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9章 忙碌之中

胡适在上海期间,曾应邀多次做讲演,其中为上海一师附小、二师附小就分别做了《小学教师的修养》的演说。胡适还参观了一师附小的暑期实施示教班,称赞:“这班小学生对于教师真同家人朋友一样,即此一端已很难做到。”足见他对儿童教育的关心和热心。

1921年7月30日,他应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第一届暑期讲习会之邀,专程去苏州做过两次演讲,主题为《小学教师之修养》及《实验主义》。据当年8月4日的《申报》报道,“听者满座,颇极一时之盛”。

著名学者、当时还是小学教员的叶圣陶就是此次演讲的忠实听众之一,听讲之后不久,他甚至将演讲内容及场景写进了小说。

7月31日,胡适到南京,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暑期学校作《研究国故的方法》的演讲。

在讲演开头,胡适言道:”研究国故,在现时确有这种需要。但是一般青年,对于中国本来的文化和学术,都缺乏研究的兴趣。讲到研究国故的人,真是很少,这原也怪不得他们,实有以下二种原囚:一、古今比较起来,旧有的东西就很易现出破绽。在中国科学一方面,当然是不足道的;就是道德和宗教,也都觉浅薄得很,这样当然不能引起青年们的研究兴趣了。二、中国的国故书籍,实在太没有系统了。

“历史书,一本有系统的也找不到;哲学也是如此。就是文学一方面,《诗经》总算是世界文学上的宝贝,但假使我们去研究《诗经》,竟没有一本书能供给我们做研究的资料的。原来中国的书籍,都是为学者而设,非为普通人、一般人的研究而作的。所以青年们要研究,也就无从研究起。我很望诸君对于国故,有些研究的兴趣,来下一番真实的工夫,使彼成为有系统的。对于国故,亟应起来整理,方能使人有研究的兴趣,并能使有研究兴趣的人容易去研究。……我们要明了现社会的情况,就得去研究国故。古人讲,知道过去才能知道现在。国故专讲国家过去的文化,要研究它,就不得不注意以下四种方法……”

胡适提出四个方法是:(1)历史的观念:“我们看旧书,可当它作是历史看。清乾隆时,有个叫章学诚的,著了一本《文史通义》,上边说“六经皆史也”。我现在进一步来说:‘一切旧书——古书——都是史也’”。

(2)疑古的态度:“疑古的态度,简要言之,就是‘宁可疑而错,不可信而错’十个字……”

(3)系统的研究;“我们研究无论什么书籍,都宜要寻出它的脉络,研究它的系统。所以我们无论研究什么东西,就须从历史方面着手。要研究文学和哲学,就得先研究文学史和哲学史。政治亦然。研究社会制度,亦宜先研究其制度沿革史,寻出因果的关系,前后的关键,要从没有系统的文学、哲学、政治等等里边,去寻出系统来……”

(4)整理:“整理国故,能使后人研究起来,不感受痛苦。整理国故的目的,就是要使从前少数人懂得的,现在变为人人能解的。整理的条件,可分形式内容二方面讲:(一)形式方面,加上标点和符号,替它分开段落来。(二)内容方面,加上新的注解,折中旧有的注解。并且加上新的序跋和考证,还要讲明书的历史和价值”。

8月2日,胡适到安庆,在之后的几天里,这期间他为安徽各界做演讲,更是忙得马不停蹄,经常是半天便有两场讲演。其讲演内容主要有《实验主义》、《科学的人生观》、《女子问题》、《国语运动与国语教育》、《好政府主义》等。其中《好政府主义》,算是胡适第一次公开谈论政治,这显然有些不同寻常。

8月6日,胡适作了安庆之行的最后一次演讲,就是《对于安徽教育的一点意见》。在演讲中他提出了几个具体的建议,包括安徽大学的筹建,大型图书馆的兴办,国民学校、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方面应给予女子更多的受教育机会等。

这一年,是胡适在各地演讲最多的一年,除上述在外地的演讲外,胡适还在京津两地作了多次演讲,包括在清华大学做《废止国耻纪念的提议》演讲,他的理由是:机械的纪念没有意义;纪念过去使我们忘记现在;对外的纪念不如对内的努力。

8月8日,胡适返回到上海。受命负责主持北大在江苏的招考。9月7日,他告别上海的朋友,登上北上的列车,于9月9日凌晨一点多回到了北京。

9月19日,胡适与顾孟余、颜任光、陈聘丞在蔡元培校长家中商量北大的事情。胡适在当天的日记中记载,他主张大学正在进行的工作应该“破釜沉舟”地干下去,说,“蔡先生尚不退缩,我们少年人更不当退缩”。当晚商定的事情有:“(1)图书募捐事(图书馆募捐);(2)主任改选事;(3)教务长改选事;(4)减政事;(5)组织教育维持会事。”

