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宋案”审理之争

但是,洪述祖此人实在是不争气。在被重用为井陉矿务局总办时,任内与法国东方汇理银行签订合同,以井陉矿务局的资产为抵押来借款七十五万两库平银,引起舆论非议,披露并批评他贪图回扣而出卖国家利益。

宣统二年(1910年)十二月,新任直隶总督陈夔龙弹劾他“办事荒谬”,遂被革职,留住天津。

他任职时应该是捞了不少油水,故而在天津过着奢华的生活,并结交了原民政部侍郎赵秉钧。

因对清廷不满,辛亥革命时,他与其姻亲赵凤昌在暗中活动,图谋推翻满清。曾亲拟退位诏稿(未被采用)。因此他后来常以“革命元勋”、“共和功臣”自居。

袁世凯成为临时大总统后,赵秉钧被任命为内务总长,洪述祖被当时的国务总.理唐绍仪推荐为内务部秘书。

纵观洪述祖为官,可谓“招权纳贿”、“名誉甚劣”。

一九一三年一月二十二日,洪述祖偕应桂馨南下上海,负责调查欢迎国会团,一月三十一日离沪北返。

在上海,洪述祖、应桂馨注意到了国民党对袁世凯政权的威胁,因此他们在袁世凯的默许下,先计划搜集国民党领袖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的黑材料与负面消息,试图将其散布到社会,但未能得逞。

在“宋案”发后不久,应桂馨、武士英先后在租界落网后。洪述祖于三月二十六日晨逃离北京,躲进德国租借地青岛。

五月,青岛的德国裁判所审问洪述祖,洪述祖坚称“毁宋”只是要破坏宋教仁的名誉,并非肉体消灭之意,因此德国人判他无罪,继续寄居青岛。

关于洪述祖的结局:日本占领青岛德国租界,将租界内所有房产充公,洪述祖便化名张皎厂,亡命上海。一九一七年四月行踪暴露,被上海公廨逮捕,四月三十日被保释。

然国民党已得知消息,在洪述祖被保释而上车离去之时,一群国民党人前来公廨探听消息。其中宋教仁之子宋振吕认出上车之人正是洪述祖,立即跃上汽车,将洪述祖扭下。押送至警局,后被解到北京。法院审理过程中,他始终不肯认罪。

一九一八年三月月二十七日,大理院判处洪述祖死刑。四月五日对洪述祖执行绞刑,这也是中华民国第一次使用绞刑机器,行刑时因身体太重、筋骨衰弱,竟然身首异处。洪述祖之妾。找了北京最善于连尸的医院把头缝好才下葬。

据说洪述祖临终前留下对联曰:“服官政,祸及于身,自觉问心无愧怍;当乱世,生不如死,本来何处着尘埃。”

这为后话。

现在,还是回到宋教仁遇刺案的审理。经多方磋商,租界领事团决定在会审公堂第七次预审结束后,将“宋案”移交给中国当地法庭处理。

得此消息后,国民党方面迅速作出反应,并提议在上海组织特别法庭进行审理。之后,负责“宋案”的江苏都督程德全将此提议电告袁世凯与北京内务部、司法部。

袁世凯当天回电同意设立特别法庭,但在法庭的组织及所在地问题上,北京方面与国民党人产生了重大分歧。

司法总长许世英认为,宋教仁遇刺案影响重大,理应提交北京大理院公开审判。国民党人则认为,既然案件发生在上海,那就应该在上海设立特别法庭审理。

为此,国民党人抢先组织了以黄郛为主裁,王宠惠、伍廷芳为承审官的特别法庭,并提请中央批准。

对此,北京方面很是不满,因为伍廷芳是前南京临时政.府司法总长,黄郛与王宠惠又都是革命党人,司法总长许世英考虑再三,随后又提议由上海地方检察厅负责审理。

国民党人不同意此议,据理力争坚持己见。江苏都督程德全为难之下,只好再次致电袁世凯,强调组织特别法庭的重要性。

袁世凯接电后回复,称司法总长拒绝副署,他也无权驳回,因而无法按国民党人的意见颁布命令。

之后,许世英再次做出让步,提议由伍廷芳署理上海地方审判长来审理此案,但国民党方面仍坚持原议。就在这南北争执当中,凶犯武士英却突然于四月二十四日不治身亡。

“宋案”发生后,江苏都督程德全与民政长应德闳从南京赶赴上海坐镇督办。但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最重要的案犯,杀人凶手武士英似乎是莫名其妙的意外死亡,这引起了舆论界的极大不满。

