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逼得哑人说话

袁撤销帝制令全文如下:

“政事堂奉申令:民国肇建,变故纷乘,薄德如予,躬膺艰钜,忧国之士,怵于祸至之无日,多主恢复帝制,以绝争端,而策久安。癸丑以来,言不绝耳。予屡加呵斥,至为严峻。自上年时异势殊,几不可遏,佥谓中国国体,非实行君主立宪,决不足以图存,傥有墨、葡之争,必为越、缅之续,遂有多数人主张帝制,言之成理,将吏士庶,同此悃忱,文电纷陈,迫切呼吁。

“予以原有之地位,应有维持国体之责,一再宣言,人不之谅。嗣经代行立法院议定由国民代表大会解决国体,各省区国民代表一致赞成君主立宪,并合词推戴。

“中国主权本于国民全体,既经国民代表大会全体表决,予更无讨论之余地。然终以骤跻大位,背弃誓词,道德信义,无以自解,掬诚辞让,以表素怀。乃该院坚谓元首誓词,根于地位,当随民意为从违,责备弥严,已至无可诿避,始终筹备为词,借塞众望,并未实行。及滇、黔变故,明令决计从缓,凡劝进之文,均不许呈递。旋即提前召集立法院,以期早日开会,征求意见,以俊转圜。

“予忧患余生,无心问世,遁迹洹上,理乱不知,辛亥事起,谬为众论所推,勉出维持,力支危局,但知救国,不知其他。中国数千年来史册所载,帝王子孙之祸,历历可征,予独何心,贪恋高位?乃国民代表既不谅其辞让之诚,而一部分之人心,又疑为权利思想,性情隔阂,酿为厉阶。诚不足以感人,明不足以烛物,予实不德,于人何尤?苦我生灵,劳我将士,以致群情惶惑,商业凋零,抚衷内省,良用矍然,屈己从人,予何惜焉。代行立法院转陈推戴事件,予仍认为不合事宜,着将上年十二月十一日承认帝位之案,即行撤销,曲政事堂将各省区推戴书,一律发还参政院代行立法院,转发销毁。所有筹备事宜,立即停止,庶希古人罪己之诚,以洽上天好生之德,洗心涤虑,息事宁人。

“盖在主张帝制者,本图巩固国基,然爱国非其道,转足以害国;其反对帝制者,亦为发抒政见,然断不至矫枉过正,危及国家,务各激发天良,捐除意见,同心协力,共济时艰,使我神州华裔,免同室操戈之祸,化乖戾为祥和。总之,万方有罪,在予一人!

“今承认之案,业已撤销。如有扰乱地方,自贻口实,则祸福皆由自召,本大总统本有统治全国之责,亦不能坐视沦胥而不顾也。方今闾阎困苦,纲纪凌夷,吏治不修,真才未进,言念及此,中夜以忧。长此因循,将何以国?嗣后文武百官,务当痛除积习,黾尽图功,凡应兴应革诸大端,各尽职守,实力进行,毋托空言,毋存私见,予惟以综核名实,信赏必罚,为制治之大纲,我将吏军民当共体兹意!此令。”

袁世凯继续搞两面派,明里发表撤销帝位申令,却又打电报密谕北洋军前方将士,捏造许多无稽消息,想以此煽动起北洋系同仇敌忾。如:护国军已推举岑春煊为总统,北洋军高级将领均将被撤职等……。

密谕中说:

“发还推戴书,系为势所迫,并非根本取消帝制。蔡、唐、陆、梁迫予退位。君等随予多年,恩意不薄,各应激发天良,为予致力,富贵与共。如予之地位不保,君等身家性命亦将不保。……”云云。

袁世凯自接受帝位起到撤销帝位止,总共只有八十三天,这可算是华夏历史上最短命的皇帝。皇帝戏歇场后,陷入困境的首当其冲自是洪宪帝制派。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瑞福祥服装店老板也倒霉不轻,订制的龙袍和朝衣都没有人要了。

