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5章 颜李学派的程廷祚

1936年4月7日夜,胡适写成《颜李学派的程廷祚》。

颜李学派是十七世纪在中国北方形成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学派,创始人为清初北方著名学者颜元与李塨。颜李学派标帜“实学”,主张“实文、实行、实体、实用”,与清初官方提倡的宋明理学相对立,在社会上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它是十七世纪中国思想界中对传统思想文化有所突破的一个新的学术流派。

颜元(公元1635~1704),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直隶博县北杨村(今属河北省)人。颜元八岁发蒙,从学于吴持明。吴能“骑、射、剑、戟,精战守机宜,通医术,又长术数”。故颜元自幼所受教育即与众不同。年十九,又师从贾珍。贾主张以“实”为生活准则,提倡“讲实话,行实事”,其学对颜元后来“实学”思想之形成颇有影响。同年,中秀才,但不久“遂弃举业”。年二十,“究天象、地理及兵略”。年二十一,“阅《通鉴》,忘寝食”。年二十二,学医。年二十三,“学兵法,究战守机宜,尝彻夜不寐”,且习技击。如此广泛之学习,是其创新“思想之所发动”,又为其更深刻之创新打下基础。

颜元是颜李学派的创始人,他道艺兼习,文武并重,其思想别具特色,自成一家,然而,其思想之形成是经历了一个复杂过程的。颜元曾经深受理学影响,二十四岁时“得陆王语录,喜而笃学之”。二十六岁时见“周程张朱之书,又转宗程朱,屹然以道自任”。到了三十四岁,对理学产生了怀疑,思想发生转变。颜元思想转变后,离开“程朱”,不是回到“陆王”,而是沿着事功派的方向走向彻底反理学的道路。

颜元思想渊源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胡瑗的“实学”;二是陈亮的事功学;三是荆公新学中的事功思想;四是张载的政治思想。概言之,颜元融合了胡瑗“实学”、陈亮事功学、荆公新学以及张载的政治理想,体现了理学思想,阐述了自己的理论观点,并进而逐步形成其“实文、实行、实体、实用”的实学思想体系。

颜元一生很少著述及外出讲学,所以其学说开始没有得到大范围的传播。不过,其弟子门人对于其思想的宣传,作用很大,极大成者是李塨。

李塨是颜元的大弟子,21岁起便师事颜元,承习斋之教,一生注重习行经济,可谓是颜元学术思想的直接继承者和传播者,所以称“颜李学派”。

他三十七岁以后曾几次别师南游,广结海内名流,“遍质当代夙学”,如梅文鼎、万斯同、毛奇龄、王复礼、阎若璩、胡渭、方苞、戴名世、孔尚任等皆相纳交。前辈如顾炎武、黄宗羲诸大儒虽未拜识,然其著作也多曾阅览。所结交者除方苞等少数人宗信理学外,多数人是反理学学者或汉学家,因此李塨在学术思想上能够比较广泛地吸收当时批判宋明理学的成果,其学问之广博在一定程度上已超过其师颜元。

程廷祚(1691~1767),清哲学家。初名默,字启生,后更今名,号绵庄。世籍新安,素称望族,后家道零落,始迁江宁,寄籍上元县。少时聪颖过人,读书过目成诵。青年时结识颜李学者恽皋闻,始闻颜李学,即致书李塨,表示愿学之意。后成为颜李学传人。一生不为官,专心治学,晚年自号青溪居士。

学术上,自康熙五十年起,文字狱迭兴。迫于当时政治形势,程廷祚不敢公开宣传颜李学,对宋儒理学的批判也着重在“解经是非离合”上做文章。

他说:“夫能察天理人欲之分,严义私公私之界,专务于存诚主敬,致知力行,孜孜然从圣人为必可学而至者,此诚宋儒之不可及者也。若夫解经之是非离合,则宋儒之末节也,举本末而混同之不可,执其本以盖其末,亦也不可也。”

他用“圣人之经”的旗帜批判理学,指出:“朱子晚年有‘平生注经不免误己误人’之悔,此百世以下之所共闻。”“宋人往往妆饰圣经以为己之论学。”

哲学上,坚持气的一元论。说:“自天地而下,一气而已。吾见夫天地之始也,见夫天地之化之日出而不穷也,见夫万物之生死消长也,无非气者。天地之始于一交,气之动之,自一交以至万变,气之盛也,由万变以复归于无有也,气之尽也。”

反对理学家说理、性、道于气之上,认为理、性、道一定在气之中,气外无理、无性、无道。说:“孟子曰‘形色,天性也。’夫以形色为性,则气之外无性也。又曰‘浩然之气’,不曰理而曰气,则气之外无理也。《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领道于阴阳,则气之外无道也。又曰‘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然则气其大始,而理其后起者哉!”

