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迫不及待

但是,继承光绪皇帝遗志的载沣和隆裕太后,态度坚决,多次表示启用袁世凯决不考虑。

这些事,都从不同的渠道,传到了袁世凯的耳中,他对载沣和隆裕太后越发怀恨在心。在心里不止一次地对自己说,有机会定要以牙还牙。

这一天,当地的州府又来袁家大宅,他倒是来过几次了。每次走,袁世凯都要厚礼相送。虽然每次都要推辞一番,但最终还是却之不恭。

这一次是不同以往,竟带来了重礼,称呼也变了,一口一个宫保大人。

走的时候,袁世凯也还是备下了重礼,但对方坚决不收。一再说山不亲水亲,水不亲人亲,等宫保大人出山后,请多想着家乡一些;袁世凯也就没再勉强。

送家乡父母官走的时候,望着知府卑恭的笑脸,袁世凯无限感慨,心里说这人还是有权有势好。这个时候的他,对出山的期盼之情是更加强烈了。

一九一一年六月的一天,有一位不速之客来到了洹上,就是袁世凯曾经的老师,立宪派的头面人物张謇。

虽然,由于张謇因立宪之事,主动给袁世凯写信,袁世凯也很客气的回了信,过去的那一页,应该是翻过去了。

但袁世凯因开始不知张謇的来意,谈吐闪烁,也只说了一些场面话。后见张謇态度十分诚恳,力劝他放下个人的恩恩怨怨,以国事为重,准备出山,为国家效力。

袁世凯也说了心里话:“有朝一日蒙皇上天恩,命世凯效犬马之劳,世凯当尽心竭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毕竟当过自己的老师,袁世凯也没见外,还和张謇说了些小话。说自己不是不想出去,虽蓑衣垂钓洹上,心里一直深怀报国之志。整天无所事事的,其实是很难受的。

诚挚地说:在这近二年的时间里,他也多次反省过自身,觉得过去自己很多事情做的是很不妥的,特别是年轻的时候。当年在朝鲜,“学生如果能认真地听取先生的教诲”,自己后来的人生,走得就会从容得多。

这些未必是袁世凯的心里话,但他深知这话张謇听着肯定舒心,恭维的最高境界是恰到好处。

末了,袁世凯对张謇说:“我知道,朝廷有人,对我嫉恨和猜忌极深,阻力还很大。我知道的,我全知道,这也不能怪别人,只能怪我自己。还请先生多多地疏通,把我的诚意传达出去。”

反复表示:如果,给他机会,他一定会不负众望。

袁世凯的这一番话,让张謇特别地满意,认为袁世凯“意度视二十八年前大进,远在碌碌诸公之上”。

张謇是北上去京,路过这里顺便停留,他一再和袁世凯承诺,此次去京,一定为袁世凯出山全力以赴。现在的张謇,能量极大。

两个人谈到了半夜,当晚,张謇就住在了袁宅。袁世凯当然是隆重接待,走时还重礼相送。

袁世凯虽然对东山再起心急如焚,但在有些人面前还是要极力掩饰的。

比如端方,二个人是结拜兄弟,感情是相当融洽的。原来在同为总督时,二人一南一北,配合的也相当地默契。一起上奏废科举制度,一起发起立宪。

特别是在丁未政潮时,两个人更是遥相呼应,同甘苦而共命运。

但袁世凯是个心机极重的人,对再好的朋友,也是有保留的。

这一天接到端方的信,信中告诉袁世凯,大家正在为他重出江湖而全力为之,断定袁世凯出山,只是个时间问题,提议袁世凯做好思想准备。

端方,金石学家。满洲正白旗人,字午桥,号陶斋,谥忠敏。光绪八年中举人,历督湖广、两江、闽浙,宣统元年调直隶总督,后被弹劾罢官。宣统元年起为川汉、粤汉铁路督办。著有《陶斋吉金录》、《端忠敏公奏稿》等,是中国著名的收藏家之一。

端方虽非皇族,但是满贵之后,袁世凯还是有戒心的。在给端方的信中,说自己多病缠身,应该是行将就木之一,早已习惯二耳不闻窗外事,习惯于不问政事。“不足再言功名事业”,“常患头晕心悸,亦衰朽之一端也”。