三月二十五日,黎元洪坚决要袁下令取消他的王爵。他说如果不明令取消,他就无面目做南北之间的调解人。

这一天参政院一致通过袁所提的撤销承认帝位案,如同民国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全场一致通过袁当皇帝一样。

足见参政院所谓的参议,不过是装饰,不过是遵命行事。

该院于当日回复袁世凯,请将各省推戴书发还各省自行销毁。大概是觉得这个参议院再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同时也自请解散。

同日,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分别发电陆荣廷、梁启超、蔡锷、唐继尧等。

提出:“公等目的已达,务望先戢干戈,共图善后。”

这份电稿是袁世凯代拟代发,黎元洪、段祺瑞两人俱未同意。

很快收到护国军回电:停战的先决条件:一是袁世凯退位。只是这里的退位已经不是退出皇帝位,而是退出政坛。二要诛杀杨度等十三人以谢天下。这十三人是:杨度、严复、刘师培、梁士诒、朱启铃、周自齐、孙毓筠、李燮和、胡瑛、段芝贵、袁乃宽、张镇芳、雷震春,他们也常被人们称作袁世凯搞帝制的十三太保。

人们常说,这个世界有一样东西是买不到的,就是后悔药。已经差不多是终身总统了,好好当你的总统不就好了吗?可叹欲壑难填,得陇望蜀。现如今是非但蜀得不到,陇也很难保住了。

在袁世凯看来,你们不是反对我当皇帝吗?我不当皇帝,再回头当总统还不行吗?世界上哪有这样的好事?再说了,一个失去众人信任的人,再说什么话还有人相信吗?

局势太坏,四面楚歌,袁世凯的四子袁克端,带着其母及妻躲到天津岳父家暂住。

三月二十九日,袁世凯亲自指挥焚毁有关帝制公文八百四十余件。

四月二日参政院撤销国民总代表名义和它决定的君主国体案。

袁世凯的皇帝不当了,倒袁运动并没就此止步,随之把目标转向了把袁世凯彻底赶下台。

梁士诒按袁世凯的旨意,给梁启超发出劝解电后,十六日梁启超电复梁士诒:

“奉电同兹欷慨!弟之愿平安,爱和平,当为兄所夙信,徒以政治泯棼,益成绝望,故挥泪以从诸君子之后。以兄解人,试将四年所酝酿、所杂谒以推测将来变祸,容有一线之光明耶?帝制之发生与撤销,朝三暮四,何关大计!须知国人所痛心疾首,正以其专操政术以侮弄万众,失信于天下既久,一纸空文徒增恶感耳。

“以言外侮,在弟等何尝不日怀临渊之惧。积欠相持,非国之福,尽人皆知;然祸源不塞,何由安国人之心,而平其气?弟即欲苟且自卸,岂能回西南诸将之听?诸将即欲苟且自卸,又岂能回全国人之听?项城犹怙权位,欲糜烂吾民以为之快,万一事久不决,而劳他人为我驱除,则耻辱真不可湔,而罪责必有所归。知弟与项城私谊不薄,诚不忍其卒以祸国者自祸,乞代致拳拳。粤既响应,变局益急,兄亦宜善自为谋……”

梁士诒把梁启超这份电报交给袁世凯交差,袁世凯拿起电报,看得很仔细,还信手随阅随批。

在“正以其专操政术以侮弄万众”句旁,袁批“内阁、国会”,其意这是内阁、国会之过。

在“项城犹怙权位,欲糜烂吾民以为之快”句旁,袁批:先攻川湘。其意是护国军先动的手。

在“劳他人为我驱除,则耻辱真不可湔”句旁,袁批:“敌国忌恨,讵非伟人?”

