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广东的局势

北洋系内部也不平静,北京政.府任命各省督军命令颁布后,很快发生了冯国璋和张勋互争地盘的纠纷。

张勋的地盘应该是在安徽,但他的总部却设在徐州,并将陇海线徐州以东的广大地区据为己有。这些地区是无疑是属于江苏的,冯国璋对此早就很不满。

但是,在袁世凯末期,他正想利用冯、张两人的这一矛盾而视若不见。冯国璋顾及袁的态度,所以只得隐忍。袁死后,督军命令发表后,冯认为不能再容忍了,因此电请张勋移驻安庆以符合定制。

那知张勋却告诉冯,他除了安徽督军一职外,还兼长江巡阅使。江苏是在长江流域内,长江巡阅使驻防徐州不能说不符定制。

冯接了这个电报,气得要死,和张勋无理可讲,便向北京政.府提出辞职。

冯辞职当然是一种姿态,是敦促北京下令张勋让徐州。北京政.府这时对这种事也是有心无力,只能委婉地劝张自动让防,张勋根本不理。

八月二十九日,冯再电北京政.府,历数辫子军在徐海一带横行不法种种,使人民痛苦不堪,冯身为江苏督军,不能坐视不理;加以张对政.府命令置之不理,政.府应该处理。于是,北京政.府再度劝告张勋移驻安庆。

那知张勋也用辞职手段要胁,他电告北京政.府宁可辞去安徽督军,也不会让徐州。

这样一来,冯、张的纠纷只好不了了之。

张勋的情况并非个案,安徽省长倪嗣冲的驻地也不在省会安庆而在江苏的蚌埠,安庆只设有督军和省长的驻省办事处。安徽的民政、财政、教育等部门都在省会安庆,省政诸事每天要用函电向蚌埠请示处理。

倪嗣冲也是一个骄横之人,怎么说也不肯离开蚌埠。北京政.府虽然一再敦促他把省长公署迁至安庆,他就是不予理会。

这表明,各路诸侯称霸的局面,已经是在形成之中。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对底下的掌控,也已经是很软弱了。

六月六日袁世凯去世,六月七日陕西陈树藩宣布取消独立,六月八日四川陈宦宣布取消独立,六月九日广东龙济光也宣布取消独立。段祺瑞对这三个取消独立的地方首长采取各别不同的办法,他的目的只在于达到北洋派专政和分化护国军力量。

和湖南一样,广东这边也冲突不断。

龙济光本就是在广西护国军和广东各地民军四面包围下被迫宣布独立的。在宣布独立时,他取得了袁世凯的秘密指示和谅解。虽然独立了,却仍然和袁用密电保持往来,还曾请袁世凯调北洋军由海道开至广东以解救他的危机。袁死后,他又与继承袁的段祺瑞取得了密切联系。

护国军军务院在肇庆成立后,云南护国军第二军总司令李烈钧,根据护国军取道广西和广东向江西进兵的总体安排,率领张开儒、方声涛两个梯团,于五月十二日开到肇庆。

这时袁世凯还未死,龙济光是既不肯出兵北伐,又拒绝滇军通过广州。他所持的理由是害怕引起误会,主客两军自相冲突。

陆荣廷也害怕在广东境内引起这种冲突,因而主张对龙妥协。经和龙济光商定,滇军由肇庆经三水到琶江口,转乘火车到韶关,这样就避开了广州。

六月七日张开儒梯团到达韶关时,袁已去世,龙济光竟借此理由,电令韶关镇守使朱福全闭门不纳,迫使滇军露宿城外。

护国方与韶关守军交涉,又发生了守军在城上架炮轰击护国军事件,由此而引发了北江之战。

李烈钧率领的滇军在韶州遭遇龙济光的济军攻击后,全军极为愤慨,便对韶州发动猛烈攻击,当日便攻入韶州。

龙济光派军增援,七月三日又被滇军在源潭予以痛击,济军大败。桂军莫荣新乘机由西路攻入三水,龙被迫放弃一切,集中兵力困守广州。

龙济光不和军务院联络便擅自宣告取消独立,就是想摆脱军务院的干涉。他一直认为北洋军系是全国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依赖北洋系作靠山,他就不怕滇军和桂军。

他也时刻想着把滇军和桂军驱逐出广东,只有这样,自己在广东才能安枕。在取消独立的同时,秘密电请段内阁,要求三路出兵“援粤”。他所谓的三路就是由海道运输北洋军来粤,和江西、福建两省的北洋军由陆路开进广东。在他看来,这样就可以夹击滇军,先击败滇军再驱逐桂军。

不料这个电报却被军务院截获,由代理抚军长岑春煊通电公布。龙无法抵赖,只好伪造军务院不肯撤销和岑春煊、李烈钧两人密谋攻占广东的往还电以资抵消。

段祺瑞当然不想看到护国军继续北进,当即接受了龙的乞援电。随后便电令江西督军李纯就近调遣北洋军第六师全部开往赣南,福建督军李厚基率军开往闽南。并派萨镇冰率海军以保护外侨为名开往广州,试图把广东仍保留在北洋军的势力范围之内。