其实,后来查明了武士英的死因确系是病死,但因为死的时间太过敏感,很容易使人产生联想。

在此压力下,程德全、应德闳于四月二十六日,将“宋案”的相关证据,即应桂馨、洪述祖密电函全部公开。

得知总理赵秉钧、内务府秘书洪述祖涉嫌“刺宋”密谋后,国民党人群情激奋。

黄兴随后致电袁世凯:直指“国.务.院.总.理赵秉钧为暗杀主谋之犯”。认为现在都督程德全拟在上海组织特别法庭,遭到司法总长许世英的大力反对别有用心。

按许的主张在北京大理院审理,法院处于政.府的藩篱之下,案件能否得到公正的审判,罪犯是否会受到应有的惩罚,政.府是否会妨碍司法的公正,这些都令人担忧。

再者,“宋案”涉及政.府,司法总长本就是国.务.院中的一员,而其上司赵秉钧为案中巨犯,又怎能不让人心存疑问?电末,黄兴请袁世凯“独持英断,毋为所挠”,以“维大局而定人心”。

两日后,袁世凯回电,称总.理赵秉钧与应桂馨只通过一次信函,即一月十四日附信送达“密码电一本”,并声明今后“有电直寄国.务.院”,如果仅凭这一信件就一口咬定赵秉钧是“宋案”主犯,在法律与证据上都站不住脚。

再者,“近年来那些闹二次革命、三次革命的,无不假托伟人,如凭为嫁祸之媒,不免人人自危”。

“赵秉钧、洪述祖、应桂馨三人来往之事,好比甲、乙谋丁,甲骗乙说丙已授意,而丙实际上并不知情,如果以此定丙之罪,未免不公。现在的首要问题,还应请法律部门将各项证据详细研究,等到人证到齐,审判公开,自能水落石出”。

对于黄兴要求他直接命令设立特别法庭之事,袁世凯颇不以为然。他在回电中表示,民国既是立宪国家,司法独立原则不可轻易摧抑。司法总长许世英为保障法律而拒绝副署,此乃他的职分所在,并无偏私之见。如果任其辞职,法官界未免横起风潮。如此,对大局影响重大。当下“国事艰难,人心险恶,转移风气”,还希望黄兴能够理解。

袁世凯的这段话可谓冠冕堂皇、滴水不漏,一下就把黄兴的质问堵了回去。私下里,袁世凯对程德全、黄兴等人的做法大为不满。

《民立报》一九一三年六月二日报道,谭人凤、王芝祥于五月十八日拜会袁世凯,袁世凯称:“人谓我违法,我丝毫不违法。‘宋案’候法庭裁决,借款(指善后大借款,后文将专门谈及)听国会解决。国会议决如何便如何,我何违法之有?宋案证据有黄克强(黄兴)盖印,黄克强既非行政官,又非司法官,何能盖印?即此已违法,尚责我乎?”

另外,作为政。府官员,程德全又有何权力公布本应由法院公布的证据?至于黄兴要求自己独断专行,下令设立特别法庭,“岂不是强人所难,好让自己背负干涉司法独立的罪名吗?”

就司法程序而言,黄兴的做法确实不太妥当,如未经审判即一口咬定“总.理为案中要犯”,如要求国.家.元.首干预司法,这无疑都是违反法治原则的。

对此,副总统黎元洪也发表通电,称共和国家应首重司法,既不容行政机关非法干预,也不能让立法机关随意侵犯。刺宋一案,纯属法律问题,程德全等宣布证据,不出自法庭而出自军政.府,未免有违法之实。

作为宋教仁多年的至交,黄兴的激动是可以理解的。何况当时的中国缺少法治观念,民主共和又刚刚确立,所谓“三权分立、司法独立”等等,这些东西大多停留在概念层面,一旦进入操作阶段,难免会因为个人好恶或集团利益而导致理念扭曲。

革命党人这边,主张对袁世凯持强硬态度的不仅有黄兴,另一位革命领袖孙中山更是如此。

宋教仁遇刺后,孙中山在第二天即得知消息并决定立即回国。

四天后,孙中山一行人回到上海,随后开会讨论“宋案”的处置办法。

黄兴等人主张用法律解决,与黄兴不同的是,孙中山从一开始就认为是袁世凯在背后策划了一切。

返回上海的第二天,孙中山即在拜会日本驻上海总领事有吉明时表示:“宋教仁暗杀事件,事颇重大。昨朝返沪以来,根据收到之报道,其数虽少,而出自袁世凯嗾使之证据,历历在目。”