最后袁在电末批:“收束军队。”其意是双方应收束军队为最要务。

自袁世凯接受帝位后,就没有一天太平过,可谓步步受挫,举步维艰。

一开始就遭遇到国际方面的阻挠和干涉,在五国提出联合警告后,袁政.府不得不做出年内不登极的口头承诺。紧接着就是蔡、唐领导云南独立,护国倒袁。袁被迫宣布缓办帝制。其后是袁内部倒袁,特别是冯国璋等五将军通电。袁在内外交困、走投无路之下,被迫撤销承认帝制案。

袁世凯无疑是个枭雄,也是个很有作为的人。俱通变之才,运气也不错,一直以来应该是顺风顺水、得心应手。倘若能够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则此一生即使成不了中国的华盛顿,但肯定风风光光。

可叹的是,到末了利令智昏。自任总统后,暗杀异己,胸襟偏狭,手段尤甚于西太后,政治腐败更超过逊清。

很多如袁世凯这样的人,是不拿老百姓当回事的,常说的话是老百姓懂什么。岂不知,终究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袁处处玩弄人,制造民意,擅用武力,善施权术,结果在他最后关头,人民的公意打倒了他,蔡锷的三千弱兵劣器打败了他。

有人说:袁世凯的气数在他五十八岁后便完了,以前他的运气好,所以得心应手,无往而不聪明,无往而不顺利;到了气数已尽,则无往而不愚蠢,无往而不糊涂。

其实,骗人者人亦骗之,杀人者人亦杀之,以权术治天下,最后一定是众叛亲离。一时得意,千古骂名,一念之差,遗臭万世。权力欲太强,往往是没有好结果的。正如有人所说:权力欲用之不当是一个最不好的东西。

三月二十六日,袁世凯的老朋友唐绍仪从上海发来一封劝退电,既呼先生,又称执事,语句尖刻、犀利,一针见血。

电文言道:“北京袁慰亭先生鉴:白宫睽隔,瞬已连年。忆从癸丑电请执事解职,既蒙严谴,即蛰居沪上,对于政事,从未妄发一言,妄建一议。坐是亦久缺笺候,甚罪!甚罪!执事数年来所有不忠于《约法》之行政,世人注视方严,固有公论微言,执事亦自知之。

“自帝制发生,以至滇、黔事起,举国骚然,不可终日。仪虽雅不欲言,而国事重大,亦万难漠视。近阅报悉撤销承认帝制之令,而仍居总统之职。在执事之意,以为自是可敷衍了事。第在天下人视之,咸以为廉耻道丧,为自来中外历史所无。试就真理窥测,今举国果有一笃信执事复能真践前誓,而实心拥护共和者乎?今兹之变,致吾同胞日寻干戈,自相残杀,仪亦深信执事目前所握兵力、财力之充足,亦暂胜于起义之滇、黔、桂数省。但力服不能心服,古有明训。

“此次义举,断非武力所可解决。为执事劲敌者,盖在举国之人心,人心一去,万牛莫挽。兹陈唯一良策,财只有请执事以毅力自退。诚以《约法》上自有规定继承之人,亦正无俟张皇也。抑更有请执事深加注意于前事之可危者,庚子之攻使馆,壬子之掠商场是也。仪秉性狂戆,素荷恕原,愚昧所及,故敢呈最后之忠告,采纳幸甚。绍仪叩。有。”

唐绍仪和袁世凯结交于朝鲜,共事数十年,自民国初创唐担任内阁总理被袁欺侮而下台后,就由北京迁来上海,经营实业,小隐于商,绝口不问政治。

他从没拿过袁政.府提供给他的高级顾问的俸禄,或许是不想徒伤和袁世凯之间的感情,离开后从不说袁氏的坏话。这一次终于是憋不住了,也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民间有一句话,逼得哑巴说话,说得是不是袁世凯和唐绍仪呢?