程廷祚的朴素唯物论比起颜李来较为彻底,这不仅表现在对理气关系的理解上,还反映在对鬼神的认识上。颜李是有神论者,而程廷祚则不承认鬼神的存在,指出:“鬼神起灭,皆人心所为。”修正了颜李有神论思想的缺陷。主要著作有《青溪文集》、《尚书通义》、《大易择言》等。

明清时期思想界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实学”思潮的兴起。

明清两代,连绵千载的封建文化与处于衰老没落阶段。在政治上,明代的封建专制发展到了最高阶段;在文化上,程朱理学被确立为国家哲学,成为社会上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思想。在其后数百年中,它影响了中国一代代知识分子的心理结构和精神面貌,

程朱理学这个濡染人的精神世界的“身心性命之说”,给社会带来的是伪妄之风的盛行。儒家学说本产生于社会生活,是实践中的伦理政治,是社会生活、人生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而宋明理学则失去了这个实证特点,理学偏重发挥义理,从孔、孟的言论中抽出“理、气、道”范畴,从本体论角度论述了封建制度永恒的合理性。由于它把产生于一定历史阶段的道德伦理、社会秩序当成了先验的范畴,并以此为中心展开认识活动,结果是抛弃了对发展中的现实世界的探讨,只剩下了对“理”的空洞论证与说教。当它借助统治者的力量主宰了整个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决定了社会价值标准时,便使传统的道德、伦理成为了现实生活中的僵化教条,进而成为形形色色的伪道学,从而导致各种伪妄腐朽的社会现象。

顾炎武描述明代士习时说:“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先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

这种没落的社会、文化心理,使明代社会从上到下迅速腐朽下来。神宗“不郊不庙不朝者三十年,与外廷隔绝,惟倚奄人四出聚敛,毒遍天下。庸人柄政,百官多旷其职,边患日亟,初无以为意者。”文武官员“不知掌职何事”、“问钱谷不知,问甲兵不知”,封建制度极其文化即将走到尽头。

满清入关后,虽以较强的武力一度恢复了老大帝国外表的昌盛,但根本无法挽回封建文化整体的衰亡趋势。清代社会的统治思想,仍是严重脱离社会实际的程朱理学。这时它只是统治者用来笼络汉族士人的工具,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的科举考试,纯粹成了读书人仕进的一块敲门砖。清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一不承袭了明代社会的伪妄特性。

但是,人们追求真知的脚步从未停歇。自理学兴起以后,从宋代的叶适、陈亮开始,对其伪妄浮空的抨击就不绝如缕。到了明代中页,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引起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特别是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新变化,终于产生了与理学相抗衡的、带有文化启蒙性质的“实学”思潮。这个思潮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弃虚返实、倡真反伪。它实际上是对处于衰亡状态的封建文化的否定,是封建社会后期文化演进之必然。

明代的李贽已经开始猛烈抨击理学的虚伪性,指出它已经成了无耻之徒欺世盗名、谋求富贵的工具:“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然也。”明清之交的顾炎武等人更为具体地揭示了理学统治之下的种种社会弊端,提倡经世致用之学。这种倡真反伪的社会思潮到清代中叶更趋强劲。以颜元、李塨等人为代表,形成了颜李学派,则成为了一个思想体系。

颜李学派还提出了体现“实体实用”原则的具体的治国方案:“如天不废予,将以七字安天下:垦荒、均田、兴水利;以六字守天下:人皆兵,官皆将;以九字强天下:举人才、正大经,兴礼乐”等。

胡适所作《颜李学派的程廷祚》,旨在考论廷祚之学出自颜元、李塨一派。全文共两部分,第一部分按年记程氏从学经历,尤以考述其与颜李学派人物往来行迹为重点,虽不名为年谱,“实为按年系岁之年谱”。其系事叙其家世、籍贯、字号,及其父京萼、其弟嗣章的从学经历等。其取材多源自文集之书信及同时人年谱,考其婚姻、求学、交游、行历及其不公开推扬颜李学派之缘由等。文章末考证程廷祚好友刘著行迹,旨在说明《儒林外史》和颜李学派人物的关系。

胡适对程廷祚有极高评价,说他“在满清禁锢的空气中,大部分学者都被困在了训诂考据之中,唯有两个人有创立‘新哲学’的梦想。一个是程廷祚,一个是戴震。”在程廷祚资料的发掘与研究上,胡适可谓开拓出了清代思想史中的新领域。