胡适非常重视图书馆在大学中的作用,积极推动北大筹建新图书馆。5月初,胡适曾在北大教职员代表会上提议,教职员捐出当年4月份工资,用来修筑新图书馆。

9月25日,胡适给蔡元培校长写了一封长信,谈自己关于北大改良的看法。信中主要谈了预科改良问题。胡适认为,应明确规定预科卒业的标准,建议举办“实验班”,来验证预科卒业的标准程度能否在一年内达成,并对非实验班预科新生提出整顿方法。足见,胡适越来越把不断改善北大各方面的工作,当成了他的责任。

10月11日,北大正式开学,除新教员演说外,蔡校长请胡适也讲几句。胡适说,学生在择业上要考虑自己的性情和能力,不能因为世俗的需要而违背自己的天性。他对北大的希望仍然是提高,即提升学术水准,培养高深学问。他希望学生应该有决心,今后不再罢课了。此外,胡适还报告了学校考试制度和设备方面的情况,指出北大应该有严格的考试与严格的管理。他希望北大一方面要有“蔡校长所说的为知识而求知识的精神,一方面又要成为有实力为中国造历史、为文化开新纪元的‘学阀’”。

这个新学期,胡适增开“杜威著作选读”课程,因正值杜威热,此课特别受欢迎。

为了推行白话文,1919年4月21日,北洋政府教育部成立“国语统一筹备会”,简称“国语统一会”。分期举办国语讲习所,是国语统一会的一项重要工作。

1921年1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举办第三届国语讲习所,请胡适去讲“国语文学史”。胡适用了不足两个月,编成了十五篇讲义。该书也有“截断众流”的表现。除“我为什么要讲国语文学史呢?”“古文是何时死的?”两讲总括介绍外,正式的开始,是:“汉朝的平民文学”。连《中国哲学史大纲》起始的《诗经》也未入列。截止地方只到“南宋的白话文”。这应该是当时讲课的时间有关。虽然不过半部文学史讲义,在当时也产生了些影响。

胡适的文学史讲义很注意趣味性,譬如大量援引诗章进行比较,把文学史活生生地展开听众面前。在讲义中,他反复强调平民文学是新文学的重要源泉,体现了胡适平民文学观。

1920年下半年到1921年,胡适因为身体多病,加上因名声在外,应酬颇多,事情繁杂,忙忙碌碌中,他蓦然回首,发现自己在学术上的所得大不如最初归国那几年,这令他自己对自己很不满意。

例如他在1921年7月8日的日记中评价自己说:“我想我这两年的成绩,远不如前二年的十分之一,真可惭愧!”

从研究著述方面看,也确是这样。胡适在1921年完成的主要著作是《章实斋年谱》,1922年1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2月26日,胡适收到商务印书馆寄来的40本样书,他在日记中说:“此书是我的一种玩意儿,但这也可见对于一个人作详细研究的不容易。我费了半年的闲工夫,方才真正了解一个章学诚。作学史真不容易!若我对于人人都要用这样一番工夫,我的《哲学史》真没有付印的日子了!我现在只希望开山辟地,大刀阔斧地砍去,让后来的能者来做细致的工夫。但用大刀阔斧的人也须要有拿得起绣花针儿的本领。我这本《年谱》虽是一时高兴之作,他却也给了我一点拿绣花针的训练。”

胡适归国后所著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尝试集》,以及对《红楼梦》等古典小说的研究,都具有开创性的示范作用,也就是他的“开山辟地,大刀阔斧地砍去”,但因为涉猎较广,往往不能继续做专一深入的努力。到了1922年,在古典小说方面,胡适除了为亚东图书馆标点本《三国志演义》作《三国志演义序》外,还完成了《吴敬梓年谱》。此外,胡适在学术方面的主要著述还有为《申报》五十周年纪念刊《最近之五十年》撰写的《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和《五十年来之世界哲学》。

10月,胡适的《先秦名学史》英文版由亚东图书馆出版,这其实是他当年的博士论文的整理稿。

在对自己不满意的同时,他对国学界的现状也忧心忡忡,在8月28日的日记中言道:“现今的中国学术界真凋敝零落极了。旧式学者只剩王国维、罗振玉、叶德辉、章炳麟四人;其次则半新半旧的过渡学者,也只有梁启超和我们几个人。内中章炳麟是在学术上已半僵了,罗跟叶没有条理系统,只有王国维最有希望。”

