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决心南下

有人给黎元洪进言,何不把国会议员们召唤到天津,议员人数超过法定人数,在天津组织政府就合法了。

黎元洪觉得有道理,于是向银行抵借十二万元,用自己的私款在天津成立“国会议员招待所”。只是,没等议员达到半数,这笔钱很快就用光。黎元洪以“旅费”的名义,给每个议员五百元。有些议员就是为这五百元来的。见黎元洪没多大油水,从天津的又返回北京了。

即便是这样,黎元洪仍我行我素,在天津照样以总统身份,经常有公函送给外交使团的领袖葡萄牙公使符礼德。符礼德开始还把他的公函当回事,随时照译照转。后来见黎的文件越来越多,符礼德不耐烦了,便在外交使团的联席会议上声明,黎的文件没有照转必要,以后都不转发了。

在天津的直隶省长王承斌,本就是曹锟的近臣,黎元洪在天津处处受困于他。

正当黎在天津四处碰壁,一筹莫展之际,六月十七日,收到好友章太炎的信,力劝他到上海另图发展。

信中有言:“公果愿成事者,当与段氏(段祺瑞)切实携手,外借奉天之力,远借西南之声,持之数旬,必当有济。……

黎元洪听了章的话,发布了一道命令:任命段琪瑞为讨逆军总司令兼第一路司令,张作霖为第二路司令,卢永祥为第三路司令,并以自己的同乡亲信陈宦为参谋长。

段祺瑞对黎元洪仍耿耿于怀,见到命令,冷言冷语地说:“讨逆我不会自己讨,要你姓黎的给我命令?真是笑话。”

知道了段的态度后,黎不死心,又改任张作霖为讨逆军总司令,阎锡山和卢永祥为副司令。但是张、阎、卢都表现得很冷淡。

再一次受挫后,黎元洪又收到了章太炎六月十七日的信,仍然劝他南下。

信云:“密书已达,数日筹商,仍请我公速成到沪。一、国会议员誓如魂魄,公譬如躯干,有魂魄无躯干,失所凭依,终于散尽。此不能不来者一。二、三百议员到沪,未能过半,非公自来不可。不然,议决之案,无人执行,彼亦无味,非仍被贼人诱去,必则别图建设以招紊乱。此不能不来者二。三、外人仍认公为总统,则沪可截留关余、盐余。即不能截留,亦可使之掯住不发,以绝贼人命脉。公若不来,他人无此力量也,此不能不来者三。四、各派对公,容有同异,然商人最信公,不来则欢忱不接。此不能不来者四。以上四因,皆最切要言,来时有元首之资格,而不必具元首之威仪则更善。”

一九二三年八月八日,在沪国会议员刘楚湘等二百八十人,发表了欢迎黎元洪南下的通电。

内言:“公宜早日南下,身先同人,成立政府,号召中外,使外而友邦,内而国人,知正统之所归,正义之所在,即使各方面意见未趋于一致,而公亦当纡尊降贵,与之周旋,只要为国伸正义,不妨己身受劳怨。”

黎元洪此前已经派亲信金永炎去了次上海,和各路“神仙”有过接触。金回来说:“卢(卢永祥)未切实欢迎,孙派意见未融”,因此,是否南下,黎还在犹豫。

这时,段祺瑞派亲信李思浩等人也来极力动员黎南下,表示段会尽力给予支持。看来段也想借黎元洪的力,报直系的一箭之仇。

黎元洪终于下决心南下了。

为了安全,一九二三年九月八日,经友人安排,黎元洪秘密搭乘日轮长府丸,偕李根源、陈宦、庄景珂和两名日本医生二人踏上行程。于九月十一日抵沪,下榻法租界杜美路二十六号。

当晚即在寓邸邀请唐绍仪、章太炎、李根源、褚辅成、章士钊、陈宦、饶汉祥、郑万瞻、焦易堂等进行一番密商。

随后发出一道通电:“元洪忝受国民付托,待罪公仆,德薄能鲜,致有六月十三日之祸。惟念纪纲不可不立,责任不可不尽,业于九月十一日到沪,勉从国人之后,力图靖献,谨此奉闻。”

又有致广州孙电云:“(上半段与前电同)……我公昔在清季,与元洪共开草昧,休戚与共,惟望共伸正义,解决时局,海天南望,伫候教言。”

九月十二日,黎元洪在寓所招待新闻记者,发表书面谈话如下:

