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八省同盟

冯国璋到北京,本是讨饷。原来北京驻军共有四师,第十五师(师长刘询)与第九师(师长魏宗瀚)驻防南苑,第十三师(师长陈进才)与边防军第一师(师长曲同丰)驻防北苑。

北京政.府在皖系与安福系的控制下,对冯所节制的第十五师颇为歧视,积欠军饷达七个月。

皖系企图用经济困杀这支冯的军队,迫使这支军队因领不到饷而哗变,然后以叛军罪名勒令解散。

第十五师为活下去,曾一度有向商家“借饷”的酝酿。

冯死后的第二天,第十五师便有不稳的消息,到了一九二零年一月初风声更紧。

前门外廊房头条胡同、大栅栏、前门大街一带酒店纷纷关市,以防变兵前来“借饷”。北京政.府得报后,急忙下令关闭永定门,将城内与南苑的电话网割断,并令第九师严密监视第十五师。

后经王士珍出面调解,由财政部紧急拨发军饷六十万,风潮才告平息。

第十五、十六两师在冯死后改由陆军部直接指挥,第十六师由南京移驻张家口,师长王廷祯被提升为察哈尔都统,冯的直属卫队六营则予以解散。

北洋大势,在袁世凯死后即一分为二,二分为三。二是直系和皖系,直系以冯国璋为首脑,曹锟为副,长江三督为骨干。皖系以段祺瑞为首脑,徐树铮为中心,靳云鹏、段芝贵、倪嗣冲、张敬尧、傅良佐、吴光新等都是大将。二而三是又添了一个奉系,后来居上,鼎足而三。奉系首脑是张作霖,王永江为谋主,杨宇霆、郭松龄、吴俊升、孙烈臣、张作相等都是中坚。

直系在冯国璋死后,曹锟自然成为首领,就连直系中举足轻重的长江三督也唯曹马首是瞻。而曹之所以 能稳坐第一把交椅,得力于他的爱将吴佩孚。

吴虽是一名师长,但他善审时度势,一言一行都引起全国的关注。

段祺瑞本可以成为袁世凯的继承人,成为整个北洋派的领袖。只因他过于刚愎,不能容物,又偏信徐树铮,遂失去很多人的拥戴,只好巩固皖系以自重。徐树铮自然是个角色,可惜太过专横,又太露锋芒,他对段的贡献最大,也最拖累段。至于傅良佐、吴光新、张敬尧之辈,可以说都是段的负担。

奉系的崛起,首先是占了地利,加上段祺瑞在和冯国璋明争暗斗时,徐树铮拉张作霖和奉军来对付直系,这便给奉系一个壮大的机会。张作霖和皖系在互相利用过程中,占了极大的便宜,这使得他的野心也快速增长起来。

当张觉得自己力量已可独行时,便不愿再继续做为皖系摇旗呐喊的角色了。为摆脱皖系的控制,奉系打出的旗帜是清算徐树铮。

和当年的袁世凯一样,段祺瑞鉴于皖系的日益没落,决定另辟新经,利用日本借款和日本军火训练新军(参战军),作为自己将来统一天下的本钱。段在北洋派系以外成立参战军,其动机和目的,与袁世凯当年成立模范军是一样的。

民国八年六月,参战军改名边防军,后来发展到三个师四个混成旅。

外蒙古撤治后,徐树铮俨然以“西北王”自居,与“东北王”张作霖分庭抗礼,这一来逼着张作霖去联合直系。

张作霖和曹锟本来是两雄不并立的,现在为了对付徐树铮而联合起来。因为徐树铮太可怕了,他曾杀害过直系的幕后军师陆建章,曾拉拢过张的部下孙烈臣,也曾着意勾结曹的爱将吴佩孚。

张作霖和曹锟都认为:“此人万万不可得志,此人若得志,吾辈将无噍类矣”。

由于曹张的联合,直隶、江苏、湖北、江西四省和东三省共计七省便成立了反皖系的同盟。

七省同盟开始时并不反对段,他们的口号是“清君侧”,就是反对段身边的徐树铮。他们希望段祺瑞能够亲贤人而远小人。这所谓的小人就是指的徐树铮。

在袁世凯时代,徐世昌就认定徐树铮是个可怕人物,大徐和小徐从来没有相好过。七省联盟便因此而得到徐世昌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

段祺瑞和小徐是无法分开的。段的新“边防军”是小徐一手建立,同时抓在小徐手中,而安福国会又是小徐一手包办而加以控制。如果离开了徐树铮,段其实就是解除自己的武装,等于“自毁长城”。

