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 蔡元培与五四运动

震天动地的吼叫声,吓坏了故宫里的那位小皇帝,还以为又发生了什么与他有关的变故。

而总统府里,徐世昌正在为刚从日本回国的章宗祥公使设宴洗尘,作陪的还有钱能训、曹汝霖、陆宗舆等。外边不时传来数千学生要向美、英、法使馆请愿,向日本使馆示威的消息,这顿宴会吃得很不是滋味。

警察总监吴炳湘也跑来转告曹、章、陆三位:“学生的怨气很大,请诸位暂留公府,千万不要出府回家。”

蔡元培人虽在校长室,心却一直追随着游行队伍。先是听说赵家楼起火了,大批军警出动,后来又听说总算没有开枪弹压,学生们已平安回来。最终的消息是,以许德珩为首的三十二位学生已经送监,其中北大学生就占了二十名。蔡元培再也不能坐视了。

当天晚上,北大全体学生齐集法科大礼堂,商讨营救方案。会场上群情激奋,议论纷纭。有主张去围攻国务院,打警察总监,把事情干脆闹大的。也有人主张全体赴警察厅交涉,不救出被捕同学决不回校。

这时蔡元培来到会场,同来的还有他邀来的法律专家王宠惠(他们一直在商讨营救被捕学生的法律途径)。

据陶希圣等人回忆,蔡进到会场后,“安静、祥和、从容”地对学生说:“现在不是你们学生的问题,是学校的问题,不只是学校的问题,是国家的问题。被捕同学,我去保出来,你们可以散会。”同时他也动情地说,“希望”学生“听我一句话……从明日起照常上课”。

散会后蔡元培独自走出了会场,乘着那辆孙宝琦送的旧马车,消失在夜雾中。

他急于去拜访一个人。刚才他已联络了北京十四所高校的校长,定于次日下午在北大开会,打算成立以他为首的“校长团”,全力营救学生。而王宠惠也从法律方面提醒他,纵火事件已授人以炳,政府万一提交法庭审理将后患无穷。

马车终于在一片宽敞的大宅院前停了下来。他要找的正是闲居在家的孙宝倚,这位当年清政府的驻德公使,即是促成他1907年留学德国的恩公,也是段祺瑞平时最为敬重的长者之一。

蔡元培开门见山,请求他对段氏说明学生的举动全出自爱国热情,希望能尽快释放。孙宝琦却深表犹豫,他深知段祺瑞那位“参战督办”的性格,觉得这件事闹得太大了,心里实在不想卷入这场是非,怕丢了老面子,还遭人怨恨。蔡元培的游说失败了。

关于此事,还有一个版本。

说蔡元培在会场对学生承诺说:“你们安心上课,并且不必外出,我保证在三天之内,把被捕的同学营救出来。”

其实他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他来到了段祺瑞敬重的老前辈孙宝畸家中,请他代为说情,并表示“愿以一人抵罪”。老人因为这件事闹得太大,深表犹豫。见孙老面有难色,蔡先生就用了“坚硬的柔软”的办法:呆坐在孙老先生的会客室里,不走不说,从晚上九点一直过了十二点也不走,直到孙老答应全力以赴以后才回家。

而就在这天深夜,在北大西斋的学生宿舍里,罗家伦正激情澎湃地为《每周评论》写稿,名字就叫《“五四运动”的精神》,是他第一次在中国发明了“五四运动”这个名词。

这天子夜,当蔡元培孤身一人乘车疲乏地回家时,北京城里又发生了一件大事。虽然有关这次游行示威的消息,遭到了严密封锁,但还是有几位学生蒙过政府的耳目,通过天津租界的一个外国机构发出一份电报。这电报就成了5月5日轰动上海各大报纸的特大新闻。

上海闻风而动。当天下午,上海公共团体如中国教育会、商会、职业工会等纷纷致电北京政府,要求撤去三位卖国大员,无条件释放被捕的学生领袖。

整个上海都焦急地等待着政府答复,但一直杳无消息。

学生们首先不耐烦了,率先宣布罢课。成群结队地上街演说,沿着南京路挨户劝说店家罢市。不到一个钟头,南京路上的所有店户都关上大门。罢市风声迅速地蔓延开来,全上海的商店都关门,成千上万的市民在街头聚谈观望,交通几乎阻塞。正当租界的巡警束手无策时,却不知从哪涌来了一队童子军,代替巡警维持起街头秩序并指挥交通。