李纯已有江西,李厚基已有福建,既然有自己的地盘,对于广东就不太感兴趣。所以对段的命令阳奉阴违,只是象征地派兵,其目的是防堵滇军侵入赣、闽。

鉴于广东形势的变化,段内阁乃于七月六日发表全国各省军民长官命令时,借机对广东问题大做文章。将李烈钧调到北京“另有任用”,以陆荣廷为广东督军,朱庆澜为广东省长,龙济光为两广矿务督办。同时又任命陆荣廷暂署湖南督军,陆未到广东前,仍由龙济光暂署广东督军。

在这个人事命令中,包含了诸多玄机:其一调李烈钧入京是调虎离山,移开了广东北洋派正面的敌人。其二桂军虽然也和龙济光为敌,可是态度不似李烈钧那么顽强,所以发表陆荣廷为广东督军,就可以软化桂军。其三又派陆荣廷署理湖南督军,是阻止陆到广东接任督军,使龙济光可以继续留在广东督军位子上,以待北洋军的来援。这是一石两鸟的妙计,对滇军是调虎离山,桂军是缓兵之计。

就段祺瑞来说,处理广东问题已是煞费苦心。

段祺瑞对广东的安排引起广东人士激烈的反对,以唐绍仪、梁启超、王宠惠为首的各党各派代表,纷纷电请北京政.府罢免这个广东人民的公敌龙济光。于是段乃借口“粤事真相不明”,加派刚由湖南逃出来的汤芗铭为广东查办使,并派海军上将萨镇冰为粤闽巡阅使,借海军来向敌对方面镇压。

汤芗铭和黎元洪、段祺瑞都有相当关系。由于他是湖北人,和黎元洪是同乡,又同为海军学生出身。袁世凯未死前,冯国璋召集南京会议,汤芗铭和冯国璋都是主张袁退位的。冯这样主张,是为了自己想借南方支持登上总统宝座,汤则是自始至终主张由副总统黎元洪继任大总统。

因为这个原故,黎元洪内心对汤极有好感。段祺瑞知汤是在重大压力下被迫宣布独立的,更知道汤这个人不会投靠国民党。加上段这时正要借重汤芗铭的哥哥、进步党领袖汤化龙在国会内相助,所以也极力想拉拢汤芗铭。

段祺瑞派汤芗铭为广东查办使,是想让汤最终署理广东,他的这一招应该是和袁世凯学的。袁世凯在癸丑二次革命时,曾派汤为湖南查办使,率领一部分军舰开到洞庭湖,随后即发表他为湖南都督。广东人士深怕段也来这一手,赶走了一个杀人魔王,又来了一个杀人魔王,因此坚决反对汤到广东。

陆荣廷是怎样想法呢?他的桂军本是向广东和湖南两方面发展的。他在广东,不像滇军那样和济军尖锐化,在滇军和济军相持时,借机带领了一部分桂军开进湖南,把湖南控制在他的手里。

拿湖南和广东相比,湖南地处要冲,内部情况复杂,财源不及广东富饶,两者相较,在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条件下,陆荣廷当然要舍湖南而取广东。因此,七月十日陆荣廷不理睬北京命令他暂署湖南督军的命令,由衡州班师回桂,集中主力准备开赴广东。

段祺瑞在北京听说陆荣廷由湘班师回桂,正准备入粤的消息后,大为不安。这与他的安排恰恰相反,他本是一套假戏,而陆则是认了真要假戏真做。

段祺瑞这时在处理广东问题时,引起了阁潮。他和北洋诸将,对李烈钧都怀有敌意,认为李是北洋系的大敌。调李入京不过是虚招,他断定李不会受调,就可借机翻脸。秘书长徐树铮了解他的用心,未经阁议讨论和通过,便将令赣、闽两省出兵“讨伐”李烈钧的通电发出,从而导致了内务总长孙洪伊和徐树铮的正面冲突。

这时,在徐州的张勋也于七月三十一日发出通电痛斥李烈钧,主张赣、闽两省出兵“援粤”,接着倪嗣冲电请北京下令“讨伐”李烈钧。北方各省立即随声附和,张怀芝、赵倜、孟恩远、杨善德、阎锡山、冯国璋、王占元、毕桂芳、陈树藩纷纷通电“致讨”,对李烈钧极尽攻击。

八月十一日,北京政.府发表处理广东问题的命令说:

“龙济光未交卸以前,责任守土,自应约束将土,保卫治安。李烈钧统率士卒,责有攸归。着即均勒所部,即日停兵。此后如有抗令开衅情事,自当严行声讨以肃国纪。”