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11章 大院君李罡应第143章 熊希龄中招第334章 南北双方的第二次和谈第294章 曹锟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26章 想起一个人第376章 奉直大战如箭在弦第568章 无心栽柳柳成荫第202章 撤销帝制第607章 寓居纽约第319章 倡导和平第261章 张作霖第495章 胡适与辛亥革命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386章 好景难长第429章 辞职第270章 风云突变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191章 护国军扩军筹饷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305章 湘东反击战第299章 冯国璋南巡第97章 中山先生第531章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第187章 唐继尧第66章 机会第345章 张毒菌第549章 神会大师第26章 想起一个人第339章 上海问题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309章 南雄之战第344章 北归第263章 事态扩大第125章 中国宪政之父第146章 袁世凯如愿以偿第397章 改称大元帅第310章 战与和第258章 浙江局势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26章 想起一个人第296章 兵分两路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568章 无心栽柳柳成荫第514章 改革丧礼第552章 所谓冒充博士第169章 杨度的《君宪救国论》第24章 幸运第530章 白话诗第442章 春风化雨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465章 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第90章 汪袁配合第216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66章 机会第294章 曹锟第344章 北归第576章 不主张对日抵抗第397章 改称大元帅第113章 首届内阁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415章 惊世骇俗第2章 小人精第498章 “世界公民”第211章 四川护国独立第350章 大战在即第451章 百花齐放第548章 再出国门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558章 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第486章 学写诗第608章 胡适与唐德刚第315章 徐世昌当选第280章 重组内阁第576章 不主张对日抵抗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358章 谈钱伤感情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372章 徐、靳之间关系恶化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辞职第380章 张作霖宣布独立第374章 吴佩孚倒梁第26章 想起一个人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456章 收获颇丰第79章 黄兴开出的条件第349章 发了疯的段祺瑞第31章 戊戌变法第65章 保路运动第36章 署理山东第581章 胡适对十教授“宣言”的批评第165章 模范团第35章 多事之秋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193章 鏖战綦江第189章 圣战揭幕
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11章 大院君李罡应第143章 熊希龄中招第334章 南北双方的第二次和谈第294章 曹锟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26章 想起一个人第376章 奉直大战如箭在弦第568章 无心栽柳柳成荫第202章 撤销帝制第607章 寓居纽约第319章 倡导和平第261章 张作霖第495章 胡适与辛亥革命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386章 好景难长第429章 辞职第270章 风云突变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191章 护国军扩军筹饷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305章 湘东反击战第299章 冯国璋南巡第97章 中山先生第531章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第187章 唐继尧第66章 机会第345章 张毒菌第549章 神会大师第26章 想起一个人第339章 上海问题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309章 南雄之战第344章 北归第263章 事态扩大第125章 中国宪政之父第146章 袁世凯如愿以偿第397章 改称大元帅第310章 战与和第258章 浙江局势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26章 想起一个人第296章 兵分两路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568章 无心栽柳柳成荫第514章 改革丧礼第552章 所谓冒充博士第169章 杨度的《君宪救国论》第24章 幸运第530章 白话诗第442章 春风化雨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465章 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第90章 汪袁配合第216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66章 机会第294章 曹锟第344章 北归第576章 不主张对日抵抗第397章 改称大元帅第113章 首届内阁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415章 惊世骇俗第2章 小人精第498章 “世界公民”第211章 四川护国独立第350章 大战在即第451章 百花齐放第548章 再出国门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558章 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第486章 学写诗第608章 胡适与唐德刚第315章 徐世昌当选第280章 重组内阁第576章 不主张对日抵抗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358章 谈钱伤感情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372章 徐、靳之间关系恶化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辞职第380章 张作霖宣布独立第374章 吴佩孚倒梁第26章 想起一个人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456章 收获颇丰第79章 黄兴开出的条件第349章 发了疯的段祺瑞第31章 戊戌变法第65章 保路运动第36章 署理山东第581章 胡适对十教授“宣言”的批评第165章 模范团第35章 多事之秋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193章 鏖战綦江第189章 圣战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