五四运动很快从上海和北京,蔓延到了全国。

5月5日是星期一,学生并没有按照蔡元培的“希望”去上课。这天上午,各校学生代表聚集北大,成立北京中等以上学生联合会,发动了大罢课。

下午,蔡元培召集北京高校校长到北大商讨营救对策,当即组成以蔡元培为首的“校长团”,随后蔡率“校长团”先后去警察厅、教育部、国务院及总统府交涉。

6日晚,在蔡元培一行人的强烈要求下,当局终于妥协,同意“有条件放人”。条件是国耻日不准学生参加国民大会,各校学生次日起一律复课。蔡元培等当即予以承诺。

当晚十点左右,蔡回到北大,召集学生领袖罗家伦、方豪等人说明交涉经过,劝说他们动员学生次日上课,并表示“可以用生命人格为担保”。

7日上午,被捕学生被各校用汽车接出,一起到了北大。蔡元培与北大师生齐集红楼门外,列队欢迎这些获释的学生,场面很沸腾。

关于五四运动,前边已经做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就不再累述了。这里想说的是,蔡元培在这场运动中究竟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

首先,五四运动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和北大等在天安门举行的庆祝欧战结束,和大家对巴黎和平会议的期望是有直接关系的。再往远了说,和新文化运动,和蔡元培在北大的改革,和对学生所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肯定是有关系的。

因此,如有些人所说,五四精神至少有一半是体现在蔡元培身上的,因为每一个清醒的人都会认识到这样的事实:没有北大就没有五四,而没有蔡元培先生就没有这样的北大。

经过这一系列改革,北大在短短的两三年内脱胎换骨,由一个“官僚养成所”初步转变成为一个“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在这个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里,大师云集,玉树盈阶,质疑问难,弦歌不辍,各种新学说、新思潮.喷薄而出争奇斗艳。

“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改革后的北大,正呈现出蔡元培心目中的“大学”之“大”。这种“大”,不仅是大师之大,学问之大,更是精神之大,气象之大。它表现为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言行方式: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批判;精神独立,思想自由,勇于求异创新。

这样一种大气象,在精神上和思想上为五四运动的发源做了充分的准备。

所以胡适说,“五四运动不是偶然的”,它是“有两年半的新思潮新文艺做背景”的,而这“新思潮运动的意义,就是一种批评评判的态度和精神,重新估定一切的价值”。

周策纵更是肯定了北大改革与五四运动的内在关系,他认为:“蔡元培在国立北京大学由1917年开始推行的各种改革,其在‘五四运动’发挥的重要性,不下于陈独秀之创办《新青年》。”

其实,自陈独秀被蔡元培“网罗”进北大之后,《新青年》就成为北大的一部分。经过蔡元培改革的北大,正是因为有了大批新型知识分子,因为有了《新青年》《新潮》,所以如虎添翼,它在人才上、思想上、精神上、组织上都已经为五四运动做好了准备,北大成为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实乃势所必然。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蔡元培既是运动的奠基者和筑路者,也是运动的引发者和护航者,又是运动的助推者、行动者。

当然,这里边还有许多的具体情节,一是关于蔡元培的“报信”。

北大学生原定于5月7日(国耻纪念日)到天安门举行大规模抗议,按照罗家伦(当年新潮社学生领袖)的说法,计划“由北大学生在天安门外率领一班群众暴动”。后来将行动提前到5月4日,则与蔡元培有直接的关系。

据当时与蔡过从甚密的叶景莘(时任北京欧美同学会副总干事,蔡为总干事)回忆,国务总理于5月2日晚密电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在“山东权益”协议上签约,3日蔡元培从汪大燮处得知这一消息,“当晚九点左右,蔡先生召集北大学生代表去谈,其中有段锡朋、罗家伦、傅斯年、康白情诸先生”。

另据许德珩(当年国民社学生领袖)回忆:“最初,这个消息是北洋政府外交委员会委员长汪大燮告诉蔡先生的,蔡先生马上透露给我。”

许回忆这是2日晚上的事,因为正好这天晚上《国民》杂志有个例行的社务会议,“讨论了卖国的北京政府准备在和约上签字的问题”。还有田炯锦(当年北大学生)回忆,5月3日下午,与田同住一室的狄君武回宿舍,说起“今天下午在一个会议上,蔡先生言巴黎和会的情势……”

蔡元培向北大学生透露这个消息是5月2日还是3日?到底首先是透露给谁的?各人回忆细节略有差别,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正因为北大学生从蔡元培那里得到这个坏消息,遂于5月3日晚七点在法科大礼堂召开了全体学生大会(其他在京高校也有代表参加),“会议决定次日(4日),各校齐集天安门举行游街大会,同时推举代表到各国公使馆陈述对于青岛之民意及其决心;通电各省一致奋起抗争”。