段既然不能接受七省联盟的要求——清君侧,于是局势就恶化到不可收拾,因为七省联盟的目的达不到,只好走极端。

此时,皖系还有一个不幸之事,安徽督军倪嗣冲病入膏肓。

倪虽算不上是一个多出色的人物,但在皖系中,比起吴光新和傅良佐总算成器多了。当年对付冯国璋时,督军团便是以倪嗣冲为先锋。

倪在病危中,段想派段芝贵继任安徽督军,徐世昌则主张起用淮军老将姜桂题。

徐段意见既不统一,老徐遂决定倪嗣冲一天不死,便一天不开缺,也不补人。

七省联盟中充当先锋任务又落到吴佩孚头上,吴在一九一九年秋天起,就一再电请撤防北归,北京政.府一直置之不理。

一九二零年一月十七日,曹锟转到北京一封吴佩孚坚决请求撤防的电报。

电报首先陈明“于役湘省,两载于兹,迭请撤防,未承允准”,接下去就强调直军全体将士久戍思归,和积欠军饷的困苦情况。最后则沉痛地说:“北望叩首,涕泣哀恳”八个大字。

吴这电报是先打给曹锟,请曹代转。曹嫌吴电报太平淡,又在电尾加了两句:“战死者既作泉下之游魂,生存者又作异乡之饿莩。”

北京政.府接到曹的电报(17日),老徐不开口,靳云鹏则向段请示,段也一言不发,于是靳云鹏也只好闭口不言。

一月三十日,南方军政.府秘密接济吴佩孚开拔费六十万元,先付三十万,其余三十万留待开拔时付清。

吴佩孚要撤防北上,对皖系来说是绝对不可接受的,段祺瑞决心阻止吴军北归。

二月中旬,段指使河南部分军人反对河南督军赵倜。又借口赵倜纵容他的兄弟赵杰卖官鬻爵,引起民忿,逼迫靳云鹏撤换赵倜。

赵倜在河南干得不好是事实,可是段采取这一行动,完全是另有企图,他看到的是河南地理位置的重要。

吴军撤防北上,河南是必经之地,赵倜所指挥的“宏威军”本属淮军姜桂题系统,不见得听赵倜的指挥。段拟派内亲吴光新继任河南督军,并派安福系众议院秘书王印川继任河南省长。

段一面催促靳内阁发布河南易督的人事命令,一面密令吴光新将长江上游的警备军迅速开到信阳,准备与河南内部的反赵军联合行动。

用人之时,拉人还来不及怎么能打呢?段的这一手实在是败着,因为这样一来,反把赵倜迫上梁山。赵倜在直皖两系斗争中本是采取中立,现在被逼无奈参加了反段阵线。当他获悉段派吴光新来吞吃河南,他便调赵杰和常得胜等部集中京汉路南段,拉开架势,拒敌于“国门”之外。

于是七省联盟又加上了河南,变成了八省同盟。

二月二十三日,吴佩孚发出通电,反对更动豫督。

电云:“疆吏非一家之私产,政权非一系之营业。安福跳梁,政纲解纽,穷凶极恶,罄竹难书,稍有血气,咸不欲与共戴天。……吴光新现为长江上游总司令,何又得陇望蜀!似此野心勃勃,不夺不餍。法纪荡然,人人自危。……政.府近年来举措设施,无一不违反民意,全国所痛绝者则保障之,全国所景慕者则排挤之。顺我者存,逆我者亡。举满清所不敢为、项城所不肯为者,而政.府悍然为之!曾亦思武力权威,较满清、项城为何如?全国之大,能否为一系所盘据;疆吏之多,能否尽为一党所居奇;兆民之众,能否尽为一人所鞭笞!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徒见其心劳而日拙也。……恳我总统、总理勿为安福所利用,立饬吴光新军队仍回原防,并宣示决不轻易赵督,以弭战祸。”

赵倜本与吴佩孚本毫无关系,现在吴却为他发声,内心自然对吴感激涕零。

三月四日赵有电表示感谢,内有“昨得吴师长电,传诵欲涕”之语。

其实吴并不是想帮赵,只是怕段的嫡系拿到河南,自己北归的路受阻。

二月二十六日北京国务会议通过了任命吴光新为河南督军,王印川为河南省长案。

内阁送请总统盖印时,徐世昌只同意改派河南省长而不同意更换河南督军。他自称久居卫辉,也算得是一个河南父老,决不允许因更动督军而使河南人民惨遭战祸。

靳云鹏把徐不同意情形去报告段,段大为光火,当面骂靳:“没有用的东西,你怎么当的国务总理?”