对好朋友的信任表示感谢,但自己要让朋友们失望了。

端方是个率直爽快之一,收到袁世凯的信后,信以为真。一方面担心袁世凯颓废下去,另一方面也担心袁世凯的身体,没过几天,专程来到洹上。

在满贵之中,端方是思想最为开通的一个,曾被誉为“旗人三才子”之一。(另二人是大荣〈庆〉,小那〈桐〉)

他忠于朝廷,又主张变革,主张满汉一家。在戊戌变法中,他是积极支持变法的。

百日维新伊始,就被任命为变法中诞生的农工商总局督办。

端方能力极强,光绪皇帝设此局,旨在促进农业商业的流通兴盛。尽管谕令成立此部,但并未提及办公处所,人员设置,经费来源等。

但端方光杆司令,不到十天时间,就使此局正式办公。戊戌变法失败后,此局被撤消,端方也被罢官。

端方所以没和其它维新派人士遭同样命运,后又被起用,有人说是因他是慈禧的宠臣刚毅所举荐,有人说是因为慈禧政变后他及时进献《劝善歌》。歌颂慈禧:“太后知人善任人,……御膳房内曾减膳,省出银钱去放赈。”

端方没有像袁世凯那样,靠出卖维新派去自保。用一首《劝善歌》拍慈禧的马屁,也同样保住性命,保住了仕途,其才气是被传为佳话的。

端方在庚子国难时,慈禧西逃至西安,他正署理陕西,把自己的行署让给了慈禧一干人。安排生活和办公,深讨慈禧的喜欢和感激,便步步高升。

他一直觉得自己和袁世凯特别投缘。两个人见面后谈了很长时间,没有人知道他们谈了什么。只知道两个人都特别高兴,订下了两家人两门亲事。一门是袁世凯的二女儿嫁给端方的侄子,一门是端方的长女嫁给袁世凯的五子袁克权。

端方此次来还带来了邮传部大臣盛宣怀给袁世凯的一封亲笔信,信中有这样几句话:“方知历朝贤将相,罕有其匹,际此时局益艰,跂盼东山再起,宏此远谟,岂异人任!”

盛宣怀的信说得很直率。

袁世凯回信中同样吹捧了一番盛宣怀,又自谦一番写到:“弟初病左足,嗣病右臂,头眩心悸,益以失眠,精神日见颓靡,志气更不待言。承大哥期望之厚,当铭诸肺腑。

“惟久病衰朽 心与世违,愿常作乡人,以了余年。有负厚爱,无任悚惭。弟病眼昏花,不能具丹庄书,敢祈谅之。”

袁世凯和盛宣怀并不知心,他很怕是盛宣怀是有意试探。

其实,盛宣怀是力主铁路国有的,没想到惹出这么大的祸端。他是真心实意的希望袁世凯快点出山,因为在他看来,如若袁世凯出面处理铁路风潮,事情肯定会很快平息。

袁世凯在这里,真的是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腑。

送端方走的时候,袁世凯没有想到,这一次和端方一别,竟是诀别。端方其实是不赞成铁路国有的,看到各地如此强烈的反对,他更坚信自己的想法是对的。现在这个铁路督办大臣的差事,他是很不愿干的。

对于铁路风潮,他的想法是和平和协商解决,无奈载沣不允。习惯了封建专制,清廷还没有学会和平和协商解决与民间地纠纷。只相信强权,只相信压制,只相信诉诸武力。

在他们看来,对于民间的要求,是绝对不能退让的。己方退一尺,对方就会进一丈,就会没完没了,朝廷的威信就会荡然无存。

端方不能抗命,只能消极怠工,最后还是成了清廷的牺牲品而死于非命,实在是可惜可叹。

从端方处得知,自己东山再起的事已经张罗得差不多了,说载沣和隆裕太后已经露出了口风。这是这一段时间以来,他听到的最好消息。但他更知:世事多变,谁知道会遇到什么变化?

这样的事,他自己再急也没有用,只能是等待。虽然,特别特别地急切。

他的这种心情,在这一年的八月,在他撰写的《重修百泉祠庙碑中》的一段话中,有明确的表达:“龙骧虎跃之士怀奇负异,每息偃乎寥廓之藩,以韬养其光气。而贤哲之有经世之略者,亦往往因以自放焉,如康节诸人是也。今余幸有余闲,无人事之忧,而鞠人(徐世昌)虽居朝列,志亦不忘丘壑,乃得相与致意于此。

“缅怀孙、阮之高踪,盖敻乎不可攀已。时方多事风云俶扰,不知所穷,要非沈雄俊伟之才,不足以贞多难。意者风教所树,英才骏足接踵而兴,世变赖以康济。”