可见,五四运动之所以为“五四运动”而不是“五七运动”或者其他什么运动,与蔡元培的通风报信有直接的关系。

第268章 张勋第496章 胡适的忧虑第120章 关系终于理顺了第318章 选举副总统第548章 再出国门第258章 浙江局势第128章 “宋案”审理之争第547章 关于东西方文明第420章 加入暗杀团第402章 决心南下第128章 “宋案”审理之争第454章 最为迫切的问题第307章 攻闽之战第490章 康奈尔大学第559章 被迫离开中国公学第356章 “小媳妇”难当第375章 梁士诒请辞第34章 自保第487章 民主政体的尝试第357章 四巨头会议第552章 所谓冒充博士第465章 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第397章 改称大元帅第244章 瀛台“楚囚”第219章 成了中国海军的一员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614章 转折点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31章 戊戌变法第367章 吴佩孚的“东征西讨”第588章 过河卒子第269章 复辟大戏开锣了第433章 被任命为北大校长第21章 被蒙在鼓里第386章 好景难长第63章 请愿大潮第527章 呼吁大学开女禁第199章 浙江继广东之后第302章 极有心计之人第58章 离开老巢第564章 梁漱溟的质疑第381章 河南的战火第108章 叫嚣战争的人一般是从不上战场的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伦理学理论第20章 心机第349章 发了疯的段祺瑞第368章 唐继尧回滇第325章 仅用了二十二天第229章 首义之夜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264章 对德态度第24章 幸运第238章 分道扬镳第265章 参战问题第269章 复辟大戏开锣了第388章 各奔东西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23章 离开第502章 约翰·杜威和实用主义第497章 书生本色第295章 难产的国务总理第291章 各方的较量第172章 派系争斗第365章 两湖的乱局第347章 恶有恶报第86章 每个人都不简单第38章 高密事件第477章 胡适回忆其母(原文)第257章 徐孙之争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28章 下重药第66章 机会第278章 遍街可见的辫子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587章 鲁迅逝世后第158章 欧战第609章 考据癖第166章 实情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302章 极有心计之人第150章 复古第286章 成立军政.府第137章 名流内阁第175章 日本的图谋第429章 辞职第28章 下重药第55章 反击第127章 应桂馨与洪述祖第280章 重组内阁第592章 最后十分钟第3章 科举之路第26章 想起一个人第410章 会考第235章 立法第515章 掀翻偶像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东厂胡同第312章 安福国会第41章 东南互保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
第268章 张勋第496章 胡适的忧虑第120章 关系终于理顺了第318章 选举副总统第548章 再出国门第258章 浙江局势第128章 “宋案”审理之争第547章 关于东西方文明第420章 加入暗杀团第402章 决心南下第128章 “宋案”审理之争第454章 最为迫切的问题第307章 攻闽之战第490章 康奈尔大学第559章 被迫离开中国公学第356章 “小媳妇”难当第375章 梁士诒请辞第34章 自保第487章 民主政体的尝试第357章 四巨头会议第552章 所谓冒充博士第465章 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第397章 改称大元帅第244章 瀛台“楚囚”第219章 成了中国海军的一员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614章 转折点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31章 戊戌变法第367章 吴佩孚的“东征西讨”第588章 过河卒子第269章 复辟大戏开锣了第433章 被任命为北大校长第21章 被蒙在鼓里第386章 好景难长第63章 请愿大潮第527章 呼吁大学开女禁第199章 浙江继广东之后第302章 极有心计之人第58章 离开老巢第564章 梁漱溟的质疑第381章 河南的战火第108章 叫嚣战争的人一般是从不上战场的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伦理学理论第20章 心机第349章 发了疯的段祺瑞第368章 唐继尧回滇第325章 仅用了二十二天第229章 首义之夜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264章 对德态度第24章 幸运第238章 分道扬镳第265章 参战问题第269章 复辟大戏开锣了第388章 各奔东西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23章 离开第502章 约翰·杜威和实用主义第497章 书生本色第295章 难产的国务总理第291章 各方的较量第172章 派系争斗第365章 两湖的乱局第347章 恶有恶报第86章 每个人都不简单第38章 高密事件第477章 胡适回忆其母(原文)第257章 徐孙之争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28章 下重药第66章 机会第278章 遍街可见的辫子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587章 鲁迅逝世后第158章 欧战第609章 考据癖第166章 实情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302章 极有心计之人第150章 复古第286章 成立军政.府第137章 名流内阁第175章 日本的图谋第429章 辞职第28章 下重药第55章 反击第127章 应桂馨与洪述祖第280章 重组内阁第592章 最后十分钟第3章 科举之路第26章 想起一个人第410章 会考第235章 立法第515章 掀翻偶像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东厂胡同第312章 安福国会第41章 东南互保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