第253章 广东的局势第602章 关于世界文化三个共同的理想目标第278章 遍街可见的辫子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难第491章 求博第425章 当上了教育总长第124章 八大政纲第438章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第137章 名流内阁第470章 老骥伏枥第305章 湘东反击战第97章 中山先生第49章 君主立宪第79章 黄兴开出的条件第142章 宪法起草第100章 两边都难第440章 学科改革第441章 美育第296章 兵分两路第554章 出任中国公学校长第236章 大萝卜章第10章 选择和机遇第566章 胡适的《四十自述》第495章 胡适与辛亥革命第474章 老家绩溪第345章 张毒菌第406章 读书启蒙第184章 来自各方的声讨和规劝第301章 冯国璋心灰意冷第422章 游学而非留学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115章 唐绍仪其人第501章 伟人的风采第571章 与民权保障同盟的不睦第115章 唐绍仪其人第264章 对德态度第14章 平定政变第454章 最为迫切的问题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366章 湘军“援鄂”第609章 考据癖第449章 杀君马者道旁儿第551章 第三条路第145章 抢救国会第423章 学术成果1第561章 关于“中基会”第36章 署理山东第143章 熊希龄中招第561章 关于“中基会”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81章 战汉阳第434章 知难而上第177章 所谓的民意第372章 徐、靳之间关系恶化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519章 五四运动中的胡适第548章 再出国门第220章 参加甲午海战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义第564章 梁漱溟的质疑第314章 吴秀才其人第311章 阎王票子第328章 青岛问题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219章 成了中国海军的一员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1章 袁项城出生第27章 如愿以偿第561章 关于“中基会”第49章 君主立宪第45章 积重难返第115章 唐绍仪其人第285章 召集非常国会第178章 传染性的政治病第76章 大后方起火第510章 胡适和韦莲司第61章 开缺回籍养病第417章 女校和中国教育会第45章 积重难返第97章 中山先生第427章 领衔新的教育部第2章 小人精第343章 沈阳和保定会议第501章 伟人的风采第235章 立法第323章 外蒙善后条例第166章 实情第204章 劝退第151章 天坛“祀天”第573章 当诤友、诤臣第92章 三晋大地的风云第168章 筹安会的表演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378章 张作霖“击鼓骂曹”第35章 多事之秋第44章 肃贪治吏第356章 “小媳妇”难当第517章 倡导"易卜生主义"
第253章 广东的局势第602章 关于世界文化三个共同的理想目标第278章 遍街可见的辫子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难第491章 求博第425章 当上了教育总长第124章 八大政纲第438章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第137章 名流内阁第470章 老骥伏枥第305章 湘东反击战第97章 中山先生第49章 君主立宪第79章 黄兴开出的条件第142章 宪法起草第100章 两边都难第440章 学科改革第441章 美育第296章 兵分两路第554章 出任中国公学校长第236章 大萝卜章第10章 选择和机遇第566章 胡适的《四十自述》第495章 胡适与辛亥革命第474章 老家绩溪第345章 张毒菌第406章 读书启蒙第184章 来自各方的声讨和规劝第301章 冯国璋心灰意冷第422章 游学而非留学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115章 唐绍仪其人第501章 伟人的风采第571章 与民权保障同盟的不睦第115章 唐绍仪其人第264章 对德态度第14章 平定政变第454章 最为迫切的问题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366章 湘军“援鄂”第609章 考据癖第449章 杀君马者道旁儿第551章 第三条路第145章 抢救国会第423章 学术成果1第561章 关于“中基会”第36章 署理山东第143章 熊希龄中招第561章 关于“中基会”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81章 战汉阳第434章 知难而上第177章 所谓的民意第372章 徐、靳之间关系恶化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519章 五四运动中的胡适第548章 再出国门第220章 参加甲午海战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义第564章 梁漱溟的质疑第314章 吴秀才其人第311章 阎王票子第328章 青岛问题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219章 成了中国海军的一员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1章 袁项城出生第27章 如愿以偿第561章 关于“中基会”第49章 君主立宪第45章 积重难返第115章 唐绍仪其人第285章 召集非常国会第178章 传染性的政治病第76章 大后方起火第510章 胡适和韦莲司第61章 开缺回籍养病第417章 女校和中国教育会第45章 积重难返第97章 中山先生第427章 领衔新的教育部第2章 小人精第343章 沈阳和保定会议第501章 伟人的风采第235章 立法第323章 外蒙善后条例第166章 实情第204章 劝退第151章 天坛“祀天”第573章 当诤友、诤臣第92章 三晋大地的风云第168章 筹安会的表演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378章 张作霖“击鼓骂曹”第35章 多事之秋第44章 肃贪治吏第356章 “小媳妇”难当第517章 倡导"易卜生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