“余在国会未曾有正当解释任期之前,总统地位,当然存在。余在京因不能自由行使职权而移津,然天津依然为暴力所包围,乃不得不转而至沪。上海为舆论中心,政治策源地,故余来深欲征取各方意旨,并将中心所怀,报告于众,使各方公判,而求妥善解决之道。连年兵祸,国民已创深痛钜,余素主和平,寻求国是之解决,雅不欲诉诸武力。余对于总统之位,毫无恋栈之意,亦无作下届总统之野心,惟进退授受,当遵法定手续。

“今法纪荡然,长此混乱,国何以立?余故不惮跋涉而来沪,求各派人士之合作,以维法律而整纲纪。故余南来之宗旨,一言以蔽之曰:维持法律,整饬纪纲而已。至现在北京之摄阁,毫无法律根据,今合法内阁之总理为唐绍仪,仍有施行政事之权力,沪上之国会,为主张正义而来,彼开会时,余当出席报告,请其维持法纪而固国本。余之行动一遵民意,而以法律为根据,如有能整饬纪纲,维持法律者,余即当按法定手续以政权相授,决不迟疑恋栈也。”

中外各报对黎元洪的南下和他的谈话,反应并不热烈,都没有成为一件大新闻。这和黎及其身边人的期望大打折扣。

黎元洪被直系捧上总统位子,并没有得到奉系、皖系以及国民党和西南方面的同意,除卢永祥外,其他人当时虽然没有明确态度,实际上都是反对黎上台的。特别是南边,因黎的上位而恢复法统,使其护法失去合法性,可见所谓护法也多半是竖起的一面旗帜而已。

所以,黎元洪此番到沪来寻求各方支持,大家反映冷淡应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太炎先生看来也是把形势估计得太过乐观。

而黎这次到上海,好像也真不是时候,因为此间正盛传江苏的齐燮元将与浙江的卢永祥要发生军事冲突。

江浙两省对于战争的威胁极为敏感,两省的士绅如张一麐、张謇等发起《江浙和平公约》,分别请苏浙军民当局和浙沪护军使签字,以资信守。

黎到上海时,这个和平公约刚好签署,其中规定:“对于两省境内保持和平,凡足以引起军事行动之政治运动,双方须避免之。”

江浙人士认为黎元洪在上海组织政府,将使和平局势受到破坏,张謇曾找到黎,力言江浙和平关系重大,希望不要轻举妄动。言外之意是反对黎在上海活动。

九月十三日,黎在杜美路寓所召集各地应邀而来的代表,举行全国性的会议。参加者有广东代表汪兆铭、浙江代表邓汉祥、奉天代表杨毓珣、云南代表陈维庚、贵州代表李雁宾、四川代表费行简、赵铁桥、湖南代表钟才宏等人,段祺瑞的代表也有参加。

黎元洪是想协商筹组一个全国性的政府。

黎元洪以主席身份首先致词,他说:“这次南下完全是自动,因为曹锟用金钱和武力攫取总统,眼看就要成功,如果大家坐视其上台,必定惹起各省兵争,破坏和平,流祸无已。故不若用拆台方法,令其不能做总统,即可保全和平;今拆台只得一半成功,故率然南下,希望和各方通力合作,贯彻拆台宗旨。盼各方支持,拆台既竣,建设之事,则非本人所能胜任,惟望天下仁人志士共起担负。”

黎的说完后,见会场无人应声。于是黎又继续说:“目前拆曹锟大选之台,即须我方先能搭台,而搭台最要在组织政府,俾能号召一切。现在已商请唐少川担任内阁责任,请各省赞成。”

各省代表互相看了看,最后由汪兆铭起立致答:“各省对公个人皆极仰佩,去年直系拥公上台,各省所以不一致赞成者,因法律上所见不同,且灼知直系毫无诚意,故今年六月十三日之事,早在意料之中,今公个人跋涉南来,深感公之为国宣劳。至于组织政府一事,事关重大,各代表事前毫未知情,也未有所准备,自当慎重考虑,电告本省,请示可否?然后奉复。”

汪的话讲完,各省代表一致表示同意,于是黎这次组织政府的谈话会以不了了之结束。

接下来的一件事,更让黎元洪难堪。

就在黎在各省代表那里碰了软钉子的当天,南下的国会议员在湖北会馆召开谈话会。黎元洪以大总统身份将已准备好的两道命令函达国会,请求同意:

一、准李根源辞署阁职;

二、任命唐绍仪为国务总理。

黎同时通知议员们,准备前往报告一切。

在黎看来,南下议员集会不能没有总统和内阁,否则议员集会失去了意义,这比和各省代表谈话要有利得多,他相信议员们一定欢迎他。

但事情的发展大出黎的预料,议员在谈话会中,国民党籍议员张继竟声色俱厉地指责黎元洪,认为他误国,依附军阀,不顾国家民族大义,只求一己利害。他郑重宣布,国会中如果再有文电称黎元洪为大总统,他本人坚决不予承认。现在中华民国已经没有大总统了。国会中原来设有的大总统席位,亦应立即撤去云云。

