望,而目前之地位尚不能不引嫌自避。故文虽暂时承之,而虚位以待之心,终可大白于将来。望早日定大计,以慰四万万人之渴望。”

中山先生或许觉得话没说透,第二天又发电袁世凯:“文不忍南北战争,生灵涂炭,故于议和之举并不反对。虽民主、君主不待再计,而君之苦心,自有人凉之。

“倘由君之力,不劳战争,达国民之志愿,保民族之调合,清室亦得安乐,一举数善,推功让能,自是公论。

“文承各省推举,誓词具在,区区此心,天日鉴之!若以文为有诱致之意,则误会矣。”

从中山先生的这番话中,我们至少能读出三个意思:其一、不但把总统许给袁世凯的事他不知道,就是南北合谈他也是刚知道。所以,他不反对和谈。他刚到上海时,不是说过吗!“革命之目的不达,无和议之可言也”。

其二、中.山先生是诚挚的,人格是崇高的,心胸也是很开阔的,确有伟人胸怀。

其三、和刚成立同盟会时相比,中.山先生在民族问题上已经有了大的进步。因为在制订同盟会纲领时有“驱逐鞑辱,还我中华”这样的话。中华不只是汉族人的,是属于中华民族的所有民族的,也当然包括满族。

为什么要驱逐满人?把他们驱逐到什么地方去?但是,现在,中山先生的提法是“保民族之调合。”而在辛亥革命中有很多人是喊着反满口号的,和中.山先生的博大胸怀相比,未免就狭隘了。

袁世凯认定了革命党人是在骗他,觉得不能再上当了,当然不会相信。

面对先生的一片赤诚之心,用嘲弄的口气给先生回电说:“孙逸仙君鉴:君主共和问题,现方付之国民公决,所决如何?无从预揣。临时政.府之说,未敢与闻,谬承奖诱,愧悚至不敢当,惟希谅鉴为幸。”

国体还要等国民大会公决,何谈临时政.府,何谈谁当总统,别拿这子虚乌有的东西诱人了。这话说得一点毛病没有,只不过都是官话、套话、冠冕堂皇的话,就是没有一句实话,没有一句真心话。

第572章 武汉见蒋第515章 掀翻偶像第285章 召集非常国会第406章 读书启蒙第103章 速定大计折第100章 两边都难第172章 派系争斗第194章 叙、泸之战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伦理学理论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51章 仓惶跑回天津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285章 召集非常国会第597章 北大三宝第346章 驱张第34章 自保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139章 庆典第12章 平叛第193章 鏖战綦江第250章 《约法》之争第53章 杨翠喜事件第562章 改组“中基会”的风波第615章 胡适晚年第57章 管见十条第329章 “五四”运动第203章 逼得哑人说话第357章 四巨头会议第47章 兴新式教育第312章 安福国会第207章 南京会议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东厂胡同第223章 热心社会事务第424章 学术成果2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个第46章 办实业第572章 武汉见蒋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396章 江防事变第258章 浙江局势第155章 劳乃宣其人第389章 罗文干案第394章 “合法”内阁第593章 苦撑待变第449章 杀君马者道旁儿第220章 参加甲午海战第302章 极有心计之人第465章 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第373章 梁士诒组阁第124章 八大政纲第170章 汪凤瀛和梁启超第20章 心机第10章 选择和机遇第39章 全力追剿第483章 报考中国公学第1章 袁项城出生第138章 总统选举第281章 黯然离开第407章 童子试第318章 选举副总统第328章 青岛问题第182章 开张第202章 撤销帝制第211章 四川护国独立第95章 打破僵局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48章 开滦矿权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欧洲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辞职第472章 永远活着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582章 胡适与“一二九”运动第350章 大战在即第96章 风云突变第490章 康奈尔大学第85章 殿前作答第498章 “世界公民”第555章 无为而治第346章 驱张第24章 幸运第210章 断绝关系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79章 黄兴开出的条件第192章 贵州护国起义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107章 只能亲自上阵第404章 钟灵毓秀第529章 评判的态度第556章 人权与约法第422章 游学而非留学第513章 《中国哲学史大纲》第29章 再一次因祸得福第559章 被迫离开中国公学第526章 无稽之谈第563章 我们走那条路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391章 曹锟出重拳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294章 曹锟
第572章 武汉见蒋第515章 掀翻偶像第285章 召集非常国会第406章 读书启蒙第103章 速定大计折第100章 两边都难第172章 派系争斗第194章 叙、泸之战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伦理学理论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51章 仓惶跑回天津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285章 召集非常国会第597章 北大三宝第346章 驱张第34章 自保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139章 庆典第12章 平叛第193章 鏖战綦江第250章 《约法》之争第53章 杨翠喜事件第562章 改组“中基会”的风波第615章 胡适晚年第57章 管见十条第329章 “五四”运动第203章 逼得哑人说话第357章 四巨头会议第47章 兴新式教育第312章 安福国会第207章 南京会议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东厂胡同第223章 热心社会事务第424章 学术成果2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个第46章 办实业第572章 武汉见蒋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396章 江防事变第258章 浙江局势第155章 劳乃宣其人第389章 罗文干案第394章 “合法”内阁第593章 苦撑待变第449章 杀君马者道旁儿第220章 参加甲午海战第302章 极有心计之人第465章 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第373章 梁士诒组阁第124章 八大政纲第170章 汪凤瀛和梁启超第20章 心机第10章 选择和机遇第39章 全力追剿第483章 报考中国公学第1章 袁项城出生第138章 总统选举第281章 黯然离开第407章 童子试第318章 选举副总统第328章 青岛问题第182章 开张第202章 撤销帝制第211章 四川护国独立第95章 打破僵局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48章 开滦矿权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欧洲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辞职第472章 永远活着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582章 胡适与“一二九”运动第350章 大战在即第96章 风云突变第490章 康奈尔大学第85章 殿前作答第498章 “世界公民”第555章 无为而治第346章 驱张第24章 幸运第210章 断绝关系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79章 黄兴开出的条件第192章 贵州护国起义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107章 只能亲自上阵第404章 钟灵毓秀第529章 评判的态度第556章 人权与约法第422章 游学而非留学第513章 《中国哲学史大纲》第29章 再一次因祸得福第559章 被迫离开中国公学第526章 无稽之谈第563章 我们走那条路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391章 曹锟出重拳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294章 曹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