第278章 遍街可见的辫子第84章 海军起义第162章 国耻第95章 打破僵局第141章 “泥菩萨”离开老巢第15章 挫折第259章 北洋军入浙第132章 袁世凯不肯善罢甘休第71章 您不走吗第447章 蔡元培与五四运动第552章 所谓冒充博士第487章 民主政体的尝试第106章 小德张第506章 留学日记第112章 兵变第370章 孙中山力主北伐第370章 孙中山力主北伐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373章 梁士诒组阁第391章 曹锟出重拳第166章 实情第500章 经历了两次美国大选第154章 尊孔复古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613章 虚位以待第477章 胡适回忆其母(原文)第454章 最为迫切的问题第170章 汪凤瀛和梁启超第212章 袁世凯发表《宣布帝制案始末》第4章 当官真好第500章 经历了两次美国大选第602章 关于世界文化三个共同的理想目标第295章 难产的国务总理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523章 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第523章 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第276章 不堪一击第440章 学科改革第115章 唐绍仪其人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345章 张毒菌第167章 洪宪六君子第365章 两湖的乱局第609章 考据癖第571章 与民权保障同盟的不睦第19章 一心离开第488章 个人历史上的黑暗时代第177章 所谓的民意第519章 五四运动中的胡适第209章 陈宦其人第330章 历史意义深远第243章 无奈离开老窝第73章 在家上任第502章 约翰·杜威和实用主义第187章 唐继尧第29章 再一次因祸得福第336章 张瑞玑第125章 中国宪政之父第262章 张作霖和冯德麟第80章 越是不来越是要请第406章 读书启蒙第29章 再一次因祸得福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299章 冯国璋南巡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299章 冯国璋南巡第93章 南北议和第591章 胡适和陈光甫第418章 开始革命生涯第418章 开始革命生涯第25章 找事做第406章 读书启蒙第212章 袁世凯发表《宣布帝制案始末》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551章 第三条路第534章 〈水浒传〉考证第284章 四川靖国战争第56章 祸从口出第60章 山雨欲来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374章 吴佩孚倒梁第288章 衡山、宝庆之战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431章 勤工俭学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难第272章 张勋复辟第271章 解散国会第557章 知难,行亦不易第214章 梦断紫禁城第244章 瀛台“楚囚”第285章 召集非常国会第597章 北大三宝第566章 胡适的《四十自述》第2章 小人精第358章 谈钱伤感情第506章 留学日记第525章 历史需要的是真相第386章 好景难长第81章 战汉阳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
第278章 遍街可见的辫子第84章 海军起义第162章 国耻第95章 打破僵局第141章 “泥菩萨”离开老巢第15章 挫折第259章 北洋军入浙第132章 袁世凯不肯善罢甘休第71章 您不走吗第447章 蔡元培与五四运动第552章 所谓冒充博士第487章 民主政体的尝试第106章 小德张第506章 留学日记第112章 兵变第370章 孙中山力主北伐第370章 孙中山力主北伐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373章 梁士诒组阁第391章 曹锟出重拳第166章 实情第500章 经历了两次美国大选第154章 尊孔复古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613章 虚位以待第477章 胡适回忆其母(原文)第454章 最为迫切的问题第170章 汪凤瀛和梁启超第212章 袁世凯发表《宣布帝制案始末》第4章 当官真好第500章 经历了两次美国大选第602章 关于世界文化三个共同的理想目标第295章 难产的国务总理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523章 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第523章 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第276章 不堪一击第440章 学科改革第115章 唐绍仪其人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345章 张毒菌第167章 洪宪六君子第365章 两湖的乱局第609章 考据癖第571章 与民权保障同盟的不睦第19章 一心离开第488章 个人历史上的黑暗时代第177章 所谓的民意第519章 五四运动中的胡适第209章 陈宦其人第330章 历史意义深远第243章 无奈离开老窝第73章 在家上任第502章 约翰·杜威和实用主义第187章 唐继尧第29章 再一次因祸得福第336章 张瑞玑第125章 中国宪政之父第262章 张作霖和冯德麟第80章 越是不来越是要请第406章 读书启蒙第29章 再一次因祸得福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299章 冯国璋南巡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299章 冯国璋南巡第93章 南北议和第591章 胡适和陈光甫第418章 开始革命生涯第418章 开始革命生涯第25章 找事做第406章 读书启蒙第212章 袁世凯发表《宣布帝制案始末》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551章 第三条路第534章 〈水浒传〉考证第284章 四川靖国战争第56章 祸从口出第60章 山雨欲来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374章 吴佩孚倒梁第288章 衡山、宝庆之战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431章 勤工俭学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难第272章 张勋复辟第271章 解散国会第557章 知难,行亦不易第214章 梦断紫禁城第244章 瀛台“楚囚”第285章 召集非常国会第597章 北大三宝第566章 胡适的《四十自述》第2章 小人精第358章 谈钱伤感情第506章 留学日记第525章 历史需要的是真相第386章 好景难长第81章 战汉阳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