夹在总统和段祺瑞之间,靳云鹏处境越来越难,他虽善于各方游走,但现在是寸步难行。民国九年二月二十九日,靳又一次提出辞呈。

三月一日安福系借机发动倒阁,电请王揖唐迅速回京主持这个运动。

这时安福系为了拉拢徐世昌,表示可以同意过去徐世昌所提周树模来组阁。

徐树铮也郑重地向老徐表示:“如果周朴老组阁,树铮愿意担任陆军总长,帮助总统办事。”

第408章 事母极孝 割肉救亲第487章 民主政体的尝试第519章 五四运动中的胡适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393章 群雄逐鹿第226章 风云激荡中的黎元洪第428章 大学令第299章 冯国璋南巡第372章 徐、靳之间关系恶化第241章 民国第一伟人第312章 安福国会第194章 叙、泸之战第80章 越是不来越是要请第368章 唐继尧回滇第144章 天坛宪法草案第347章 恶有恶报第420章 加入暗杀团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608章 胡适与唐德刚第259章 北洋军入浙第281章 黯然离开第475章 读书和启蒙第482章 离开第112章 兵变第38章 高密事件第382章 恢复法统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294章 曹锟第441章 美育第81章 战汉阳第383章 风口浪尖的黎元洪第88章 大通起义第197章 广西护国独立第159章 梁士诒的预言第72章 六字箴言第555章 无为而治第175章 日本的图谋第303章 岳州攻防战第520章 胡适谈五四运动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264章 对德态度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伦理学理论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362章 桂系的溃败不可避免第222章 治军严仁第584章 胡适与丁文江第581章 胡适对十教授“宣言”的批评第484章 竞业旬报第250章 《约法》之争第211章 四川护国独立第4章 当官真好第530章 白话诗第127章 应桂馨与洪述祖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179章 司马昭之心第157章 禁赌第140章 袁世凯的心病第74章 湖南和陕西的起义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305章 湘东反击战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580章 胡适的广西之旅第160章 二十一条第568章 无心栽柳柳成荫第408章 事母极孝 割肉救亲第128章 “宋案”审理之争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内阁第552章 所谓冒充博士第599章 北大开学第340章 靳云鹏组阁第45章 积重难返第193章 鏖战綦江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197章 广西护国独立第171章 关于国体第585章 颜李学派的程廷祚第164章 芥蒂第214章 梦断紫禁城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345章 张毒菌第592章 最后十分钟第250章 《约法》之争第34章 自保第499章 胡适的留学生活第270章 风云突变第159章 梁士诒的预言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贵州民九事件第580章 胡适的广西之旅第2章 小人精第577章 丢掉和平幻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第37章 涉外事件第374章 吴佩孚倒梁第271章 解散国会第105章 大难不死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196章 陆荣廷第107章 只能亲自上阵第7章 奇遇第141章 “泥菩萨”离开老巢
第408章 事母极孝 割肉救亲第487章 民主政体的尝试第519章 五四运动中的胡适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393章 群雄逐鹿第226章 风云激荡中的黎元洪第428章 大学令第299章 冯国璋南巡第372章 徐、靳之间关系恶化第241章 民国第一伟人第312章 安福国会第194章 叙、泸之战第80章 越是不来越是要请第368章 唐继尧回滇第144章 天坛宪法草案第347章 恶有恶报第420章 加入暗杀团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608章 胡适与唐德刚第259章 北洋军入浙第281章 黯然离开第475章 读书和启蒙第482章 离开第112章 兵变第38章 高密事件第382章 恢复法统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294章 曹锟第441章 美育第81章 战汉阳第383章 风口浪尖的黎元洪第88章 大通起义第197章 广西护国独立第159章 梁士诒的预言第72章 六字箴言第555章 无为而治第175章 日本的图谋第303章 岳州攻防战第520章 胡适谈五四运动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264章 对德态度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伦理学理论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362章 桂系的溃败不可避免第222章 治军严仁第584章 胡适与丁文江第581章 胡适对十教授“宣言”的批评第484章 竞业旬报第250章 《约法》之争第211章 四川护国独立第4章 当官真好第530章 白话诗第127章 应桂馨与洪述祖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179章 司马昭之心第157章 禁赌第140章 袁世凯的心病第74章 湖南和陕西的起义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305章 湘东反击战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580章 胡适的广西之旅第160章 二十一条第568章 无心栽柳柳成荫第408章 事母极孝 割肉救亲第128章 “宋案”审理之争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内阁第552章 所谓冒充博士第599章 北大开学第340章 靳云鹏组阁第45章 积重难返第193章 鏖战綦江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197章 广西护国独立第171章 关于国体第585章 颜李学派的程廷祚第164章 芥蒂第214章 梦断紫禁城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345章 张毒菌第592章 最后十分钟第250章 《约法》之争第34章 自保第499章 胡适的留学生活第270章 风云突变第159章 梁士诒的预言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贵州民九事件第580章 胡适的广西之旅第2章 小人精第577章 丢掉和平幻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第37章 涉外事件第374章 吴佩孚倒梁第271章 解散国会第105章 大难不死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196章 陆荣廷第107章 只能亲自上阵第7章 奇遇第141章 “泥菩萨”离开老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