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8章 无心栽柳柳成荫

《新月》同人中,谈政治比胡适更坚决的是罗隆基。他和胡适在人权论战中并肩作战,甚至炮火更为猛烈。

素有“江西才子”之称的罗隆基出身于清华,他一贯对政治抱有热情,五四时期是走在游行前列的一名学生领袖,其“九载清华,三赶校长”为人所津津乐道。罗隆基1921年去美英留学攻读政治学,1928年秋拿到博士学位回国。刚过而立之年的罗隆基回来后积极参与《新月》活动,并成为中心人物之一。

从《新月》的第3卷第2号,罗隆基接管《新月》后,对政治的热情更高了。他对英美的民主政治和议会制度十分欣赏,以此标准衡量南京国民政府自然处处不入法眼。一方面他大量介绍英美政治学理论,一方面以自己对现代政治的理解批评国民党。

罗隆基在《新月》发表《论人权》,从不同角度全面阐述人权观。他分别从人权的意义、人权与国家、人权与法律和人权时间性与空间性分别进行论述,文章最后还以“我们要什么样的人权”为题,开列出三十五条意见,为中国起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人权宣言。时至今日,读这个宣言仍不免让人荡气回肠。

罗隆基不像胡适把矛头对准孙中山,他反其道而行之,以阐发孙中山思想形式做文章。他在《新月》上对国民党的批评更为猛烈,例如第2卷第8号中,罗隆基一针见血地说:“国民党天天拿民主、民权来训导我们小百姓,同时又拿专制独裁来做政治榜样。天天要小老百姓看民治的标语、喊民权的口号,同时又要我们受专制独裁的统治。”从而把国民党政权的虚伪,赤裸裸地暴露在阳光之下。

罗隆基陆续在《新月》上发表了《告压迫言论自由者》、《我对党务上的尽情批评》、《我们要甚么样的政治制度》等文章,他还利用蒋介石于1929年岁末通电全国征求对国事意见之机,直接批评国民党一党独裁和“以党治国”、“党在国上”等。这些文章都是与党国关于人权、约法.论争中的重磅炮弹,这使他一次次触摸舆论的底线。

一连串文字激起惊涛骇浪,使得罗隆基名声大噪,在学生间口碑载道,他的课骤增了不少旁听生。

1930年11月4日下午,正在吴淞中国公学兼课的罗隆基从办公室内,毫无准备地被逮进公安局。后来在张群活动下,他旋即被保释出来。

有惊无险的罗隆基没有吃一堑长一智,却立即写了篇《我的被捕的经过与反感》发表在《新月》上,“一切罪孽,都在整个的制度;一切责任,都在南京国民政府和党魁”,表达对对党治之下任意戕害人权的控诉。

罗隆基领衔下的《新月》,批判火力不可谓不集中不猛烈,还直接将矛头对准蒋介石政权。

针对罗隆基的一系列越轨言行,南京国民政府决定以“言论谬妄,迭次公然诋毁本党”为由,要求学校解除其教职。

尽管罗隆基的事主要是他自己惹下的,并不是受胡适牵连,但胡适还是仗义出手,把全力斡旋他的事做为了自己的责任。先是致函时任教育部次长的陈布雷,声言罗隆基所作文字,并无“恶意”诋毁,只有善意的忠告;《新月》对舆论界贡献在于用真实姓名发表负责任的文字,党部与政府认为有不当之处可以书面驳辩,或通过法律干涉。

陈布雷表示可以邀胡适到南京一谈,谈出一个初步的共识来。

于是便有了胡适1月18日信中的,‘一个初步的共同认识’必须建筑在‘互相认识’之上。或许,胡适清楚,在国民党的那个专制政权下,陈布雷就是想帮忙也未必有力量,便将《新月》2卷全部及3卷已出之3期各两份,“一份赠与先生,一份乞先生转赠介石先生”。

前面提到过,胡适对蒋介石还是有一些好感的,也寄希望于此人。只是,最终的结果,罗隆基的事终于无可挽回,罗只好以译文卖稿为生。

所谓无心栽柳柳成荫,胡适送蒋先生的杂志还是没有白送。因为1931年10月14日的《申报》,登载“南京专电”称:“丁文江,胡适,来京谒蒋。此来系奉蒋召,对大局有所垂询。国府以丁、胡卓识硕学,拟聘为立法委员,俾展其所长,效力党国。将提14日中政会简任。”

也就是说,这年10月,胡适又到上海参加太平洋国际学会。会前,他与丁文江曾奉召去南京晋见蒋介石。

如果蒋介石真的特别召见胡适、丁文江,“垂询”大局,在蒋氏的那一面,对胡适是相当的器重了。因此,有说,这便是胡适第一次晋见蒋介石。谒蒋以后,他便迅速去上海开会,会毕又迅即北上。