张继的挡驾,使得国会空气为之一变,议员褚辅成、黄云鹏、吴渊、谷思慎等,见情势不佳,深怕黎元洪来了之后受到难堪,于是赶快打了电话去通知黎,请他不要来出席国会。

第219章 成了中国海军的一员第315章 徐世昌当选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17章 驻节朝鲜第46章 办实业第358章 谈钱伤感情第132章 袁世凯不肯善罢甘休第410章 会考第598章 校友签名致敬第442章 春风化雨第4章 当官真好第344章 北归第53章 杨翠喜事件第62章 垂钓洹上第543章 坚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177章 所谓的民意第462章 蔡元培与“清党”第290章 关外的乱子第587章 鲁迅逝世后第563章 我们走那条路第574章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第222章 治军严仁第403章 历史不会忘记第498章 “世界公民”第123章 孙袁会第24章 幸运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352章 雷声大而雨点小第247章 外逃第390章 内幕第292章 冯国璋和段祺瑞第227章 洪山宝塔会议第103章 速定大计折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302章 极有心计之人第143章 熊希龄中招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66章 机会第448章 特别的表现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246章 人是有底线的第184章 来自各方的声讨和规劝第87章 吴禄贞第266章 督军会呈文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382章 恢复法统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296章 兵分两路第610章 关于陈垣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532章 个性主义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552章 所谓冒充博士第497章 书生本色第409章 怪八股第428章 大学令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439章 进德会第501章 伟人的风采第568章 无心栽柳柳成荫第148章 袁记约法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392章 广东的军事政变第532章 个性主义第167章 洪宪六君子第161章 哀的美敦书第317章 徐大总统世昌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18章 好景难长第601章 关于青年人的苦闷第121章 黎元洪和张振武第131章 善后大借款第210章 断绝关系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103章 速定大计折第609章 考据癖第569章 二进北大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过第137章 名流内阁第11章 大院君李罡应第255章 重提军民分治第96章 风云突变第103章 速定大计折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388章 各奔东西第205章 冯国璋的如意盘算第219章 成了中国海军的一员第155章 劳乃宣其人第232章 街头一景第415章 惊世骇俗第219章 成了中国海军的一员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35章 多事之秋第574章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第14章 平定政变第517章 倡导"易卜生主义"第286章 成立军政.府
第219章 成了中国海军的一员第315章 徐世昌当选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17章 驻节朝鲜第46章 办实业第358章 谈钱伤感情第132章 袁世凯不肯善罢甘休第410章 会考第598章 校友签名致敬第442章 春风化雨第4章 当官真好第344章 北归第53章 杨翠喜事件第62章 垂钓洹上第543章 坚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177章 所谓的民意第462章 蔡元培与“清党”第290章 关外的乱子第587章 鲁迅逝世后第563章 我们走那条路第574章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第222章 治军严仁第403章 历史不会忘记第498章 “世界公民”第123章 孙袁会第24章 幸运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352章 雷声大而雨点小第247章 外逃第390章 内幕第292章 冯国璋和段祺瑞第227章 洪山宝塔会议第103章 速定大计折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302章 极有心计之人第143章 熊希龄中招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66章 机会第448章 特别的表现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246章 人是有底线的第184章 来自各方的声讨和规劝第87章 吴禄贞第266章 督军会呈文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382章 恢复法统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296章 兵分两路第610章 关于陈垣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532章 个性主义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552章 所谓冒充博士第497章 书生本色第409章 怪八股第428章 大学令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439章 进德会第501章 伟人的风采第568章 无心栽柳柳成荫第148章 袁记约法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392章 广东的军事政变第532章 个性主义第167章 洪宪六君子第161章 哀的美敦书第317章 徐大总统世昌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18章 好景难长第601章 关于青年人的苦闷第121章 黎元洪和张振武第131章 善后大借款第210章 断绝关系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103章 速定大计折第609章 考据癖第569章 二进北大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过第137章 名流内阁第11章 大院君李罡应第255章 重提军民分治第96章 风云突变第103章 速定大计折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388章 各奔东西第205章 冯国璋的如意盘算第219章 成了中国海军的一员第155章 劳乃宣其人第232章 街头一景第415章 惊世骇俗第219章 成了中国海军的一员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35章 多事之秋第574章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第14章 平定政变第517章 倡导"易卜生主义"第286章 成立军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