这一年,胡适的很多的精力是用在了创办和编辑《努力周报》,参与全国教育规划改革,以及北大教学研究的管理筹划等事务上。

第403章 历史不会忘记第328章 青岛问题第458章 讲义费风波第352章 雷声大而雨点小第200章 成立军务院第529章 评判的态度第474章 老家绩溪第366章 湘军“援鄂”第137章 名流内阁第408章 事母极孝 割肉救亲第446章 十四等于零第468章 中华民国大学院第496章 胡适的忧虑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运动第237章 主导权之争第354章 李纯突然暴死第461章 国内的政治形势转折之时第154章 尊孔复古第30章 朋友第367章 吴佩孚的“东征西讨”第610章 关于陈垣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242章 倒黎大潮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468章 中华民国大学院第359章 唐联帅出走第127章 应桂馨与洪述祖第325章 仅用了二十二天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514章 改革丧礼第482章 离开第211章 四川护国独立第344章 北归第187章 唐继尧第424章 学术成果2第300章 成都之战第574章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第25章 找事做第327章 这不是和平第190章 历史佳话第375章 梁士诒请辞第550章 漫游的感想第219章 成了中国海军的一员第219章 成了中国海军的一员第286章 成立军政.府第71章 您不走吗第325章 仅用了二十二天第34章 自保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278章 遍街可见的辫子第570章 独立评论第36章 署理山东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387章 最大问题第100章 两边都难第236章 大萝卜章第569章 二进北大第32章 袁世凯的选择第461章 国内的政治形势转折之时第417章 女校和中国教育会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44章 肃贪治吏第517章 倡导"易卜生主义"第223章 热心社会事务第125章 中国宪政之父第151章 天坛“祀天”第137章 名流内阁第615章 胡适晚年第196章 陆荣廷第589章 以讲演为武器的战士第144章 天坛宪法草案第610章 关于陈垣第515章 掀翻偶像第595章 回归做学问第317章 徐大总统世昌第356章 “小媳妇”难当第392章 广东的军事政变第155章 劳乃宣其人第352章 雷声大而雨点小第422章 游学而非留学第478章 走出家门第315章 徐世昌当选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356章 “小媳妇”难当第468章 中华民国大学院第269章 复辟大戏开锣了第332章 拒签“和约”第580章 胡适的广西之旅第425章 当上了教育总长第459章 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 落幕第569章 二进北大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454章 最为迫切的问题第196章 陆荣廷第479章 新人物第13章 志得意满第496章 胡适的忧虑第402章 决心南下第336章 张瑞玑第3章 科举之路
第403章 历史不会忘记第328章 青岛问题第458章 讲义费风波第352章 雷声大而雨点小第200章 成立军务院第529章 评判的态度第474章 老家绩溪第366章 湘军“援鄂”第137章 名流内阁第408章 事母极孝 割肉救亲第446章 十四等于零第468章 中华民国大学院第496章 胡适的忧虑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运动第237章 主导权之争第354章 李纯突然暴死第461章 国内的政治形势转折之时第154章 尊孔复古第30章 朋友第367章 吴佩孚的“东征西讨”第610章 关于陈垣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242章 倒黎大潮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468章 中华民国大学院第359章 唐联帅出走第127章 应桂馨与洪述祖第325章 仅用了二十二天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514章 改革丧礼第482章 离开第211章 四川护国独立第344章 北归第187章 唐继尧第424章 学术成果2第300章 成都之战第574章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第25章 找事做第327章 这不是和平第190章 历史佳话第375章 梁士诒请辞第550章 漫游的感想第219章 成了中国海军的一员第219章 成了中国海军的一员第286章 成立军政.府第71章 您不走吗第325章 仅用了二十二天第34章 自保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278章 遍街可见的辫子第570章 独立评论第36章 署理山东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387章 最大问题第100章 两边都难第236章 大萝卜章第569章 二进北大第32章 袁世凯的选择第461章 国内的政治形势转折之时第417章 女校和中国教育会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44章 肃贪治吏第517章 倡导"易卜生主义"第223章 热心社会事务第125章 中国宪政之父第151章 天坛“祀天”第137章 名流内阁第615章 胡适晚年第196章 陆荣廷第589章 以讲演为武器的战士第144章 天坛宪法草案第610章 关于陈垣第515章 掀翻偶像第595章 回归做学问第317章 徐大总统世昌第356章 “小媳妇”难当第392章 广东的军事政变第155章 劳乃宣其人第352章 雷声大而雨点小第422章 游学而非留学第478章 走出家门第315章 徐世昌当选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356章 “小媳妇”难当第468章 中华民国大学院第269章 复辟大戏开锣了第332章 拒签“和约”第580章 胡适的广西之旅第425章 当上了教育总长第459章 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 落幕第569章 二进北大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454章 最为迫切的问题第196章 陆荣廷第479章 新人物第13章 志得意满第496章 胡适的忧虑第402章 决心南下第336章 张瑞玑第3章 科举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