在凭吊和缅怀古人的时候,不免对当今发出感叹。虽然“风云”跌宕之际,当权的朝廷“不足以贞多难”,只有自己这样的“英才骏足”,“世变”才能“赖以康济”。

袁世凯已经是迫不及待的要出山,去大展宏图了。

第19章 一心离开第268章 张勋第547章 关于东西方文明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185章 蔡锷和小凤仙第3章 科举之路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3章 科举之路第190章 历史佳话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468章 中华民国大学院第300章 成都之战第386章 好景难长第28章 下重药第404章 钟灵毓秀第402章 决心南下第431章 勤工俭学第420章 加入暗杀团第162章 国耻第464章 渐行渐远第261章 张作霖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56章 祸从口出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213章 陕西、湖南护国独立第359章 唐联帅出走第115章 唐绍仪其人第359章 唐联帅出走第572章 武汉见蒋第278章 遍街可见的辫子第390章 内幕第541章 为教学管理奔波第270章 风云突变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194章 叙、泸之战第456章 收获颇丰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378章 张作霖“击鼓骂曹”第366章 湘军“援鄂”第53章 杨翠喜事件第257章 徐孙之争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193章 鏖战綦江第34章 自保第364章 非常选举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462章 蔡元培与“清党”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429章 辞职第11章 大院君李罡应第505章 异曲同工第131章 善后大借款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275章 洪流滚滚第45章 积重难返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512章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第262章 张作霖和冯德麟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56章 祸从口出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450章 越缦堂日记第563章 我们走那条路第299章 冯国璋南巡第117章 搞垮首届内阁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265章 参战问题第499章 胡适的留学生活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34章 自保第57章 管见十条第79章 黄兴开出的条件第470章 老骥伏枥第198章 广东也宣布护国独立第139章 庆典第356章 “小媳妇”难当第232章 街头一景第162章 国耻第18章 好景难长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154章 尊孔复古第577章 丢掉和平幻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169章 杨度的《君宪救国论》第195章 师直为壮第179章 司马昭之心第39章 全力追剿第458章 讲义费风波第364章 非常选举第13章 志得意满第307章 攻闽之战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59章 主持立宪和署理外务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义第66章 机会第247章 外逃第213章 陕西、湖南护国独立第370章 孙中山力主北伐第55章 反击
第19章 一心离开第268章 张勋第547章 关于东西方文明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185章 蔡锷和小凤仙第3章 科举之路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3章 科举之路第190章 历史佳话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468章 中华民国大学院第300章 成都之战第386章 好景难长第28章 下重药第404章 钟灵毓秀第402章 决心南下第431章 勤工俭学第420章 加入暗杀团第162章 国耻第464章 渐行渐远第261章 张作霖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56章 祸从口出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213章 陕西、湖南护国独立第359章 唐联帅出走第115章 唐绍仪其人第359章 唐联帅出走第572章 武汉见蒋第278章 遍街可见的辫子第390章 内幕第541章 为教学管理奔波第270章 风云突变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194章 叙、泸之战第456章 收获颇丰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378章 张作霖“击鼓骂曹”第366章 湘军“援鄂”第53章 杨翠喜事件第257章 徐孙之争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193章 鏖战綦江第34章 自保第364章 非常选举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462章 蔡元培与“清党”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429章 辞职第11章 大院君李罡应第505章 异曲同工第131章 善后大借款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275章 洪流滚滚第45章 积重难返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512章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第262章 张作霖和冯德麟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56章 祸从口出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450章 越缦堂日记第563章 我们走那条路第299章 冯国璋南巡第117章 搞垮首届内阁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265章 参战问题第499章 胡适的留学生活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34章 自保第57章 管见十条第79章 黄兴开出的条件第470章 老骥伏枥第198章 广东也宣布护国独立第139章 庆典第356章 “小媳妇”难当第232章 街头一景第162章 国耻第18章 好景难长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154章 尊孔复古第577章 丢掉和平幻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169章 杨度的《君宪救国论》第195章 师直为壮第179章 司马昭之心第39章 全力追剿第458章 讲义费风波第364章 非常选举第13章 志得意满第307章 攻闽之战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59章 主持立宪和署理外务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义第66章 机会第247章 外逃第213章 陕西、湖南护国独立第370章 孙中山力主北伐第55章 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