段祺瑞此举是想用中央的威信向李烈钧摊牌,如果李烈钧不听命令,就是反抗政.府,背叛国家,他便可以号召全国,群起而攻之。

如果真是这样,搞不好国家又是一场内乱。

只是这个时候,陆荣廷已带兵到了肇庆,他已发表为广东督军,可是出师有名。在滇、桂军双重压力下,“责任守土”的龙济光先不争气而打了退堂鼓。

龙主动提出卸职条件:(一)济军二万人(虚报)以上,应编为两师;(二)请拨付军饷和移防经费三百万;(三)督办两广矿务,应选择两广扼要地点屯驻济军,在济军驻防区内,其他各军须撤出;(四)督办两广矿务公署应照督军公署的规模,直隶中央,本省长官无权调度。

李烈钧这时也看清楚自己留在广东有碍大局,成为北洋军干涉广东问题的借口。便于八月十七日通电自行解除职务,在粤境内的滇军由张开儒、方声涛两师长直接统辖。

八月二十二日李烈钧和滇军告别。北京对于他肯定是是非之地,他自是不会去的。

急流勇退的李烈钧,于二十七日到肇庆会晤陆荣廷后,取道香.港赶赴了上海。

八月二十五日萨镇冰到了广州,和广东省长朱庆澜调停粤局。龙济光讨到饷款后率兵移驻琼州(海南岛),陆荣廷后来在肇庆就职广东督军。

广东的乱局,总算告一段落。

第105章 大难不死第613章 虚位以待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589章 以讲演为武器的战士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471章 避难香.港第165章 模范团第407章 童子试第91章 脚下的烈焰第281章 黯然离开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569章 二进北大第549章 神会大师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229章 首义之夜第384章 治国策电第317章 徐大总统世昌第286章 成立军政.府第512章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88章 大通起义第195章 师直为壮第299章 冯国璋南巡第57章 管见十条第286章 成立军政.府第583章 祸不单行第512章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第613章 虚位以待第513章 《中国哲学史大纲》第570章 独立评论第93章 南北议和第141章 “泥菩萨”离开老巢第128章 “宋案”审理之争第143章 熊希龄中招第329章 “五四”运动第219章 成了中国海军的一员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494章 与基督教擦肩而过第378章 张作霖“击鼓骂曹”第578章 提倡“大众语”第306章 湘西争夺战第123章 孙袁会第28章 下重药第421章 留学德国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286章 成立军政.府第324章 天降神将第110章 最后一次朝见仪式第350章 大战在即第554章 出任中国公学校长第39章 全力追剿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2章 小人精第543章 坚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132章 袁世凯不肯善罢甘休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227章 洪山宝塔会议第198章 广东也宣布护国独立第67章 迫不及待第135章 一现的昙花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484章 竞业旬报第444章 “退款兴学”运动第558章 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第523章 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第242章 倒黎大潮第387章 最大问题第258章 浙江局势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欧洲第200章 成立军务院第459章 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 落幕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523章 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88章 大通起义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贵州民九事件第474章 老家绩溪第432章 华法教育会第30章 朋友第199章 浙江继广东之后第203章 逼得哑人说话第431章 勤工俭学第338章 吉林问题第29章 再一次因祸得福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26章 想起一个人第440章 学科改革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218章 风水宝地第583章 祸不单行第19章 一心离开第475章 读书和启蒙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357章 四巨头会议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后努力第368章 唐继尧回滇第41章 东南互保
第105章 大难不死第613章 虚位以待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589章 以讲演为武器的战士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471章 避难香.港第165章 模范团第407章 童子试第91章 脚下的烈焰第281章 黯然离开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569章 二进北大第549章 神会大师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229章 首义之夜第384章 治国策电第317章 徐大总统世昌第286章 成立军政.府第512章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88章 大通起义第195章 师直为壮第299章 冯国璋南巡第57章 管见十条第286章 成立军政.府第583章 祸不单行第512章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第613章 虚位以待第513章 《中国哲学史大纲》第570章 独立评论第93章 南北议和第141章 “泥菩萨”离开老巢第128章 “宋案”审理之争第143章 熊希龄中招第329章 “五四”运动第219章 成了中国海军的一员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494章 与基督教擦肩而过第378章 张作霖“击鼓骂曹”第578章 提倡“大众语”第306章 湘西争夺战第123章 孙袁会第28章 下重药第421章 留学德国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286章 成立军政.府第324章 天降神将第110章 最后一次朝见仪式第350章 大战在即第554章 出任中国公学校长第39章 全力追剿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2章 小人精第543章 坚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132章 袁世凯不肯善罢甘休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227章 洪山宝塔会议第198章 广东也宣布护国独立第67章 迫不及待第135章 一现的昙花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484章 竞业旬报第444章 “退款兴学”运动第558章 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第523章 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第242章 倒黎大潮第387章 最大问题第258章 浙江局势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欧洲第200章 成立军务院第459章 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 落幕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523章 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88章 大通起义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贵州民九事件第474章 老家绩溪第432章 华法教育会第30章 朋友第199章 浙江继广东之后第203章 逼得哑人说话第431章 勤工俭学第338章 吉林问题第29章 再一次因祸得福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26章 想起一个人第440章 学科改革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218章 风水宝地第583章 祸不单行第19章 一心离开第475章 读书和启蒙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357章 四巨头会议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后努力第368章 唐继尧回滇第41章 东南互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