但是,对此,相关方面是有争议的。因为,这在胡适自己的日记里有明确的记录:1932年11月28日,前一天他应王世杰邀请,来武汉大学讲学。蒋介石此时也在武汉。28日上午参观了武大后,“下午七时,过江,在蒋介石先生寓内晚餐,此是我第一次和他相见。饭时蒋夫人也出来相见,今晚客有陈布雷,裴复恒”。

按胡适日记的说法,他第一次见蒋,时间是一年多以后,地点是武汉而不是南京。

这么大的事,胡适的日记是不会记错的。而毫无疑问,无论有多少理由,比如,有说对这次见面,“胡适、丁文江与蒋介石当局之间,大约达成了某种谅解,但又都希望‘绝无痕迹’”。但是,凭胡适的人品,他的日记应当更可信。

只是,胡适此时得到蒋某人的青睐,这应该是事实。因为,1931年11月11日,蒋介石致电胡适:“财政委员会业经组织成立,兹定于本月15日上午九时在国民政府开第一次会议,即希届时出席为荷。委员长蒋中正。”

报上也公布了该委组织大纲及委员名单,胡适以“学者”身份与蒋中正、林森、宋子文等“政府”首脑同列委员。

只是因为胡适“北归后即病”,未能出席会议。

胡适得此际遇,除了他托陈布雷带给蒋杂志外,或许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胡适关于“约法”的意见,以及和胡汉民那场笔墨官司。

此时的蒋介石与胡汉民之间,在约法问题上正闹得不可开交。按照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国民政府主.席和五院院长原本是由国民党中常会选出,如若按照孙中山所定《建国大纲》规定,“宪法未颁布以前,各院长皆归总统任免而督率之”。如此一来,有了约法的话,五院院长则将由总统“任免而督率之”。

在1928年8月的二届五中全会上,国民政府法制局局长王世杰等人在蒋介石的授意之下,分别提出请制定约法的提案要求:

一、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指定中央委员数人、专家数人,组成中华民国暂行约法起草委员会,责令其于一定期限内,拟出中华民国暂行约法草案;

二、中华民国暂行约法应规定下列内容:人民的权利义务,中央政府的组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党与政府的关系;

三、中华民国暂行约法应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议决,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批准,国民政府公布。

上述提案,经二届五中全会审查委员会讨论,最后全体会议议决:训政时期应遵照总理遗教颁布约法。

而此时还在国外胡汉民得知关于约法提议后,立即组织人员提出异议,认为这个提议有背总理(孙中山)遗教。由于胡汉民等人的坚持, 1929年3月召开的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汉民反对制定约法的主张占了上风。

3月21日,“三全大会”通过了《确定总理主要遗教为训政时期中华民国最高根本法》的议案:“确定总理所著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建国方略,建国大纲及地方自治开始实行法,为训政时期中华民国最高之根本法。举凡国家建设之规模,人权民权之根本原则与分际,政府权力与其组织之纲要,及行使政权之方法,皆须依总理遗教为依归”。

最终结果,使蒋介石等约法的提议暂时被搁置。

胡汉民搬出来了孙中山遗教作为训政时期根本大法,蒋介石也无法反对,再加上各地反蒋不断,蒋介石还需要胡汉民的支持,这也是蒋不得不对胡让步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中原大战结束后,反蒋势力大大的削弱,蒋认为已无后顾之忧。军事上的胜利使蒋介石信心满满,以为可以为所欲为,于是将约法的主张重新提出。

10月3日,蒋介石从军事前线致电国民党中常会,要求提前召集国民党四全大会,“制定在宪法颁布以前训政时期适用之约法”。除此之外,还通电各报馆,公开自己召集国民会议,制定约法的主张,寻求支持,想利用舆论来压服胡汉民,借民意将他推上中华民国总统的宝座。而该电确实赢得了很多社会舆论的赞许。

从表面上看,蒋、胡二人的约法之争看似双方关于如何理解“总理遗教”的意见分歧和斗争,但实质上,则是他们的政见分歧和权力斗争。蒋介石大搞“军治”,企图利用手中的军队控制党和政府;胡汉民则高唱“党治”,企图凭借自己在党内的地位来控制政府,限制蒋介石的军权。在孙科的回忆中:当时“彼(蒋介石)之官衔为国民政府之主.席,似觉未甚满意,而欲以总统自居。悬此目的,彼乃欲产生一所谓临时约法”。

蒋介石这一举措立即遭到胡汉民的坚决反对,因为他清楚,如果蒋介石制定了训政时期约法,那自己处心积虑建立起来的“以党治国”的训政模式,势必要受到破坏。蒋介石不仅要利用国民会议加强权力,而且还会利用约法摆脱党治的束缚。所以他坚决反对国民会议讨论约法问题。

随着各反蒋势力的失败,对“军权”牢牢在握的蒋介石,胡汉民已失去了昔日的利用价值。而胡汉民又总是摆着国民党元老的架子,桀骜不驯,处处标榜高高在上的“党权”。此时的胡汉民,显然已经成了蒋介石欲行独裁统治的绊脚石,必须搬掉地绊脚石。

在制定约法上,胡适的主张可谓与蒋介石不谋而合,而胡适和胡汉民的冲突,在蒋介石那里,更加拉近了和胡适的关系,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伦理学理论第325章 仅用了二十二天第313章 如此选举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88章 大通起义第240章 国旗国都之争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272章 张勋复辟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398章 张疯子第278章 遍街可见的辫子第360章 唐继尧的选择第386章 好景难长第424章 学术成果2第389章 罗文干案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561章 关于“中基会”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后努力第579章 文凭造假和南游第11章 大院君李罡应第351章 直皖之战第409章 怪八股第310章 战与和第30章 朋友第56章 祸从口出第409章 怪八股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160章 二十一条第271章 解散国会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个第465章 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第76章 大后方起火第96章 风云突变第343章 沈阳和保定会议第216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606章 努力支撑残局第488章 个人历史上的黑暗时代第327章 这不是和平第247章 外逃第586章 参加第六次太平洋国际学会第86章 每个人都不简单第307章 攻闽之战第444章 “退款兴学”运动第465章 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第164章 芥蒂第129章 谁是幕后指使第57章 管见十条第17章 驻节朝鲜第123章 孙袁会第362章 桂系的溃败不可避免第483章 报考中国公学第578章 提倡“大众语”第586章 参加第六次太平洋国际学会第530章 白话诗第148章 袁记约法第411章 点翰林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432章 华法教育会第219章 成了中国海军的一员第78章 汉口之战第439章 进德会第329章 “五四”运动第246章 人是有底线的第408章 事母极孝 割肉救亲第378章 张作霖“击鼓骂曹”第232章 街头一景第100章 两边都难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146章 袁世凯如愿以偿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386章 好景难长第554章 出任中国公学校长第374章 吴佩孚倒梁第567章 麻烦未了第441章 美育第16章 柳暗花明第178章 传染性的政治病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427章 领衔新的教育部第177章 所谓的民意第324章 天降神将第271章 解散国会第191章 护国军扩军筹饷第365章 两湖的乱局第241章 民国第一伟人第361章 “自治”运动第150章 复古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280章 重组内阁第93章 南北议和第606章 努力支撑残局第381章 河南的战火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289章 内斗第14章 平定政变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190章 历史佳话第585章 颜李学派的程廷祚第125章 中国宪政之父
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伦理学理论第325章 仅用了二十二天第313章 如此选举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88章 大通起义第240章 国旗国都之争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272章 张勋复辟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398章 张疯子第278章 遍街可见的辫子第360章 唐继尧的选择第386章 好景难长第424章 学术成果2第389章 罗文干案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561章 关于“中基会”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后努力第579章 文凭造假和南游第11章 大院君李罡应第351章 直皖之战第409章 怪八股第310章 战与和第30章 朋友第56章 祸从口出第409章 怪八股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160章 二十一条第271章 解散国会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个第465章 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第76章 大后方起火第96章 风云突变第343章 沈阳和保定会议第216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606章 努力支撑残局第488章 个人历史上的黑暗时代第327章 这不是和平第247章 外逃第586章 参加第六次太平洋国际学会第86章 每个人都不简单第307章 攻闽之战第444章 “退款兴学”运动第465章 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第164章 芥蒂第129章 谁是幕后指使第57章 管见十条第17章 驻节朝鲜第123章 孙袁会第362章 桂系的溃败不可避免第483章 报考中国公学第578章 提倡“大众语”第586章 参加第六次太平洋国际学会第530章 白话诗第148章 袁记约法第411章 点翰林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432章 华法教育会第219章 成了中国海军的一员第78章 汉口之战第439章 进德会第329章 “五四”运动第246章 人是有底线的第408章 事母极孝 割肉救亲第378章 张作霖“击鼓骂曹”第232章 街头一景第100章 两边都难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146章 袁世凯如愿以偿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386章 好景难长第554章 出任中国公学校长第374章 吴佩孚倒梁第567章 麻烦未了第441章 美育第16章 柳暗花明第178章 传染性的政治病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427章 领衔新的教育部第177章 所谓的民意第324章 天降神将第271章 解散国会第191章 护国军扩军筹饷第365章 两湖的乱局第241章 民国第一伟人第361章 “自治”运动第150章 复古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280章 重组内阁第93章 南北议和第606章 努力支撑残局第381章 河南的战火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289章 内斗第14章 平定政变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190章 历史佳话第585章 颜李学派的程廷祚第125章 中国宪政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